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海 200336)
●域外借鑒
架構的獨立與傳統(tǒng)的變革
——英國通向最高法院之路
王 濤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海 200336)
作為近現代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英國幾百年來不曾建立一個獨立的最高法院。通過梳理英國司法的歷史傳統(tǒng)和近年來其司法體系的改革進程,發(fā)現新的英國最高法院從書面提議到掛牌成立的過程,顯示了英國已開始了從立法、行政、司法相融合的憲政模式向獨立架構模式的轉變;一些具有英國特色的歷史傳統(tǒng)因此變革,值得注意。
英國;最高法院;司法獨立;司法改革
一般認為,英國司法獨立原則的建立,是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在18世紀以前,英國司法受到國王和王室的控制與干涉,法官個體和司法機構對國王處于遵從狀態(tài),司法獨立一詞并未實質進入英國的政治領域。例如,在1686年Godden v Hales一案中,①(1686) 11 St. Tr. 1165; 2 Show K.B. 475.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對每位參審法官施加了壓力,法院最終認可國王不遵守議會法律的權力,并承認“英格蘭國王是絕對的至尊;英格蘭的法律即國王的法律;英格蘭國王對個案可不受干涉地以特別理由行使法律義務免除權。”
盡管封建王權對司法的壓迫深重,但在當時,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已迸發(fā)出渴望司法獨立的價值傾向,例如,時任皇家民事法庭首席法官托馬斯·瓊斯(Thomas Jones)因上述案被詹姆斯二世免職前,與其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對于我的職位,我了無牽掛。我雖已蒼老疲憊而難再服務王室,但陛下認為我會作出一個只有無知、可恥的人才會作出的判決,我對此深感羞辱?!雹赥.F.T Plucknett (ed.), Taswell-Langmead’s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11th Edition (1960), p.440.“我心意已決,”國王說,“在此事上,我要求這十二位法官皆與我同心同德?!杯偹勾鸬溃骸氨菹禄蚰苷业阶裱家獾氖ü?,卻不會找到遵循您旨意的十二位法律家?!雹鄞司湓臑椋骸癥our majesty may find twelve judges of your mind, but hardly twelve lawyers.”
1688年的光榮革命后,司法不受國王操控的議題被明確提出。1701年《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明確規(guī)定,法官的任期不受國王干涉,僅以其操守高尚與否為標準,由議會行使罷免權。最終,司法獨立的標準在英國得以基本確立。直至本世紀,英國的司法獨立一般被認為包含兩層內容:一是法官個人對每一個案能依照法律不受任何外界影響地自由地作出裁判;二是法院整體作為司法機關而享有的機構獨立受到尊重。①See M. Arden,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Parliaments” in K. Ziegler, D. Baranger and A. W. Bradley (eds),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ole of Parliaments (2007), Ch. 10.
幾個世紀以來,英國都實行著立法、行政、司法互為融合的政治架構。英國憲法學專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其1872年再版的《英國憲法》一書中指出:“英國憲法的有效秘密可以說是在于行政權和立法權之間的緊密聯合,一種幾乎完全的融合?!雹谖譅柼亍ぐ字ズ疲骸队鴳椃ā?,夏彥才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62頁;另參見蔣勁松:《熔權制與分權制》,《人大研究》2002年第10期。自1997年執(zhí)政以來,工黨布萊爾政府力主英國建立完全獨立的司法機關,不再由貴族院擔負最高法院的職責。2003年6月,英國政府成立憲政事務部,旨在推進英國憲政體制的現代化改革。同年7月,憲政事務部發(fā)表了題為“憲政改革—設立聯合王國最高法院的”的協(xié)商文件,③A Departemnt for Constitutional Affairs Consultation Paper- Constitutional Reform: A Supreme Court for the United Kingdom, July 2003: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dca.gov. uk/consult/supremecourt/index.htm, 最后訪問于2012年5月8日。建議設立獨立的最高法院,將貴族院行使的司法終審權移轉過去。其中重要一環(huán)是廢除御前大臣辦公室,其行政職責由憲政事務部承擔,其立法和司法職責亦在分權基礎上另作安排,以期使“行政、立法和司法的關系被置于一個現代基礎之上”。④Press Notice“Modernising Government, Lord Falconer Appointed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onstitutional Affairs ”,10 Downing Street, June 12, 2003.一系列主張在提出之前,皆未有經過足夠的協(xié)商與咨詢,這在英國政壇引起不小的震動。⑤Select Committee on Constitution, Sixth Report of 2006/07, para. 12.
