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明
(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 政法與歷史學(xué)院,四川 內(nèi)江 641112)
在清初全國大修方志運動中,通江李蕃、李鐘峨先后七次投身方志編纂。他們父子留下了康熙《黃縣志》、道光《通江縣志》底本、《盛京府志》,以及《保寧府通江縣志》、《白石紀聞》等多部方志資料文獻,并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方志思想。①這既是清代方志編纂走向高峰的反映,也推動了清代方志編修的發(fā)展和完善。然二李的方志思想尚未引起學(xué)界足夠的關(guān)注,也缺乏相關(guān)研究成果。今筆者將就李蕃、李鐘峨父子的方志思想展開論述。
對方志性質(zhì)的認識,直接決定著方志編纂的態(tài)度。李蕃、李鐘峨父子對方志的性質(zhì)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關(guān)于方志的性質(zhì),李氏父子繼承了宋元以來方志即郡之史的觀點。鄔景治《雪原李先生錄保寧志跋》說:“蜀有賢士曰李雪原,寓京師,嘗手錄《保寧志》。既問序于鄉(xiāng)之先生陳渭翁矣,而復(fù)語余曰:‘志之為義,一郡之史也?!保?]289這與魏裔介“志即郡縣之史也”的主張有相似之處,[2]16與后來章學(xué)誠“方志如古國史”的主張也所見略同。[3]869當然這里的“志為郡國之史”并非說方志本身就是地方史,而是說從記載的可信度來說,它與史籍記載無異,都是可信的。
李鐘峨對于方志乃郡邑之史的認識既影響到他后來的仕途,也影響到他后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在日后出任太常寺少卿時曾作多篇賦文,這些賦文開清代律賦體之先河,對清后來館閣文風(fēng)的形成頗有影響。然觀李鐘峨文集所收賦文,其題目多為方志編修的必載內(nèi)容,如《瑞雪賦》、《露賦》、《雨賦》、《日賦》、《東風(fēng)賦》、《律呂賦》、《屯田賦》、《郊祀賦》、《治河賦》、《禮制賦》、《歷法賦》、《貢舉賦》、《貢舉賦》(其二)、《官制賦》、《理學(xué)賦》、《貯糴賦》、《經(jīng)史賦》等。這表明李鐘峨并非純粹為顯示文學(xué)才華而創(chuàng)作,也不僅僅是純粹的個人得失與境遇的情感的抒發(f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頗為獨特的情況。這也顯示李鐘峨對方志與史著關(guān)系的認識,對他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在方志與國史的關(guān)系上,李蕃反對“纂記家每重視史而輕視志”的傾向。他同樣主張方志和國史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白魇氛弑局荆拗菊甙粗?。”[4]495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史與志本即互相征信?!笆芬詡餍牛居中欧蚴氛咭??!彼€進一步講:“志也者,史氏之權(quán)輿也。史也者,志書其濫觴也?!保?]390這非常清晰的講到了史與志的關(guān)系。顯然,方志是國史的來源與基礎(chǔ),而國史則是方志的進一步提高、升華與展開。關(guān)于這一點李蕃還有非常具體的論述:
凡一代之禮樂、刑政、山川、人物、戶口、關(guān)梁、租賦、治亂史書之而必據(jù)乎志。故修志者必取生于其地之賢達多聞?wù)咦胼嬛蓵6淙艘嘧员酒渖剿鲇谧娓钢?xùn)說、師友自談之聞見、身心閱歷,舉所謂禮樂、行政、山川、人物、戶口、關(guān)梁、租賦、治亂治故一一紀述之以成書。而有司視其成而上之郡,大夫上之藩,臬上之中丞,乃進而匯之于廷。天子乃命儒臣綜核其踈密而加以令甲焉。時有事于修一代之史。史臣亦必即是書而潤色,損益于是,巋然成一代之史。[4]496
這段論述再次集中且清晰地表達了李蕃的方志乃國史之源的思想。而這一點與清末章學(xué)誠對史志關(guān)系的論述非常接近?!胺街緦偈敷w,為國史要刪。會萃一方之事,較之國史具體而微也?!薄俺⑿奘罚貙⒂诜街救∑洳?。而方志之中,則統(tǒng)部取于諸府,諸府取于州縣,亦自下而上之道也?!眱扇说挠^點顯然是一致的。
