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幸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伴隨著新《民事訴訟法》的出臺,民事強制措施的價值定位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問題日益為學界所重視。民事強制措施到底是何性質?其主要體現(xiàn)的價值何在?《民事訴訟法》分配給它的“角色價值”是什么?民事訴訟法學界原本期待新《民事訴訟法》可以在解決民事強制措施未盡之處有所精進,然而新《民事訴訟法》僅稍作更改,添加了幾種需適用強制措施的違法行為,另外對罰款金額進行了調整。這些修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民事強制措施的可操作性,但都沒有在實質上解決問題??梢?,正確認識民事強制措施,解決現(xiàn)有問題是當務之急。
對法的價值,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價值表征了一種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揭示的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法的價值是以法與人的關系為基礎的。法對于人所具有的意義,是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是人關于法的絕對超越指向。其主體是人,客體是法。[1]
法學傳統(tǒng)理論認為,法的價值首先指法的運用能夠保護和促進哪些價值,同時指法所包含的價值評價標準,其次就是法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因素,即形式上應有的品質。法的三個基本價值是秩序、公平和個人自由。[2]
法律中所存在的價值并不僅限于秩序、公平和個人自由這三種,但這三個價值最能體現(xiàn)法律的本質,也是一切法律所應具有的價值。具體到我國,則要加入效率價值。效率是訴訟之必需,也是我國一貫提倡的重要司法價值。這四者不是互相獨立地體現(xiàn)在法律中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在法律中發(fā)揮作用。認識法的價值屬性是認識法的價值的重要途徑。法的屬性主要有屬人性和社會性、客觀性和主觀性、應然性和實然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等。
法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同公平、秩序之類的觀念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時至今日也沒有形成一個普遍公認的公平概念。[3]公平觀念的內容涉及社會、經(jīng)濟、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方面,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概括和提升出的一套有關社會關系的理想模型或原則。羅爾斯將正義分為第一正義原則和第二正義原則。第一正義原則即平等自由原則,第二正義原則即機會平等和差別原則。[4]可見,法理學角度的公平價值遠非公平的字面意思那么簡單。
作為法律價值的公平是法制各個環(huán)節(jié)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具體包括五個環(huán)節(jié),即立法環(huán)節(jié)、司法環(huán)節(jié)、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守法環(huán)節(jié)和法律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的公平。每個環(huán)節(jié)又有特定的公平要求,如司法環(huán)節(jié)要求法官公正司法,不偏聽、不臆想、不受賄等,而法律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則把正義作為重要標準。同時,公平是法律權威的來源和根據(jù)之一,也是法律批判的動力之一。不能保證司法這道最后解決爭端的防線的正義性,就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動亂。
法的自由價值是其社會群體屬性的一種體現(xiàn)。自由是指人在主體尺度與客體尺度大都同意的狀態(tài)下進行思想和行為選擇的范圍和能力。[5]它高度發(fā)展的主要標志和根本條件是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法律自由價值的實現(xiàn)涉及很多內容,如保護被告人的程序權利、認可原告的撤訴權利等。
認識到法的自由價值,就不得不承認法在各種淵源中為了保護價值所作出的基本定位。關于法律如何確定自由,主要有傷害主義原則、法律家長主義原則和冒犯原則三種方式。傷害主義原則以傷害到他人為自由的界限。法律家長主義原則禁止自我傷害,即對于自我的傷害也不屬于個體的自由。冒犯原則則是從某些行為未達到傷害的標準,但卻冒犯到他人的角度出發(fā)的。這三種確定自由的方式各有道理,但都有盲區(qū)。法理學角度的自由不應該僅僅著眼于對他人或自己的傷害,而應更多考慮自由可能造成的結果,大致量化自由的界限。
