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琳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 貴州 都勻 558000)
“志哀”小議
陳昌琳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 貴州 都勻 558000)
本文主要探究“志哀”一詞的含義、特點及用法,通過揭示媒體誤用志哀的現(xiàn)象,以引起人們對漢語規(guī)范問題的重視。
志哀;致哀;語境;語言規(guī)范
2008年5月12日,是我們大家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各地媒體紛紛報道了汶川大地震的相關消息,也記錄了人們用不同形式來悼念遇難者的情況。我們會在不同報紙雜志及各大網(wǎng)站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在同一句話或同一標題中混用“致哀”和“志哀”。如騰訊QQ的標題“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志哀”,而人民網(wǎng)主頁在最醒目的位置出現(xiàn)通欄橫幅“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致哀”,兩句話結構和內容完全相同,都是權威網(wǎng)站,卻使用了不同的兩個詞“志哀”和“致哀”。大多數(shù)人認為二者意思相同,都表達哀悼之情,又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中,可以互相替換;也有人認為“志哀”的“志”是錯別字。本文擬就“志哀”一詞的含義、特點和用法作一些初步探討,以期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
要了解“志哀”的含義,首先要了解構成“志哀”的兩個語素——“志”和“哀”。
《說文解字》:“志,意也。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睆淖中蔚弥爸尽钡谋玖x為心意,志向,意愿,是名詞,且古代文獻也可證明,如《國語·晉語》:“志,德義之府也?!薄稌に吹洹罚骸霸娧灾尽!薄睹娦颉罚骸霸谛臑橹??!痹诔烧Z中也多用本義“志向”,如“志得意滿、志大量小、志高行潔、志潔行芳”等等,《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志哀”一詞為“用某種方式表示哀悼?!保?]從這一解釋我們可知,在“志哀”中“志”顯然不是用它的本義,而是它的引申義,是“表示”、“表達”的意思,作動詞?!吨芏Y·保章注》:“志古文識。識,記也?!笨芍爸尽庇小坝?、表示”這一義項,從志的義符“心”也可推出這個含義,人們常說用心去記大概也正是出于此吧?!蹲髠鳌べ夜哪辍罚骸耙灾疚徇^,且旌善人?!薄蹲髠鳌罚骸皻q聘以志業(yè)”《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边@些例子中“志”都有記的意思,只是根據(jù)不同的語境翻譯略有不同。如《新唐書·諸葛亮傳》:“博見圖史,一經(jīng)目輒志于心。”《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這里的“志”譯為記??;晉·陶潛《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边@里的“志”譯為作記號;《列子·楊朱》:“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引》:“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碧K軾《喜雨亭記》:“亭以雨名,志喜也?!边@里的“志”譯為記述,表達。
《說文》:“哀,閔也?!薄伴h,吊者在門也?!币馑际俏繂枂始业娜藖淼跹??!队衿罚骸鞍?,哀傷也。”可知哀的本義是哀傷、悲痛的意思。如《詩·豳風》:“哀我人斯?!薄对姟ば⊙拧罚骸靶械肋t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倍鸥Α兜歉摺罚骸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志哀”即表達、銘記哀痛的意思?!爸景А北取鞍У俊?、“悼念”更多了份莊嚴。銘記,不僅表達對遭受災難的人們的哀悼,還表示對這次災難所造成的不幸后果感到哀痛并深深銘刻在心。
二
“志哀”的用法有一定規(guī)律,筆者試作歸納分析如下:
第一、“志哀”是不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經(jīng)常充當謂語。如:
“下半旗志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毛澤東堂侄將赴京悼念邵華,韶山村民戴像章志哀”(京華日報2008.6.26)
“哈爾濱:公交出租 鳴長笛志哀”(人民網(wǎng)2008.5.20)
“萬輛公交鳴笛志哀”(北京青年報2008.5.20)
以上例子中的“志哀”在句子中都作謂語且不帶賓語,因此沒有“志哀你”、“志哀xx”的用法。
第二、“志哀”一般不單獨出現(xiàn),通常受狀語、補語修飾,修飾“志哀”的狀語一般是動賓結構且表示某種方式。
上述諸例“下半旗”充當“志哀”的狀語,是動賓結構,表示“用下半旗”這種方式表示哀悼之情,“戴像章”、“鳴長笛”都是動賓結構且表示某種方式。除了動賓結構充當狀語外,時間名詞也可作“志哀”的狀語和補語,如“全國三天志哀”中“三天”作狀語,又如“舉國志哀三天”,“三天”作補語。
第三、“志哀”不受時態(tài)助詞修飾。因為時態(tài)助詞是表示時態(tài)的助詞,其中“著”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中;“了”表示動作已經(jīng)完成;“過”表示過去做過的動作行為,而“志哀”是表達哀悼的,沒有時態(tài)的變化,因此不受時態(tài)助詞的修飾。如:
“停止營業(yè)三分鐘向遇難者志哀”(哈爾濱日報2008.5.20);
“中國駐外機構舉行儀式為四川大地震遇難者志哀”(東方網(wǎng)2008.5.19)