在史志關(guān)系上,李氏父子未能闡明“史”雖源于志,但要真正成就良“史”,則必然遠遠超越于志。而志雖是郡、邑之史,但其記載卻往往包含該地大量最近和當下的情況。盡管如此,李氏父子的方志思想仍稱得上獨樹一幟,卓然一家。他們父子的很多見解,直到今天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李氏父子的這些方志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他們父子二人在方志編纂方面投入了很大一部份精力,從而取得了非??捎^的方志成就。
李氏父子深知“善志難為”。對待修志,他們父子雖主張及時修志,以免各地紀聞散佚,但也非常慎重。因此,李氏父子在方志編纂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志編纂思想。
方志的指導(dǎo)思想決定于作者對方志作用的認識。由于李氏父子認為方志的作用在于存史、教化、資政三個方面,因此,李氏父子常以經(jīng)世致用為他們方志編纂的指導(dǎo)思想。這使得他們父子編纂方志的過程中,民生為本的思想體現(xiàn)非常明顯。他在《通江縣志略前序》中說道:“修志者……舉所謂禮樂、行政、山川、人物、戶口、關(guān)梁、租賦、治亂之故,一一紀述之以成書?!保?]496顯然,李蕃主張方志應(yīng)當客觀記載生聚教養(yǎng)、禮儀法規(guī)、風(fēng)俗人情、文章詞訟,以及治亂興革等與民生甚為關(guān)切之事,而不是單純的記載朝廷的御旨、大臣的奏章,甚至是一些歌功頌德卻無關(guān)痛癢的神異之事與祥瑞之跡。
這一點,在康熙《黃縣志》中也大量存在?!饵S縣志》為八卷,五十五目,共6萬字左右。八卷分別為:圖考疆域、建置、賦籍、典制、職官、人物、紀述、藝文??芍^規(guī)模規(guī)模甚小。然《清代孤本方志選》評介《黃縣志》的特點時稱:“志綱目分明,記注簡約?!钡谠撛u介中又稱,“述本地民生甚詳,內(nèi)稱‘黃地狹人稠,有田不數(shù)家,家不數(shù)畝,養(yǎng)生者惟貿(mào)易為計’。從中可見百姓維以生計的特點。疆域、賦籍、紀述諸門,載本地鄉(xiāng)都之制、戶口徭役及物產(chǎn)風(fēng)俗,多備本地民生經(jīng)濟資料,可資參考?!保?]131這一評介極為精當?shù)胤从沉嗽撝驹诰幾塍w例上特點。
同樣,在該志的《藝文》部分中收錄的則多是事關(guān)百姓生計的文章。如李蕃《丁巳,秋日勘棲霞澇災(zāi),宿艾山和碣上韻》、《旱魃辨》、《重修尊經(jīng)閣記》、《為姚尉題修衙宇記》、《文昌帝君祠碑文》、《祭八蠟文》、《黃縣均徭序》、《建文昌廟碑記》等,張彥士《尊經(jīng)閣落成記》、《重修東廳壁記》,范廷鳳《黃縣均徭役記》,王道明《張侯創(chuàng)建石城碑記》,任中麟《祈雨祭文》,范復(fù)粹《增繕城工疏》等都是就一些生計問題進行闡述的文章。
另一方面,李氏父子對該地的地理沿革、物產(chǎn)風(fēng)俗、生聚教養(yǎng)、禮儀法規(guī)、文章詞訟,以及治亂興革等都有詳細記載,這樣來看,李氏父子又認同了方志是地理之書和博物之書等觀點。從這個角度看,李氏父子在堅持方志是郡、邑之史的同時,潛意識中則蘊藏著方志乃一郡之全史的觀點。這一點與后來方志大家——章學(xué)誠的“方志乃一方之全史”觀點頗為接近。
關(guān)于編修方志的資料。李蕃認為主要來自三方面:首先,纂志者本人的博聞強識?!靶拗菊?,必取其生于其地賢達多聞?wù)撸幋圯嬛蓵?。而其人亦自本其生平所聆于祖父之?xùn)、說師友之談;論耳目之見、身心之閱歷?!保?]496顯然,方志的質(zhì)量直接決定于纂志者的修養(yǎng)水平與見聞的廣博程度。
其次,廣泛查閱史書及各種文獻典籍。李氏父子認為史與志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白魇氛弑局?,修志者按之史?!保?]495因此,要纂成質(zhì)量優(yōu)秀的好方志,必須廣泛查閱各種史書及其它各種典籍。
第三,實地踏勘。很多紀聞、史跡及名勝往往語焉不詳,或者以訛傳訛。這常常使得纂志者在記與不記之間為難。對此,李氏父子認為纂志者應(yīng)實地踏勘和詳細考訂與??奔右越鉀Q?!巴豕菜哑嬖L古必于名勝,地近則親往,遠則吏胥往,或摺或抄寫之,制錦亭中。”[1]255通過實地踏勘,確認這些紀聞的真?zhèn)?,以決定是否記載,或羅列以存疑。
