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瑩,毛獻亮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武術短兵”納入大學課堂之探析
蔣瑩,毛獻亮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從“武術短兵”運動的自身特點、社會價值和作用,以及當代大學生們對體育的需求,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就“武術短兵”運動納入大學課堂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探討和研究.認為,“武術短兵”運動特點與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相吻合,適合在大學課堂中開展.分析“武術短兵”對武術的正影響以及不足,針對“武術短兵”項目今后的發(fā)展與不足,提出應對策略與建議.
武術短兵;大學生;體育需求;大學課堂
“武術短兵”運動是中國的傳統(tǒng)器械技擊對抗項目,將傳統(tǒng)的武術短兵器:刀、劍、鞭、锏等技法進行加工提煉,融合成兩人手持短兵相互擊刺搏打的一種武術運動,[1]它是一項實用價值高且有趣易懂的運動項目.當代大學生是青春活潑的一個群體,對體育有著相似的需求特征,恰好與“武術短兵”運動特點能夠很好的結合,這意味著供與求是相等的,既“武術短兵”特點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
1.1 “武術短兵”運動特點
(1)實用性.“武術短兵”是兩人一組各持短兵,在規(guī)定的時間、場地內運用短兵進攻防守的技法進行格斗.雙方距離的掌握、步法節(jié)奏的移動和每一次交鋒都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積累,具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
(2)簡單性.“武術短兵”主要技法為九種,相對簡單易學;器械是一根細鋼條、或藤條包裹著厚實而有彈性的海綿層,外層再包裹著成形的皮革套所制,簡單且安全;[2]場地要求平整,即可開展教學與訓練,是符合簡單性原則的.
(3)趣味性.“武術短兵”是兩人在戰(zhàn)機瞬息萬變的實戰(zhàn)中進行的.每一次的攻防擊打與戰(zhàn)機捕捉都夾雜著緊張和刺激,無論觀戰(zhàn)者或參與者都沉浸在跌宕起伏情緒中,充滿了趣味性.
(4)新生性.“武術短兵”針對人群需求整理出了一個全新的、與時俱進的新生項目.因發(fā)展時的不成熟流傳千年的武術技法出現(xiàn)停滯,27年后得到恢復,雖說歷史悠久,但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它無疑是充滿新鮮感的新生運動.
(5)民族性.“武術短兵”早在商周時代就有“斗劍”形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斗劍之風盛行,并且有了擊劍方法的理論.[3]它是反應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但沿襲了中國武術兵器的技法,還繼承了民族的禮儀和文化.
1.2 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
體育需求,分為體育活動的需求和體育消費的需求,我們這里指的是當代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既人們在生活中渴望獲得體育效用的心理狀態(tài),是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初步原因[4].
(1)追求簡單與便捷.當代大學生們生長在高效便捷的現(xiàn)代化環(huán)境中,便捷固然省去了很多麻煩,反之讓青年當代大學生滋生了“缺乏耐心”、“畏難情緒”等特性,換言之,他們更喜歡簡單且容易掌握的體育項目.“武術短兵”技法簡單易學且容易掌握,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2)追求實用與挑戰(zhàn).當代大學生們是青春活力的代表,喜歡挑戰(zhàn)、尋找刺激,具有挑戰(zhàn)和實用性的運動更加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武術短兵”是需要實戰(zhàn)格斗的運動,也是一種刺激的挑戰(zhàn),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所學項目具有挑戰(zhàn)性與實用性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追求新生與趣味.當代大學生們多數(shù)是90后,是生活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的一代,處于追求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的階段,同時也處于孜孜追求新生事物的人生發(fā)展階段.“武術短兵”技術靈活多變,充滿趣味性與新鮮感,是促進當代大學生們參與該項目的關鍵.
(4)追求民族與傳統(tǒng).當代大學生們受當代的經(jīng)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信息網(wǎng)絡化等影響,作為炎黃子孫在華夏民族的氛圍內,他們通過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們主觀上是愿意參加民族傳統(tǒng)項目的,但要看該項目是否能夠與時俱進.“武術短兵”是武術一個子系統(tǒng),它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教育的一種很好的手段,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
通過對“武術短兵”運動特點與當代大學生體育需求分析來看,兩者特質是相互吻合的,意味著“武術短兵”項目今后在大學生課堂中的發(fā)展有非常顯著地理論與實踐價值.
