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再論索緒爾與語言哲學

        2013-04-10 13:57:04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1期
        關鍵詞:意義語言

        王 寅

        (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31)

        1.0 序言

        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要學習語言學理論,就必須從索氏(1916/1959)《普通語言學教程》入手。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索緒爾有深入的研究和解讀,也闡發(fā)了若干深刻的觀點,但人們似乎對其學術背景和哲學基礎未能達成一致。

        筆者(2001:7)曾于12年前將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定位于語言哲學(即分析哲學,下文簡稱“語哲”),但對其詳述不夠。這些年來我們經過對語哲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發(fā)現索氏在該書中顯現出很多語哲思想,足以可見他與語哲之間存在諸多共鳴現象,享有淵源關系。據此我們認為,索氏不僅是一位語言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語哲學家。因此,只有從語哲角度才能對索氏做出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更為全面的理解。如我國學者陳嘉映(2003)就在他的《語言哲學》中專辟第五章論述了索氏的語哲觀,索氏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所透射出的哲學思想,當是西方語哲得以發(fā)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來源。

        當然了,索氏也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語哲學家有關觀點的影響而提出自己理論的。他(1916/1959:110)就曾說過,“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常一致承認,沒有符號的幫助,我們就沒法清楚地、堅實地區(qū)分兩個概念?!备鶕覀兊睦斫?,這里的“哲學家”便應當是當時的“語哲學家”,因為這句話是語哲的一個重要思想。

        2.0 索氏哥白尼革命之意義

        索緒爾嫻熟地運用哲學二元論和語哲的基本原理,在語言理論研究中首先確定了一系列的二分對立:(1)語言vs言語①;(2)內部語言 vs外部語言;(3)共時語言學 vs歷時語言學;(4)形式vs實體;(5)橫組合vs縱聚合;(6)能指 vs所指,嚴厲批判了基于實證主義和機械唯物論建構起來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語言本質在于歷史性、社會性、文化性、進化性)。他在前四項二分中擇前者而舍后者,大力倡導“內部語言學”和“共時語言學”,認為語言本質在于“內部系統(tǒng)性”,必須從“內部”和“共時”的角度加以研究才能建立真正的語言學理論,實現了語言“內指論”轉向,確立了“關門打語言”的基本策略,革了“歷史比較法”的命,從而開創(chuàng)了現代語言學的新時代,使其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這才是索氏哥白尼革命意義之所在。

        由于語言學界很多同行未能從語哲(包括馬克思主義語哲)的角度來深刻理解索緒爾,因而對他與語哲之間的淵源關系認識不很到位,難免對索氏哲學思想了解不夠。如在Volosinov(1930/1973)的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和Lecercle(2006)的A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中都較為詳細了論述了索氏的語哲觀,并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其作出了嚴厲批判。如Volosinov(1930/1973:57)將索氏視為語哲第二思潮的重要代表,且列述了其4個基本觀點:

        (1)語言是一個穩(wěn)定不變的、規(guī)范同一的形式系統(tǒng),對于個人具有先在性;

        (2)語言規(guī)則即為語符在特定而又封閉的語言系統(tǒng)中的連接關系;

        (3)這種連接與意識價值(人文藝術、認知等)沒有任何關系;

        (4)講話的個體行為僅是系統(tǒng)的偶然折射和變異,對規(guī)范同一形式的簡單變形。

        語言系統(tǒng)與歷史無關。

        Lecercle(2006:67-72)論述了“主流語哲”的6個主要原則:(1)內部性原則(Principle of Immanence);(2)功能性原則(Principle of Functionality);(3)透明性原則(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4)理想性原則(Principle of Ideality);(5)系統(tǒng)性原則(Principle of Systematicity);(6)共時性原則(Principle of Synchrony)。很顯然,除了第(2)和(3)外,其他4條原則皆明顯源自索氏。

        哲學界也將“關門打語言”的立場視為語哲觀,徐友漁(2001:334)說:“照許多語言哲學家來看,語言和世界沒有什么關系,哪怕是間接的關系,它是一個自由、自足的體系,哲學就在這個體系內部活動。語言表達的命題是否為真,與世界沒有關系,僅由語言內部的規(guī)則來確定。羅素和早期的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語言的結構而知道世界的結構。”引文中所說“語言是自由、自足的體系”,正是索氏的語言內指論,主要關注其內部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形式關系。這里不僅有歐洲哲學傳統(tǒng)的影子,而且還有弗雷格、羅素和維氏等分析哲學的影子,因為他們著眼于從語言系統(tǒng)內部來進行分析。但不管怎么說,索氏與當時的分析哲學家享有很多共同的關鍵觀點,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粗鲝垖⑺魇险Z言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定為語哲的主要原因。