在方志的編修態(tài)度上,李蕃非常重視修志。對“歷代纂家重視史而輕視志”的傾向,頗為反對。他說:“吾每惜李延壽修南北史,徒割紀傳之半,未備志載之書。使當日者搜之掌故,詳考因革,去古未遠,為功或易。奚至以點金成鐵,貽譏后世哉?!保?]384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志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爸?,以邑人修邑志,郡人修郡志,庸有不可信者乎?”[5]390因此,他們父子二人在方志編修方面用力頗勤。先后修成五部方志。
另外,李蕃認為編修方志是極嚴肅之事,不可輕為,不可馬虎?!叭舴蛑?,志郡,郡之人為之。志邑,邑之人為之。使必俟班馬而為志,將天下無成書。”[1]254顯然,在李蕃看來善志難為,須謹慎修志。
修志固不必一定要由司馬遷和班固這樣的大家才來做。因為郡、邑史跡皆賴志傳。若不及時修志就將導(dǎo)致“紀載無聞,人物散失”;但修志亦不可草率為之,否則無法保證方志的質(zhì)量?!笆狗蛉硕钥蔀橹荆瑒t天下無善志?!保?]254因為修志是一件甚苦甚難之事?!爸局抟?,不其難哉!”[5]420想要成就再現(xiàn)郡邑真實情況的“善志”,則更加困難。因為修志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綜合起來主要有著幾個方面:
首先,修志的主持者對當?shù)厍闆r的隔膜是導(dǎo)致難為善志的首要原因。因為修志的主持者多為當?shù)氐闹髡?,而主政的人則大多為外地之人?!爸?,邑志也。修志者,邑令也。邑令以東西南北之人而為邑宰。按簿書循憲,法堂以下尤昧目焉!欲取窮鄉(xiāng)僻壤之事,與數(shù)十百里之人而盡論定之已難矣;而況責(zé)之以千百年間,城邑之沿革,陵谷之變遷,日月之薄蝕,星紀之隱現(xiàn),人士之或貞或否,物產(chǎn)之孰盈孰拙而周知之,不其難哉!”[5]420顯然,主導(dǎo)修志之人對當?shù)氐母裟?,會對方志的質(zhì)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二,歷史的演進導(dǎo)致的“紀載無聞,人物散失”是影響方志質(zhì)量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國既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災(zāi)禍眾多,戰(zhàn)亂頻仍。這使得各地都出現(xiàn)了過“紀載無聞,人物散失”的情況。很多對地方有重大影響的史跡、社會風(fēng)情、人文教養(yǎng)、治亂興革都被歷史所淹沒,后人無從窺見。因此要想成就一部全面、真實、客觀、準確記錄該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fēng)俗、制度等各方面的歷史情況方志,并非容易之事。“取城邑、陵谷、日月、星紀、人士、物產(chǎn)而記載之屹然成書,使下無好惡畸眥之饑,而上可備國史之采掇,士大夫誦服其文章,閭里蒸變其風(fēng)俗,惟志是賴,則志不其難也耶?”[5]420
第三,修志者的怠惰是成就優(yōu)秀方志的又一障礙。古代修志者,往往多由主政官員委托當?shù)刂送瓿?,而自己僅僅署名而已。“然而官此者,牒訴倥傯,應(yīng)酬紛沓,勢難洗硯焚香、比櫛字句,又必借一邑之卿士大夫與文人墨士,各出聞見以成其書。書成之日,則曰某邑志,某縣令修?!保?]420可見,這些主持修志的地方官們,常常事務(wù)繁多,無法親力親為,詳細審核及勘覆所記內(nèi)容的真實性,必將極大影響方志的質(zhì)量。
第四,內(nèi)容安排上的是否恰當,則將直接影響方志的規(guī)模與質(zhì)量。如“物產(chǎn)的遺漏與侈靡,盛覽的剝蝕難尋與石削筼筜之竹者,士女表彰與驟進,城垣的直書與點綴,人物的表彰與濫列,孝節(jié)無稽名氏與阻于無證,藝文的博訪與精求,清議的乞米貽譏與佳傳酬德者”等。[1]254,255這些內(nèi)容的取舍與安排無一不影響方志的質(zhì)量。而要對這些內(nèi)容全部進行仔細考辨與恰當取舍非常困難。