2.1 “武術短兵”納入大學課堂的正影響
2.1.1 對武術文化傳承的正影響
將“武術短兵”運動納入大學課堂中,是為了更好的帶動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首先,利用“短兵”課程展現(xiàn)武術的多面性.理論講解、技術練習和課后作業(yè),使學生形成對武術知識理論與動作技能的正確認識,及時糾正學生對武術片面、單一甚至錯誤的認識.再者,利用好“短兵”項目運動特點,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們主動融入到武術文化中去,以此帶動武術的發(fā)展.最后,利用“短兵”進行武術禮儀與傳統(tǒng)思想的教育.課堂前后強調師生之間必須行“抱拳禮”.雖然形式簡單,但意義重大,它蘊含著“尚武崇德”、“尊師重道”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思想,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形式與體現(xiàn).
2.1.2 對武術學科完善優(yōu)化的正影響
目前,武術的表現(xiàn)形式已經(jīng)迎來了多元化的時代,每個項目都有它的優(yōu)缺點,“武術短兵”作為“新生”項目,相比其它武術項目而言,“短兵”對武術文化與學科建設具有彌補不足、完善優(yōu)化的作用.“短兵”的技擊意識高于“武術套路”,能夠幫助“套路”運動員強化實戰(zhàn)意識,同時技法更易掌握;“短兵”是器械對抗,對于“武術散打”而言,學生們能運用短兵進行擊打與對抗則顯得更加新鮮有趣;“短兵”的速度相較“武術推手”項目而言更快,大學生們更喜愛速度快、驚險刺激的“短兵”項目.“短兵”要與其他武術項目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共同建設與完善武術學科.
2.1.3 對大學生安全自衛(wèi)的正影響
搶劫、謀殺等一系列負面的報道,充斥著媒體,人們對這個社會感到有些不安,同樣也影響著大學生們的生活,尤其是女大學生,她們是事故發(fā)生的高危人群,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個群體.“武術短兵”習練者經(jīng)過長期的實戰(zhàn)訓練,在危險和突發(fā)狀況下能夠克服各種不利的心理因素.結合實戰(zhàn)中積累的技術,采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起到安全自衛(wèi)、維護社會正義的作用.若“武術短兵”運動納入大學課堂中,也是安全教育的一種手段,它的實用價值讓更多的學生能沉著冷靜的保護自己、培養(yǎng)正義感.
2.1.4 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正影響
目前,全國都在提倡抓好綜合素質教育,其中良好的體質、心理與品德是最為重要的.其一,“武術短兵”運動強調“武德”教育.讓學生們學會如何較好的與人溝通,學會關心與合作,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辨別各種是非,學會積極面對生活,明確歷史使命,堅定思想信念,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構筑精神支柱.[5]如此一來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品德.其二,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大部分大學生們習慣長期熬夜學習、缺乏鍛煉,導致大學體育課出現(xiàn)多起長跑猝死情況.通過“武術短兵”練習不斷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大肺活量增強大學生的體質,從而促進大學生們身心的綜合發(fā)展. 2.2高校開展“武術短兵”運動的制約因素
2.2.1 教研隊伍不完善
近些年除了個別體育類高校師生接觸過武術短兵以外,并沒有在武術領域和各類高校中里引起更多的關注,導致該項目缺少專業(yè)完善的教研隊伍.中國知網(wǎng)的文獻資料檢索中關于“武術短兵”教學與研究的文章自1983年至今不足40篇,發(fā)達的網(wǎng)絡媒介鮮少見到與“武術短兵”運動相關視屏與介紹,專業(yè)的教學人員也是屈指可數(shù).“武術短兵”與“武術散打”、“武術套路”等項目相比,無論從教學、教材、教師隊伍以及科研立項等方面都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可見,“武術短兵”目前的教研隊伍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并提高關注度,才能更好的開設當代大學生的“短兵”課程.
2.2.2 項目發(fā)展緩慢
“武術短兵”運動受到宣傳力度較弱的影響導致項目發(fā)展過于緩慢.我國高校普遍設有武術運動的相關教學,其中以“武術套路”與“武術散打”居多,由此,很多大學生對“武術短兵”的概念是非常陌生與模糊的.如今是個多元化大發(fā)展時代,武術教學只停滯在這兩個項目上顯然是不夠的,不能滿足社會對武術運動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更不符合武術在大學課堂上乃至整個民族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前,能夠接觸和學習到武術短兵技術的大學不超過十所,其中包括了幾所重點體育專業(yè)院校,全國“武術短兵”發(fā)展的速度可見一斑,“武術短兵”運動發(fā)展速度緩慢是影響因素其發(fā)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武術短兵”應當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大學課堂從而彌補現(xiàn)狀的不足.