        現筆者從以下7個方面來說明我們?yōu)楹我獙⒔Y構主義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定位于語哲,或者說,現代語言學如何在某種程度上促動了語哲的形成和發(fā)展。

        3.0 索氏與語哲有諸多共鳴

        3.1 語言具有先在性,語言使思想出場

        語哲學家提出了一個徹底改變語言命運的經典名言,語言是先于我們個人,先于(至少是同時)我們的思想而存在的,“語言使思想出場”。索氏(1916/1959:110)對這一核心原則也作出了如下精彩論述:從心理方面看,我們的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常一致承認,沒有符號的幫助,我們就沒法清楚地、堅實地區(qū)分兩個觀念。思想本身好像一團星云,其中沒有必然劃定的界限。預先確定的觀念是沒有的。在語言出現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這段話有多重含義,它們都是分析哲學的重要思想:

        (1)語言使得思想清晰,使人出場;

        (2)語言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

        (3)語言如實反映現實,與世界同構;

        (4)語言本身就是主體,不是工具。

        這一段經典語句所論述的主要思想與語哲的基本原理“思想憑語言出場”完全吻合,若無詞語,思想就猶如一團沒有定形、模糊不清的星云,只有詞語才能使得觀念變得清楚,語言起著建構世界和思想的作用。也只有通過命名,事物才得以顯示自身,也才能相互區(qū)分開來。

        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Cassirer 1874~1945)也指出(或許受到了索氏的影響),文化是“說”出來的,是借助語言、通過語言而形成的,語言是先在的。(孫周興,2009:184)語言符號不是給預先存在的觀念貼上相對應的符號標簽,它不是一個命名集。這就是學界常說的“語言中心論”,它實為某些后現代哲學家消解“人主體中心論、倡導話語中心論”之先聲,我們可直白地將其表述為“關門打語言”。如此說來,人是語言的產物而不是發(fā)明者,分明是語言在“說”我們,而不是我們在“說”語言。

        既然語言使得思想出場,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誰能知道你頭腦中是否有思想,有什么思想?我們自然就能獲得第(2)點認識,可在語言和思想之間直接劃上等號。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所了解的世界都是由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世界,世界存在于語言之中,人也只能靠語言來建構和理解世界。該觀點在維特根斯坦(1922/2002:§5.6)中被表述為:“語言的界限意味著世界的界限?!边@就是第(3)點認識,在海德格爾(Heidegger,1927/1987)的論著中被發(fā)展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p>

        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似乎也與此有關,將世界中實物“懸置”起來(索氏懸置實際使用的“言語”),放在括號中“存而不論”,專心關注先驗性純粹意識。(王寅,2001:52)這樣,意義就不是由世界或實物決定的,而取決于它們是否能在心智中得到“呈現”,或是否能“自明”。這也可見索氏理論與歐洲語哲的淵源關系。

        正如陳嘉映(2003:130)所指出的,“雖然弗雷格和羅素比以往的哲學家更多地談論語言,雖然一般都認為他們兩人是語言哲學的奠基人,我卻傾向于把他們視做語言哲學的先驅,索緒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人才是語言哲學的奠基人。只有認識到語言從根本上對世界具有建構作用,才算把語言視做哲學的核心領域?!?/p>

        3.2 批判語言工具論

        根據上文對索氏經典語錄的解讀可見,語言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從而可將語言系統(tǒng)升華到與“思想和存在”平起平坐的哲學高度來認識。據此,我們似乎可獲得以下幾個等式:

        (1)語言 =思想;(2)語言 =存在

        (3)語言 =形式;(4)形式 =內容

        據此自然就能得出上文第(4)點“語言不是工具,而是主體”的結論。

        語言符號既然不是給現存觀念貼上標簽,思想是憑語言出場的,在語言中得以澄明,顯現自身,那么語言就不再是從屬于思想的表達工具。這樣,在索氏眼里,語言就是主體,語言使人出場,使思想明晰,根本不存在什么先于或獨立于語言的觀念,無論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感性論還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論,他們所追尋的絕對真理和客觀本質,都是后于語言的產物。換句話說,語言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本質在于語言之中。

