牛 黎
(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蘭州73002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著眼點。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與學生之間卻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溝通不及時等問題,造成了潛藏在大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和調節(jié),從而在學生中間埋下了諸多心理危機和隱患。因此,很多高校為進一步加強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幾乎都建設了班級心理委員隊伍,并定期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專業(yè)的培訓。根據(jù)調查及訪談結果顯示,班級心理委員普遍反映培訓時心情很激動,但回去以后卻一動不動,從整體來看班級心理委員工作成效難以顯現(xiàn)。本研究主要從實踐層面對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與班級心理委員合作關系提出對策建議,力求形成一種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運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機制。
由于班級心理委員制度確立時間不長,在實際工作中也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積累,造成了班級心理委員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一是班級心理委員對角色定位與工作職責不夠明確,常常感覺到與其他班干部不一樣。二是班級心理委員對工作內(nèi)容的認識不夠清晰。雖然經(jīng)過專業(yè)的培訓,但班級心理委員感覺回歸到日常工作以后,仍然無從下手。三是班級心理委員在選拔、培訓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沒有嚴格的選拔流程,造成班級心理委員素質良莠不齊;培訓內(nèi)容過于表面或者過于專業(yè),對于實際工作指導意義不大;培訓課程不夠系統(tǒng)化,培訓時間過短,班級心理委員難以形成完整的心理學理念;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和考核機制,無法調動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1]。
通過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班級心理委員反映在日常工作中,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不知道怎么干,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各個高校沒有積累太多的工作經(jīng)驗可以參考與借鑒,班級心理委員工作只能在摸索中前進;二是很多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缺乏人力、物力以及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導致班級心理委員工作得不到支持;三是培訓課程質量不過關。一些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不能潛心研究開發(fā)班級心理委員培訓課程,不考慮學生的知識層次及學科背景,不考慮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性質及角色定位,往往不加選擇地將心理學多項課程進行填鴨式培訓教學,班級心理委員感到短時間掌握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難以消化與應用,往往出現(xiàn)畏難情緒,挫傷了工作積極性[2]。此外,一些高?;蛘甙嗉夒S意更換班級心理委員,導致班級心理委員在工作中出現(xiàn)銜接不良問題。
根據(jù)調查,大約有80%的學生當選班級心理委員是因為對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他們本身卻非常缺乏心理學的基本素養(yǎng),且知識層次以及接受能力存在差異,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開發(fā)相應課程以適應學生的需求。例如,重點大學的學生因基礎知識牢固、學習能力突出,可以循序漸進地向學生講授一些相對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及理論;而針對普通大學的學生應偏向于講授一些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便于他們理解及開展日常工作,那么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恰當?shù)陌l(fā)揮出來。
根據(jù)班級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職責,培訓內(nèi)容總體上應把握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要通過業(yè)務培訓不斷地向班級心理委員強調和解釋其工作定位、工作內(nèi)容以及工作原則。要讓班級心理委員明確他們的工作重點并不在于個別的心理咨詢或輔導,而在于推進班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發(fā)展性的心理需求為主,班級心理委員應相對淡化心理咨詢功能,而突出針對團體心理的知識宣講與普及、氛圍營造、信息獲取等功能,這樣不但降低其犯專業(yè)過失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和成效性[3]。
其次,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應向班級心理委員普及心理學基本知識,比如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什么是心理咨詢;心理咨詢的原則和方法;等等。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培訓使得班級心理委員獲得基本的心理學素養(yǎng),有利于做好心理知識的宣講和普及工作。
最后,通過選取大學生典型心理個案以及播放心理影片的形式,向班級心理委員分析性格與氣質、挫折與自信、人際交往與人才成長、學習與能力發(fā)展、情緒情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大學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擾,傳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更包括大學生心理危機識別和干預的方法,在班級心理委員自身獲得心理成長的同時盡量去幫助周圍同學解決心理困惑。
心理咨詢按參加咨詢?nèi)藛T多少,可分為個別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咨詢。兩者的目的都是幫助當事人維護心理健康,克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邁向自我實現(xiàn)。但在幫助那些有著相似心理困擾的群體時,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經(jīng)濟而有效的方式[4]。團體心理咨詢與個體心理咨詢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求詢者對自己問題的認識、解決是在團體中通過成員間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實現(xiàn)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A.團體咨詢感染力強,影響廣泛。這是因為群體的互動作用促進了信息的傳遞和自主性的激發(fā),也就是團體動力的形成。在團體中,團體動力對于團體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團體成員也是靠著動力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B.團體咨詢效率高,省時省力。相對于個體一次只解決一個人的問題,團體在解決問題方面,時間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團體中的復雜性,也會給團體成員其他的收獲。
