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經(jīng)蘋
(南昌航空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丁尼生詩歌中的人與自然
朱經(jīng)蘋
(南昌航空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63)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國后期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之一。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闡述詩人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渴望回歸自然;謳歌頑強的生命力。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 自然死亡;生命力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優(yōu)秀詩人代表之一。1809年他出生于英國林肯郡的一個牧師家庭。秀美的鄉(xiāng)村風(fēng)光以及濃厚的家庭文學(xué)氛圍使得年幼的詩人在精神上倍感舒暢。同時這段經(jīng)歷也為他今后走上文學(xué)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尚在年幼之時他就顯露出一定的文學(xué)才能。十五歲時,他和哥哥查理斯合作發(fā)表了《兩兄弟詩集》。(Poems by Two Brothers,1827)他的詩歌語言優(yōu)美而華麗,情感細膩且豐富, 再加上頗具新穎的自然洞察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在英國詩歌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年青時他生活也較貧苦,但自從《悼念集》發(fā)表之后他就在英國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深受維多利亞女王的賞識,并于1850年獲得桂冠詩人的稱號。
“他主要是一個描繪自然風(fēng)光的畫家,一個抒情式尤其是攙歌式的詩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詞匯與美麗詩句的超級藝術(shù)家?!盵1]作為英國后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里充滿了有關(guān)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的描寫?!耙话銇碚f,表現(xiàn)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的所有作品都屬于生態(tài)文學(xué)研究的對象。生態(tài)文學(xué)對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的考察和表現(xiàn)主要包括:自然對人的影響(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體以及自然萬物與人類的關(guān)系,人對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奪和摧殘,人對自然的保護和對生態(tài)平衡的恢復(fù)與重建,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審美,人類重返和重建與自然的和諧等?!盵2]本文擬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挖掘潛藏于丁尼生詩歌中的自然生態(tài)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渴望回歸自然以及對自然生命力的謳歌。
在丁尼生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所描繪的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然而詩人所生活的時代是英國十九世紀(jì)初期,當(dāng)時正值英國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時代。我們可以設(shè)想當(dāng)時詩人經(jīng)常見到的場面應(yīng)該大致如此:機器轟鳴,噪音肆虐,森林與綠野在工業(yè)文明的機器下不停地遭到破壞與推毀。面對如此場景,詩人把對美好生態(tài)的構(gòu)想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斷地傳達給讀者一種人景和諧共處的思想。