        索氏基于上述思考率先喊出了“批判語言工具論”的先聲,顛覆了西方近現代哲學“人主體中心說”,將語言視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獨立系統(tǒng),只有它才是語言研究的中心。這一立場與邏實論排除“人主體”同出一源。據此,人就像社會一樣,是語言的產物而不是其發(fā)明者,世上唯一獨立存在的就是語言,從而徹底將“人主體”非中心化了。這一觀點導致了語哲學家顛覆“語言是客體”的傳統(tǒng),開始將語言捧為“主體”。經過索氏和語哲學家之手,語言搖身一變,從“奴仆”轉為“主人”。

        索氏將“自然語言”(相對于弗雷格和羅素等的邏輯語言、海德格爾的詩性語言)直接視為一個“本體”和“系統(tǒng)”,本身就可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具體分析了語言的本質和內部結構。這對語哲學家很有啟發(fā):似乎可通過語言分析來解決哲學的形而上學老問題,從而看到了語言研究在哲學中的價值,這與語哲基本原則完全相吻合:通過語言分析重鑄哲學老問題。(Baghramian 1998:xxx)

        3.3 關系 vs命題/事實

        “分析”不僅是將大的分解為小的,而且還要論述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差異,這正是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原則:語言是一個由語言成分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所組成的結構體系,符號意義來源于符號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橫組合和縱聚合的關系,從而將研究對象從“實體”導向了“關系”,這正與摩爾的觀點相符。(江怡,2009:100)

        羅素重點關注“原子事實”或“原子命題”,即由名詞與動詞組成的陳述性命題。維特根斯坦(1922/2002)在《邏輯哲學論》中開場一句話:“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本褪撬魇稀瓣P系論”的翻版。這里的“事實”與“個體事物”相對,包含了“事物的結合”、“對象的關系”。在物理學家看來,世界是由“物質(即事物)”組成的;而在哲學家眼里,世界是由“命題”和“事實”構成的,這里的“命題”和“事實”強調的便是事物與事物、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系。

        維氏開篇就立此命題,可見其重要性,意在突顯事物所構成的世界不是“實體世界”,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不僅如此,更主要的是“事實的世界”、“關系的世界”。因此我們可以推論,索氏與語哲之間有緊密的淵源關系:他將注意力聚焦于語符之間的形式關系上,羅素將注意力聚焦于名詞和動詞(即命題)的關系上,維氏將注意力聚焦于事物的關系(即事實)上。這些觀點可謂異曲同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分別為語言學和哲學研究開辟了嶄新方向,從“實體論”轉向了“關系論(即形式論)”。索氏整個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就是建立在“語言系統(tǒng)論”之上的,且突顯其“先驗性”和“自治性”,這對喬姆斯基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索氏批判了“語言工具論”,強調語言本身是主體,不是我們在說語言,而是語言在說我們(王寅2001:216)。這就又引出了一個新悖論:語言,如同上帝一樣,是人造出來的,它又反過來成為人的主人!這自然就得出了“語言是牢籠”的觀點。似乎,對于人類來說我們別無他路可走,只能生活在語言的牢籠之中。也正因為人有了這一語言牢籠,才使得我們有別于動物,成為人自身。這與語哲學家提出的語言論轉向是相通的。索氏之所以能有此認識,或許是受到了當時語哲學家觀點的影響,也可能是語哲學家受到了索氏的影響。

        3.4 關門風刮及各科

        如何研究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要素關系?必走“關門打語言”之華容道,這正是索氏哥白尼革命意義之所在,提出了具有劃時代的“內指論”。這一理論與羅素的摹狀論密切相關。

        弗雷格(1892/1952)接受了密爾“內涵決定外延”的觀點,認為語符是通過“涵義(Sense)”指向“指稱對象(Referent)”的,但并未詳細論述前者是如何決定后者的,僅只籠統(tǒng)一說而已。羅素則發(fā)展了弗雷格的“涵義論(Sense Theory)”,進一步將其中的Sense修改為Description,即用“摹狀性詞語”來進一步詳細解釋名稱是如何通過內涵來指稱其對象的。顯而易見,羅素提出了遵循如下思路的重要方向:僅在語言系統(tǒng)內部,靠摹狀描述語就可提供解釋名稱意義的詞語。當萊布尼茨、休謨和康德區(qū)分了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之后,就主張僅從語言內部來解釋分析命題,在此就已提出了“關門”思想,可將綜合命題的“真”訴諸于語言外部的經驗。