(一)貴族院
一直以來,英國沒有獨立的管轄整個聯合王國的最高法院,由英國議會第二院即貴族院(House of Lords)兼任最高法院。⑥此外,樞密院司法委員會(the 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也行使最高法院的部分職權。貴族院行使司法職能已有超過600年的歷史,其司法權最初來源于王室法庭(the Curia Regis),主要向君主提供法律意見,制定法律,處理最高層面的法律事務等。原本議會兩院皆對針對下級法院裁判的上訴進行聽審。1399年之后,平民院不再聽審司法案件,貴族院成為實質意義上的終審法院。1876年,《上訴管轄權法》(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 1876)的通過使英國近代上訴體系得以確立, 明確了貴族院的司法終審權。蘇格蘭1689年的《權利主張法》(the Claim of Right Act 1689)建立了蘇格蘭議會對民事案件的上訴管轄權;1707年,依照英格蘭與蘇格蘭統(tǒng)一法(Acts of Union 1707),該項權力轉化為貴族院對蘇格蘭民事上訴案件的管轄權。至此,貴族院受理英格蘭威爾士法院及北愛爾蘭法院的上訴案件以及蘇格蘭法院的民事上訴案件。⑦蘇格蘭的刑事案件終審權在蘇格蘭高等刑事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diciary)。貴族院在名義上整體擔任最高上訴法院,但實際上由十二名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組成的上訴委員會審理案件,貴族院的判決其實是上訴委員會的判決,貴族院的非常任上訴法官的貴族從來不參加審判。⑧Louis Blom-Cooper QC, Brice Dickson, Gavin Drewry (eds), The Judicial House of Lords 1876–2009, Published to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September 2009, ISBN-13: 9780199532711.案件的審理在委員會會議室進行,判決通常在每周四下午兩點于貴族院議事廳宣布,以上訴委員會致貴族院報告為形式,由貴族院同意該報告而形成正式判決。此外,涉海外領土、教會以及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議會自治權等案件的終審權另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掌握。
布萊爾政府認為,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同時也是貴族院議員,這樣的職位分配存在明顯的利益沖突,可能存在某個法官在審理某項案件前,已參加過貴族院與該案相關的討論;司法難以獨立于行政和立法機關,難以讓人民安心。同時,根據《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第6條要求成員國建立完全獨立公正的司法機構,由貴族院的一個委員會兼任最高法院,很難保證最高法院獨立于議會。
針對上述問題,當1998年《人權法案》(Human Rights Act 1998)通過之后,①《歐洲人權公約》在英國國內的轉化立法。貴族院的司法貴族已基本不再參與貴族院的一般工作。2000年6月他們向貴族院提交了一份正式聲明,承認他們參與那些有著強烈的政黨爭論因素的事務是不適當的;如果他們就可能與向貴族院提起上訴的案件有關的事項發(fā)表意見的話,他們將喪失審理該案的資格。②Hansard, HL, vol 614, col 419, 22 June 2000.
長久以來,貴族院上訴委員會的法官們依照幾個世紀以來的立法和普通法規(guī)則,實行自我約束,充分地保持了司法者應有的獨立,并受到舉世的贊譽;但這種議會與司法兼任的傳統(tǒng)仍日益受到質疑。白芝浩關于“隱藏在立法機構的禮袍之下”的法院等負面評論,③[英]沃爾特·白芝浩:《英國憲法》,夏彥才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9頁。即可反映出布萊爾政府建立完全獨立的最高法院的主要動因。
(二)御前大臣
剝離貴族院的司法職能,離不開對御前大臣這一職位的改革。御前大臣職位十分古老,可謂英國歷史的活化石。一般認為,首次任命這個職位的國王是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君主—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④Frank Barlow (1970). Edward the Confess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164.御前大臣作為國王秘書,負責監(jiān)督、準備、派發(fā)王室文件,并被授予保管君主印璽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職位被授予許多重要的公共職能。當君主無法出席主持議會時,御前大臣代替君主實行該職責。同時,御前大臣還是貴族院議長,管理貴族院立法的相關事項。至19世紀末,御前大臣辦公室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負責管理英格蘭威爾士法院機構的運作,以及英格蘭威爾士法官的任命和紀律工作。
