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新,高盼盼,楊玉潔
(合肥工業(yè)大學 兩型社會建設研究中心,合肥 230009)
老子傳授的《道德經(jīng)》奠定了道家學說的基石,論“道”言“德”僅五千余言。從傳世現(xiàn)存的文本來看,《道德經(jīng)》共有八十一章,分“論道”和“言德”兩個部分,似乎“論道”多于“言德”。其實不然,從本質上講,同時也是出于老子的本意,“論道”是為了“言德”,或者說,前面的“論道”是為后面的“言德”作鋪墊、做準備的?!兜赖陆?jīng)》中明確“言德”有十六章,諸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其德,是以無德?!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八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第五十一章》)深究細嚼,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培養(yǎng)和塑造一個能體道、悟道、弘道且守道同德的“圣人”為德育目標;以慈愛萬物和崇儉抑奢的人生態(tài)度、柔弱不爭和誠信不欺的處世之道以及安身立命和治國理政之“自然無為”的智慧境界等為德育內(nèi)容;以“滌除玄覽”的內(nèi)省法、“不言之教”的潛移默化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漸進法以及“反者道之動”的直覺辯證法等為玄通的德育方法,共同構設了老子《道德經(jīng)》德育思想的倫理學體系。只有走出“厚此薄彼”甚至是“非此即彼”的傳統(tǒng)思維之囿圍,才能系統(tǒng)地疏解老子德育思想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從整體性上把握其時代價值。
老子德育思想的終極目標是塑造一位能夠體道、悟道、弘道且守道同德的“圣人”,他守柔處弱,不逞強好勝;他謙下不爭,不爭名奪利;他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
在老子的筆下,“圣人”應該具備如下的人格特征:一要能守道同德?!暗馈笔侨f事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源,源于“道”又歸于“道”的自然法則也是世間萬物效法的根本原則。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人應當取法于道,師法于自然?!笆ト恕钡谩暗馈奔礊橛小暗隆?,守“道”即為修“德”,“道”為“德”之源頭活水,是“德”之載體。在老子看來,道化萬物,德畜養(yǎng)萬物,并使它們生長、發(fā)育、成熟?!笆ト恕钡玫佬薜?,卻不據(jù)為己有,也不自恃其能,更不去試圖去主宰它們,而是完全依循自然之道而行。二要有圣人氣象。所謂氣象是指人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是圣人應該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老子筆下的“圣人”應該是“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意思是說,善于行道的“圣人”在為人處世時像冬天淌著水過河那樣小心謹慎,像隨時防備鄰國進攻那樣警覺戒備,像赴宴做客那樣恭敬莊重,像冰雪消融那樣行動灑脫,像沒有經(jīng)過任何加工修飾的原材料那樣純樸厚道,像幽邃的山谷那樣曠遠豁達,像混濁不清的水那樣渾厚寬容。三要做理想中的治者。老子認為,圣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全;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經(jīng)·第五十四章》)。意思是說,體道的圣人修有圓滿的真樸之德。但是修有真樸之德的圣人并非獨善其身,而是要用以齊家、安鄉(xiāng)、治國、平天下。這與經(jīng)典儒家倫理精神規(guī)定的人性提升和人格完善之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達德或道德境界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在這一點上儒道二家可謂是殊途同歸。
老子筆下的“圣人”還應該秉持如下的人生哲學:一要守柔處弱,不可逞強好勝?!兜赖陆?jīng)》第七十三章有言“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笔厝崽幦醪粌H可以消災避禍,還可以“以其生生”。老子還以此來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切莫逞強好勝,即便是巧取豪奪能有所獲,非但不能長久,而且會因此埋下禍端。二要能謙下不爭,為而不爭。正如前文所說,老子以水為喻,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惟不爭,故無尤?!贝送?,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章還寫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置于他人的后面,反而能贏得別人的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陳鼓應先生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雖不必標榜自己以成圣人,但老子筆下“圣人”的這種舒張胸懷的人生態(tài)度還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有時候拘泥于一時的一得一失,看起來像是很務實很真實地活著,但實際上卻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彈性,失卻了回旋余地。失去了彈性和沒有回旋余地的生活又怎么能持續(xù)很久?一個人正因為他具備了無私的品德,所以才能在客觀上成就自己。三要能功成身退。道家所設計的最為理想的處世之道就是“功成身退”。老子認為,“圣人”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功成而不居”、“功成身退”。
作為中華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源頭活水之一,老子的《道德經(jīng)》蘊涵著完整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安身立命和治國理政之“自然無為”的境界,慈愛萬物和崇儉抑奢的人生態(tài)度,柔弱不爭和誠信不欺的處世之道,就其核心就是“崇尚自然”、“為而不爭”。
首先是慈愛萬物和崇儉抑奢的人生態(tài)度。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七章》)老子身處亂世,目睹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深感人與人之間愛的缺乏、人性扭曲和善的喪失,因而極力闡揚“慈”,以期倡立一種人間“大愛”的思想;目睹達官貴人的揮霍放縱,百姓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因而奉“儉”為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之根本,因為“儉”,“故能廣”。目睹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爭名奪利,逞強好勝,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激化,個體生命勞頓受損,因而持守“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可以保命,而且可以求全,更能化解沖突,實現(xiàn)社會和諧,身心和諧,即所謂以無私成其私,外其身而身存。