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濺吧,濺吧,濺吧》就是一幅人景融洽相處的畫面。多數(shù)學(xué)者只看到了這首詩主要表達詩人的思友之情,而沒發(fā)現(xiàn)在此詩中所透露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濺吧,濺吧,濺吧,濺碎在/你冷冷的灰?guī)r上,哦大海!/但愿我的言辭能表達出/我心中涌起的思緒情懷。/哦,那漁家的孩子有多好,/他同他妹妹正邊玩邊嚷!/哦,那年輕的水手有多好,/他唱著歌蕩舟在海灣上!”[3]153面對大海,面對浪花,詩人的心中涌起了對亡友哈勒姆的哀思之情。與詩人當(dāng)時灰暗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幅非常明亮歡快的場景:在海邊的沙灘上有一對正在玩耍的漁家兄妹,他們活蹦亂跳,大聲地叫嚷著。同時還有迎著大海與浪花而輕快放歌的水手。這歡樂的場景雖然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有異,但也同時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人景和諧的美麗圖畫。
在《女郎夏洛特》中,詩人替我們勾畫了一個似仙女般神秘的女子。過往的路人不知道她姓甚名誰。由于她居住的寂靜小島的名字叫夏洛特,因而她便得名為女郎夏洛特?!翱捎姓l見過她揮一揮手?/可有誰見過她站在窗后?/她可曾傳誦在百姓之口——/這一位女郎夏洛特?”[3]25“柳樹泛白光,山楊在顫抖,/拂過的風(fēng)兒雖說輕柔,/也吹暗河面,把河水吹皺;/而河水在那島旁流啊流,/永遠流往卡默洛特。/灰色的四座角樓和四墻/俯視著大片開花的地方;在這寂靜小島上的繡房/ 深居著女郎夏洛特。”[3]24柳樹,山楊,微風(fēng),泛起皺紋的河水以及神秘的女人,這一切是顯得多么的唯美。不過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此時的和諧之美彌漫著一絲無奈的憂傷之情。 女郎獨居一座美麗如畫的小島,猶如居于世外桃源,與世隔絕。只有從遠處飄來的收割人的歌聲以及她手中的那面可以看見外界的魔鏡維系著她與世間的聯(lián)系。
《國王抒情集》是詩人依據(jù)中世紀(jì)英國的亞瑟王傳奇故事而改編的一首敘事詩。詩中朗斯洛特騎士與桂妮薇王后的愛情故事是詩歌的一個亮點?!霸谶@一年中的妙齡時候,/朗斯洛騎士,桂妮薇王后/馳過鹿兒愛藏身的林藪——/響著喜洋洋的清脆的鶯喉?!盵3]142“她那奶白色騾子的四蹄/時不時傍著潺潺的小溪,/踩上常春藤交錯的繁枝,/跨過開有紫羅蘭的地衣?!盵3]142“她飛馳在陽光中,濃蔭下,/歡樂的風(fēng)兒輕輕撫弄她,/拂動那辮子上的長卷發(fā);/瞧她纖纖手把絲韁一拉,/那拐彎的模樣有多俊美——/為此,有一個男兒已放棄/他別的幸福和人間一切,/為同她美美的吻兒相接/已經(jīng)把雄心全耗費?!盵3]143在風(fēng)和日麗的時刻,在紅雀畫眉的清脆歌喉中,斯洛特騎士與桂妮薇王后身著漂亮的服飾,騎上心愛的騾子一同外出去享受自然的美麗與芳香。此情此景是多么的溫馨,人與景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和諧。
在生態(tài)主義學(xué)者眼里,人與其他生物一樣,只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而并非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詩人的很多詩歌中都流露出一種渴望重歸于土,回歸自然的思想傾向。
在《提托諾斯》中,提托諾斯被賜予永生,但他卻不愿再受永生的折磨,而是渴望回歸自然的死亡。 此則詩歌是依據(jù)神話傳說而作的。提托諾斯被黎明女神愛上了,并且在她的請求下宙斯賜予了提托諾斯永久的青春美貌,結(jié)果他卻越來越衰老,非常渴望死亡。詩歌的開頭便給我們講述了世間一切皆有生與死?!皹淠緯蛄?,樹木會凋零了倒下;/水汽憑哭泣,把重負卸落到大地;/人來耕起了地,然后便躺在地下;/活過了許多春秋,天鵝也會死去。”[3]99樹木會落葉從而凋零,水汽最終也將落入大地之中,人以及天鵝都將面臨死亡,這一切都符合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詩歌中,提托諾斯認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不需要再超越那個命定的終點而不歸于大地。“既是凡人,為什么/想要和與他同類的人有所不同?/在那個命定的終點,萬物得止步,/因為這最合適,為什么要超越?”[3]100“請放開我吧,請把我歸還給大地,/你看得見一切,也將看見我的墓?!盵3]103