由于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故修志常常是一件費力卻不討好的事情。部分地方的方志編修較為隨意;同時,亦常常出現(xiàn)經(jīng)費困難、人手不夠的問題;還有急如星火,倉促成書者。如李蕃二纂《通江縣志》前后大概10天左右;戴珠《廣東通志》,其初稿亦是“兩月而成”。在明清方志中,類似者絕不是少數(shù)。而由倉促導(dǎo)致的失真、冗雜、并訛、網(wǎng)略等缺點也就在所難免。[7]這也是明清雖為方志編修的高峰,然善志卻不多的原因所在。
李蕃非常重視修志的筆法問題。自孔子《春秋》作開始,儒家歷來主張為尊者諱,這一思想也深刻影響到方志的編修。當時多數(shù)修志者都主張“志在隱惡揚善”,[8]662“國史美惡兼書,志書則有褒無貶”。[9]對此,李蕃頗不以為然。他認為方志的作用在于“辨美惡”、“端好尚”。[6]269要實現(xiàn)此目的,就必須必秉筆直書,據(jù)實修志,而不能“隱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方志教化郡邑的作用。
在《黃縣志略序》中,他稱黃縣有“四累、五議”。四累主要指“子母之利,徒飽市猾”;“瀕海之地,鹵圻百余里,南山之下多石田,不可耕”;“輸木之夫非市木之人”;“一遭儉歲,粟必行三四百里,則癡重難致,而逃亡者多”。五議主要指:“廛肆宜復(fù)”、“社甲宜均”、“風(fēng)尚宜更”、“士習(xí)宜端”、“稅課宜減”。[5]386該志卷七《紀述志·風(fēng)俗篇》又稱“其為失也,夸奢朋黨,言與行謬”。又說:“黃俗頗淳厚,予摘其近古者不悉記,然而好言鬼神,竟赴香火,掘墳?zāi)?。詠魃,此其極惡者也?!保?]269,270在《審編徭役序》極言“一丁五畝地”;“派銀之患”;“一丁納稅五錢,又加十畝雜費”。[6]399可見他不主張“隱惡”,而是要求美惡并書。
在歷次輯錄《通江縣志》中,李蕃也始終抱持此念。并且這還影響到其子李鐘峨的方志編纂思想。在體現(xiàn)李鐘峨方志編纂思想的道光《通江縣志》及《盛京志》中,都明顯體現(xiàn)出他們父子二人對民生風(fēng)俗、治亂興革的強烈關(guān)注,以及對秉筆直書的堅持。
李氏父子對秉筆直書的堅持,主要目的是要真實記載當?shù)仫L(fēng)俗和百姓生存狀況,而這樣做則除了傳承地方史跡、教化邦邑風(fēng)尚之外,能夠讓“采風(fēng)君子覽而念諸”,以“思有以補救”。[5]292而這則正是朝廷每次大力編修方志的初衷。顯然,李氏父子對秉筆直書的堅持是對社會和歷史應(yīng)有的一種負責(zé)任的態(tài)度。
李氏父子孜孜以求成就善志。如何才能成就善志呢?李蕃認為必須要做到幾點。
首先,需延請當?shù)刭t達之人。“故修志者,必取生于其地之賢達多聞?wù)撸胼嬛蓵??!边@與江淹等人的主張大致一致。但除此以外,李蕃認為欲成善志,還需廣泛搜集,“凡古跡所在,必搜討訪輯”。其次,須多方求證?!懊恳皇略冎世?,質(zhì)之石刻,與舊帙之可讀者,合則登之于筴,則闕以俟考?!钡谌拮敕街局?,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第四,仔細考對、慎作結(jié)論?!捌溆忻撨z,亦必虛中論議而補葺之?!保?]496第五,忠實存疑。有些史跡,踏勘考訂之后依然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存否結(jié)論。對此,則應(yīng)忠實地存疑?!半m然上以名求,余固不敢以臆說辱命,乃據(jù)史采輯,補綴會萃,無墜荒邑之典云爾。乃綜其可議者有五……夫史本與志,志失其傳必考其史。史猶若是舛誤也,將安所取信乎!余惟以見聞所及,姑撮其略于編,以俟后世之君子。”[1]25“而志載扶特之山,今不知何地,灊徐之谷今不知何名。”[5]384對無法確定之事存疑,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正是修纂良志必不可少的條件。
