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厚
近幾年,到白羊溝自然風景區(qū)看古城墻的游客很多,既有登山愛好者,也不乏對邊塞險要城墻感興趣之人。我少年時曾經(jīng)幾次登上白羊城,那時的城墻又高又長又險。如今的白羊城墻早已面目全非了。
曾有古人談論過居庸關南口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卑籽虺蔷嗄峡诔莾H有20華里,像南口城那樣可以通向關外(口外),恰如南口城的旁門,是僅次于居庸關的重要隘口。白羊城位于白羊溝山口,以西層巒疊嶂,以東則一馬平川。
隨山就勢船形城
老人們說,明朝時建筑白羊城是為了防備韃子侵擾。我查閱過有關資料:元代白羊口千戶所在昌平縣東口置司。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蒙古族額森部落越過王坡大嶺長城,由白羊口攻入昌平城。直至景泰年間,此口仍只是石頭壘砌的堡城,乃調涿鹿中衛(wèi)后千戶所官軍據(jù)險把守。正德九年(1514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也從白羊口侵入昌平州,兵臨北京城。朝廷吸取前兩次教訓,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在白羊溝口隨山就勢建城,名白羊口城,簡稱白羊城。從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歷元年(1573年),白羊城又得到擴建并加固。自朝廷派兵防守白羊城之后,蒙古族人再未從此處侵入昌平州。白羊城比較小,山坡和平地的總面積卻比南口城大一些,正如《光緒昌平州志》記載:“白羊口下隘口,內有附墻臺三座,空心敵臺十九座。”“城跨南北兩山,高二丈五尺,周七百六十一丈余,有東西二門?!痹摮堑貏蓦U要,在當年還是聞名遐邇的。
白羊城是兩山夾一河式的山城。從遠處望,北城墻尖如船頭,南城墻齊似船尾。正所謂頭尾高,中間凹,好似大船跨山腰?!按住敝嫌邪籽蚝铀┏嵌^,河岸邊有部分民居和鐘鼓樓。鐘鼓樓內有一口鑄鐵大鐘,高約1.5米,重600余斤,鐘聲遠傳幾里之外。城里至城東的雙泉寺曾有3里長街,買賣店鋪一應俱全。
廟會遠近聞名
有城就有廟。古時候,人們崇拜神佛,希望衣食住行都能得到保佑。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白羊城不大,卻有城隍廟、玉皇廟、真武廟、三圣廟、山神廟、佛廟、娘娘廟和菩薩廟等10余座。廟觀大多建于明清年間,毀于民國戰(zhàn)亂時期。白羊城廟會歷史悠久且遠近聞名,每年陰歷四月十五至十七日,眾香客前來求神拜佛,大小廟堂內香煙繚繞、鐘磬齊鳴。廟會期間,各檔花會演出精彩熱鬧。白羊城的“吵子、鈸鼓、耍幡”唱主角。鄰村的花會也踴躍一顯身手,如古將村的“秧歌柳子”、黑寨村的“鈸鼓”、花塔村的“少林棍”等。還有從遠處趕來雜耍賣藝的、變戲法的、耍猴的、唱曲的、說書的、相面算卦的。1945年以后廟會漸漸消失了。
1959年,修小水庫之前要拆關帝廟,我那時上小學二年級,曾和同學從關老爺塑像上摳下來亮晶晶的鎧甲片,父母把我好一頓訓斥,唯恐惹惱了神靈。1970年前后,我曾在蒼坡廟遺址見到過幾通功德碑。近些年封山育林效果顯著,漫山遍野都是松柏樹、山桃樹、杏樹、榆樹和椿樹。據(jù)護林人說,那幾通功德碑仍靜靜地臥在荒草樹叢中。
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
