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拔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新近發(fā)現(xiàn)并影印出版的清雍正九年景宋抄本《皇朝中興紀事本末》(以下簡稱《本末》),是一部七十六卷的編年體史書,為南宋史尤其是高宗一朝史的研究,增添了又一珍貴史料。目前學界已對本書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與南宋另一現(xiàn)存史書《中興小歷》(以下簡稱《小歷》)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討論,對今后更好地認識、整理和利用《本末》《小歷》都是極具學術意義的。本文擬就其中一些尚存疑慮的問題,向前輩方家求教。
對于《本末》的作者,現(xiàn)存清抄本僅題為“學士院上進”,而最早發(fā)現(xiàn)并對《本末》展開研究的辛更儒先生在《熊克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考》一文則提出其作者當為南宋的熊克,[1]主要證據(jù)是該書卷十七云:“今敷文閣直學士程大昌亦徽人,知其事,嘗親與克言之”,[2]“克”即是熊克。而河北大學周立志先生最近發(fā)文指出,《本末》乃南宋“學士院集體編纂”,而“克”字僅僅是“學士院編該書者失審,照錄”《小歷》造成的,[3]并不能證明其作者就是熊克。那么,《本末》的編撰者究竟是不是熊克?對此本文認為,就目前的史料看,仍當認定為熊克所作。首先,《本末》所提乃是學士院“上進”,也就是說,學士院僅僅是將該書進御宋帝,并未說明編撰了該書。古書題款之例,獨立編纂者自題某氏編撰,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題“李心傳撰”;即如集體編撰,亦多題其提舉主撰者,如《資治通鑒》題“司馬光奉敕編集”,《太平御覽》題“李昉等奉敕纂”。顯然“上進”并不等于“編撰”,更重要的是,宋代學士院并無修史之職?!端螘嫺濉ぢ毠倭錙》引《神宗正史·職官志》云:“學士院掌制誥、赦敕、國書及宮禁所用之文詞。凡后妃、親王、公主、宰相、節(jié)度使除拜,則學士草詞,授待詔書訖以進。赦降、德音則先進草?!保?]學士院在北宋乃皇帝的秘書機構,負責制誥國書等文件的起草撰述,并無修史職掌。學士院的這一職掌至南宋淳熙間仍無變化,《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五六》云:“淳熙五年九月,(崔)敦詩再入院,議者以翰林非專掌制誥之地,乃改為‘學士院權直’?!保?]崔敦詩于乾道九年兼學士院職事而稱“翰林權直”,但朝議以為,翰林院并不專掌制誥,掌制誥的還有學士院等機構,既入學士院,自當改稱“學士院權直”??梢娔纤螌W士院與北宋一樣,是起草制誥文書之所。對宋代學士院職掌記載更為詳細的是《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
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知制誥直學士院翰林權直學士院權直。掌制誥、詔、令撰述之事。凡立后妃,封親王,拜宰相、樞密使、三公、三少,除開府儀同三司、節(jié)度使,加封,加檢校官,并用制;賜大臣太中大夫、觀察使以上,用批答及詔書;馀官用敕書;布大號令用御札;戒勵百官、曉諭軍民用敕榜;遣使勞問臣下,口宣。凡降大赦、曲赦、德音,則先進草;大詔命及外國書,則具本取旨,得畫亦如之。[5]
這些職掌與編修史書并無關聯(lián),由此,所謂“上進”,應當認為只是學士院作為秘書機構,將某一部已成書或刻印的史書進呈皇帝御覽,而不能理解為學士院編纂史書。
既然不是學士院所作,是否即為熊克所作?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其證據(jù)不僅有前述文中自稱“克”,從南宋史料引熊克著作亦可資證明?!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话偃敖B興十年六月戊申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條:
(劉)锜聞宗弼至近境,登城會諸將佐東門,問:“策將安出?”……以文書一卷系于械,锜取焚之。(原注:熊克《小歷》載锜丁未會諸將,蓋差一日)[6]此文不見于今本《小歷》,而《本末》卷五十二:
丁未,锜登城,會諸將于東門,問:“策將安出?”……以文書一卷系于械,锜取焚之。[2]