在《一切都將死去》中詩人的語調(diào)雖然有點悲觀,但卻客觀上道出了一切生命都會有自然死亡的那一天。在《克拉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克拉麗的墳?zāi)怪車教幊錆M了各種各樣的昆蟲。長眠的克拉麗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兜磕罴肥嵌∧嵘拇碜?,也是英國文學(xué)史上最優(yōu)秀的哀歌之一。這首長詩也顯露出他對死亡的看法?!暗诘谖鍌€秋日坡道上,/我們走的路已開始偏斜,/當(dāng)我們隨希望之神走下,/可怕的死神卻坐在前方;/他拆散我們美好的友情,/把他冰冷的黑大髦一攤,/讓你在其中被裹成一團,/悶得你咕吭聲模糊不清。/ 他帶著你去了,去的地方/我看不見也沒法去,雖說/我急急地走,心里在想著;/他也等我在某處荒原上?!盵3]183此詩中的“他”指詩人的好友哈勒姆?!翱膳碌乃郎瘛?,“冰冷的黑大髦”,“去的地方我看不見也沒法去”,“荒原”,這些詞語透露出詩人對于死亡還是有一種恐懼的心理。“請相信:我們稱為死者的/是更為豐富的日子的生者/追求著更高的目的。”[4]519從上句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詩人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的變化:他已經(jīng)變得不再害怕死亡,反而對死者懷有一種羨慕之情。
讓我們來看看詩人晚年時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哆^沙洲,見領(lǐng)航》是詩人在80歲高齡時所作的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詩歌。此詩雖然簡短,然而比喻形象而生動,一直被看作是詩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眾多批評家所關(guān)注的熱點之一。整體而言,它透露出作者對死亡——回歸自然的一種非常坦然的態(tài)度。 “當(dāng)我出海去,河口沙洲莫悲哭?!薄爱?dāng)我登船去,/別離時分莫哽咽。/塵世小,人生短,/這潮卻能載我去遠方;/過了沙洲后,/但愿當(dāng)面見領(lǐng)航?!盵3]299此詩中的“出?!保暗谴倍加髦冈娙俗呦蛩劳鲞@一過程。沙洲喻指“生命之限”,“領(lǐng)航”可以解釋為上帝。詩人在詩中似乎在勸告自己的親朋好友當(dāng)自己死去時不用太悲傷,因為畢竟“塵世小,人生短”。 詩人此時已經(jīng)不像以前某些詩歌里那樣渴望永生了,而是非常坦然地認識到人的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人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最終是要融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的作品中融入了不少的生物符號,它們通常被用來象征頑強的生命力或美好的精神。同時這也表明詩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動植物世界非常的關(guān)注,因而能夠?qū)懗鋈绱藗魃竦淖髌贰?/p>
“他蜷曲的爪子抓著岣巖;/下臨荒山野,上近太陽邊,/周圍的世界是一片藍天。/底下是蠕動著的皺海面;/他站在絕壁上細細觀看,/接著撲下時迅猛如雷電。”[3]147《鷹》是詩人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而且也被眾多的中國讀者所熟知。從此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鷹這種動物的頑強的生命力量。他的爪子抓著巖石,居高臨下,都快到太陽邊了。周圍是一片藍天,身下是大海。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的氣勢非凡,似有不畏一切困難的勇氣。詩人在此詩中采用了擬人的手法。鷹本來是一種動物,但詩人一直用“He/他”來指代它。因而我們可以理解詩人此首詩是想借鷹這種生命力頑強的動物來喻指自己必須象鷹一樣克服各種困難,勇敢地生活下去。我們知道當(dāng)時他的舊友哈勒姆的死給他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把该腿缋纂姟苯o我們透露出了它的速度非常之快,而且力量剛猛。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泰德。休斯《雨中的鷹》中的鷹好像更容易被惡劣的環(huán)境擊敗,“那鷹也許在悠閑的某時遭遇了/不測的風(fēng)雨,遭遇氣流,從高空被拋下,/從他的眼中跌落,沉重的云撞擊著他,/地面將他捕獲;天使的圓眼睛/碎裂了,他心臟的血與地上的泥濘混在一起?!彼罱K從高空落下,眼睛也碎了,心臟的血與泥濘混雜在一起。丁尼生的《鷹》似乎更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威廉姆。布萊克筆下那只兇猛異常的老虎?!袄匣?!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燒著的惶惶的火光”《鷹》雖然只有短短的六行,卻給我們展示出了自然界生物的頑強的生命力,也道出了詩人親近自然,細致觀察自然的態(tài)度。