對“武術短兵”納入大學課堂進行分析后,我們能夠更加清晰的發(fā)現(xiàn)該項目的運動特點與優(yōu)勢,納入大學課堂是可行的,且有利于武術今后的發(fā)展.當然,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施辦法與建議,來優(yōu)化與完善“武術短兵”運動在大學課堂的發(fā)展.
3.1 武術各項運動應共同發(fā)展
各項武術運動不能獨立開來,應當共同發(fā)展.我們可以借鑒跆拳道的教學與推廣方式,它既要考競技品勢、還要考特技功力,這樣,學員們既學習了跆拳道的主要技術,也體驗了跆拳道的各方面內涵,從而加快了跆拳道的發(fā)展.[6]所以武術的各項運動與“武術短兵”在大學課堂上是不能分家的,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與特點合并成整體,系統(tǒng)的進行教學與訓練.以“武術套路”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們的武術基本素質,包括柔韌性、協(xié)調性等;運用好“武術散打”和“武術推手”的實戰(zhàn)訓練模式,如單兵練習、相互喂招、實戰(zhàn)步法等培養(yǎng)實戰(zhàn)對抗意識;發(fā)揮好“武術短兵”的器械對抗特色,彌補武術目前沒有的“器械”對抗項目,做到完善學科發(fā)展.只有各項運動相輔相成,各取所長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3.2 構架完整的進階等級制度
在進行“武術短兵”運動教學時,應當在現(xiàn)有的武術段位制基礎上做些許變動,構架進階等級制度,吸引更多學生既科學又充滿興趣的參與其中.例如:1-9級段位,每個階段設置合理的學習內容和訓練方式;在技術內容設計上要符合習練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體育需求,做到先易后難、呈階梯上升的教學模式;每學期進行一次進階考核,考核通過者授予象征該段位的配飾與證書,獲得下一階段的學習資格.構架符合大學生的進階制度,對大學生具有激勵作用,同時對該項目也具有很大促進作用.
3.3 完善教研隊伍提高關注度
目前,“武術短兵”是新型運動項目,教學與研究資源相對缺乏,要利用好大學這一體育課堂傳播的最后一站.因它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術是在武術體系的范疇之內,武術專業(yè)的教師通過學術交流、繼續(xù)教育、邀請專業(yè)人士進行培訓與教學,可在較短時間內充實到“武術短兵”教學隊伍中來,并培養(yǎng)專業(yè)的學生形成教學梯隊.科研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管理,盡快形成完善的科研團隊,提高教師、學者在武術短兵運動上的科研關注度.運用好現(xiàn)代媒介,將武術短兵的相關訊息宣傳與擴散,使得更多的人去了解與鉆研,有利于該項目教學在大學課堂中的快速普及與建設.
3.4 注意課堂安全維護
“武術短兵”運動是持械對抗項目,運動損傷等問題不可忽視.目前大學生為90后,活潑好動、沖動易怒,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進行武德德育、安全教育與紀律規(guī)范等內容教學,從而降低“武術短兵”教學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暴力或者攻擊性傾向,避免課堂中出現(xiàn)學生受傷事故.課前,嚴格規(guī)范器械領取方式與放置的位置,不得在課堂上擅自操作與嬉鬧;課中,短兵的使用方法,學生必須緊跟教學節(jié)奏,不得隨意更變技術動作,注意學生之間的配合,聽從課堂組織與指導.
“武術短兵”運動特點符合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大學課堂上納入該項運動,不僅對當代大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安全自衛(wèi)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武術的傳承發(fā)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教研隊伍的不完善與項目發(fā)展的緩慢程度是它不足的一面,針對“武術短兵”的不足及今后的發(fā)展,要做到:完善教研隊伍提高關注度與宣傳,利用好高校這一平臺加快“武術短兵”的發(fā)展速度;要與武術各項目共同發(fā)展,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教學過程構架完整的進階等級制度,吸引更多學生既科學又充滿興趣的參與其中;注意課堂安全維護并進行武德教育,從而降低課堂中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武術短兵”運動納入大學課堂是武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步重要舉措.
〔1〕戴小平.中國短兵[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
〔2〕馬賢達.中國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
〔3〕袁賢群.短兵運動發(fā)展述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4〕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8.
〔5〕田建國.素質教育新視野[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 (2):15.
〔6〕楊全輝.跆拳道在我國城市快速發(fā)展的成因對武術發(fā)展的啟示研究[D].社會科學II期,2007(6).
G807
A
1673-260X(2013)09-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