顯然,《要錄》小注所引“熊克《小歷》”指的并非今本《小歷》,因為根據(jù)辛先生的研究,《要錄》中注引《小歷》內(nèi)容,不見于今本者至少有20余處,[7]此外,如下文所舉,南宋史料引稱熊克《小歷》或《中興小歷》者,其內(nèi)容多有不見于今本《小歷》卻見于《本末》者。而同為宋末元初學者的王應麟則明確說“《中興紀事本末》,一名《中興小歷》”,[8]考慮到王應麟堪稱宋元第一博學之士,這話應當是據(jù)其所見之判斷,至少是緣來有自。因此,南宋諸種史料所引“熊克《小歷》”正是《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而非今本《小歷》,那么依此也可判斷,《本末》(即時人稱名《小歷》者)的作者正是熊克。
對于二書是否為同書異名的問題,學者也曾提出過疑問,如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就整理和校點〈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辛更儒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中興紀事本末》是《中興小歷》的原名’,這在南宋年代較近的著錄中,是找不到根據(jù)的”。[9]王先生文中還提出若干條簡短的理由。這些疑問是值得重視的。僅就辛先生《熊克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考》一文看,似有不夠明晰甚至矛盾之處。
辛先生在《熊克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考》一文第一部分結尾處認為,“由學士院上進的《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后來改換書名刊印的《中興小歷》,其撰作者正為熊克”,二者只是改名刊印,未做內(nèi)容上的更動,自然屬于“一書異名”。那么首先,《永樂大典》收錄的《小歷》是百卷本(即《本末》)還是四十一卷本(見《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著錄)?辛先生認為:
《中興小歷》在元明兩代未見重刻。明初,《永樂大典》全文收錄了此書,而稍后的《文淵閣書目》著錄為一部十冊,表明直到明初,它還未嘗稍缺,是一個完整的傳本。然而,自此以后,此書便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1]
此段文字似乎有些費解,《永樂大典》全文收錄的“此書”應當是《文淵閣書目》著錄的“一部十冊”,而《文淵閣書目》卷五著錄有“《宋中興紀事本末》一部三十冊、《中興小歷》一部十冊”,[10]則《永樂大典》全文收錄的當是四十一卷本了,因為既然百卷本的《本末》為三十冊,十冊的自然只能是四十一卷本了。但這似乎與上下文及《〈中興小歷〉與〈中興紀事本末〉》一文的觀點,即四庫輯本所依據(jù)的內(nèi)容(即《永樂大典》所收文字)與《皇朝中興紀事本末》是一書異名、今本《小歷》為館臣大量刪削的“重編本”存在矛盾,并且辛先生明確主張不存在“一種刪節(jié)本”。[11]然則《永樂大典》所收是否為百卷本?這又與館臣所見有沖突:
僅此書尚為完本。惟原書篇第為編纂者所合并,舊目已不可尋。今約略年月,依《宋史》所載原數(shù),仍勒為四十卷。[12]
館臣認為他們所見為完本,并按年月編排為四十卷;如果是百卷本的大書,似乎不宜也不易編為四十卷,至少應對所見文字之多與《宋史·藝文志》四十卷的著錄相抵牾之處有所懷疑或說明。因此,館臣所見的文字應當就是四十卷,至少他們認為如此。盡管辛先生提出:“《永樂大典目錄》載宋高宗一朝史事的卷目就有一百七十三卷,后兩卷今存,雜錄了《中興圣政草》等內(nèi)容,而其余卷次全部佚失。所佚的卷次估計可涵納大約三百萬字的文字量,應當就是《中興小歷》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兩部編年史的容量?!边@一推測是否忽略了兩點:第一,《永樂大典》見錄高宗朝史籍是否只有這兩部?第二,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只有兩部,這三百萬字的文字量是否已大部分為館臣輯入,甚至正是今本《系年要錄》和《小歷》的文字?似乎很難說有多少之外的文字。至于說“現(xiàn)存歷史文獻也從未提到《中興小歷》有一種刪節(jié)本”,[11]這恐怕也存在問題,不論是《直齋書錄解題》還是源于宋國史藝文志的《宋史藝文志》都明確記載了四十卷本《小歷》,南宋人所見的四十卷本相對于百卷本《小歷》(《本末》),不是刪節(jié)本,又會是什么呢?即便如辛先生所說,《永樂大典》所收就是百卷本,館臣在輯佚之時,是否會做如此大量的刪節(jié),刪削去六十卷的內(nèi)容?這樣的刪削還是不是輯佚?這也是值得商榷的。當然,四庫輯佚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清高宗《命?!从罉反蟮洹狄虺砂隧嵤疽獠⑿颉芳丛?