白羊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遠的不說,從1920年開始,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直至解放戰(zhàn)爭,白羊城始終戰(zhàn)火硝煙不斷。當年因拆卸撿來的手榴彈而被炸殘手指頭的男孩,如今已年近古稀了。上世紀70年代“農業(yè)學大寨”平整土地時,社員們在城墻根還挖出了銹跡斑斑的三八大蓋槍、大刀片、手榴彈,應該是長城抗戰(zhàn)時期遺落的。白羊城是北京地區(qū)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紀念地。1937年7月22日,城內的關帝廟前燃起抗日烽火,誕生了京郊第一支抗日武裝隊伍——國民抗日軍。在后來的日子里,國民抗日軍先是奇襲了德勝門外第二監(jiān)獄,營救出幾十名共產(chǎn)黨員及數(shù)百名同胞,繳獲了大量武器,并在京西的妙峰山用步槍打下了日寇的飛機。國民抗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敵占區(qū)廣大抗日民眾的斗志。后來,這支隊伍被八路軍總部收編為晉察冀軍區(qū)第五支隊。今天,村黨支部經(jīng)常以國民抗日軍可歌可泣的斗爭事跡教育青少年,村委會還籌劃著在關帝廟遺址樹碑紀念。
圓月美,彎月亦美
1939年,這里連下49天大雨,特大山洪沖毀了東西城門、鐘鼓樓、地勢較低的寺廟、民房和城外的長街,大樹被連根拔起。水災后良田變?yōu)榛臑┖犹?,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背井離鄉(xiāng)逃荒要飯。近500年歷史的白羊城在風雨侵蝕和戰(zhàn)爭兵燹中逐漸廢為殘垣斷壁。修小水庫那年,城內外的百姓集體遷移,房屋廢墟被生產(chǎn)隊改造成耕地。
1959年,在白羊城西門處建造小水庫時,民工們在山勢陡峭處拆下城墻條石,順坡滾落到山下,壘砌起水庫大壩,卻使白羊古城受到嚴重破壞,實在可惜?,F(xiàn)在,北山頂?shù)某菈θ杂休^完整的敵樓,還有600多米長、3米高、2.5米寬的城墻。裸露的三合土和廢石堆砌的墻芯,好像被扒了皮的長龍癱瘓在蜿蜒的山脊上。南山頂上有2米多高的城墻隱蔽在樹叢和荊棘之中,四五百斤重的條石被歲月磨蝕得黢黑。這一段城墻保護得比較好,得益于山頂?shù)貏萜骄彛钟刑萏锖蜆淠镜谋Wo,人們不便于把條石拆運到山下。西城門外的馬藺墩烽火臺尚存龐大的底座,宛如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追憶著曾經(jīng)輝煌過的白羊城。圓月美,彎月亦美。白羊城的殘垣危樓正向游人展示著她的頑強不屈,述說著她的滄桑歲月。
前文提到的白羊城專指白羊口城,實際上在城西南還曾有一座輔城——白羊新城。清代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記載:“州西四十里為白羊口城,距居庸關南口二十里……西南有小城曰白羊新城?!奔s在明萬歷年間,朝廷為加強防范蒙古人的侵擾,繼白羊口城之后又在五峰山腳下筑造輔城一座,增兵防守。白羊新城呈正方形,一里見方,設東南北城門,不跨山,與相鄰的白羊口城構成犄角之勢。相距二里遠,連建兩座城,可見白羊口城的軍事地理位置之重要。
白羊城據(jù)守山口,西北部山巒起伏。朝廷為了防止敵軍居高擾城,為了方便軍事聯(lián)絡,又在城西3里至西北36里之間的山頂上建筑了8座山墩(烽火臺),馬藺墩烽火臺距離白羊城最近。正如明代王士翹在《居庸隘口論》中提到的:“關西白羊口號稱要害,城西門外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內數(shù)倍,岡坡城漫,可容萬騎。敵若踞山,則我?guī)煵桓业浅?,拓城以跨山,今之急務也。”當年,白羊新城、白羊城與西北至東北一線的長峪城、鎮(zhèn)邊城、居庸關、上關城、黃花城、古北口構成了數(shù)百里長的防御實體。
幾百年彈指一揮間。白羊新城在歷經(jīng)200余年風雨后,于1820年被清代慶親王家族墓地代替,只留下了“南門外、校場、將臺和排墻”等地名。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