從靜態(tài)看,秩序是指自然、社會的事物和人處于適當?shù)奈恢?,形成固定的、有?guī)則的、合理的關系;從動態(tài)看,秩序意味著自然、社會運動過程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確定性。秩序之于法律正如紅綠燈之于城市交通。秩序是法律得以實施的重要內容,無秩序是法律混亂的表現(xiàn)。因此,法律需要秩序,并且通過自身的完善保障秩序的實現(xiàn)。
受法律經(jīng)濟學的影響,從價值層面上說,所有的制度都應以有效運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增加社會財富為目的。這就決定了法本身應具有最大限度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運用,以最小投入換取較大效果的價值目標。這也是最樸素的法的效率價值的表述。法的效率就是在程序和司法投入方面達到最大性價比,提高公平實現(xiàn)的速度和強度。
綜上所述,法律的價值內涵豐富,對法律具有指導作用,主要包括正義價值、自由價值、秩序價值和效率價值。這些價值共存于法律體系之中,彼此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沖突。如何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解決價值沖突,是擺在法學研究者面前的難題。
強制就是使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志而服從他人意志的一種力量。當一個人被迫采取行動以服從于另一個人的意志,即實現(xiàn)了他人目的而不是自己目的的時候,便構成強制。[6]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就是法院為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排除訴訟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妨害行為而行使的一種職權手段。
一般認為,訴訟程序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內在價值即訴訟的公平和效率,外在價值即訴訟的結果和程序價值。而作為《民事訴訟法》重要內容的強制措施,自然也包含這些價值。
1.強制措施制度的公平和自由價值
強制措施自其在《民事訴訟法》中出現(xiàn),就自然承擔了維護訴訟公正的法律責任。一般認為,訴訟程序的理想在于追求公正,民事訴訟強制措施就是促進訴訟公平的一種手段。當法官在進行法庭審判和案件司法處理時,違反《民事訴訟法》進行的不法行為將受到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制裁。這就是立法希望構筑一個公平正義的司法過程的體現(xiàn)。
強制措施的公平和自由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故意擾亂法庭秩序、影響法官公正司法行為的制裁。在訴訟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一方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企圖得到有利于己方的結果而做出一系列行為干擾法官的審理,這些行為都會對訴訟過程產(chǎn)生影響,而且多是負面影響,比如在法庭大聲喧嘩、做出各種傷害對方當事人的行為、毀壞不利于己方的證據(jù)等。無疑,這些行為阻礙了訴訟的順利進行和法官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如果不對其進行規(guī)制,必將使訴訟追求的“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受到干擾。第二,在庭審外進行各種不法行為,如妨害取證、執(zhí)行、先予執(zhí)行、保全等,將受到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嚴厲制裁。民事訴訟的正義不僅僅體現(xiàn)在庭審過程中,民事訴訟全過程都應堅持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統(tǒng)一。司法人員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和生效判決能夠得以執(zhí)行,會進行先予執(zhí)行、保全以及取證。暴力或非暴力的不合作都有可能使寶貴的涉案財產(chǎn)、證據(jù)遺失,從而使真相難以還原,想要通過訴訟得到正義支持的當事人將受到損失。因此,對這些行為的規(guī)制是強制措施公平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
2.強制措施制度的效率價值
民事訴訟是當事人尋求救濟的重要方式,然而,正義的實現(xiàn)都具有時效性。如何在保證公正的同時提高效率,是我國訴訟法學界的重要論題。當然,民事訴訟強制措施也必須體現(xiàn)其應有的效率價值,實現(xiàn)訴訟程序整體的有效進行。
效率價值在整個訴訟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各個具體制度中則需要多加權衡。訴訟的限時性決定了訴訟周期不是無止境的,再復雜的案件也必須有解決的時候。在強制措施制度中,如何既有效規(guī)制妨害訴訟順利進行的不法行為,又維持訴訟流程的延續(xù)性和高效性,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法律規(guī)定對于妨礙取證的行為人可以罰款、拘留等,意在通過這些手段加速執(zhí)行方式的運行。而對阻礙法庭查清事實的行為人采取強制措施,也是為了確保訴訟的時效性。另外,故意哄鬧法庭、妨礙程序順利進行的行為人也會被采取必要的強制手段,以免造成訴訟的中斷或拖延。