蕪者芟之,龐者釐之,散者裒之,完善者存之,已流傳者弗再登,言二氏者在所擯,取精擇醇,依經(jīng)史子集為部次。[13]
“蕪者芟之”,“取精澤醇”,則四庫輯佚《永樂大典》確有刪削、擇取的現(xiàn)象,孫楷第還舉例說明四庫輯佚確實存在不少遺漏:
如宋吳縝五代史記纂誤,庫本從永樂大典出為三卷,其后吳蘭庭補輯,于大典之本外,即多得佚文四卷。唐林寶《元和姓纂》,從庫本大典出,釐為十八卷;孫星衍校補本,征以秘笈新書世族略所引,得多數(shù)十條;近余季豫先生又自宋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輯得三四百條;羅叔言先生校姓纂,亦輯得遺文一卷?!?/p>
但是這一情況與辛先生所說的刪削《小歷》是有差別的。首先,所謂“蕪者芟之”是否會刪除大量的文字,這是值得考慮的;其次,孫楷第所舉之例,實際上是指四庫輯佚的遺漏,不是有意刪除,而且即使余嘉錫(季豫)所輯較多者,也只是數(shù)百條。因此,四庫輯佚的這些問題,不論是遺漏還是擇取,都不應該是如此大量的,不論是作為乾嘉漢學的學術原則,還是作為一般傳統(tǒng)學術的輯佚,都不會以是否重要為去取標準,肆意刪削一部書的60%,更何況辛先生所說的“日常政事條目”“宰執(zhí)拜罷”“言官彈奏”等無論如何也不能屬于“館臣認為不值得抄錄的”,[1]而加以刪削??傊?,從不同的角度看,《永樂大典》所收錄的文字,都只能是四十一卷本《小歷》,四庫館臣所輯今本雖有遺漏以及文字訛誤,但應當基本反映了宋以來流傳的四十一卷本的面貌。
對于同書異名的觀點,周先生則通過對二者引書的差異、文字互為有無做了細致的比較,認為《本末》是南宋學士院在今本《小歷》的基礎上重新編纂而成的另一部史書。那么兩書的關系究竟為何?應當說周先生的發(fā)現(xiàn)是重要的,二書先后分別完成的結論也大致是準確的。本節(jié)即再舉數(shù)例,以資補正。
正如周文所說,二書不僅在文字上互為有無,“有約63370字該書有而《中興小歷》無”,“亦有1265字《中興小歷》”;同時,二者引書的種類與數(shù)量也存在差異,“該書明顯要比《中興小歷》引書廣泛,如《中興記》(即耿延禧《建炎中興記》)、《紹興正論》均為《中興小歷》所未引”,[3]因此二者不可能僅僅是同書異名。不過,考慮到僅僅從文字數(shù)量上論證,《小歷》所無的數(shù)萬文字,也仍有可能如辛文所認為的,是后世流傳中所刪節(jié)的;今本《小歷》多出的文字(包括小注),即使不計《本末》卷七十六以后的殘缺部分,也同樣有可能是《本末》自身在流傳中的遺失。因此,周先生也認為存在各種可能性,“多出的部分當是學士院刪減,或抄本抄手漏抄產(chǎn)生的”。[3]甚至同一史料中《中興小歷》與《中興紀事》被同時提及,也不能就此證明南宋一定有兩種不同的書,畢竟當初確實存在異名,類書中偶爾出現(xiàn)采用不同名稱的現(xiàn)象也不是絕對不存在。不過從今存南宋文獻來看,當時一定存在兩種詳略不同的《中興小歷》(其中一種又稱《本末》),這不僅從當時的書目,如《直齋書錄解題》即著錄有四十一卷本可見,南宋文獻引文互見于兩種《小歷》的現(xiàn)象也能證明這一點,如《宋宰輔編年錄》卷十四:
(建炎元年六月)(以下見于《小歷》,《本末》無)時在圍城中者,綱既欲以叛逆罪之,右丞呂好問曰:“王業(yè)艱難,正含垢納污之時。遽繩以峻法,懼者眾矣。責以不能死則可,若直謂之叛逆。彼豈無辭乎?”……(以下兩書同)……(以下見于《本末》,《小歷》無)綱言:“今日中興規(guī)模所急者,當先理河北、河東,蓋兩路國之屛蔽。今河北惟失眞定等四郡,河東惟失太原等六郡,其余皆在?!?原注:并《小歷》)[14]
今本《小歷》卷一:
(建炎元年六月)時在圍城中者,綱既欲以叛逆罪之,右丞呂好問曰:“王業(yè)艱難正含垢納污之時遽繩以峻法懼者眾矣責以不能死則可若直謂之叛逆。彼豈無辭乎?”……[15]
《本末》卷一下:
……而所急者,當先理河北河東,蓋兩路國之屏蔽。今河北惟失真定等四郡,河東惟失太原等六郡,其余皆在。[2]
一段引文中,《本末》與今本《小歷》互為有無,應當是分別出自二書,意即二書當時實屬并存。又如《輿地紀勝》卷第一《臺閣》條:
《中興小歷》云:(紹興)十四年七月,上幸秘書省,賜本省(下劃線為引者所加,下同)詔曰:(下略)[16]
《本末》卷64:
(十四年七月)丙子,上幸秘書省,詔略曰:(下略)[2]
而今本《小歷》卷三十一:
(十四年七月)丙子,上幸秘書省,賜本省詔略曰:(下略)[15]
《輿地紀勝》所引此條當出自四十一卷本無疑,因為如果出自《本末》,是不會無端多出三個字的。從這些文字我們可以認定,在南宋必定同時存在文字互異的兩種《小歷》,一為今本《小歷》,一為今存《本末》。在此基礎上,我們方可依其成書時間先后認定二者的關系。首先我們看二者的詳略關系,《(嘉泰)會稽志》卷十九:
