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曰波,張文靜,趙從凱,趙蘭勇
(1.濰坊職業(yè)學院,山東 濰坊 261031;2.山東農業(yè)大學 林學院,山東 泰安 270018)
根系是植物連接土壤與地上部分之間物質交換的重要橋梁,是支撐和哺育蓬勃茂盛的株冠的重要基礎。不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發(fā)生和發(fā)育狀況,就不可能全面掌握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長發(fā)育情況。由于研究難度和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人們對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葉片、果實等地上部分[1-4],而對根系的研究報道[5]相對較少。前人對植物根系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麥[6]、玉米[7]、黃瓜[8]、桃[9]等農作物,而對玫瑰根系的研究報道極少。
玫瑰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花,花色艷麗,香氣襲人,是城市綠化和園林中形、色、味俱佳的理想花卉。玫瑰是名貴的香料植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與極高的經濟價值,有“金花”和“液體黃金”之美稱。野生玫瑰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0],其適應性極強,耐干旱瘠薄,耐寒冷,具有很強的抗逆性,是玫瑰育種的重要種質資源。國內外對玫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品種分類、野生玫瑰的分布與生態(tài)調查、花蕾衰老機制、精油化學成分分析與提取工藝、瀕危機制與保護策略等方面[11-16],而有關野生玫瑰和栽培玫瑰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文中以野生玫瑰和栽培玫瑰為試材,對比研究其根系生理生化的變化動態(tài),為進一步探明玫瑰根系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根系發(fā)育與地上部分的相關性等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山東農業(yè)大學花卉研究所玫瑰品種資源圃內(116°20′E,35°38′N),年平均氣溫13 ℃,年平均降水量697 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627.1 h,年日照百分率在58%左右。試驗地地勢平坦,沙壤土,水肥管理條件一致,植株生長健壯。
供試材料為品種資源圃內生長9~10年的玫瑰。野生玫瑰類型為琿春(HCH)和牟平(MP),栽培品種分別為“紫枝”玫瑰(Rosa rugosa‘Purple Branch’)和“唐紅”玫瑰(Rosa rugosa‘Tanghong’)。
試驗于2008~2009年進行,自春季萌芽開始每隔15 d從試驗地植株上隨機選取野生玫瑰和栽培玫瑰各6株,在所選取植株的不同部位采集部分新根,隨即沖洗干凈,帶回實驗室,用液氮速凍處理后,置于-30 ℃的冰箱中以備用。樣品測定每次重復3次。
分別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馬斯亮藍G-250法、茚三酮比色法、氮藍四唑(NBT)還原法、愈創(chuàng)木酚法[17]依次測定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游離氨基酸總量、SOD活性及POD活性。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玫瑰是多年生植物,貯藏營養(yǎng)物質是保證其生長發(fā)育和安全越冬的重要物質基礎。淀粉和糖是根系碳素物質貯藏的主要形態(tài)[18],可溶性糖是植物器官形成的重要物質,并能促進植物的快速生長,而淀粉的積累表明植物生長緩慢[19]。
根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分別如圖1和圖2 所示。從圖1和圖2中可以看出,整個生長季節(jié),野生玫瑰根系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總體高于栽培玫瑰。在春季玫瑰萌芽期的3月下旬至盛花期的5月上旬,新根中的淀粉含量先降后升,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則迅速上升,盛花期達到最高點,原因可能是萌芽初期碳素物質來源于根系的貯藏營養(yǎng)的分解,貯藏營養(yǎng)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可溶性糖的增加用于根系形態(tài)的形成,促進根系快速生長,以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從而滿足地上部分萌芽和開花的需要。4月下旬以后,淀粉含量開始上升,5月上旬至9月上旬,根系淀粉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期間雖有波動但起伏不大。9月上旬以后,淀粉含量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是根系生長緩慢,淀粉開始積累,以備越冬所需。
圖2 根系淀粉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Fig.2 Annual dynamic variation of starch content in roots
