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琦
(赤峰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內蒙古赤峰024000)
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
趙婉琦
(赤峰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內蒙古赤峰024000)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傳遞的一種方式,同時,文化是語言形成的基礎.要學習一門語言,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該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如果一個人想要用恰當?shù)恼Z言和外國人進行交流,那么他必須先了解這門語言相關的文化,以免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忽略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教學;文化差異;文化教學方法
語言學家M.Wolfson指出:“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母語者通??梢匀萑贪l(fā)音或語法錯誤.但是,如果違反了人們說話的規(guī)則,通常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社會語言的相對性.”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違反了非母語語言習慣,他就會冒犯到別人,這種行為甚至會引發(fā)沖突的產生,導致雙方情感上的不愉快.如果一位久居中國的外國人用非常流利的中文問一位老人:“你幾歲了?”,這位老人無疑會感到困惑和不悅.因為從他流利而又地道的中文發(fā)音來判斷,我們認為他一定知道“你幾歲了?”和“你貴庚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但如果是一位初到中國的外國人問同樣的問題,我們會原諒他,因為我們認為他連發(fā)音都還沒學地道,更不用說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了.因此,我們在英語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努力提高對中國和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增強文化知識攝入.
語言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移民到一個新的國家仍然保留他們的舊習慣,說他們的第一語言,這種情況在美國是很常見的,即使他們都很適應新的語言環(huán)境.導致上述情況發(fā)生的原因是這些移民者渴望保留自己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包括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俗,也包括他們自己的語言.這種情況在許多猶太社區(qū)也可以看到,尤其在一些老年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他們經(jīng)常說意第緒語,因為它被看作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文化看作是一個總體的思路,語言則屬于人類的普遍文化,這是我們所謂的大文化.但它在普遍文化中占有一個相對特殊的位置,針對普遍文化的其他部分,小文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種交流的工具,一種把人類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媒介.它是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隨著人類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從另一個角度,即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進行的;沒有語言,文化就不會存在.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而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又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文化是隨著語言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大標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原始人與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人類創(chuàng)造了語言,而動物沒有.原始人具有文化范疇,像宗教,道德,風俗等,而動物不可能.自古以來,人類社會所積累的文化遺產為語言樹立了一個偉大的品牌.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
語言不僅僅表達事實,想法或事件,它也反映了人們的態(tài)度,信念,世界觀等等.語言在人類社交及傳承文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長久以來,我們不夠重視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學習一種語言,我們不僅要掌握其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還要了解說這種語言的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所以我們說語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似乎只要我們進行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訓練,我們就可以理解英語,并且能夠用英語與他人交流.但事實上,由于不理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人們經(jīng)常誤解彼此.比如說,一個中國人問一個外國人:“你一個月賺多少錢?”來表示一種關心,外國人就會誤以為中國人想打探他的隱私,所以他會因受到冒犯而感到不悅.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andW.E.Larnbet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對教授語言有著相同的觀點:“我們相信,任何這樣的嘗試都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不想學習語言本身,也不想了解這個國家的符號系統(tǒng)的使用.相反,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中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他們能用自己的心去了解其他人的興趣和動機,從而為學習該民族的語言提供了基礎.
不同的文化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這主要是由于在與自然的斗爭過程中,各民族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這種相似性會反映在語言上.因此,在英語和漢語中,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披著羊皮的狼”翻譯為英語是“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濟”的英文表達是“inthesameboat”;“破土動工”的英文是“breakearth”;“藍圖”的英文是“blueprint”,等等.然而,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觀念和思想.這就造成了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經(jīng)常會導致兩個說不同語言的人之間產生誤解,盡管他們所說的語言是準確無誤的.例如,‘zhishifenzi’and‘intellectual’都是“知識分子”的意思,但他們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在中國,“知識分子”通常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醫(yī)生,工程師,翻譯家以及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高中教師也可稱為“知識分子”.但在美國和歐洲國家,“知識分子”只包括大學教授和擁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人,大學生都不在“知識分子”之列.
