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云,陶黎嵐
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linding protein,RBP)為血漿中的一種小分子蛋白質,是血中維生素A 的特異轉運蛋白,1968年由Kanai 等首次分離,1971 年Peterson 和Beeggard 從尿中將其分離。RBP 具有從肝細胞中轉運視黃醇至周圍組織的功能,在體內維生素A 的代謝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近年來,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及臨床應用日益受到關注,檢測血和尿中視黃醇結合蛋白,對腎臟、肝臟及營養(yǎng)狀況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視黃醇結合蛋白的理化特性、檢測方法及臨床應用進行闡述。
RBP 分子是有一條183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鏈及少部分糖類組成,不含中性糖和氨基己糖。分子量為21 000,沉降系數為2.13~2.3,等電點為pH4.4~4.8,半衰期為3~12 h,合成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5 mg。RBP 經硫酸乙基葡聚糖層析得到A、B 2 個峰,二乙胺基乙醇葡聚糖層析A、B 2 部分后可獲得A1、A2 和B1、B2 4 部分。免疫擴散法顯示RBP 的A1、A2 和B1、B2 4 個組分抗原性是一致的。RBP 在肝臟合成,受到全反式視黃醇刺激后分泌出來,釋放入血后與視黃醇、甲狀腺素運載蛋白的比例以1:1:1 的比例形成三元復合物[1-2]。分泌入血的RBP 量受到視黃醇的嚴格調控。RBP 受體在不同組織細胞的分布變化很大,與RBP 結合力也不一致。當RBP 與細胞表面的RBP 受體結合時,視黃醇進入細胞內,復合物解體,游離的RBP 從腎小球濾出,其中絕大部分被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供組織利用,僅有少量從尿中排除,在肝、脾、腸分布的受體有特殊的結合力,在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胎盤、腎臟、骨髓其受體有較高的結合力。不同組織RBP 受體分布于維生素A 在在不同組織的功能、代謝相一致。
測定血、尿中RBP 的方法較多,有放射免疫擴散、免疫透射比濁法、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放射免疫分析等。靈敏度高、實用性強的有放射免疫法和酶聯免疫吸附?,F在應用于臨床常采用視黃醇結合蛋白免疫透射比濁法。國內試劑廠家已生產RBP 試劑盒,采用國內外應用最多的免疫透射比濁的測定原理,即利用RBP 抗原和特異性抗體(羊抗人RBP 抗血清)相結合,形成不溶性免疫復合物,使反應液產生渾濁,其濁度高低即透光度減少,吸光度增加反應樣品中RBP 的含量,可有校正品所作的劑量-相應曲線算出。血清RBP 參考值25~70 mg/L,尿液為0.7 mg/L 以下。
3.1 腎臟疾病中的應用 視黃醇結合蛋白是肝臟合成的蛋白質,主要在腎臟中進行代謝。近年來,研究表明RBP 的排出量可作為腎小管損傷的敏感標志物,在原發(fā)性腎小管疾病、腎病綜合癥、糖尿病腎病及狼瘡性腎炎等的早期診斷及療效判斷均有重要意義。賴子飛[3]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對對照組和不同腎臟病組進行尿液視黃醇結合蛋白測定,結果不同。各腎臟病組于對照組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表明尿RBP 測定能反映出腎小管的損害程度,是檢測腎小管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蔣最明等[4]檢測了65 例腎炎和繼發(fā)性腎病患者的血RBP、尿素氮、肌酐含量,以探討其在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腎病患者各組血清中,RBP、尿素氮、肌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RBP 含量升高最為顯著。結果表明,血清RBP 陽性率明顯高于尿素氮、肌酐,能夠更好的反映腎臟受損情況,血清RBP 水平反應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可以作為腎病早期診斷的較敏感指標。腎臟是調節(jié)血壓的重要器官,也是高血壓常會累及的臟器。徐慶等[5-6]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別檢測147 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組患者及30 例健康對照組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CysC)和RBP 以及尿素氮、肌酐的含量,來探討CysC、RBP聯合檢測對診斷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早期腎臟損害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高血壓組患者血清CysC、RBP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血尿素氮、肌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本研究中尿素氮、肌酐升高的高血壓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以明顯降低,表明尿素氮、肌酐作為早期腎臟損傷的診斷指標。
3.2 肝臟疾病中應用 RBP 有肝臟合成,如果肝臟蛋白質合成功能減退,血清中RBP 濃度降低,與ALT、AST 高度負相關,RBP[3-4]是反映肝臟合成和儲備能力的指標,在各種肝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依次為重癥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膽疾病時血清RBP 濃度降低,在病毒肝炎早期,RBP降低更顯著[7-8]。許茵[9]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147 例肝病患者血清RBP 與線粒體型天門冬氨酸轉移酶(m-AST)水平,探討RBP 及m-AST 在肝病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在肝病診斷中,RBP 與m-AST 的靈敏度優(yōu)于其它肝功能指標,表明檢測并動態(tài)觀察肝臟疾病患者的RBP 與m-AST,對于了解肝臟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鑒別急慢性肝炎、療效評價、判斷肝病預后有重要意義。文獻報道血清RBP 同前白蛋白(PA)一樣,是肝臟合成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標,RBP、PA 下降的幅度與肝臟受損程度一致,肝損傷越重,其減低越明顯,肝炎后肝硬化時值更低。陸建剛等了解小兒RBP 的含量與肝臟發(fā)育的關系,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結果發(fā)現,個時間段小兒視黃醇結合蛋白含量不同,與小兒肝臟發(fā)育程度呈負相關[10]。
3.3 營養(yǎng)狀況評估 文獻報道,血清PA、RBP 不僅可用于蛋白質營養(yǎng)的評價,還可作為維生素A 營養(yǎng)不良的檢測指標,能敏感反應機體的早期和亞臨床型營養(yǎng)缺乏。徐杰平等了解學齡前兒童血清RBP、PA 的正常參考水平,同時測定血清總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結果不同年齡組學齡前兒童血清RBP、PA、TP、ALB 含量隨年齡增加均呈現下降的趨勢,以血清RBP、PA 的下降趨勢尤為明顯,各年齡組學齡前兒童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不明顯。表明RBP、PA 在學齡前兒童營養(yǎng)狀況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且血清RBP 的診斷價值高于血清PA。
綜上所述,視黃醇結合蛋白測定,是一項評價腎臟疾病特別是腎小管損傷疾病的良好指標,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此外,對肝膽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狀況評估等均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
[1] 梁學穎,徐琪壽.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分子生物學[J]. 生理科學進展,2000,31(3):277-279.
[2] 陳 健,周度金.視黃醇類結合蛋白的分類、結構及功能[J].生命的化學,2004,24(2):112-115.
[3] 賴子飛.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在腎臟病中的檢測及評價[J].海南醫(yī)藥,2011,22(23):34-35.
[4] 蔣最明,顧 敏,李仲余.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在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19):2344-2346.
[5] 徐 慶,張立紅,吳國榮.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CysC 和RBP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 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1):1730-1731.
[6] 黃 璇,周紅英.血清CysC 和RBP 聯檢對糖尿病患者腎損害早期診斷的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24(6):674-676.
[7] 高 珊,黎 明,王 秩,等.2 型糖尿病一級親屬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 水平及其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30):2129-2133.
[8] 董閃閃,張力輝.視黃醇結合蛋白4 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薈萃,2009,24(6):547-549.
[9] 許 茵.視黃醇結合蛋白與前白蛋白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4):426-427.
[10] 陳 科,程昕然,章 嵐,等.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 與學齡前兒童體格評價指標關系研究[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7):5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