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冰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44)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xiàn)勞動供給對勞動者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
第一,生存視角。由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可知,生存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類行為的最根本的首要動力。對于勞動者而言,要想生存,必須將勞動力供給到勞動力市場上去,并通過勞動供給獲得維持生計的工資??梢姡瑢τ趧趧诱叨?,成功實現(xiàn)就業(yè)顯得尤為重要。勞動者為了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勞動收入是極為關鍵的。
第二,人的全面發(fā)展視角。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這個人是現(xiàn)實中的人,是具體的人,更是完整的人。勞動是構成人全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所實現(xiàn)的內容。由此可見,人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在自由地選擇職業(yè),依據自己的愛好和天賦,從事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活動。也就是說,勞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要組成,不參加勞動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幸福與休閑視角。勞動不僅能夠獲得維持生計的物質資料,更能夠修身養(yǎng)性,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獲得生活的幸福感。工作能給人們帶來滿足和幸福,一旦離開工作,就離開了幸福。只有在相對于勞動的辛勞時,閑暇才變得愜意,才能為生活帶來樂趣和幸福感?!靶蓍e的價值直接地回歸于人本身,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里,提高生命的質量,追求生命的意義,豐富人生的價值”。[2]休閑所固有的價值,表現(xiàn)為人們存在與生活的意義。但是,只有在勞動之后的休閑,才能充分體現(xiàn)其價值。
無論是勞動本身還是與其相對應的休閑,都能為勞動者帶來幸福與身心健康。因此,勞動供給對人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勞動供給首先是一個愿望,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必要存在。然而,成功就業(yè)并不具有必然性,其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國際勞工組織預測,2012年全球將有2.02億人失業(yè),比2011年增加600萬人;2013年將有500萬人失去工作,失業(yè)率將升至6.2%;在中國等地方,眾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正在努力尋找工作。由此可見,無論是國際上,還是中國本土,失業(yè)壓力都非常之大,實現(xiàn)勞動供給難度不容小覷。
正如田永坡所說“勞動力市場信息完善程度與失業(yè)率負相關,市場信息越完善,失業(yè)率越低”[3]。對于求職者而言,勞動力市場上關于職位空缺的信息越完全,其獲得信息越容易,工作搜尋時間越短,更容易找到工作。然而,獲取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難。
比如,就農民工而言,獲取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并不容易。巨文輝(2005)通過對河北省邯鄲市11個縣的基本數(shù)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農民工的人際關系網絡規(guī)模越龐大,其獲得工作機會的可能性越大。實際上,農民工在信息獲取上屬于弱勢群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農民工主要依靠血緣、地緣等人際關系網絡獲取信息并在城鎮(zhèn)中就業(yè)。如果不能通過人際關系網絡實現(xiàn)就業(yè),在城鎮(zhèn)里,農民工將陷入失業(yè)困境,會因為缺乏信息而失業(yè)。
再比如,就大學生而言,就業(yè)市場的信息不完全,對其就業(yè)造成不利影響。要想就業(yè),大學生必須先獲得與自己相匹配的工作信息。對還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而言,在面臨浩瀚的信息資源時,如何獲取、甄別、選擇并恰當利用與自己需要相匹配的信息,是對大學生的一大考驗。許多與工作崗位要求相匹配的大學生,由于未能掌握崗位信息而暫時處于未就業(yè)狀態(tài)。羅智淵(2011)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雖然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多,但要想獲得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就業(yè)信息并非易事。
總之,我們認為勞動者要想將勞動供給由愿望變成現(xiàn)實,獲取信息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不能獲取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其勞動供給愿望更是難以變成現(xiàn)實,因此工作搜尋行為對于解決勞動供給困難性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由上述分析可知,實現(xiàn)勞動供給是一種必須滿足的需要。在現(xiàn)代勞動力市場上,這種需要的滿足存在著困難性,信息不完全便是最大的障礙。對勞動者而言,滿足勞動供給需要是促使勞動者去勞動力市場上就業(yè)的動機,實現(xiàn)勞動供給是必須滿足的目的。勞動力市場上信息不完全對勞動供給實現(xiàn)造成了不利影響,當勞動供給目的實現(xiàn)遇到障礙時,勞動者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此時,勞動者為了實現(xiàn)勞動供給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工作搜尋行為無疑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在信息不完全的勞動力市場上,工作搜尋是實現(xiàn)勞動供給的有效途徑。
簡而言之,正是因為實現(xiàn)勞動供給具有必要性與困難性,工作搜尋行為才成為必要。勞動供給是工作搜尋行為的目的,工作搜尋行為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勞動供給目的。這也為本文從工作搜尋的視角探析勞動供給問題提供了依據。
前文已經指出,工作搜尋行為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勞動供給目的。不僅如此,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具有互動性。也即是說,工作搜尋是受勞動供給目的影響的,工作搜尋行為對勞動供給也起著反作用。