無獨有偶,我們來看看丁尼生的《橡樹》中對橡樹的描寫?!吧倌陚?,老人們,/讓你們一生/也學(xué)學(xué)那橡樹:/它春光里閃耀,/活像一樹金。/接下來是夏日,/它郁郁蒼蒼,/而秋風(fēng)里要變,/它色澤轉(zhuǎn)沉靜/又變成金黃。/原先的枝上葉,/終于都落地;/你瞧它兀立著:/那樹干,那樹枝,/是裸露的力?!盵3]252《橡樹》 描寫了橡樹一年四季的情景:在春天它一樹金黃,夏天郁郁蒼蒼,秋天里色澤又成金黃,到冬天了雖然只剩下裸露的樹干與樹枝,它卻顯示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此時的橡樹在詩人的心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樹了,而是已經(jīng)升華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與力量。因而詩人在詩的第一行就直接勸告人們要學(xué)習(xí)它。當(dāng)然同時也是在告訴詩人自己的內(nèi)心要像橡樹一樣頑強而勇敢地活著。詩人的一生其實也經(jīng)歷了不少痛苦:一開始愛情不得志,后來又遭受失去密友的打擊。因而這首詩歌的同時在鼓勵自己要像橡樹一樣勇敢地活著。在中國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中橡樹被喻指為高大偉岸的愛人?!?我們分擔(dān)寒潮、風(fēng)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此時的橡樹卻似多了幾份纏綿與柔情。
在《悼念集》第二首詩中我們同樣可以感知到詩人對于頑強生命力的稱贊。“你呀,任何風(fēng)改變不了你,/陽光和花朵都同你無關(guān),/連烙鐵一般的夏日也難/觸動你悠悠千年的陰郁?!盵3]175在這里詩人描述的是長在離埋有哈勒姆遺骨的教堂和鐘樓不遠處的一棵古紫杉樹。詩人此時是想借此棵古樹的頑強生命力特征來暗指舊友靈魂的不朽??v觀詩人的一生,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的前半生過得并不怎么如意,直到1850年被封為桂冠詩人后才收獲愛情,那時他已經(jīng)年過40了。同時自己的大學(xué)好友哈勒姆也在他們認識后不久就突然死去。因而我們可以理解詩人作品中的這些生物是攜帶有詩人特定的感情象征的。此外還有在《歌鶇》中為歡迎火熱夏天而歡快啼鳴的歌鶇,《燕子呀燕子》中愛的信使-燕子,《鴿子》中的財富天使—鴿子等等。
從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來說,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經(jīng)常被歸屬于后期浪漫主義詩人。在思想內(nèi)容上他的詩歌與早期浪漫派代表華滋華斯的作品是有部分重疊的。他們都關(guān)注普通平民的生活,如華滋華斯筆下的“露茜”,丁尼生筆下的“伊諾克·阿登”;當(dāng)然他們也都注重自我情感的流溢,以及對自然世界的關(guān)注。當(dāng)然丁尼生的自然情懷也不只是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的無窮贊美之中,而是在豐富細膩的語言文字背后隱藏有詩人獨特的思想:對生命的熱愛,抑或是對密友的思念,也有對自然規(guī)律的遵從。我們不禁發(fā)現(xiàn),其與中國古詩詞的“以物言志”的創(chuàng)作思想竟是不謀而合的。
[1]Robert W.Hill JR. Tennyson’s Poetry[M].New York: W.W.Norton and Company, Inc,1971:599.
[2]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8.
[3][英]丁尼生. 丁尼生詩選[M].黃杲圻,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24-299.
[4]Eugene Parsons, The Poetical Works of Alfred Lord Tennyson: With 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897:51.
ClassNo.:I106.2DocumentMark:A
(責(zé)任編輯:鄭英玲)
RelationshipBetweenMenandNatureinAlfredTennyson’sPoetry
Zhu Ji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Alfred Tennys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in later Romanticism in England.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vealed ecological ideas in his works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men and nature’s harmonized co-existence; desiring for the return to nature; ode to the dogged vitality.
Alfred Tennyson;Natural Death;Vitality
朱經(jīng)蘋,碩士,講師,南昌航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1672-6758(2013)05-0103-3
I1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