由此可見,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效率價值是其作為訴訟程序重要組成部分的應有之義,也是法律賦予它的基本價值之一。
3.強制措施制度的秩序價值
通常我們說的民事訴訟的秩序價值就是其程序價值,是指民事訴訟作為一個程序性行為,對實體法的輔助作用。法律程序本身就是一種秩序。當事人參與訴訟,必須自愿服從這種秩序。如果違反了秩序規(guī)則,則需要另一種秩序即強制措施的制裁。[7]因此,其維持訴訟秩序的價值也是強制措施的必要價值。秩序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對直接干擾法庭審判秩序的行為的規(guī)制上,還包括對阻礙法庭查清案件事實的行為的規(guī)制。另外,案外人不予協(xié)助調查、執(zhí)行,同樣會引起強制措施的適用。也就是說,按照立法本意,強制措施應是旨在維護訴訟秩序、貫穿訴訟全過程的對各種案件審理、執(zhí)行造成阻礙的行為的規(guī)制手段。
雖然按照前文所述,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應該同時體現(xiàn)公平、自由、效率和秩序價值,但這只是司法上的希冀,實踐中并未完美體現(xiàn)這幾個價值,甚至離完美去之甚遠。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強制措施總體的價值沖突上,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在各具體強制措施圍繞應有價值的改良不善上。
從價值準則的層面上看,強制措施的價值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公平和效率的沖突,公平、效率和秩序的沖突以及秩序和自由的沖突三個方面。比如,民事訴訟講求效率,這就要求對于違反訴訟要求的行為給予較嚴厲的制裁,使之不會阻礙訴訟程序的進行,或者將這種阻礙減到最小。但是出于公平價值,法院又不得不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和當事人的訴求。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所以,不履行特定義務或違反特定程序的行為都要受到強制措施的制裁。制裁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訴訟程序的公正,卻有可能影響實體的公正和訴訟的效率。由懲罰引起的訴訟程序拖延問題也非常嚴重。
另外,強制措施種類的設定不足以達到促進訴訟價值實現(xiàn)的目的。秩序的維護和自由的實現(xiàn)在訴訟過程中的沖突在所難免。目前我國強制措施種類較多,有訓誡、責令退出法庭、罰款、拘傳、拘留五種。對較輕的不法行為,訓誡或責令退出法庭往往起不到制裁的效果,而且會拖延訴訟;但若使用較重的拘留和罰款,又顯得懲罰過重,反而不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還有可能造成社會矛盾。
各強制措施在微觀上的沖突也明顯存在。第一,拘傳的適用廣受詬病,因為其設定了原告不出庭是行使訴訟權利,而被告不出庭將受到法律制裁這種不公正的規(guī)則。這一強制措施不僅不能體現(xiàn)訴訟的公平價值,也無法體現(xiàn)訴訟的效率、秩序和自由價值。它不僅剝奪了被告人放棄訴訟權利的資格,而且拖延了訴訟時間,反復通知和適用拘傳使訴訟的進行及當事人權利的自由行使都受到了負面影響。第二,責令退出法庭同樣體現(xiàn)了公平和效率價值的正面沖突。當事人被責令退出法庭后,庭審無法繼續(xù)進行,法院不得不休庭,案件事實也無法查清。第三,罰款和拘留的適用雖然較有震懾力,但法律規(guī)定模糊,存在實質上的不公平。尤其是限定最高罰款金額個人為10萬、單位為100萬,難免出現(xiàn)某些大額標的案件當事人寧愿犧牲小錢而拒不執(zhí)行的情況。
綜上,重實體輕程序是我們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它深深影響著包括法學家在內的每一個國人。[8]體現(xiàn)在民事訴訟強制措施上,就演變成總體的價值理念的沖突和具體強制措施的內在價值沖突。如何運用法理學價值理論矯正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不足之處,值得深思。
由上文不難看出問題之所在。我們不僅要在觀念上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而且要從具體制度內容出發(fā),處理好細節(jié)問題,進而完善整個制度體系。
理念是實踐的指南針。有什么樣的指導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制度構建。在訴訟領域,公平、效率、秩序和自由的和諧統(tǒng)一、同等并重一直是理想狀態(tài)。在強制措施領域,當沖突無法避免時,應堅持公正優(yōu)先,效率和秩序第二。不正義、不自由的效率必將導致上訴、再審等,反而不利于效率和秩序的實現(xiàn)。同時,在力求公正和自由的基礎上,應保證效率和秩序的實現(xiàn)?!斑t來的正義非正義”,完全不講時間的公平是沒有意義的。另外,還要從制度的有效性角度出發(fā),既要實用,又要效果顯著。這是法學理論對于訴訟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應當樹立的民事強制措施基本理念。
1.關于拘傳的制度構建