其次是柔弱不爭和誠信不欺的處世之道。從靜態(tài)的角度看,“上善若水”,“柔弱不爭”。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潤萬物,扶持萬物生長,從不與他者爭名、爭利;水無論居于何地,都能隨遇而安、貞靜自守。這是道的本性所在,人之修身,必先悟道,以此道而為,則自然內(nèi)心清靜和諧。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像水一樣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只有內(nèi)心寬容,才能“利萬物而不爭”,才愿意“處眾人之所惡”而不惡,才會“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心有容乃大,猶“道之在萬物”,猶“川谷之于江海”。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上善若水”,“為而不爭,以德善終”。只有具備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這四種品德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不僅因為“夫惟不爭,故無尤”,而且“圣人之道”就是“為而不爭”。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為而不爭”呢?就是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安粻帯?、“處下”、“報怨以德”,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諧共生,以實現(xiàn)身心、群己、社會、自然的和諧。在道家傳統(tǒng)倫理精神中,“信”是人性固有的一種稟性,與“心善淵”和“與善仁”一起共同維系著社會關系的和諧。老子的“言善信”完全出于“本己”,即人本身所具有的,無待外求且毫無矯揉造作。出于本己的不自欺,才會外推而不欺人。老子還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三章》)可信的話不加修飾,加以修飾的話不可信。推而廣之,善良的人不愛夸耀,愛夸耀的人不善良;圣人沒有積蓄,卻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還有;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多。
最后是安身立命和治國理政之“自然無為”的境界?!白匀粺o為”是世間萬物的本然狀態(tài),是老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人們往往稱老子之德是“自然”之德或“無為”之德?!白匀弧痹凇兜赖陆?jīng)》書中共出現(xiàn)五次,指的是世間萬物的那種自在存在的狀態(tài),即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tài)。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作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或者說自然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人類存在的這個小系統(tǒng)相對于自然界的這個大系統(tǒng)而言,只能依循自然法則順流而下,切不可逆流而上。正確的路徑應該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無為”在《道德經(jīng)》書中共出現(xiàn)十二次,其本意并不是否定有所作為,而是吁求人們順其自然,不強作妄為。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jīng)·第二章》)老子還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兜赖陆?jīng)》通篇常以“論道”說理,后以“人事”證之。生逢亂世,老子最關心的問題還是個人如何能安身立命,統(tǒng)治者如何治國理政。因此,老子的“自然無為”與其說是對“道”的詮解,不如說是對“人事”的訓誡,用“自然無為”的思想來教育人們行“無為而為”、“不爭之爭”、“無為而治”之實。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老子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有為而治”暴露出很多社會弊端,造成的危害巨大。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不應該過多干擾百姓的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即便參與其中,也不能強作妄為,而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生產(chǎn)規(guī)律和生活規(guī)律辦事,以自然之道,行無為之治,只有這樣,才能“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進而實現(xiàn)“我無為而民自化,我自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七章》)。
方法,就是人們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達到預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毛澤東曾經(jīng)形象地把它比喻成過河的橋或船。他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能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保?]德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運用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向特殊的受眾灌輸或傳授某個具體歷史時期的核心價值,使德育對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歷史觀。也就是說,德育方法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
《道德經(jīng)》不僅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更為我們預制了今天看來仍舊科學有效的德育方法,諸如以己為鑒,反觀內(nèi)思;以身為范,行不言之教;順其自然,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防微杜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勤而行之,持之以恒。以及“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導教育法,“柔弱勝剛強”的情感教育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漸進法,等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老子德育思想之“滌除玄覽”的直覺內(nèi)省法,“不言之教”的潛移默化法和“反者道之動”的直覺辯證法。
首先是“滌除玄覽”的內(nèi)省法。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向人們開啟一扇“不爭”的智慧之門?!安粻帯钡闹腔劬辰缇褪侵敢种迫藗兊摹罢加袥_動”,使其不為名利卑躬屈膝,不為爭寵,“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讓他回到自然的本真、本體、本然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賦予人類的是自然和宇宙的真實能力,即一種通過“不爭之爭”以達致“剛柔相濟”的智慧境界。譬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通常人們在洗完臉之后總要再照照鏡子,仔細觀察、思考、認識自己,看一看臉上還有沒有臟東西或疙瘩什么的。有臟東西就要再次清洗,有疙瘩更要及時治理。顯然“滌除玄覽”是關鍵,必須不斷“滌除”,不斷地“玄”,不斷地用“鏡子”!老子的意思是說,氣不能柔,哪兒還能達到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呢?只有“玄覽”即為睿智或慧智經(jīng)過內(nèi)外兼修的洗練,去除塵囂的煩雜進而達致法天地并能“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純粹無疵,才能返還本初,合于自然之道。此時一個人才能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F(xiàn)世生活世界的競爭激烈,物欲慢慢侵蝕著人類的心靈,使人們的心態(tài)失去了平衡?!皽斐[”的直覺內(nèi)省法能使我們再次復歸到虛無寧靜的狀態(tài),讓心靈再次呼吸沒被污染的空氣,舒暢之后更利于凝斂內(nèi)在生命力,以一種祥和的心態(tài)做人、做事。