        我們知道,索氏的關門思想受到經濟學的影響,商品的價格僅憑經濟系統(tǒng)內部的“供給”和“需求”這兩個要素來決定,而不必借助其他外界要素。我們還可以貨幣為例,是金本位、銀本位、銅本位、紙本位,只有將它們置于特定的貨幣系統(tǒng)中才能實現交換價值。也就是說,用金屬或紙張來表示交換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體現交換價值的系統(tǒng)”,因此語言學應當研究其“價值系統(tǒng)(或形式系統(tǒng))”,而不是具體的物質性詞語。

        但我們未曾讀到任何文獻記載,不知道羅素和索氏是否謀過面,但是我們知道康德、羅素等已是著名的哲學家,名聲大噪,他的觀點或許也早已傳到了索氏耳中,因為我們在索氏(1916/1959:110,85)遺著中有一處提到了“哲學家”,一處提到了“語哲學家”,我想他不可能不了解他們的觀點!或許正是語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這些觀點啟發(fā)了他的靈感,系統(tǒng)建立了“關門派”的語言理論。但不管怎么說,將“內指論”歸結到羅素和索氏這兩人的頭上總不為過,這亦可說明,結構主義語言學就與當時的語哲密切相關了。

        索氏的“關門戰(zhàn)略”和“內指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到了語言研究的各個層面,以及語言學之外的學科:

        (1)音位學實施“關門打語音”。

        (2)語義學實施“關門打語義”,建立了“Semantic Field Theory(語義場理論)”、“Sense Relations(涵義關系,如:上下義、同義、反義、部分 -整體等)”、“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語義成分分析法)”等分析方法,使得結構主義語言學體系更為完善。

        (3)文學中的形式主義實施“關門打文本”。

        (4)喬姆斯基提出語言自治論,實施“關門打句法”。

        (5)韓禮德在某種程度上也實施了“關門打語篇(主要從語篇內部的連接詞語來論述語篇連貫)”。

        (6)哲學也曾有過“關門打文本”的年代。

        喬姆斯基所創(chuàng)立的TG學派循其思路實施了“關門打句法”的策略,專注于研究先天性句法結構的形式化問題。Halliday&Hasan(1976)在語篇分析時也烙上了“系統(tǒng)”的影子,貫徹著“關門打語篇”的方針,從語篇內部的連接詞語所起到的“銜接(Cohesion)”作用來分析語義連貫(Coherence)。

        “關門戰(zhàn)略”還影響到20世紀近百年的其他若干學科,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文學、音樂、美學、歷史學、民俗學、教育學、宗教、醫(yī)學、數學、建筑學等,也包括哲學和邏輯學。德里達(Derrida 1930~2003)就曾實施“關門打哲學”的策略,他(1967/1976:158)有一句名言就是這一立場的真實寫照:“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后來又將其說成:“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context.”戴維斯(Davis,2001:9)將其進一步解釋為:“Any meaning at all is contextual event.Meaning can’t be extracted from,and cannot exist before or outside of a specific context.(任何意義都是語境性事件,意義不能從特定語篇中抽象出來,也不能存在于特定語篇之前,或獨立于語篇之外。)”

        可見,德里達曾嘗試把哲學“從研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轉向“哲學文本本身”,通過研讀哲學文本,在其內部自由游戲解構了整個西方哲學,并最終開創(chuàng)了解構主義事業(yè)。如德氏在游戲索緒爾結構主義文本時,發(fā)現其內部觀點的矛盾之處,提出用“自毀原則”來解構索氏理論的分析方法。

        巴爾特指出,當作者寫完文本之后,他就死去了,文本意義就取決于讀者,讀者所理解的文本意義必然會與作者原意有所不同,乃至大異,作者所欲表達的意義是一回事,文本所意謂的卻又是另一回事。這樣,文本意義就不再反映原作者的意向,它往往比作者寫作時的意謂要發(fā)生許多變化,且復雜得多,內容也更豐富。德里達的這句名言“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就傳遞出了這一信息,文本意義可在文本之內無限地游蕩、延異、撒播,因而可產生出無窮的意義,這便是對解釋學的最好解讀。

