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娟
(焦作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yī)院,河南焦作454000)
隨著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護理模式應運而生,多年來一直采用的功能制護理為整體護理所取代。其中,病人的心理護理成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護理,即以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基礎,通過雙方的言語互動,建立雙方的互信、互助基石,形成良好氛圍,用良性護患關系的正能量來影響和改變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促使其盡快達到接受治療、配合治療和盡快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對于大多老年病人而言,都具有年齡偏高、組織器官生理功能日漸衰弱,機體調節(jié)功能銳減,呈現(xiàn)出慢性病多、危重病人多、抗病能力差、住院時間長、花費高等特點,針對不同老人的特殊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應從心理護理中護患交流做起,以便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人的行為是從需要開始的。根據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老年病人在患病住院時,往往會因為害怕子女遺棄、留下后遺癥、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或擔心死亡,個別社會地位高的老人心理落差大等會生出一種莫名的孤獨感、無奈感和恐懼憂慮感。輕生的念頭、破罐破摔的不良情緒時常縈繞在患者心頭。從溫馨的家庭到陌生的醫(yī)院、從日常所見的左鄰右舍到滿是白大褂的醫(yī)護人員、從日常所見的充滿活力的健康人到為疾病所折磨的痛苦的病患者,病痛的折磨、前程的渺茫和對環(huán)境的不適,都導致患者心緒不寧、焦慮恐懼、滿腹狐疑。種種不良情緒都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治療和康復。日常生活中健康老人從心理上渴望得到尊重,患病老人對此需要更甚。作為和病人接觸密切的護理人員,任何不當的言語、過激的言辭、過高的語調都會給病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為更好地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除遵醫(yī)囑執(zhí)行各項護理操作、按時給藥外,還要注重在護患雙方交流中樹立尊重體貼關懷意識,達到和諧護患關系,增強治療效果目的。
2.1 交談的態(tài)度:做到真誠坦率,熱情大方,尊重對方。態(tài)度是交流的基礎。指在雙方交流中語氣、語調、神態(tài)動作等專注于對方,時刻表現(xiàn)出對對方的尊重和尊敬。也只有坦誠相見,才能使患者感到親切自然,有利于和患者相互交流和溝通。掌握患者的病情、保護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和陪護人員是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體現(xiàn)其工作態(tài)度、品德教養(yǎng)的重要指標。任何有經驗、有教養(yǎng)的護理人員,只要張口與患者交談,都不會忽略患者的感受,利用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引導患者,達到患者心情愉快,樂于配合治療。同時,對患者疑問、擔心耐心傾聽,及時、準確地給予解答。達到讓患者安心配合治療的目的。
2.2 交流的聲音要做到音量適中,語氣平和: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摩擦和沖突都起源于不良的談吐習慣、惱人的聲音及不得體的語調。往往聽話人覺得談話的方式比談話的內容更為重要[1]。護患交流的過程也是護患雙方相互影響的過程,作為護理人員,要面對的是始終對自己疾病憂心忡忡的老年病人,任何言語的刺激,都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惡化。所以,在與病人進行交談時,無論情況多么危急,都應坦然自若與患者平靜交流,以撫慰對方心緒。作為一名有修養(yǎng)的護理人員,首先要練就面對突發(fā)事件,冷靜沉著,并能以穩(wěn)重平靜的語氣、語調來感染患者。任何不適的語調都不利于患者心緒的穩(wěn)定、病情的治療、身體的康復。因此,在與患者進行交談時,要注意音量適中,語調得體,語氣平和。
作為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中,首先,應避免粗聲大嗓,要細語柔聲。其次,音調要盡可能地柔美自然。再者發(fā)音要清晰易懂。不僅吐字要清晰,而且要堅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普通話,便于和各階層、各地域的患者交流。
2.3 交談的語言做到用語親切,大方自然,文明禮貌:語言是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工具,也是護理人員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颊咴谥委熎陂g,往往由于長期臥床,病房環(huán)境單一,常有孤獨、寂寞、無助的感覺。這時,護患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心理治療、情感撫慰,其治療效果有時勝過藥物治療。護患交流中用語應大方、親切、自然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增進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減輕患者痛苦,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2]。護理人員的美好語言,能使患者感到溫暖,密切護患關系,提高治療和護理效果。
總之,言為心聲,語為人鏡,充分認識心理護理的作用,堅持得體、適時、真誠的交流,不僅能緩解患者焦慮情緒,而且能和諧醫(yī)患、護患及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的關系,為患者早日康復奠定基礎。
[1]劉桂英.護理禮儀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2]盧幻真.護理干預對門診護患糾紛的影響[J].內科,2007,2(5):84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