對于方志的作用,李蕃、李鐘峨父子繼承了宋元以來的方志作用觀——存史、資政、教化。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使得各地方歷史悠久,史跡眾多。正是這眾多史跡的涓涓細流,構(gòu)成了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樣式。然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人們大多只注重國史的編修,缺乏對地方史跡進行記載的載體與手段。這使得很多對地方有重大影響的史跡,如生聚教養(yǎng)、禮儀法規(guī)、風(fēng)俗人情、文章詞訟,以及治亂興革等,隨著歷史的演進,絕大多數(shù)都被淹沒于歷史之中。后人對為本地方作出重要貢獻的前輩、英雄史跡,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審美觀念的演進,風(fēng)俗習(xí)性的變遷,以及眾人的價值取向等精神狀態(tài)亦因此無從窺見。
宋代以后,從國史中的志書逐漸分離出來的地方志這一新體裁逐漸成熟起來。到明代各地普遍形成了編修方志的慣例,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郡邑史跡隨著歷史的演進而被湮滅的情形,這也是方志出現(xiàn)和興盛的根本原因。“志郡,郡以志傳;志邑,邑以志傳?!保?]254可見,在李蕃看來,那些無法記入國史的郡邑史跡,多賴郡邑之志而得以傳承。
這一點在《黃縣志序》中也有體現(xiàn)。“《黃縣志》關(guān)中任公輯,凡十卷,及今四十年,紀載無聞,人物散失,即我國家生聚教養(yǎng)、海澨山陬,莫不曁訖應(yīng)垂之邑乘,以見圣君、賢相、經(jīng)綸之盛?!保?]1-2顯然,在李蕃看來,“紀載無聞”、“人物散失”、“生聚教養(yǎng)”不能被記錄在冊以傳承后世,是相當可惜的。
在李蕃看來,編修方志的首要目的與作用就在于使各地方的紀聞、人物、國家的生聚、教養(yǎng)等史跡得以傳承,從而彰顯“圣君”、“賢相”、“經(jīng)綸”等先烈史跡,以及制度、禮儀、風(fēng)俗之變遷。
清代地方官吏任職規(guī)定中有回避制度。因此地方主要官大多來自外地?!耙亓钜詵|西南北之人而為邑宰?!比绱巳温氁?guī)定好處在于能避免形成利益勾結(jié),但也帶來很多新的問題。
按簿書循憲,法堂以下尤昧目焉。欲取窮鄉(xiāng)僻壤之事,與數(shù)十百里之人而盡論定之已難矣!而況責(zé)之以千百年間,城邑之沿革,陵谷之變遷,日月之薄蝕,星紀之隱現(xiàn)。人士之或貞或否,物產(chǎn)之孰盈孰拙,而周知之,不其難哉![6]420
此段史料本是講編修善志的不易,但也同時說明了外來地方官掌握該郡邑的真實情況的困難。閱覽方志,則是解決這些困難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事實上,通過方志了解當?shù)氐那闆r也是古代官吏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為閱覽方志,可以實現(xiàn)“讀賦役而見畫一之征也,讀戶口而見生齒之繁也,讀驛逓而知馬卒之飽騰也,讀孝節(jié)而知風(fēng)教之廣洽也,讀人物而知升造之優(yōu)異也,讀藝文而見邑之安阜無勞怨之聲也?!保?]385此外,“取城邑陵谷、日月星紀、人士物產(chǎn)而記載之屹然成書,使下無好惡畸眥之饑,而上可備國史之采掇,士大夫誦服其文章,閭里蒸變其風(fēng)俗,惟志是賴?!保?]420這些認識充分體現(xiàn)了李蕃對方志資政功能的認知。
此外,在編修《黃縣志》的過程中,李蕃了解到該縣面臨“四累”、“五議”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施政。從該志《跋》中可以看出,李蕃通過編修該志以掌握黃縣實際情況是頗為滿意的?!皶?,予得觀之,而沿革疆里、日月星紀、人士物產(chǎn)燎然如指諸掌,且其綸次,居然古史?!狈街灸軌驗橹卫砜ひ靥峁╄b戒,這恰恰是李蕃父子對編纂方志孜孜不倦的重要原因。
李蕃認為方志中不僅記載了大量源自本地的“圣君”、“賢相”、“經(jīng)綸”等史跡,還記載了大量的各地的生聚教養(yǎng)、禮儀法規(guī)、風(fēng)俗人情、文章詞訟,以及治亂興革等內(nèi)容。而這些史跡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鄉(xiāng)土感情、教化地方百姓,端正風(fēng)尚,剔除陋習(xí)不可或缺。由此導(dǎo)致了方志的第二個重要作用——教化邦邑?!爸撅L(fēng)俗所以端好尚也?!保?]269