玫瑰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在5月上旬達到高峰值,以后則逐漸下降,一直持續(xù)到9月上旬,期間可溶性糖含量雖有波動但總體呈下降趨勢。隨著秋季氣溫的下降,植株生長變慢,營養(yǎng)物質開始回流,向枝干和根部輸送而進行貯藏,此時,栽培玫瑰根系中淀粉含量上升的幅度明顯高于野生玫瑰,表明栽培玫瑰停止生長的時間早于野生玫瑰,而實際觀察發(fā)現(xiàn),10月下旬野生玫瑰葉色深綠,栽培玫瑰已大量落葉。
氨基酸是植物器官構建的主要物質[20],對貯藏于根部的碳素物質在春季生長過程中再利用起到了特殊作用[21],同時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蛋白質是氮素營養(yǎng)貯藏的主要形式[19]。
根系中游離氨基酸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從圖3中可以看出,春季萌芽后,玫瑰根系中游離氨基酸總量急劇減少,5月上旬達到低谷,此時地上部分生長迅速,5月上旬為玫瑰盛花期。氨基酸主要用于維持植株各部位正常功能,從而造成游離氨基酸總量下降。此后至8月下旬,游離氨基酸總量緩慢上升,并分別于5月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上旬各有一高峰值,這三次高峰的出現(xiàn)之時正是玫瑰果實快速生長期和果實成熟期,這與玫瑰果實生長過程變化的結果相一致[22]。8月下旬以后又開始上升,9月上旬野生玫瑰的含量略有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并且栽培玫瑰的含量上升幅度顯著高于野生玫瑰。
圖3 根系游離氨基酸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Fig.3 Annual dynamic variation of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in roots
根系蛋白質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看出,玫瑰根系中蛋白質含量在生長初期有所上升,這可能因為植株在新的生長年份早期就開始積累營養(yǎng),貯藏蛋白質,有利于氮素物質的吸收和同化[23]。此后蛋白質含量逐漸下降,正好與氨基酸的變化特點相反。8月下旬降至最低點后又逐漸上升,原因是隨著秋季低溫開始積累貯藏蛋白質,為下一年春季的恢復生長提供所需的氮素來源。
圖4 根系蛋白質含量的年動態(tài)變化情況Fig.4 Annual dynamic variation of protein content in roots
總體來看,野生玫瑰根系游離氨基酸和蛋白質總量明顯高于栽培玫瑰,其含量的變化幅度也明顯大于栽培玫瑰。
超氧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普遍存在于植物組織中,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有效減輕氧自由基對植物體的傷害[24],確保其正常生長代謝,其活性與植物的代謝程度及抗性有關[4]。
根系SOD和POD活性的年變化情況分別如圖5與圖6所示。從圖5和圖6中可以看出,野生玫瑰與栽培玫瑰根系中SOD和POD活性的變化情況基本一致。在春、夏季節(jié)里,野生玫瑰根系中SOD和POD的活性始終高于栽培玫瑰,野生玫瑰根系SOD活性形成了兩個高峰值,而栽培玫瑰根系SOD活性形成了三個高峰值,最后一次高峰形成后SOD活性迅速降低,9月上旬達到最低點,往后又略有上升。
野生玫瑰與栽培玫瑰根系中POD活性均在5月上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形成了三個高峰值,9月上旬達到低谷后又緩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
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野生玫瑰根系碳素物質的含量始終高于栽培玫瑰,說明野生玫瑰春、夏季碳素物質代謝活躍于栽培玫瑰??扇苄蕴鞘侵参矬w在低溫期間積累的重要有機化合物,它和淀粉成為植物越冬、再生的能量和物質來源[25]。9月上旬以后,隨著氣溫下降,地上部生長逐漸停止,養(yǎng)分開始回流至根部貯藏,碳素營養(yǎng)物質含量開始上升,以備越冬和翌年恢復生長發(fā)育所需,此時栽培玫瑰高于野生玫瑰,這也說明了栽培玫瑰進入休眠的時間早于野生玫瑰。
圖5 根系SOD活性的年變化情況Fig.5 Annual dynamic variation of SOD activity in roots
圖6 根系POD活性的年變化情況Fig.6 Annual dynamic variation of POD activity in roots
玫瑰根系蛋白質含量在生長季節(jié)總體呈下降趨勢,而氨基酸波動較大,這可能與植物體的旺盛代謝有關。在9月上旬以后的生長后期,游離氨基酸含量迅速上升,這與秋季葉片中游離氨基酸含量急劇下降的研究結果相吻合[19]。蛋白質含量自8月下旬開始積累,標志生長開始延緩。在生長季節(jié),野生玫瑰根系中游離氨基酸和蛋白質含量均高于栽培玫瑰,這說明野生玫瑰根系氮素物質代謝較栽培玫瑰旺盛,而生長后期根系中游離氨基酸含量明顯低于栽培玫瑰,這標志著栽培玫瑰提早進入休眠期。
由試驗結果可知,野生玫瑰根系SOD和POD的活性均高于栽培玫瑰,說明其代謝強度和抗逆性高于栽培玫瑰。在春季里,根系SOD和POD保持較高的活性,以及時清除植物體內產生的活性氧,使根系保持較高的生長活力,滿足春季植株快速生長的需要。夏季根系SOD和POD的活性較高,可能是高溫導致了活性氧產生速率的提高和H2O2含量的增加,而清除活性氧和H2O2的SOD和POD的活性增強,能確保植株的正常生長。植物適應高溫之后,體內活性氧和H2O2的含量降低,SOD和POD的活性下降,這說明植物為了適應新的環(huán)境溫度,在一段時間內調整了代謝過程[26]。栽培玫瑰SOD的活性高峰出現(xiàn)時間早于野生玫瑰,而且在夏季有兩次高峰值出現(xiàn),這說明其對高溫比較敏感。在秋季里,隨著溫度下降,栽培玫瑰SOD和POD的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野生玫瑰,這可能是由于栽培玫瑰對低溫比較敏感,產生了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從而導致其SOD和POD的活性上升,栽培玫瑰極早進入了休眠期,以抵御低溫造成的傷害。
