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文華,訾占超,汪葆,馬英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朝陽 100125)
仔豬黃痢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的腸道傳染病,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病。主要癥狀以拉黃色稀糞和急性死亡為特征,發(fā)病快、病程短,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此病在我國較多的豬場都有發(fā)生,是危害仔豬主要傳染病之一。引起發(fā)病的大腸桿菌主要的血清型是:08、0138、0141、0115、0149等,這些菌株大多數(shù)具有K88,能產生腸毒素,有黏附因子,引起仔豬發(fā)病和死亡。
(一)發(fā)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13年2月,河北省某種豬場2頭7日齡仔豬發(fā)生水樣下痢, 1 d后整欄相繼發(fā)病,共發(fā)病100多頭,均為3~10日齡仔豬,母豬未見異常。病豬先排黃色稀糞,后拉半透明的黃色液體,有腥臭味,嚴重時肛門松弛,排糞失禁,糞水污染尾巴、會陰、臀部和四肢等。仔豬發(fā)病后被毛粗亂無光,皮膚松弛,常站立不動,走路打晃,最終常因體力不支而倒地死亡。有的病情嚴重的仔豬,還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象。已發(fā)病5 d,曾使用頭孢吡肟、黃芪多糖等均無效。
(二)剖檢變化 對送檢的3頭進行剖檢,皮下組織等明顯脫水, 剖檢病變嚴重程度不一, 主要表現(xiàn)小腸急性卡他性炎癥。腸黏膜腫脹、充血、 出血。腸內容物呈黃色或黃紅色、混有凝乳塊。盲腸, 回腸結氣。有的病例腸黏膜有點狀出血, 腸系膜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鼠蹊淋巴結腫大, 呈淡黃色, 切面多汁。
(三)實驗室檢查
1.實驗室鏡檢。無菌取肝、脾、腸系膜淋巴結觸片,革蘭氏和瑞氏染色,均見有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分散或成對排列的短小桿菌。
2.細菌培養(yǎng)。無菌采取瀕死豬的肝、脾、腸系膜淋巴結37℃培養(yǎng)24 h,普通肉湯中呈現(xiàn)均勻的圓形菌落。分別挑取肉湯培養(yǎng)物和單菌落做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均可見到大量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將鏡檢過的單個菌落分別接種到麥康凱和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分別出現(xiàn)粉紅色菌落和β溶血,挑取單個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大量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3.生化試驗。細菌在三糖鐵培養(yǎng)基上產酸產氣,不產生H2S,水楊苷、肌醇、VP反應、尿素酶試驗為陰性,葡萄糖產酸產氣,蔗糖、乳糖、果糖、阿拉伯糖、麥芽糖、甘露醇發(fā)酵試驗結果為陽性,靛基質和甲基紅陽性,MR試驗為陽性。
4.藥敏試驗。在超凈臺中,將用普通肉湯培養(yǎng)好的菌液,用PBS調到0.5個麥氏標準,取1 ml均勻涂布于麥康凱平皿培養(yǎng)基表面。待平皿培養(yǎng)基表面的液體吸干后,取藥敏片貼到平皿培養(yǎng)基表面,在平皿中央貼一片,外周可等距離貼4片。將平皿培養(yǎng)基置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24 h后,觀察結果,抑菌環(huán)直徑大于15 mm的判為高度敏感,抑菌環(huán)直徑小于10 mm判為耐藥。
藥敏試驗的結果為高度敏感的藥物: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藥的藥物:阿莫西林、頭孢噻肟、氨芐西林、多西環(huán)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頭孢氨芐、羧芐青霉素。
5.腸毒素檢查。將家兔麻醉后,切開腹壁露出回腸,用腸線結扎,每只家兔結扎6段,每段5 cm,其中4段注射分離菌的液體培養(yǎng)物,每段注入2.0 ml,同時另外兩段分別作陽性和陰性對照,觀察24 h。發(fā)現(xiàn)接種腸段與陽性對照都發(fā)生膨脹,而陰性對照無此癥狀,表明該菌為產腸毒素大腸桿菌。
(四)防治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消毒,用0.5%百毒殺和0.2%過氧乙酸上下午交替帶豬噴霧消毒。
2.對待產母豬和新生仔豬注射硫酸卡那霉素,5 mg/kg體重,對出現(xiàn)黃痢的仔豬,每頭灌服硫酸卡那霉素10 mg/kg體重,早晚各1次。視情況給仔豬補液強心,灌服復方氯化鈉和10%葡萄糖混合液10 ml。治療3 d后,除個別病情嚴重死亡外,其余全部康復,疾病得到控制。
3.針對今后該豬場仔豬黃痢的預防,母豬產前30~40 d首免豬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15~20 d二免,使新生仔豬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母豬臨產前,要對產房進行徹底清掃、沖洗、消毒。墊上干凈的墊草。母豬產仔后,把仔豬放在已消毒的保溫箱里或筐里,暫不接觸母豬。待把母豬乳頭、乳房、胸腹部皮膚,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干凈后(消毒),逐個乳頭擠掉幾滴奶水后,再讓仔豬哺乳,這樣就切斷了傳染途徑。仔豬吃初乳之前,全窩逐頭用敏感抗菌藥物口服。每天1次,連服3 d。采取以上三個方面的措施后,可以有效地預防仔豬黃痢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