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雯,李四海,邢 喆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我國海底地形特征專名命名研究*
李艷雯,李四海,邢 喆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專名是海底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地形特征本身或命名個人乃至國家的信息。恰當專名選詞,有助于該地理實體的流傳和推廣。在全球海域建立系統(tǒng)準確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可利于識別和檢索海底地形特征,實現(xiàn)對其高效管理和廣泛應用。文章在簡要總結(jié)國際海底地名發(fā)展歷程和專名命名通則的基礎(chǔ)上,提出我國海底地名專名選詞應遵照的基本原則,并為建設(shè)我國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提出了建議。
海底地名;地名專名;命名規(guī)則;命名體系
地名是對位于陸地表面或海底地形特征的描述,是人類認識地表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地名不僅用于地理要素的定位,同時用于認知、鑒別和傳播[1]。海底地名是對位于海底的地形特征要素的描述,是在對其地表形態(tài)及地質(zhì)成因等嚴格判別和認定后進行的命名,由通名和專名組成。其中通名反映了實體的自然地理特征,用于區(qū)分地理要素的自然屬性。而專名則一般由發(fā)現(xiàn)該地理實體的國家或個人提出,反映該地形特征其他相關(guān)信息,以使該地名便于流傳和推廣。
由于調(diào)查儀器的限制,對海底地形地貌的調(diào)查研究要遠晚于陸地地形。直到20世紀初期,海底地形調(diào)查仍停留在導線測量階段,獲取的水深數(shù)據(jù)多為離散回波點,難以用于海底地形地貌的識別和提?。?]。直到20世紀上半葉,隨著海底聲吶探測技術(shù)的發(fā)展,獲取了越來越多的海底地形數(shù)據(jù),從而揭開了大海深處神秘的面紗。為了準確識別和定位,對海底地形特征命名工作的必要性逐漸凸顯。其中海底地名專名作為定位、推廣該海底地理要素的重要依據(jù),其命名方法于19世紀末已成為該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問題,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期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英式命名法,主要采用人名、船只名稱和海洋調(diào)查機構(gòu)名稱來命名海底凹陷地形特征,例如海溝、海槽等,采用常見的地理要素名稱來命名海脊、海底高原等海底凸起地形;另一種為德式命名法,其主要是采用鄰近陸地或水域的名稱來命名海底地形特征。以上兩種命名方法在當時均被廣泛采用,但由于當時海底地形地貌調(diào)查手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海底地名命名方法。直至1993年,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 (IOC)和國際水道測量組織(IHO)聯(lián)合領(lǐng)導下的大洋水深制圖委員會(GEBCO)成立了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SCUFN),主要關(guān)注公海海域的海底地形特征的命名。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對各國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從地表形態(tài)、地質(zhì)成因和命名規(guī)則等方面進行討論審議,提案一經(jīng)審議通過,將存入 《海底地名名錄》,應用于全球大洋水深制圖及相關(guān)數(shù)字產(chǎn)品的制作。
隨著海底地名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此項工作中,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很多國家建立了適合本國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SCUFN也在總結(jié)各國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的基礎(chǔ)上,于1977年提出了海底地名命名標準化文件 (B-6文件)。其中對專名的命名方法提出了5條通則[3]:①首先考慮采用與該海底地形特征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名來命名,如阿留申海脊、阿留申海溝、秘魯—智利海溝、巴羅海底峽谷。②可用發(fā)現(xiàn)和/或確定該地形特征范圍的船只或其他運載工具、考察探險或科學研究機構(gòu),或者某位名人來命名海底地形特征。采用船名命名時,該船應是發(fā)現(xiàn)該地形特征的船只,如果該船名先前已用于命名類似的地形特征,那么必須以調(diào)查確定該特征的船只命名。例如圣巴勃羅海山、阿特蘭蒂斯II海山。③以人名來命名海底地形特征,SCUFN一般不以在世人的名字進行命名,特殊情況下,需要采用在世人的名字命名時,此人必須對海洋科學做出過杰出貢獻。④具有共同特征的海底地形特征群組可用某類集合名稱命名,如使用歷史人物、神話、星體、星座、魚類、鳥類、動物等。⑤對于形象特征明顯的海底地形特征,可采用形象化詞語命名,如鉤狀海脊、馬蹄型海山,但此命名方法僅限于通過地形調(diào)查已對該地形要素的形狀特征確定無疑的情況。
SCUFN公布的以上5條命名原則是對國際海底地名專名工作的總體規(guī)劃,但在實施過程中,各國又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提出了適合自己國家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原則。例如美國在其命名標準中明確指出對海底地形特征進行專名選詞時,首先應考慮與其相聯(lián)系的地理要素名稱,其次才應考慮用人、船只等名稱來命名[4]。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的海底地名命名規(guī)則中,允許使用對海洋事業(yè)有突出貢獻的在世人人名來命名,這一點在多數(shù)國家乃至SCUFN都是不鼓勵的[5]。在新西蘭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標準中規(guī)定,在專名選詞時不能選取“南”“北”等帶有方向性和 “好” “壞” “高”“低”等具有評價性的詞語[6]。