其次是“不言之教”的潛移默化法。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章》)“不言之教”中“不言”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能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倍恰罢f不清”或難以名狀。無論言語者本人還是他的受眾,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是處于不斷變動之中,有時真說不清楚,就像人無法把聽音樂的感受說出來一樣,“無言而心悅”(《莊子·天運》)。言語背后的真實主宰即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時是難以名狀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三是言語的局限。從言語者的角度看,言語的局限表征為主體的不確定性、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以及言語者知識的局限性;從受眾的角度看,言語的局限突出表現(xiàn)為話語理解的主觀性、話語傳遞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演說過程的背景依賴性。正因為德育過程中存在著“言之有誤”的可能,所以老子及道家學說特別推崇“不言之教”。那么老子的名之為“道”的東西為什么就只能行“不言之教”呢?因此很有必要對老子“道”的疏義進行一番厘定。陳鼓應先生等認為,老子的“道”有如下幾層含義:第一,道是宇宙本原,萬物之母;第二,道是萬物存在的根據(jù),道對孕育萬物并存于萬物之中,是萬物之所存的理由;第三,道是萬物的歸宿,道是永恒的,而萬物是暫時的,它們生生息息而后又終歸于永恒的道;第四,道作為規(guī)律,為萬物的變化所遵循[2]。正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玄之又玄”的,所以要采用“不言之教”的傳道方法。落實到具體的德育工作時,言語者不僅要盡可能用邏輯的魅力去征服人、用知識的魅力去打動人,更是要用藝術的魅力去感染人、用人格的魅力去攝動人、用情感的魅力去熏陶人。德育的根本還是在于教育者的誠心誠意、人格的魅力、情緒的感染力、言語的藝術表現(xiàn)力及其恰到好處的表達,使受教育者在輕輕松松、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言傳”不如“身教”,教育者的盲目灌輸不如受教育者的感悟和頓悟。
最后是“反者道之動”的直覺辯證法。德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不可避免地涉及形而上學。馮友蘭先生認為:“真正的形而上學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正的方法,一種是負的方法?!保?]道家就是以“負”的方法來講道德形而上學的。所謂正的方法就是形式邏輯分析方法或形式主義方法,是借用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理性的分析、歸納和演繹。所謂負的方法就是直覺主義的方法。馮友蘭認為:“不能說它是什么,只能說它不是什么,這就是負的方法的精髓。”[4]“用直覺主義講形上學者,可以說是講其所不能講,但講其所不能講亦是講,此講是形上學?!保?]就像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始終沒有說“道”到底是什么一樣,只說了“道”不是什么。而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道”不是什么,也就自然而然對“道”有所領悟了?!胺凑叩乐畡印钡年P鍵是一個“反”字,它蘊含三層意思:一是循環(huán)往復。老子認為,“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周行不殆”,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返)”(《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暗馈敝苄?,始于對“道”自身的逝去而遠離,愈大愈遠,愈遠則愈近,遠到極致便是近到極致。道的運行就遠離自身而言是“反”,就周行循環(huán)而言則是“返”,是復歸,也就是循環(huán)往復,返回起點。二是相反相成。老子認為,包括道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由相反的對立雙方所構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就“道”本身而言,它是無與有、虛與實、陰與陽、動與靜、變與常、始與終等的相反相成。三是物極必反。老子認為,任何事物發(fā)展極限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向其對立面轉變。所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ā兜赖陆?jīng)·第九章》)“反者道之動”就是以“負”的方法為導向,強調(diào)由否定達到肯定,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更注重直覺的力量,強調(diào)非常規(guī)的、發(fā)散的、富有批判和懷疑力量的創(chuàng)性思維。
《道德經(jīng)》作為老子的唯一傳世之作,是老子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中國德育思想源頭活水之一。老子德育思想的終極目標是塑造一位能夠體道、悟道、弘道且守道同德的“圣人”,他守柔處弱,不逞強好勝;他謙下不爭,不爭名奪利;他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不僅如此,老子思想還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和玄通的德育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向功利主義說“不”,主張和諧“不爭”;向虛偽的道德說“不”,主張“言善信”,追求人的質樸和誠實無欺;向“有言”的灌輸說教說“不”,主張“不言之教”;向定向思維習慣說“不”,提出“反者道之動”。通過對老子德育目標、德育內(nèi)容和德育方法的梳理及分析,我們深刻感受到老子德育思想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價值,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為寶貴的思想資源。認識和發(fā)掘老子德育思想的時代價值,并在借鑒利用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一方面有利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豐富德育內(nèi)容,指導德育實踐,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自我內(nèi)部之身與心的和諧共進,協(xié)調(diào)社會共同體之人與人的和諧共存,促進生態(tài)文化系統(tǒng)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02.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94.
[4]馮友蘭.中國哲學與世界未來哲學[M].哲學評論,1948:47.
[5]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