C.團體咨詢效果容易鞏固。Gerald Corey指出:“團體咨詢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種生活經(jīng)驗,參加者能將之應用于日常與他人的互動中”,也就是說,團體咨詢創(chuàng)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增強了實踐作用,也拉近了咨詢與生活的距離,使得咨詢較易出現(xiàn)成果而成果也較易遷移到日常生活中。
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由于咨詢?nèi)藛T、咨詢時間、咨詢地點的限制,往往只能對個別學生的某些問題進行咨詢,幾乎很少能夠根據(jù)相似的心理問題而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團體心理咨詢。而團體心理咨詢在班級內(nèi)卻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可以使班級成員加深了解,消除冷漠感,建立更親密的協(xié)作關系;可以通過討論式的團體活動,使學生共同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自覺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還可以開展家長、學生、教師三結合的團體咨詢,使他們面對面地交流,更有利于問題的消除[5]。
輔導員具備開展團體心理咨詢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輔導員一般都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學、教育學的訓練,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輔導員在接受學生的咨詢時,能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整體水平和其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狀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對他們的心理問題做出客觀而全面的分析,使團體心理咨詢更具針對性、更有效果。在此基礎上,對班主任進行心理咨詢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專門訓練,完全有可能使他們具備一名兼職心理咨詢老師的條件。事實上,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不少輔導員已經(jīng)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一些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巧,并積累了不少實踐經(jīng)驗。通過培訓可以使輔導員將這些經(jīng)驗加以總結、概括、提煉和升華,從而使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去開展團體心理咨詢工作,從而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發(fā)揮教育互補優(yōu)勢,使心理咨詢在學校教育中能夠更全面地發(fā)揮作用。
在團體心理咨詢中,因為班級中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人格正常、心理健康的學生,所以班主任主要進行的是發(fā)展性咨詢,重在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對學生在學習、適應、升學、就業(yè)等方面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的各種能力,挖掘自身潛力,促進自我實現(xiàn)。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需要班級心理委員的實踐與組織,更需要班級心理委員利用班委會發(fā)揮班級里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學生中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理念以及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夠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了心理委員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心理健康知識信息的接受者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中受益,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才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6]。
實踐中,大部分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以心理班會的形式開展,顧名思義就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班會課。心理班會發(fā)揮以人為本的教育意識,運用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心理劇、心理活動體驗等方法,根據(jù)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而選擇主題,也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現(xiàn)階段的情況隨時變更活動目標。通過活潑有趣的活動接受心理健康知識,排解心理困惑,獲得心靈感悟,更加有利于建設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促進班級的長足發(fā)展[7]。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輔導員把班會當成了輔導員的演講會,或是當成了對違犯紀律學生的聲討會、批評會,學生成了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根本沒達到開班會的目的。班會課應喚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寓教于樂,快樂自己的同時也得到教育!
[1]蔣善,徐震虹,施玉琴.高校班級心理委員角色定位問題的探析[J].新課程研究,2011,(12):153—159.
[2]林海,劉莉湘君.對高校班級心理委員功能定位的思考[J].百色學院學報,2009,(8):109—112.
[3]詹啟生.心理委員工作手冊[K].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4]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226—227.
[5]李虹.壓力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汪滿昌.班級心理咨詢芻議[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254—257.
[7]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