現(xiàn)代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林格爾與皮奧里提出,以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為主要代表。許多學者運用數(shù)據對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進行檢驗,不但證明了現(xiàn)實中的勞動力市場確實存在分割,也證明了不同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比如,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美國與英國都存在一級勞動力市場與二級勞動力市場(Thomas and Vallee,1996)。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在此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二元分割成為越來越顯著的特征(李實,1997)。
中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態(tài),不但造成了兩個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差異,更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勞動力市場分割必然提高不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成本。對于求職者而言,較高的流動成本必定提高其工作搜尋成本。勞動者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時,除了要承擔正常的工作搜尋成本(交通費用、通訊費用等)之外,還要承擔轉換成本。體現(xiàn)在工作搜尋過程中,較高的轉換成本增加了勞動者的保留工資。因為,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時,勞動者必須跨越制度障礙,如果變換后的工資收入不足以彌補成本支出的話,變換工作是不理性的。此時,不變換工作或者減少變換工作的次數(shù),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對于求職者而言,勞動力市場上信息完善程度直接決定著其工作搜尋行為的難易程度,并對勞動力供給目的的實現(xiàn)造成相應影響。換句話說,信息對求職者實現(xiàn)就業(yè)與流動有著重要影響,許多學者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論點。比如,巨文輝(2005)通過分析工作搜尋成本與信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農村不完善的信息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其工作搜尋成本。
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工作搜尋行為是勞動者獲取信息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認為工作搜尋行為對勞動者實現(xiàn)勞動供給目的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工作搜尋行為對勞動供給目的有著明顯的反作用。實際上,無論是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態(tài)還是信息不完全背景,都阻礙了勞動供給目的的順利實現(xiàn),而工作搜尋行為則能夠對削弱這種阻礙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對于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而言,其通過工作搜尋行為發(fā)現(xiàn)了勞動力市場是分割的,則會影響其保留工資水平,或者改變其勞動供給決策。
總而言之,勞動供給與工作搜尋之間具有互動關系。勞動供給是工作搜尋的目的和動機,對工作搜尋行為起著決定作用。同時,工作搜尋行為能夠促使勞動供給目的的實現(xiàn),對勞動供給起著積極的反作用。因此,在研究勞動供給時,有必要從工作搜尋入手。
勞動供給與工作搜尋之間具有互動關系,實現(xiàn)勞動供給的目的決定著工作搜尋行為,工作搜尋行為對勞動供給也起著促進作用。
其一,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狀況,是影響勞動供給目的實現(xiàn)的主要因素之一。消除信息障礙需要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雙方共同的努力。即求職者通過工作搜尋行為獲取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工作信息,用人單位通過對求職者的搜尋行為找到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勞動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求職者若能獲得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就業(yè)信息,對其實現(xiàn)就業(yè)很有裨益。對于求職者而言,有效的工作搜尋行為,能夠為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有助于其順利實現(xiàn)勞動供給目的。
其二,勞動力市場分割度提高了工作搜尋的難度,為勞動供給目的實現(xiàn)增加了阻力。在存在戶籍歧視時,勞動者即便能夠搜尋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也未必能夠實現(xiàn)就業(yè),并不得不繼續(xù)進行工作搜尋。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的轉換成本,使得勞動者在工作搜尋時不得不提高保留工資水平,從而拒絕本應接受的工作機會,進而繼續(xù)進行工作搜尋。誠然,對于勞動者而言,如果想跨越分割障礙,將勞動力供給到一級勞動力市場中去,必是困難的。但是,高效的工作搜尋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種難度,增大就業(y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工作搜尋行為有助于勞動供給目的的實現(xiàn)。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 羅春潮. 休閑價值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 學術探索,2012;(7):14-16.
[3] 田永坡.工作搜尋與失業(y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75.
[4] 巨文輝. 人際關系網絡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基于工作搜尋模型的案例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5;(4):47-50.
[5] 羅智淵.基于工作搜尋理論的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3):111-113.
[6] 李實.中國經濟轉軌中勞動力流動模型[J].經濟研究,1997;(1):23-30.
[7] Thomas Mark, Vallée Luc. 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Cameroonian Manufacturing[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6;32(6):87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