拘傳在民事訴訟中往往是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采取的強制措施。如前所述,這種強制措施存在諸多問題。出于對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護和訴訟效率的提高的考慮,必須對其進行改革。我們應該厘清哪些行為屬于應當受到制裁的、對司法尊嚴或法庭秩序有害的行為。[9]筆者以為,在高度崇尚當事人意志自由的民事訴訟中,可以在拘傳適用對象的意志表達基礎上規(guī)定相應的強制措施,沒必要將被告不到庭視為妨害訴訟的行為,而將原告不到庭視為訴訟權利的處分行為。既然我國的缺席判決制度可以解決被告不到庭的問題,也就無需另行采取強制措施予以制裁。
因此,筆者建議取消這一專門針對不到庭被告的強制措施,代之以不到庭將導致其證據(jù)采信上的不利后果。這樣不僅保障了被告人的程序處分權利,也提高了訴訟效率,還對該行為進行了法律上不利后果的評價。
2.關于訓誡和責令退出法庭的制度構建
實際上,現(xiàn)行法律一直沒有明確界定這兩個制度的適用范圍。責令退出法庭的強制力度重于訓誡而輕于罰款、拘留,適用于違反法庭規(guī)則,情節(jié)不輕微但尚不需適用罰款、拘留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但是何為“不輕微”?這是否會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更為嚴重的后果是,若沒有具體適用標準,法官就會盡量避免適用這種強制措施。在責令當事人退出法庭之后,庭審將難以為繼,法院只能讓整個庭審程序停頓下來。這不符合法的效率價值。
因此,面對不符合法的效率價值和秩序價值,也無法彰顯公平價值和自由價值的訓誡和責令退出法庭這兩種強制措施,在現(xiàn)有制度框架內,最好的改良方式就是較明確地界定其適用范圍。比如,對于在法庭上以言辭等方式阻礙庭審進行的,可以訓誡;對于造成人身傷害的,則由法警予以制止并訓誡;制止并訓誡無效的,可責令退出法庭,并因嚴重程度輔以罰款,罰款標準可以根據(jù)各地市經(jīng)濟情況及案件性質,由司法解釋設定。這樣既能有效保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又能盡量不影響當事人自由、法庭秩序以及程序公平的實現(xiàn)。
3.關于罰款和拘留的制度構建
前已論述,罰款和拘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區(qū)分對象,無法統(tǒng)一效率價值和公平價值,不能較好地實現(xiàn)實質正義。此處所說的區(qū)分對象并不是將原被告資產(chǎn)多少作為罰款基準,或是以被制裁人以往的品行決定拘留時間,而是將案件性質、爭議標的和妨害情節(jié)作為考量基準。倘若一個債務人能夠從拖延執(zhí)行中獲得千百萬的利益,法院即便對其處以最高額度的罰款,也達不到懲罰效果。若按照案件性質和妨害結果處以相應額度罰款,自然會令被制裁人慎重考慮,放棄自己的不法阻礙行為。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實現(xiàn)實質正義,提高效率。罰款和拘留屬于強制措施中比較重的制裁方式,所以在使用時應該更加慎重。
綜上所述,由于價值沖突等原因,對于現(xiàn)行體制下的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我們應該返本溯源,從價值角度進行分析研究,明確內容,彌補缺陷,發(fā)揮其在民事訴訟中的應有作用,實現(xiàn)法的價值的統(tǒng)一。這不僅體現(xiàn)在基本理念上,在具體制度上更是如此。只有每個部分都相對完善,才能保證整體的合理性。
總體而言,法的價值體現(xiàn)在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四個方面,貫穿訴訟的全過程。因此,作為民事訴訟重要制度的強制措施必然要體現(xiàn)法的價值的統(tǒng)一,并盡可能在訴訟中實現(xiàn)法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重視法律理念,強調法的價值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完善具體法律規(guī)則,使之運行更加有效。
[1]卓澤淵.法的價值總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
[2][美]彼得·斯坦.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3][5]謝鵬程.基本法律價值[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4][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6.
[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64.
[7]卓朝君,徐滌秋.論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價值[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2).
[8]靳建麗.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性質問題辯證[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9]李響.秩序與尊嚴——民事訴訟強制措施重構芻議[J].法治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