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呂天玲
“政府手”和“市場手”之爭
□ 本刊記者 呂天玲
“放權涉及到部門權力和利益調整,相當于政府自己給自己開刀、用左手砍右手。凡是涉及權力和利益調整的改革,都是最難的?!?/p>
前六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審批項目,但目前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直接干預仍顯過多。圖/CFP
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場“關鍵性會議”不僅將確定中國新一屆政府未來5年甚至10年的執(zhí)政方向,更將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
作為三中全會的前奏,近日中央高層密集奔赴基層考察調研,在多個不同場合重申改革決心,向外界釋放清晰信號。這個時點,“全面深化改革”已經成為熱詞,更加折射了公眾對深度改革的強烈期盼。
就具體領域而言,目前改革呼聲較高的包括行政管理、金融體制、財稅體制、資源價格、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收入分配等。公眾希望能在這些領域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消除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為經濟發(fā)展增添新動力”。
分析人士預測,三中全會可能通過最大的一項改革措施——轉變政府職能,來正確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區(qū)分,即李克強總理所說的“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在其擔任總理后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強調,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多位專家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如何劃分。”如何處理“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關系,一直是中國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核心問題。
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到20世紀末宣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我國經濟體制從未擺脫“命令經濟”的沉重軀殼。這種情況延續(xù)下來,形成了一種“半市場、半統(tǒng)制”的過渡性體制格局。
“在‘半市場、半統(tǒng)制’的體制中,各級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統(tǒng)制不但沒有削弱,相反還不斷增強,這樣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后果?!眹鴦赵喊l(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吳敬璉所說的兩個嚴重后果,一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為主要特征的舊的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方式難以轉變,從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諸如資源匱乏、環(huán)境破壞、宏觀經濟上的貨幣超發(fā)、流動性泛濫造成的房地產泡沫,以及大眾消費不足等社會問題。
另外一個嚴重后果是,由于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資源配置權力,官員利用權力對市場的干預和對價格的管控,造成了權力尋租的龐大基礎。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開始企業(yè)化運營。通過土地運作,他們開始像經營企業(yè)一樣經營城市。通過層層下達招商引資任務、分解GDP指標,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已經成為以政府為主體的投資企業(yè)的董事長或總經理。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把上述現(xiàn)象稱為“諸侯經濟”。在他看來,地方政府公司化問題嚴重,在某種程度上已成改革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除了“諸侯經濟”現(xiàn)象,“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還使得中國經濟過度依賴于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模式,造成產能過剩、經濟結構嚴重扭曲。
國家開發(fā)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總結中國經濟中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的問題時認為,中國過去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經濟發(fā)展主要依賴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投入。
在他看來,十多年來,尤其是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推行的政府主導型高投資模式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斑@種發(fā)展模式的弊病不斷顯現(xiàn),已難以為繼。”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對黃劍輝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政府主導的投資限制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對民間投資造成擠出效應,使得整個經濟產出效率下降。
不僅如此,政府這只錯放的手還可能引起土地財政的不可持續(xù)及影子銀行的高杠桿率等問題,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等領域風險也會不斷積聚。
“目前來看,由政府推動的投資增長黃金年代已經過去?!秉S劍輝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需要由更高效的市場化投資和更高占比的消費來化解。
“政府必須下決心將不該管、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同時管好自己必須管的事?!眳蔷喘I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處理好“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關系。
上述二者關系涉及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多個領域。首先,要素市場化的改革空間很大,如土地,特別是農民土地的市場化尚未真正實現(xiàn),仍由政府部門壟斷;其次,勞動力市場化也存在問題,城鄉(xiāng)兩個勞動力要素市場被分割開,而行政壟斷進一步分割了勞動力市場;此外,利率市場化也尚未完成。雖然7月19日已取消政府規(guī)定的銀行貸款利率下限,以推進銀行業(yè)的市場化改革,然而存款利率市場化并未得到實質性的推動。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得明確地方政府應該管什么?!眹鴦赵喊l(fā)展研究中心一位專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弄清“政府之手”應該放在哪里,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xiàn)的根本問題。
“面對當前現(xiàn)實,很多人要求政府有更多的作為,這是有理由的?!眳蔷喘I強調,但是,需要弄清楚強化政府作用的方向是什么。是為市場有效運行建立一個好的制度環(huán)境和提供市場所無法提供的公共產品,以便提升市場;還是用政府的強制力量去駕馭市場、壓抑市場和取代市場?
三中全會前夕,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提出了未來改革的基本思路及行動方案,即“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lián)性改革組合”,亦被外界統(tǒng)稱為“383”方案。該方案認為,要在以往市場、政府和企業(yè)改革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企業(yè)體制的新“三位一體”改革。
作為正部級智庫單位,國研中心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領域的最高智囊團之一,承擔多項國家規(guī)劃的調研、起草工作。此次“383”方案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基礎產業(yè)領域、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稅體制、國企、促進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涉外經濟體制等改革,成為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外界對改革方向及內容進行猜測的最大依據(jù)。
多位專家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本次三中全會將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yōu)橥黄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將是重要議題之一,與“383”方案不謀而合。
“政府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就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充分釋放市場活力,這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客觀需要。政府與市場應該各司其職?!?/p>
今年3月以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政府職能轉變工作,并進行了細致的分工和安排。其中三次集中下放、取消行政審批權,并要求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jiān)管,實行“寬進嚴管”。
5月15日,《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提出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例行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對新組建國務院機構再取消和下放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9月11日,國務院進一步公布《關于取消76項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的決定》,在前一階段已經取消和下放兩批共計13項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的基礎上,再次取消76項。
梳理前六輪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審批項目。但從總體看,目前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直接干預仍顯過多。同時,在“減”審批項目的過程中,也還存在變相“增”新的審批事項的現(xiàn)象。
“政府在放權的的同時,應當切實加強市場監(jiān)管、引導和規(guī)范市場行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強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等方面。”遲福林指出,“放”和“管”兩個輪子都要圓,這樣車子才跑得穩(wěn)、跑得快。而“放”的輪子如何轉得好,與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在政府管理層級中,中國政府目前是五級層級管理。雖然近年來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省管縣試點已取得不少成效,但要由點到面推開,至今還有諸多障礙。
專家認為,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只是管理工具上的改革。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需要促進管理的扁平化,縮短“條”的時長和戰(zhàn)線。
“放權涉及到部門權力和利益調整,相當于政府自己給自己開刀、用左手砍右手。凡是涉及權力和利益調整的改革,都是最難的?!边t福林強調。
□ 編輯 郭鐵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