御前大臣曾代表君主管理衡平法院(Court of Chancery),被稱為王室道義的守護者(Keeper of the Royal Conscience),后衡平法院與普通法院合并,御前大臣主持貴族院的司法事務,成為上訴委員會首席大法官(十二名常任法官之外),成為實質上的最高司法長官。1960年代以來,因其立法行政職責的不斷擴張,御前大臣很少參與司法審理工作,主持審理的職責通常被委托給上訴委員會常任法官中最年長的首席法官(the Senior Law Lord)。
然而,御前大臣這一職位久已受到英國社會的詬病與譏諷。19世紀英國著名歌劇《貴族與仙女》(Iolanthe)中,“御前大臣”一角“法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體現,它完滿無瑕,而我正體現了法律”的諷刺唱詞正是此類社會心理的集中反映。
20世紀以來,在憲法理論國際化的背景下,御前大臣三權融合的職能進一步受到來自國際的壓力。特別當歐洲人權法院就McGonnell v United Kingdom一案認定“在裁判者同時行使立法權與司法權的情形下,《歐洲人權公約》所要求的司法獨立公正,必將受到質疑”的情況下,⑤McGonnell v United Kingdom (28488/95), (2000) 30 E.H.R.R. 289.為避免因自身職責的混合給司法獨立帶來影響,御前大臣承諾以后將只參與私法案件的審理,而不參與可能涉及行政、立法事項的公法案件。①Hansard, Col. WA31, February 23, 2000.然而,來自歐洲的壓力有增無減。2003年,歐洲理事會法律事務與人權委員會發(fā)表了一篇報告,正式建議英國改革御前大臣這一職位,依據“分權原則”(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powers)這一歐洲共同憲政傳統(tǒng),建立獨立的最高法院,排除御前大臣作為立法、行政者與其法官身份之間潛在的利益沖突,確保司法機構的獨立和公正。②Office of the Lord Chancellor in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United Kingdom, Doc. 9798 28 April 2003, http://assembly.coe.int/Docum=ents/WorkingDocs/Doc03/edoc9798.htm,2012年5月8日訪問。
面對改革貴族院與御前大臣的提議,一些離任的司法貴族提出了反對。他們認為,“分權”這一憲政理論與英國的政治傳統(tǒng)不相匹配,并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的小布什與戈爾競選案(Bush v Gore 531U.S. 98 2000)質疑該理論本身的有效性。③Lord Cooke, The Law Lords: an Endangered Heritage, L.Q.R. 2003, 119(Jan), 49-67.司法貴族在參與貴族院的立法事務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④Lord Brightman 的發(fā)言,見Hansard, HL cols 119-120, September 8, 2003.政府推行的這一改革是在不成文憲法語境下對分權制應用的誤解。⑤Lord Lloyd 的發(fā)言,見Hansard, HL col. 123, September 8, 2003.一個關鍵議題是: 作為長久以來法官利益和司法獨立的保護者, 御前大臣一旦被廢止,這一重要職能應由誰來承擔。代表英格蘭威爾士法官的法官理事會在媒體上對政府的提議表示明確的不滿,并對改革可能帶來對司法獨立的損害感到擔憂。⑥The Times, November 7, 2003.同時,新的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司法任命委員會任命,而該委員會則是在政府提議下建立的,因此,人們也質疑,幾百年來英國司法者堅守的獨立公正是否能得到保障。⑦同注⑥。
2003年10月,11名在任的貴族院上訴委員會常任法官,就設立獨立的最高法院的改革事宜發(fā)表了一份申明,以7比4的比例反對設立獨立的最高法院,認為從務實的角度看,所提議的改革是不必要和有害的。⑧House of Lords, The Law Lords’ Response to the Government’s Consultation Paper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a Supreme Court for the United Kingdom, (October 27, 2003), http://www.parliament.uk/documents/judicial-office/judicialscr071103.pdf,2012年5月8日訪問。其中,霍伯豪斯勛爵(Lord Hobhouse)認為,分權理論從來不是英國西敏寺模式(Westminster Model) 憲政的組成部分,如果實行,則首相也勢必將被排除出平民院;⑨Lord Hobhouse 的發(fā)言,見Hansard, HL col. 127, September 8, 2003.時任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王座法庭首席大法官的沃爾夫勛爵對建立新的最高法院也提出質疑,⑩首席大法官是改革前英格蘭-威爾士司法系統(tǒng)中僅次于御前大臣的高級司法職位。認為司法系統(tǒng)有其他更為迫切的事宜需要解決,諸如建立一個新的商事法院。
