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雪芳,袁鵬飛
(1.西華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2.瀘州高中,四川 瀘州 646000)
回避現(xiàn)象指外語學習者消極地處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難點,主動放棄某些規(guī)則或詞匯的使用,以求得語言的正確性。[1]回避現(xiàn)象最初由Schachter在研究不同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限制性關(guān)系從句的處理時提出,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對定語從句的掌握越?jīng)]有把握,就越回避使用定語從句,即本族語與目標語差異越大,學習者就越傾向回避使用難掌握的結(jié)構(gòu)。[2]寫作中語言輸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錯誤分析法在研究學生寫作錯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當一些問題不以語料為基礎(chǔ)的研究中得到反應(yīng),即出現(xiàn)“表現(xiàn)不足”現(xiàn)象時錯誤分析理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對學生而言,英語寫作是其一項重要的語言使用技能,也是體現(xiàn)其英語使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學生在寫作中往往出現(xiàn)無法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以致寫出的文章單調(diào)乏味的問題,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英語表達詞匯水平是影響英語寫作能力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4]王金巴通過對128名學生的回避現(xiàn)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詞匯回避手段使用最為頻繁,其次是句法和話題的回避。[5]因此,對寫作中的詞匯回避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并提出相應(yīng)的對策能夠給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提供一些幫助和借鑒。
詞匯量的大小及其表達運用能力是衡量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重要方面。學生在寫作中遇到未掌握的詞匯導致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時,可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使用簡單的有把握的詞匯避免較難的詞匯,這是大學生英語寫作中非常普遍的詞匯回避現(xiàn)象。學生回避的詞匯多是被動詞匯,即只能用來理解別人而不能用來表達自己的詞匯及完全不知道的詞匯。[6]
某一類事物的總稱為上義詞,總名稱下具體的事物為下義詞。上下義詞在詞項間構(gòu)成一般與具體、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寫作中上義詞的使用范圍和出現(xiàn)頻率多于下義詞。[7]在平時的詞匯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往往最先掌握上義詞,例如animal,隨著知識的積累才會逐漸學習其下義詞,比如panda,tiger,bear等。學生寫作中詞匯的使用也反映了這一特點,對于較難掌握的的下義詞,學生更傾向于使用具有概括意義的上義詞。
詞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為近義詞。英語中同義詞或近義詞比較多,寫作過程中遇到需要表達的難拼寫的或意義掌握不牢固的詞匯,學生往往使用已掌握的意義相近的詞匯。例如,學生在寫承受很大壓力時,使用under big pressure,而回避了一個更準確的詞great。即使不能夠準確表達出意思,學生也普遍使用這種同義詞或近義詞來完成寫作。
學生在寫作中詞匯遇到困難時,為了達到交際目的未必找一個詞來代替而很可能用簡單的詞匯來解釋自己尚未掌握的那個詞的意思。[8]例如,當學生對hate沒有完全掌握時,會用don’t like來替代;學生作文中寫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來釋放壓力時使用了這樣的表達:do something that is good for our hearts,學生回避了useful或valuable,而采取了迂回的手段來解釋沒有掌握的詞。
在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簡單詞匯的使用很常見且很少出現(xiàn)拼寫或語法錯誤,這正是學生對不熟悉或不確定詞匯的有意或無意的回避。寫作中詞匯回避現(xiàn)象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了解學生寫作中詞匯回避的原因?qū)Σ扇∮行У膶Σ邷p少或避免回避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外語知識的缺乏是產(chǎn)生回避現(xiàn)象的原因,外語知識越少,回避的機率越大,隨著英語程度的提高,回避的幾率會逐漸降低。[8]王金巴也指出回避策略的使用與學習者的英語熟練程度成負相關(guān)。詞匯回避是寫作中最頻繁的現(xiàn)象,詞匯回避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與學習者的英語語言程度有關(guān),寫作中詞匯回避的過多使用則反應(yīng)了學生在詞匯知識方面的匱乏。因此,學生采取詞匯回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詞匯量不足或詞匯掌握程度不高。
詞匯回避在寫作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外向型還是內(nèi)向型學生都會出現(xiàn)回避現(xiàn)象。外向型學生比較自信豁達,更敢于冒險和探索。相對而言,內(nèi)向型學生更傾向于使用回避策略:性格方面,內(nèi)向型學生比較保守嚴謹,在語言學習中更注重求穩(wěn)而不敢冒險嘗試,因此不敢使用自己把握不準的詞匯;英語寫作特點方面,與口語交流相比,寫作有更自由的時間來選詞和構(gòu)思篇章,也就是有相對多的時間來揣摩或搜尋更保險的詞匯。