地名專名,作為定位、識別、傳播地形特征的主要手段,其名稱的選取需要從含義、適用性等多方面協(xié)調(diào)考慮。同時,專名由發(fā)現(xiàn)該海底地形特征的國家和個人提出,適當?shù)膶Cx取可對弘揚本國文化,彰顯本國海洋調(diào)查實力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在專名的選詞上除了應滿足SCUFN規(guī)定的普遍原則外,還應符合中國地名命名習慣,在命名中充分體現(xiàn)中國文化傳統(tǒng)。
2011年,我國首次向SCUFN提交的7個命名提案,分別選取 “鳥巢” “彤弓” “白駒”“徐?!?“方丈” “瀛洲” “蓬萊”命名,其中“鳥巢”是根據(jù)地理實體的外表形狀得名,另外6個名稱取自中國古代的文學著作和民間傳說中的名詞。7個名稱分別是我國現(xiàn)代和歷史的標志,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然而目前,我國的海底地名命名工作現(xiàn)在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命名原則上主要是對國際海底地名命名規(guī)則的研究,尚未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海底地名命名標準規(guī)范。因此,本文針對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研究國際海底地名專名命名原則和實例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我國地名命名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提出我國海底地名專名選詞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可采用的方法建議。
2.1 我國海底地名專名選詞原則
為了推動我國海底地名命名工作的開展,增強我國海底地形研究實力,提高我國在此領(lǐng)域的國際地位,需要加緊開展海底地名命名標準規(guī)范編制工作。其中,對于專名命名規(guī)則的研究是整個海底地名命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我國 《地名管理條例》和陸地自然地貌、行政區(qū)劃等命名傳統(tǒng),我國海底地名專名選詞應滿足以下原則。
(1)合法性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要符合國家法律,在命名中不可出現(xiàn)破壞祖國統(tǒng)一、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完整、涉及祖國分裂、民族歧視等詞語;不出現(xiàn)煽動、鼓勵犯罪等詞語。
(2)標準化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應符合標準化原則,其名稱選取應滿足我國 《地名管理條例》要求,用字規(guī)范,避免使用生僻字詞、諧音字、同音字作為地名專名。
(3)唯一性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應具有唯一性,不可出現(xiàn)一個專名用于多個海底地理實體。若在歷史記錄和日常使用中出現(xiàn)此情況,通常使第一個使用該名稱的地理實體保留該名稱。同時不可出現(xiàn)同一海底地理實體具有多個專名的現(xiàn)象,若出現(xiàn)此情況,則應以命名最早的專名為準,避免出現(xiàn)混淆現(xiàn)象。
(4)社會認同性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在選詞上注重含義健康、耳熟能詳、好找好記,朗朗上口。
(5)文化繼承性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應能夠準確反應我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人文信息,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不使用外國人名、地名命名。
(6)指向性原則。我國海底地名專名應具指向性,專名選詞應與海底地形特征的特定屬性聯(lián)系。通過專名命名可了解海底地形要素的特定屬性。
2.2 我國海底地名專名體系研究
為了能夠準確識別和檢索海底地形特征,有必要在全球海域建立系統(tǒng)的專名命名體系,以海底地形特征的某一屬性為基本分類依據(jù),將全球海域海底地形特征要素分為若干大類,對每一大類采用不同于其他大類的主題來命名。而對屬于同一大類中的若干小類則采用屬于大類的主題下相對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名稱集合命名。
建立系統(tǒng)準確的命名體系的第一步就是在海底地形特征的各類屬性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作為分類依據(jù)。在選擇時應考慮分類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既要保證分類覆蓋全球海域全部海底地形特征,又要保證各個大類乃至小類之間不能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象。以下列舉幾個在海底地名專名體系構(gòu)建上可采用的分類指標。
(1)根據(jù)地理位置。以海底地形特征所在的地理位置為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的主要分類指標,可采用大洋間分界線、經(jīng)緯網(wǎng)、GEBCO或其他海圖分幅將全球海域分成若干區(qū)塊,每一區(qū)塊采用不同主題的名詞集合作為專名,從而建立起全球海域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例如:以大洋分界線為分割標準的,在太平洋選擇我國古代戲曲詞牌、曲牌名來命名;在大西洋選擇我國著名風景名勝的名稱和相關(guān)詩句命名;在印度洋選取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中的詞語命名;在北冰洋則采用我國歷史著名人物來命名。采用此方式命名的目的是有助于使用者通過海底地名專名快速準確地定位其空間位置,提高查詢檢索效率。
(2)根據(jù)地質(zhì)屬性。以海底地形特征的地形地貌屬性作為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的主要分類指標,結(jié)合起伏度、海拔高度、地表形態(tài)、構(gòu)造成因等因素,以海洋地貌分類體系為參考,將全球海底地理實體分割若干大類和小類,分別選取不同主題的名稱作為專名[7]。以地貌屬性為分類依據(jù)建立的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可以為使用者帶來更多該海底地形特征要素的地形地貌信息,有效補充了通名的信息量。