文化差異反映在許多方面,例如人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在美國,準時是很重要的,無論對于約會,上課還是開會來說.但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如此.美國一位教授在巴西大學授課時發(fā)現(xiàn)了這一區(qū)別.按計劃課程從上午十點開始,到中午十二點結束,持續(xù)兩個小時.第一天上課的時候,這位教授在上午十點鐘準時到達了教室,但令他吃驚的是教室里沒有一個學生.很多學生都是十點之后來的,少數(shù)幾個人在十點半才到教室,還有兩個人十一點才來.雖然所有學生來到教室的時候都跟教授打了招呼,但幾乎沒有人為他們的遲到而道歉.這些學生都很無禮嗎?他決定研究一下學生們的行為方式.教授分別同美國學生和巴西學生談論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遲到的問題.他給他們舉了個例子問他們會如何反應.如果他們和朋友約定一起共進午餐,美國學生把晚于約定時間19分鐘視作遲到,而巴西學生認為晚于約定時間33分鐘屬于遲到.在美國大學里,學生們都要按時到達教室.但是在巴西,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不會準時到達教室的.美國大學不僅上課準時,下課也很準時.在巴西大學里,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會在中午12點離開,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在教室停留到12點半,討論剛剛課上所學的內容或是提問一些問題.因為在巴西上課遲到并不算是大事,推遲下課時間也就很自然了.為這些區(qū)別做出解釋是非常復雜的一件事.在巴西,學生們認為一個經(jīng)常遲到的人比準時的人要更加成功.事實上,巴西人希望有地位的人遲到,而在美國,遲到會被認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和不接受.所以,如果一個巴西人和一個美國人約會遲到的話,美國人會因誤解巴西人遲到的原因而生氣.
3.1 樹立文化意識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個樹立文化意識,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教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同時,語言因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freeze”這個單詞的基本含義是“結冰,冰凍”.但是在私人可以擁有槍支的社會里,一個外國學生被槍殺了,只因他聽不懂美國口語“Freeze!”,意思是“站住,別動!”.如果這個學生有這方面的知識,他就不必付出生命的代價了.
3.2 文化滲透(文化旁白)
我們教授的課文一般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這些背景可以關于作者本人,關于文章內容或者是關于時代的信息.如果學生缺乏對相關的背景知識的了解,那他們很可能就不能夠正確的理解文章.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10的《Cloning:Good Science of Bad Idea》中有這樣一句話:“Faster than you can say Frankenstein,these accomplishments,triggered a worldwide debate.”意思是“不等你說出弗蘭克斯坦,這些成果就已經(jīng)引發(fā)了世界范圍的大辯論.”對于這句話,如果沒有相關的文化背景,就難以理解他的內涵和社會意義.教師在講授錢需要以文化旁白的形式進行文化背景介紹:第一,“Faster than you can say Frankenstein”源于英語成語“before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開口講話之前).第二,“Frankenstein”是英國女作家Mary.W. Shelley同名科幻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創(chuàng)造怪物卻最終也被他毀滅的一個年輕醫(yī)學研究者.第三,本文提及這個人物有其社會意義.他能使讀者將克隆技術與小說情節(jié)聯(lián)想在一起,表達出作者擔心克隆技術會使人類作繭自縛的心情.這種擔心又與世界上已經(jīng)掀起的大辯論不謀而合.了解上述文化背景后,學生就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3.3 文化感受法
在給學生補充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兩種不同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差異性和相關性的認識.《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 4“Darken Your Graying Hair,and Hide Your Fright”開始的一段里,主人公有這樣一句自我介紹:I have a wife,three daughters,a mortgaged home and a 1972“Beetles”for which I paid cash.按照當時中國的國情,能有一輛汽車可以算得上是生活的很不錯的人家了,但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汽車可以說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比個家庭有一部車是很平常的.文章中的主人公有一部Beetles牌汽車,但如果學生只知道Beetles是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一款名為“甲殼蟲”的汽車恐怕是不夠的.因為這款車雖小,但很結實又省油,省油它是神獸中低收入家庭喜愛的一款車.掌握了這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對這位主人公的生活狀況就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他人過中年,又拖家?guī)Э?,生活比較拮據(jù).
3.4 外國文學作品學習和鑒賞法
教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抽出幾節(jié)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學習外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情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物之間的交流以及文化沖突.
《大學英語》第四冊unit 3“Solve That Problem With Humor”中有這樣一句話:Suddenly,the graying pencil—line mustache on Michener’s face stretched a little in Cheshirean complicity.這里的Cheshirean complicity雖然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短語,但是Cheshirean這個詞有他的由來背景.Cheshire cat(柴郡貓)是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卡羅爾的作品《艾麗絲漫游仙境》中的一個形象.總督酷似柴郡貓似的咧嘴一笑,把旁觀的工人和糾察人員看做是歡迎他的人,從而使自己輕松的擺脫了困境.
〔1〕魏朝夕.大學英語文化主題教學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yè)科技技術,2010(2).
〔2〕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肖海平,付波華.體驗式教學——素質教育的理想選擇[J].教育理論研究,2004(1).
〔4〕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5.3.
G642
A
1673-260X(2013)12-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