紹興三年,大理評事石邦哲言:“近偽徐王李?帝姬阿易之來,遣使迓之,絡繹于道,有以見陛下之親睦。既察其詐,付之有司,又有以知陛下之明斷。臣聞漢光武之誅王郎,雖或者疑其為成帝遺體而猶誅之。蓋惡人之惑眾而偽者莫辨也。唐代宗之詔母后,嘗曰:‘寧被百罔,冀得一真。’蓋懼人之避罪而真者莫是也。李敦、阿易之事,已播告四方,尚恐皇族有自金中脫身南歸,宜令州縣驗實,許以推賞,庶得其真以茂本支?!备暝t禮部遍牒諸路。(原注:《中興小歷》)[17]
此條見于《本末》卷二十四:
(紹興三年)大理評事石邦哲言:“近偽徐王李勃偽帝姬阿易之來,遣使迓之,絡繹于道,有以見陛下之親睦。既察其詐,付之有司,又有以見陛下之明斷。臣聞漢光武之誅王郎,雖或者疑其為或帝遺體而猶誅之。蓋惡人之惑眾而偽者莫卞也。唐代宗之詔母后,賞曰:‘寧被百罔,冀得一真?!w懼人之避罪而真者莫至也。李勃、阿易之事,已播告四方,尚恐皇族有自虜中脫身南歸,宜令州縣驗實,許以推賞,庶得其真以茂本枝?!备暝t禮部遍牒諸路。[2]
而今本《小歷》不見。又如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第一百二十七官吏:
中興小歷:紹興十八年。先是,左仆射秦檜于格天閣下書趙鼎、李光、胡銓三人姓名。時銓猶在新州,廣帥王鐵問新州守張棣曰:“胡銓何故未過海?”棣即奏銓在貶所吟詩譏諷,既遂,移吉陽軍。[16]
見《本末》卷七十二:
(紹興十八年)先是,太師左仆射秦檜于格天閣下書趙鼎、李光、胡銓三人姓名。時銓猶在新州,廣帥王欽問新州守張棣曰:“胡銓何故未過海?”棣即奏銓在貶所吟詩譏諷,遂移吉陽軍。[2]
而今本《小歷》無。從這些例子可見,既然當時同時存在兩種詳略不同《小歷》,今本《小歷》不是后人刪削而成,當時史料所引《小歷》則應該正是存《本末》。此外,也有引文明確顯示了一種密切詳略關系,《宋宰輔編年錄》卷十五:
時,天象多變,臺諫交章論左仆射呂頤浩之過,而殿中侍御史常同疏其十罪。以謂循蔡京、王黼之故轍,重立茶鹽法,專為謀利,一也。不于荊淮立進取規(guī)模,惟務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貪鄙俗士,即其親舊,三也。訴者經(jīng)牓示而再訴,即置之罪,四也。贓吏韓禧、呂應問皆贓滿數(shù)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反欲罪元按官司,五也。臺諫論事不合己意,則怒形于色,六也。近兩將不協(xié),幾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伸國威,而姑息之,七也。其腹心最善者,擢置臺屬,凡臺中議論即聞,八也。近輔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詔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會親黨夜飲,男女雜坐,比言者論罷都轉運司,遽托疾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逐頤浩者,豈非以其有復辟之功乎?臣以謂功出眾人,非一頤浩之力,縱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張九齡所謂不以賞功也?!蔽煳纾肆T頤浩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洞霄宮。(原注:《小歷》)[15]
《本末》卷二十六與此段同,亦詳引十條罪狀,而《小歷》卷十五中間的十條罪狀為:“時天象多變,臺諫交章論左仆射呂頤浩之過,而殿中侍御史常同疏其十罪。戊午,罷頤浩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開府儀同三司提舉洞霄宮?!保?4]既然這不會是館臣有意刪削,清晰準確的概括也不會是流傳過程中的無意丟失,則應當認為是今本《小歷》原本如此。南宋文獻引文題為出自《中興小歷》而不見于今本《小歷》者還有不少,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雖無一條引稱“《皇宋中興紀事本末》”或“《皇朝中興紀事本末》”或“《中興紀事本末》”等,但已可見當時百卷本《本末》或《小歷》確實與簡本的《小歷》同時流傳,而簡本《小歷》應當就是今本《小歷》。由此,根據(jù)前人的考察,《小歷》當作于淳熙十四、十五年間,[7]《本末》則成于光宗年間,[3]中間相隔七年以內(nèi),也就是熊克在孝宗淳熙末至光宗紹熙年間,對已成書的四十一卷本《中興小歷》進行了增補刪改,擴而成為一百卷的《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并由學士院上進御覽。后雖有嘉泰禁私史,《小歷》仍在民間流傳,因此,二書各自成書、分別流傳,且都見引于南宋的其他史料之中。