在分類標準選取完成后,第二步則是選擇適當?shù)拿Q作為海底地理實體的專名,此專名的選取除了要滿足文中之前提到的6項基本原則之外,還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可擴充性。世界海域面積遼闊,海底地理實體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每一類海底地名專名的選詞上,應盡量選擇具有龐大詞語數(shù)量的主題作為專名的選詞素材,而不應選取例如“月份”“季節(jié)”等數(shù)量有限的詞語作為專名。
(2)開放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任何一種命名方式均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不能保證滿足所有海底地形特征的命名需求。因此,專名體系的建設(shè)應注重開放性原則,在已有的專名無法滿足海底地形特征命名需求時,可以及時引入新的命名方式補充,以使海底地名命名體系更為完善。
(3)層次性。在海底地名命名過程中,對于組群特征明顯的地形要素群應采用具有群組特征的名詞來命名。同時,根據(jù)群組中地理實體的面積和位置采用具有層次性的名稱來命名。例如2011年我國海底地名提案中的徐福平頂山、瀛洲海山、方丈海山、蓬萊海山,這4個海底地形特征位置相鄰,其中平頂山居中且規(guī)模最大,以我國有記載以來出海第一人 “徐?!泵?,而其周圍的3座海山規(guī)模較小,則以傳說中徐福出海尋找的3座仙山之名來命名。4座海山自成體系,便于定位和管理。
(4)特殊性。在海底地名命名過程中,當?shù)匦翁卣髋c某種陸地地物非常相似或者發(fā)現(xiàn)該海底地形特征的時間地點具有特殊意義,采用以其相似物名稱或其他特殊方式命名更加便于記憶和推廣的,可采用體系以外的特殊方式來命名,但在命名同時需說明理由。例如,2011年我國海底地名提案中的鳥巢火山口,其外表形狀與我國2008年奧運會主會場國家體育場形狀極為相似。同時發(fā)現(xiàn)該地理實體正值2008年8月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故以 “鳥巢”命名非常確切。又如彤弓海山群, “彤弓”取自 《詩經(jīng)·小雅》中南有嘉魚之什篇中的彤弓篇,其中彤弓為周天子用來犒賞有功之臣的弓箭。此地形特征是多個海山組成的呈弧形分布的海山群,外表猶如一把弓箭,取其形狀故以彤弓命名,合情合理。
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各國在此領(lǐng)域的參與程度直接反映了該國的海洋調(diào)查研究實力。目前,我國在此領(lǐng)域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命名規(guī)則的標準規(guī)范。為盡快開展海底地名命名研究工作,縮短與海洋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quán)益,須加緊開展海底地名相關(guān)標準規(guī)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本文簡要歸納了國際海底地名命名的發(fā)展歷程,列舉了國際海底地名專名命名原則和命名方式。結(jié)合我國地名命名傳統(tǒng)和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提出了我國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須遵照的基本原則,并對我國海底地名專名命名體系建設(shè)的分類依據(jù)和專名選詞原則提出了建議。本研究旨在從專名命名方面,為我國海底地名命名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有力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andterminology:inthepastandtoday[C]//The Seco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pplicationof MarineGeophysicalDataandUnderseaFeature names.Incheon,Korea:KoreanCartographicAssociation,2007.
[2] CHERKISNZ.Thescienceandpracticeofnaming underseatopographicfeatures[C]//TheFirst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pplicationofMarine Geophysicaldata.Seoul,Korea:KoreanCartographicAssociation,2006.
[3] IHO-IOC.Standardizationofunderseafeaturenames(B-6)[M].Monaco:BathymetricPublication,2008.
[4] AdvisoryCommitteeonUnderseaFeatures.Policies andguidelinesforthestandardizationofundersea featurenames[M].UnitedStatesBoardonGeographicNames,VirginiaU.S.1999.
[5] CHERKISNZ,PalmerTC.2008ACUFand SCUFN:procedur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C]//TheThi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pplicationofMarineGeophysicalDataandUndersea FeatureNames.Jeju,Korea:KoreanCartographic Association,2008.
[6] LandInformationNewZealand(LINZ).Interim standardforunderseafeaturenames(NZGBS6000)[M].NewZealandGeographicBoard,Wellington NewZealand,2009.
[7] 周成虎,程維明.中國陸地1∶100萬數(shù)字地貌分類體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9,11(6):707-724.
[1] SCHENKEHW.Underseafeaturenomenclature
海洋行業(yè)公益性項目(2012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