然而,工黨政府將相關改革提議寫入了一年一度的女王演講里,并在2003年11月末的議會開幕儀式上,藉由君主之口向公眾宣布。?Hansard, HL col. 3, November 26, 2003.2003年12月,沃爾夫勛爵公開指出,“英國不成文憲法受各種傳統(tǒng)和平衡制約機制支撐,使其司法得以運作得當,從而滿足公民的要求,如果法官們能與政府達成一致,并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必要的保護措施予以明確,改革或許才能獲得積極意義?!?Lionel Cohen Memorial Lecture, as Reported in the Guardian and Daily Telegraph, December 8, 2003.2004年新年伊始,沃爾夫勛爵在咨詢了法官理事會、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后,立場方有所轉變。經過艱苦協(xié)商,法院與政府達成了一攬子協(xié)議,核心內容是保持改革后的司法獨立不受影響。隨后的協(xié)商最終將改革御前大臣這一職務、建立獨立的最高法院等內容整合進2005年的憲政改革法(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之中。法案對于上述兩個核心問題的表述概括如下:對御前大臣這一職位予以保留,但該職位人選不再必須是貴族院成員或者有法律背景的杰出人士,只要具備首相認為相關的經驗即可。貴族院議長一職由貴族院自行選舉。御前大臣作為英國司法機構首席大法官的職責轉由英格蘭威爾士首席大法官(Lord Chief Justice of England and Wales)承擔,管理全國法院運作的職權,因其被同時任命為憲政事務部部長,而被轉入憲政事務部。①2007年憲政事務部更名為司法部(Ministry of Justice),2007年以來兩屆御前大臣(Jack Straw和Kenneth Clarke)都身兼司法部部長一職。御前大臣作為內閣成員,在憲政改革法框架內最重要的職責是維護司法的獨立公正與法治。此外,其仍具有保管君主印璽的這一象征性權力。法案經貴族院和平民院的多次辯論聽證,②貴族院更是啟動了一個專門委員(the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Bill)會對草案進行審查聽證。最終于2005年3月獲得女王批準,正式成為法律。有關御前大臣的改革直至2006年年中基本完成。至2009年10月,聯合王國最高法院正式掛牌成立。
在這個獨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中,原貴族院上訴委員會的12名法官自動成為最高法院法官,其中的首席法官成為最高法院院長,次席法官為副院長。成為首屆最高法院的法官后,他們作為貴族院成員在貴族院發(fā)表意見和投票的權利被中止,直至他們從法官職位上退休。以后,最高法院法官由院長、副院長以及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地方司法任命委員會各一名成員組成的5人委員會依專業(yè)素養(yǎng)、經驗等綜合因素予以評估推薦后,交首相提名,由君主任命。獲任資格為:在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或北愛爾蘭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或蘇格蘭最高民事法院任法官兩年以上者;或者在英格蘭威爾士,或北愛爾蘭,或蘇格蘭擁有高等法院以上之出庭陳述權15年以上的律師。到目前為止,11名在任法官中,7名法官為原貴族院上訴委員會常任法官或高等法院前院長,另4名法官系從其他司法職業(yè)中選任,替代退休或在職離世的法官。③其中,桑普遜勛爵(Lord Sumption)更是以卓越的執(zhí)業(yè)律師身份于2012年1月1日直接獲任最高法院法官;此外,另有一因退休而致的空缺未得繼任。所有的最高法院法官被授予終身勛爵(Lord/Lady)榮譽銜,僅在議會兩院以充足理由同時決定罷免時,方被免職。新的最高法院承襲了貴族院的全部司法管轄權,此外,憲政改革法將涉及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議會自治權等原本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the 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終審的案件轉為最高法院管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與最高法院合署辦公,設址于議會大廈對面的米德爾塞克斯會館。
嚴格來講,英國最高法院的成立時間至今為止僅3年。然而,其成立背后蘊含著太多政治、歷史、社會因素的演化與博弈,勢必是英國乃至世界法律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篇章。英國最高法院從書面提議到掛牌成立這一過程顯示了英國已開始了從立法、行政、司法相融合的憲政模式向獨立架構模式的轉變,一些具有英國特色的歷史傳統(tǒng)因此所遭的變革,提示了該普通法發(fā)祥地法律制度在新世紀衍變所值得注意的動向。目前,英國的司法終審權仍然是由最高法院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兩個機構依照案件類別分開行使,④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仍保留對英國海外領土、附屬地、部分英聯邦國家上訴案件以及教會事務類案件的終審權。這一現狀是否會在未來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馬 斌)
DF821.561
A
1674-9502(2013)01-049-05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