詞匯回避在考試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在英語作文評分標準中,多以信息表達完全程度與語法錯誤為標準,其中關(guān)于語法錯誤的扣分規(guī)則非常詳細,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度強調(diào)詞匯使用的正確性。從英語學習動機來說,很多學生帶有很強的工具性動機,為了應(yīng)付四、六級,提高成績等,致使學生形成了求穩(wěn)意識。為了取得高分,學生寧可使用簡單的不太準確的詞匯也避免拿不準的詞匯。
回避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語言學習的復(fù)雜性,詞匯回避的過多使用則會阻礙寫作的提高。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減少或避免回避現(xiàn)象的發(fā)生顯得尤為重要。
詞匯量的匱乏是詞匯回避的主要原因,加強學生的詞匯輸入成為提高英語寫作的重中之重。關(guān)于詞匯的有效記憶和使用,學生可建立心理詞匯網(wǎng)絡(luò)。心理詞匯是詞匯的心理表征,指存儲在人腦長時間記憶中的詞匯。[9]學生可把相互聯(lián)系的詞匯存儲在心理詞典中從而形成詞義組織以供提取和使用。學生只有在大腦中有充足的詞匯知識儲備才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及時有效地調(diào)取需要的目標詞匯來準確有效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根據(jù)詞的聯(lián)系進行歸類:同義,上下義,反義等。比如“有益的”“認為”,學生可在腦海中建立該詞的詞匯網(wǎng)絡(luò):good,beneficial,helpful,etc;think,suppose,maintain,etc。不僅可以加強學習者詞匯的記憶和積累,避免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無法表達的尷尬現(xiàn)象;也使寫作中的表達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避免一詞多用反復(fù)使用的單調(diào)枯燥表達。
在英語等級考試中寫作占很大比重,然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寫作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學生的英語課程安排為綜合、聽力及視聽教程,寫作多融入到綜合教程教學中,而關(guān)于寫作訓練卻少之又少。除任課老師布置的作文外,平時很少有學生做寫作訓練。學生準備考試也是把聽力、閱讀、翻譯等部分做完,唯有寫作不寫。Swain(1995)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設(shè)提出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有助于流利準確地使用語言。因此,學生平時應(yīng)加強自身的寫作訓練。在寫作練習中并非所有的主題都需完整的寫下來,學生可使用列提綱的方式把主題句和每篇作文可能用到的具體詞匯列出來,詞匯列舉盡量使用高級多變的詞匯。這樣可以使詞匯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語言水平。
S.Pit Corder在“學習者錯誤的意義”中指出,對教師來說,錯誤顯示了學生語言學習的進步和所處的學習階段;對研究者而言,錯誤能再現(xiàn)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學習者自身也能從錯誤中受到啟發(fā)。[10]可見,錯誤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教學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性。學生在寫作中犯的錯誤少并不代表其語言掌握程度就高。既然錯誤不可避免,就需要老師和學生對錯誤持一個正確的觀點。首先,教師應(yīng)在平時的寫作課程中有意地給學生灌輸敢于冒險精神,增強學生在寫作中大膽使用詞匯意識。其次,老師在平時的作文批改過程中就應(yīng)該對錯誤采取容忍和理解的態(tài)度,不能逢錯必糾,也不能一味的糾正和指責,這樣容易挫傷學生冒險使用不確定詞匯的積極性。
[1]阮周林.第二語言學習中回避現(xiàn)象分析[J].外語教學,2000(21):21.
[2]Schachter,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1974(24):205 -214.
[3]Els,T.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Edward Arnold,1983.
[4]馬廣惠,文秋芳.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36.
[5]王金巴.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回避現(xiàn)象調(diào)查研究[J].外語教學,2010(31):55 -59.
[6]李玉玲,汪宏.從大學生英語寫作看語際影響下的回避現(xiàn)象[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6):89-91.
[7]黃玉伽.從語言回避的角度看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效率[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8(5):203-204.
[8]周榕,黎芷明.試論外語學習中的回避現(xiàn)象[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6):38-42.
[9]石虹.二語心理詞匯的提取[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1(18):111 -113.
[10]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