        3.5 整體性同構關系

        人們一直在思考,憑什么僅靠系統(tǒng)內部的詞語關系就能確定詞語意義,有學者主張必須將索氏置于西方語哲的大背景下才能解釋清楚。

        基于語哲的“語言使思想出場”、“語言等于思想”、“語言與世界同構”這一背景知識就可回答這一問題,因為語言系統(tǒng)與外部世界具有同構關系。這種關系雖不是索氏論述的重點,但可把索氏的“內部關系論”置于“同構關系論”的大背景中,便可更好地理解為何索氏要區(qū)分出內部語言學和外部語言學的原因之所在。這一解讀可從詹姆遜(Jameson,1972/1995:27)一段話中得到驗證:“所有這一切的哲學含義就在于不是單個的詞或句子‘代表’或‘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而是整個符號系統(tǒng)、整個語言系統(tǒng)本身就和現實處于同等的地位?!彼?1972/1995:90)后來又說:“整個符號系統(tǒng)似乎和全部現實相對應,然而具體的成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卻未必一一對應。”

        陳嘉映(2003:85)也有類似的論述:“語言和現實是從整體上相聯系的。索緒爾作為一個語言學家,沒有詳細闡述語言和現實的關系,但他的理論完全能夠與語言/現實整體聯系的看法相容。說到底,我們毋須通過語言才接觸現實,語言只是使得現實在語言水平上得到理解?!边@或許也是對索氏持有或預設“語言與世界同構”的最好注解!

        語哲中的理想語言學派意在建立一套精確的形式化語言來表達思想,以能求得意義的精確性。索氏也認為在語言系統(tǒng)內部,可由橫組合和縱聚合的交叉來規(guī)定符號的價值,它是確定的,因而意義也是確定的。這猶如在一個平面中,兩條不平行的線總會有一個固定交點。這種解釋意義確定性的思路與語哲對精確意義的追求相吻合。

        3.6 為德里達等提供靶源

        索氏意在消解“人主體中心論”,建立“語言中心論”,說到底,還是未能跳出“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巢臼,索氏僅將其改頭換面而已。“語言中心論”不僅與哲學的語言論轉向相通,且也與“在場的形而上學”追求可靠和不變的基礎,運用二元方法論建立完整嚴密的學科體系這一宗旨相吻合。這就成為后現代哲學,特別是德里達解構主義所批判的靶子。

        德氏巧妙地利用了索氏理論中自我矛盾來批判他,這就是德氏所說的“自毀原則”。這里的“解構”不是平常意義上的“破壞”或“毀滅”,而主要是通過揭示形而上理論中不能自圓其說的言論,披露作品自身前后矛盾之處,讓其不攻自破,便可毀掉作品的一致性,以說明文本意義的撒播性,證明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德氏主要揭示了索氏理論的4點矛盾之處:

        (1)索氏認為符號意義來自與其他符號的差異和關系之中,可這個“其他符號”究竟指哪些呢?如“書”可能會與“筆、紙、作者、讀者、出版社”等無數概念有差別和關系,倘若這些概念列不全(事實上也不可能列全),結構主義所提出的“意義在結構體系中具有確定性”就自相矛盾了,這足以可見該觀點的“胎里疾”。

        (2)“能指”和“所指”兩者都是心理實體,它們究竟為何物,其間有何關系,有無明確界線?我們知道,由能指確立的所指,也可能再次用作能指來指稱其他概念,兩者可形成一個“能指-所指鏈”。此時,意義就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固定符號中,而只能是“撒播”在一連串的能指之中,這也是針對索氏“意義確定論”所作的批判。

        (3)既然索氏認為符號意義來自于差異,這就意味著符號的本質是差異,是變動不居的,據此自然能推導出意義的不確定性。這再次使得結構主義陷入自我矛盾之中:若講符號的差異性,就難以論證意義的固定性;若講意義的確定性,就勢必要掩蓋符號差異性本質。索氏及其追隨者又該何去何從?

        (4)索氏將語言系統(tǒng)切分為“語言vs言語”,且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前者,另一方面又在語言系統(tǒng)中心論的基礎上提出“語音中心論”,認定符號是由“表示音響形象的能指”與“表示概念的所指”結合而成的,可見他的理論是以語音為核心的。而說到“語音”,它又與“言語”緊密相關,這從索緒爾所畫的言語循環(huán)交際圖可見一斑(Saussure,1916/1959:11-12),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新矛盾。

        索氏理論還有很多其他自相矛盾和不足之處,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其都有詳述,此處不再贅言,參見高名凱(1963)、許國璋(1988)、徐德江(1999)、丁爾蘇(2000)、李葆嘉(2001)等。

        另外,索氏區(qū)分了語言與言語之后,他自己專注于前者,卻也引出了很多學者研究后者,如維氏的語言游戲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論等則強調了語言的使用。索氏“關門打語言”的內指論也是喬姆斯基語言自治論的直接來源,其“形義一體觀”也是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和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基礎之一(如:象征單位 Symbolic Unit)。