這兩個例子以及前面的例子都沒有出現(xiàn)“志哀著”、“志哀了”和“志哀過”的表述,因為志哀是一種心理活動,表達感情,沒有明顯時態(tài)的變化。
第四、在用“志哀”的句子中,主語一般是表示集體概念的名詞,有時可以省略主語,例如:
“我市基層單位按照國旗法的規(guī)定下半旗志哀”(洛陽晚報2008.5.19)
“中國駐外機構舉行儀式向四川大地震遇難同胞志哀”(人民網(wǎng)2008.5.20)
“毛澤東堂侄將赴京悼念邵華 韶山村民戴像章志哀”(中國三峽傳媒網(wǎng)2008.6.26)
這些句子的主語“我市基層單位”、“中國駐外機構”、“韶山村民”都表示集體概念。有時也可省略主語,如“下半旗志哀”、“停止營業(yè)三分鐘向遇難者志哀”都沒有指出主語,但根據(jù)具體語境,都可以推斷出主語的內容。
三
為進一步深入把握“志哀”的含義和用法,我們有必要對“志哀”和“致哀”作一番辨析。
從詞匯意義上看,二者都表示哀悼,但有細微差別。
在理性義上,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聞仁在《淚眼婆娑辨“志哀/致哀”》[2]中提到“志哀”強調的是方式。所謂銘記哀傷、哀痛,并不是真的用筆記錄,而是通過一定的形式,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比如:“下半旗志哀”、“汽車、火車、艦船鳴笛志哀”、“拉響防空警報志哀”等等。“致哀”雖然也可以用于上述場合,但它強調的是對象,強調的是對逝者的直接表達。比如:“向烈士致哀”、“向舍己救人的民警致哀?!睆倪@里可知修飾“志哀”的狀語表示方式,而“致哀”前作狀語的通常是引出哀悼對象的介賓短語。
在色彩義上,二者程度輕重不同,“志哀”中的“志”是“記”的含義,除了表達哀悼之情外,還有“銘記在心”的意思?!墩f文解字》:“致,送詣也?!倍斡癫米ⅲ骸八驮務?,送而必至其處也。”[3]“致”的本義是“送達”,“致哀”是致以哀悼之情的意思,且要明確表明向誰表達悼念之情。因此
“志哀”比“致哀”程度更深、更莊嚴,表達哀悼之情也更加深刻。
語法意義上看,“志哀”與“致哀”都是動詞,都可以受狀語修飾,但修飾二者的狀語略有不同。修飾志哀的狀語一般是動賓結構,也可同時出現(xiàn)引出哀悼對象的介賓短語,但表示方式的動賓結構的狀語則是不可或缺的。如“中國駐尼日利亞使館下半旗為四川地震罹難者志哀?!边@里“下半旗”表示方式,“為四川地震罹難者”引出哀悼對象。“志哀”中狀語強調的是方式,通常在一句話中提到了方式才用“志哀”,而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則是可以省略的?!爸掳А钡挠梅▌偤孟喾?,“致哀”必須明確哀悼對象,構成“向xx致哀”、“為xx致哀”的格式,說明修飾“致哀”的狀語中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是必須有的,而對方式則沒過多的要求。在2008年5月20日人民網(wǎng)上就明確指出:“ ‘全國下半旗志哀’,表示全國用 ‘下半旗’的方式表示哀悼。而‘向遇難者致哀’,‘致哀’的用法是正確的,表示向遇難同胞致以哀悼?!边@也證明了“志哀”與“致哀”在使用上是有差異的,開篇騰訊QQ標題正確的表達應為“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致哀”。同時“致哀”除可充當動詞外,還可充當定語。例如:“日本數(shù)萬中國留學人員聯(lián)合發(fā)致哀信悼念羅田廣”(中國新聞網(wǎng)2008.07.18)、“致哀信”、“致哀函”等。
從語用的角度來說,志哀是對重大事件或災難中的遇難者或受社會公眾認可作出突出貢獻的死者的哀悼,含有需要人們深思銘記的含義。一般情況下,表方式的狀語出現(xiàn)在“志哀”前,《感天動地 托起希望》:“地震災害發(fā)生后,災情時時刻刻牽動著奧運會籌辦團隊每一名工作人員的心。為向遇難同胞志哀,北京奧組委昨天發(fā)布公告,決定從19日至21日,將火炬接力境內傳遞暫停3天。”[4]這句話雖然在“志哀”前沒有表方式的狀語,但是本句中指出奧組委將用火炬接力境內傳遞暫停3天的方式來表示哀悼,這種情況用“志哀”也是可以的。而在普通個人的追悼會上或通常情況下,某單位或個人向死者表示哀悼,則不能用“志哀”,而用“致哀”。如:“各界人士有的手捧鮮花,有的抬著花籃,每個人胸前都佩帶小白花,緩緩地走到王選院士的遺像前,鞠躬致哀,許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保刂菔B?lián)考卷)句中雖然有表示方式的“手捧鮮花”、“佩帶小白花”、“鞠躬”,但此處是強調對個人表示哀悼,根據(jù)語境宜選用“致哀”。
總之,我們應正確運用詞語,促進語言規(guī)范化。正如語言學家所說:“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推廣那些合乎規(guī)范的現(xiàn)象,限制并逐漸淘汰那些不合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使人們共同遵守語言規(guī)范而進行有效的交際,使語言循著一條統(tǒng)一的正確道路向前發(fā)展。”[5]這次“志哀”和“致哀”的使用在媒體上出現(xiàn)部分混亂現(xiàn)象,這應引起新聞媒體以及人們對語言規(guī)范的重視。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490.
[2]聞仁.淚眼婆娑辨“志哀/致哀”[J].咬文嚼字,2008,(7):28.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728.
[4]龔萍.感天動地 托起希望[N].人民日報.2008-05-20:15.
[5]廖蓋隆等.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2207.
H136
:A
:1671-6469(2013)02-0036-03
2013-03-04
陳昌琳(1972-),男,侗族,貴州石阡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字學、訓詁學、古漢語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