關(guān)于教化邦邑這一點,從李蕃所修《黃縣志》中也可以看出。該志卷五對學(xué)官、名宦和卓異三類人物的事跡記載比較詳盡。對于名宦、卓異并列,李蕃還特意加以說明。“志名宦,復(fù)志卓異,不幾復(fù)輿?曰,‘非也,蓋凡輿廟祠率奉俞允,而小人有目未必悉達于廷。斯君子之行僅能傳聞于父老,未馨俎豆,猶留汗青,雖非畏人知者之心,亦劍懷先德者之厚也志卓異?!保?]184此外,還專門附祠堂德政碑,來表揚前輩先賢們的德行或政績。相比而言,在其它眾多地方志中,甚為看重的神異與祥瑞,在此志中則基本沒有記載。從這個角度講,此志有明顯的“厚人薄神”的偏向。
這一點在他歷次纂輯《通江縣志》中也有體現(xiàn)。對于那些事關(guān)民生、教化、文章之事,李蕃皆懷著深厚的感情加以記錄。“比來割股肉以療沉疴,賣軀而無充膳飯者有焉。又緣兵戈橫蕩,擄掠暴恣,固有投崖殞身罵賊捐生者焉,而姓名泯滅者,苦于無稽。名氏彰顯者,又阻于無證,保有無有磷火夜青,呻吟霜月者乎?”[5]391同樣地,在歷次所輯《通江縣志》中,對于神異與祥瑞之類也基本未曾記載。李蕃的這一思想又影響其子李鐘峨的方志編纂思想。在以李鐘峨所輯通江縣志為底本的道光《通江縣志》中,同樣可以看出他對于民生和邦邑教化之史跡的用心,而對于所謂神異和祥瑞之事則基本無所著墨。
這些都顯示了李氏父子對方志的編纂,是試圖以人事來“端好尚”、“辨美惡”,即教化邦邑的用意。
二李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方志編纂走向高峰的時代。在長期的方志編纂中,李氏父子在方志的性質(zhì),方志編纂的指導(dǎo)思想、資料來源、修志態(tài)度和修志筆法、方志的作用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完整而系統(tǒng)的方志編纂思想,成為了清早期川人在方志思想上的高峰和代表。當然,李氏父子的方志思想依然有缺陷。在方志的作用觀上,李氏父子認為方志為“郡國之史”,能夠“彰先賢光烈”、“端好尚”、“辨美惡”等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封建道德標準。如果與后來的方志編纂名家相比,二李的方志思想仍然存在某些局限和不足。然而正是由于有無數(shù)李氏父子這樣的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耕耘,才推動了方志編纂的進步和發(fā)展,并最終成就了清代方志編纂的繁榮和成熟。另外,二李留下的多部方志和方志文獻,多已成為現(xiàn)存當?shù)刈钤绲姆街尽T跒橛涗浐捅4娈數(shù)氐纳鐣闆r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無論是從他們父子的方志編纂思想來看,還是其留下的方志編纂成果來看,二李都在清代方志編纂潮流中占據(jù)了并非無關(guān)緊要的一席之地。
注釋:
① 見趙光明《清代通江三李著述考》,《中國報業(yè)》,2012年第2期;趙光明《清代通江李鐘峨、李鐘璧著述考》,《作家》,2012年第2期.
[1]錫 檀.通江縣志·道光[C]//傅振倫.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2.
[2]沈奕琛.廣平府志·康熙[C]//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
[3]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黎學(xué)錦,等.保寧府志[C]//傅振倫.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2.
[5]李 蕃.雪鴻堂文集[M]//季羨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6]李 蕃.黃縣志·康熙[C]//郝瑞平.清代孤本方志選.北京:線裝書局,2001.
[7]單 輝.明清的地方官與明清的地方志[J].黑龍江史志,1995(12):39-42
[8]恩 成.夔州府志·道光[C]//傅振倫.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2.
[9]錢大昕.潛研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