        3.7 索氏與語哲三原則

        江怡(2009)在論述語哲時強調了三大原則:“以形式邏輯為基礎,以語言為研究對象,以分析方法為特征”,它們都是索氏理論的基礎。

        (1)形式

        索氏雖未述及“形式邏輯”,但他依舊繼承了西方形而上學的衣缽,在二分“形式”與“實體”的基礎上明確指出語言不是“實體(Substance)”,僅是“形式(Form)”,語言學應當拋開語符所傳達的具體內容而以研究“形式”為主。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事物的形式”主要指其存在的理由,形式就是內容,它不僅指出了對象,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對象。索氏所講的“形式”與亞氏觀點有關,也指語符存在的理由,主要指“語符的內部結構(能指和所指相結合產生形式)”以及“語符間各結構關系(橫組合、縱聚合、差別、對立等)的總和”,可合稱為“形式關系”或“關系形式”。這樣,語符意義就與外部世界無關,僅產生自它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位置和價值,即事物本身的功能沒有它在系統(tǒng)中的價值重要,只有求助于非人格化的關系形式才能揭示出語言的本真面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系統(tǒng)產生價值,價值決定意義”。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反人本主義和實證主義的立場。

        索氏(1916/1959:88)還以下棋作比,棋子由什么材料(實體)制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的價值,取決于棋子在棋盤上的相對位置;語言中各要素的價值也是由其它各項要素對立產生的。因此,索氏對“形式”情有獨鐘,邏實論者則主張用現代數理邏輯將這種形式公式化,可見,他們的思路同出一源。

        (2)語言

        索氏顛倒了思想與語言的主從關系,將語言置于“主體”的位置,與語哲學家將“語言”視為重點研究對象不謀而合,抑或是有謀而合?

        (3)分析

        結構主義語言學也倡導分析的方法,將系統(tǒng)分解為組成要素,再論述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分析哲學中所說“分析”的主要含義。

        4.0 結語

        本文主要從7個方面論述了索氏與語哲學家之間存在的諸多淵源關系,不僅證明了將索氏理論的哲學基礎定位于語哲是可取的,而且也說明,只有從語哲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索氏哥白尼革命意義之所在,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精髓。

        注釋:

        ①這里的“語言”(la langue可譯為“語符系統(tǒng)”)不是老百姓日常所說的語言,而是他擬構出來的、形而上的抽象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既沒有句子,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詞,存在的只有抽象關系(Sense Relations)。索氏將如此這般的“語符系統(tǒng)”當做真實的存在(Saussure,1916:15),且將其凌駕于言語之上,明顯具有西方形而上學唯實論的傾向。

        [1]Baghramian,M.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M].London:J.M.Dent,1998.

        [2]Davis,K.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Derrida,J.1967.Of Grammatology[M].Translated by G.C.Spivak.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4]Frege,G.1892.On sense and nominatum[A].In M.Black & P.Greach(eds.).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C].Oxford:Basil Blackwell,1952.56-78.

        [5]Halliday,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6]Heidegger,M.1927.Sein and Zeit.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存在與時間》.上海:三聯書店,1987.

        [7]Jameson,F.1972.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M].錢佼汝譯.《語言的牢籠》.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8]Lecercle,J.J.A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M].Translated by G.Elliott.Leiden:Brill,2006.

        [9]Saussure.F.1916.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lated by W.Baskin,W.London:Peter Owen Ltd.1959.

        [10]Volosinov,V.N.1930.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Translated by L.Matejka & I.R.Titunik.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11]Wittgenstein,L.1922.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3]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4]江怡.分析哲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高名凱.語言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6]李葆嘉.理論語言學——人文與科學的雙重精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7]孫周興.后哲學的哲學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8]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9]徐德江.索緒爾語言理論新探[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20]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3):4-12.

        [21]徐友漁.20世紀英美分析哲學中“語言的轉向”[A].陳波主編,分析哲學——回顧與反?。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323-334.

        猜你喜歡
        意義語言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義的一天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生之意義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0
        “k”的幾何意義及其應用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永久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高清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久久99免费精品国产|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国产|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入口蜜桃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乱码不卡| 天天躁夜夜躁av天天爽|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中文字幕大乳少妇| 男女搞事在线观看视频|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日本在线视频二区一区| 友田真希中文字幕亚洲|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浪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97中文字幕|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精品国产| 国产av天堂亚洲av刚刚碰|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杨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第一区综合激情久久久 |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