綜上所述,野生玫瑰根系碳氮物質的積累均高于栽培玫瑰,這與野生玫瑰的Pn(瞬時光合速率值)最高值顯著高于栽培玫瑰[27]相一致,表現(xiàn)出顯著的高光合特性,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光能,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野生玫瑰根系SOD和POD的活性高于栽培玫瑰,說明其抗性明顯強于栽培玫瑰。
參考文獻:
[1]梁文斌,蔣麗娟,馬 倩,等.干旱脅迫下光皮樹不同無性系苗木的生理生化變化[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1,31(4):13-19.
[2]吳 煉,王仁才,王中炎,等.鈣處理對采后獼猴桃果實生理生化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08,26(1):25-29.
[3]李炎林,瞳 嘲,張宏志,等.Cu2+濃度對紅桅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09,27(1):65-68.
[4]包 卓,孟祥英,張曉松,等.干旱脅迫對5種園林綠化植物生理生化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0,28(1):46-50.
[5]嚴小龍.根系生物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金盛楊,王玉軍,汪 鵬,等.納米氧化銅對小麥根系生理生化行為的影響[J].土壤,2011,43(4):605-610.
[7]許玉鳳,曹敏建,王秀華,等.Al3+對耐性不同的兩個玉米基因型幼苗根系生長和生理生化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04,(5): 26-28,34.
[8]程 琳,趙立群,吳新新,等.不同苗齡期黃瓜根系生理生化及形態(tài)指標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81-186.
[9]畢彥勇,高東升,王曉英,等.設施油桃根系的生理生化代謝動態(tài)[J].果樹學報,2004,21(1):67-69.
[10]傅立國,金鑒明.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1]于守超,豐 震,趙蘭勇.平陰玫瑰品種數(shù)量分類研究探討[J].園藝學報,2005,32(2):317-320.
[12]孫守家,趙蘭勇,仇蘭芬,等.平陰玫瑰鮮花花蕾采后衰老生理機制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4,40(5): 79-83.
[13]劉紀正,劉建華,董福英,等.平陰玫瑰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山東科學,1990,3(4):1-8.
[14]張 睿,魏安智,楊途熙,等.秦渭玫瑰精油提取工藝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5,41(4):216-218.
[15]秦忠時,胡 群,何興元,等.野生玫瑰分布及其生態(tài)群落類型[J].生態(tài)學雜志,1994,13(6): 52-54.
[16]張淑萍,王仁卿,楊繼紅,等.膠東海岸野生玫瑰 (Rosa Rugosa)的瀕危現(xiàn)狀與保護策略[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05,40(1):112-118.
[17]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鄒 奇.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19]趙德英,呂德國,劉國成,等.不同土壤管理制度對‘寒富’蘋果樹體養(yǎng)分回流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37(4):19-21.
[20]楊洪強,束懷瑞.蘋果根系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1]夏國海,羅新書.蘋果幼樹秋季14C同化物貯藏及再利用[J].園藝學報,1990,17(2):96-102.
[22]劉 平,趙蘭勇,孫曰波,等.玫瑰果實生長動態(tài)研究[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1):1-5.
[23]Tian W M,Wu J L,Hao B ZH,et al.Vegetative storage proteins in a tropical treeSwietenia macrophylla: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relation to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ree growth [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2003,81(5):492-500.
[24]陳鴻鵬,譚曉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研究綜述[J].經濟林研究,2007,25(1):59-65.
[25]張連忠.蘋果不同植株類型和不同勢力枝條碳素同化物分配習性研究[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1987,18(3):43-50.
[26]王 忠.植物生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27]馮立國,豐 震,趙蘭勇,等.野生玫瑰與玫瑰栽培品種光合特性的比較[J].林業(yè)科學,2007,43(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