通過本文的分析論證,希望對認識二書的關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現(xiàn)存《皇朝中興紀事本》與今本《中興小歷》是同為南宋熊克所作的兩部史書,前者依據(jù)后者于孝宗末年至光宗時期增補刪改而成。只有真正認清了兩部書的性質(zhì)和關系,才能較為準確地對待兩書。在整理利用之時,絕不能“前三十卷采用《中興紀事本末》為底本”,“后十卷因《中興紀事本末》不存”,則“以四庫本為底本”簡單地將二者融合,否則不僅不能“恢復宋本的原樣”,[11]而且實際上將造成兩本書都失去原貌。
注釋
①原載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北平晨報·北晨學圃》,轉引自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90年版,第292頁。
[1]辛更儒.熊克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考[A].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83-200.
[2]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M].影印清雍正景鈔宋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379,1013,50,505,1281.
[3]周立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中興小歷》之關系[J].文獻,2010(3):110-111.
[4]徐松.宋會要輯稿(第六十三冊)[M].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5:100-112.
[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3811.
[6]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21.
[7]辛更儒.有關熊克及其〈中興小歷〉的幾個問題[J].文史,2002(1):204、205.
[8]王應麟.玉海[M].光緒九年浙江書局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1987:901.
[9]王曾瑜.就整理和校點《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辛更儒先生商榷[J].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3(4):25-27.
[10]楊士奇.文淵閣書目[M].《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5:67.
[11]辛更儒.《中興小歷》與《中興紀事本末》[A],《學林漫錄》(十六集)[C],中華書局,2007:210.
[12]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中華書局,1997:654.
[13]弘歷.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御制詩四集(卷十一)[M].影印乾隆武英殿刻本,臺北故宮博物院,1976.
[14]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M].中華書局,1986:990、892.
[15]熊克.中興小歷[M].《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5:10、365、181.
[16]王象之.輿地紀勝[M].影印咸豐五年刻本,(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13、1381.
[17]施宿.(嘉泰)會稽志[M].《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1990: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