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光
搬到新家后,我換了一家理發(fā)店。理發(fā)師是位姓張的小伙子,工作起來十分認真??墒锹匚野l(fā)現(xiàn),自從讓小張理發(fā)后,不到20天就得去理一次,而以前至少也要一個多月。這對我這個有點懶的人來說,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
于是有一天再次理發(fā)的時候,我提前告訴小張:這次理的要比以前短一些。
很快,小張理完了。我一看,和前幾次長短幾乎一樣,就告訴他再剪短一些。
小張嘴里答應(yīng)著,下手卻有些猶豫。他小心地剪了幾下后便問我行不行。我一看,根本就沒動嘛!我于是再讓他剪掉一些。
這樣折騰了幾次后,我仍然覺得長,便有些生氣地說:“留這么長,沒幾天我又得來剪。我這不又費錢又費時間嗎?”小張滿臉委屈地說:“我是覺得太短了不好看。”我說:“沒關(guān)系,過十天半月不就長長了?!薄澳悄怯X得短了可別怪我!”“不怪你!”
聽我這么一說,小張一下子放松了。他重新拿起剪刀,按照我比劃的大概長度,很快就剪完了。
這回我感覺還算滿意:比前幾次短多了,我可以一個半月不用來理發(fā)了。
臨出門,我付錢給小張,可小張竟然不肯收,還有些愧疚地說:“這次沒理好,就不收您錢了?!蔽艺f:“怎么會沒理好呢?這次是我最滿意的一次!”
我堅持給錢,可小張堅持不要,還一個勁地說沒理好。最后我急了,干脆問他:“你說沒理好,到底哪不好?”
沒等小張答話,店里幫忙的一位姑娘笑著說:“您要是覺得好,那就是好。小張師傅說沒理好,是因為和您的標準不同!”
標準不同?我敲了敲腦袋,猛然間明白了。
小張是理發(fā)師,當然要讓自己的“作品”以完美示人。所以,他的標準,應(yīng)該是顧客理完發(fā)從店里走出去的時候,頭發(fā)長短要最合適,發(fā)型要最漂亮,達到“最佳狀態(tài)和效果”。
可是我呢,只是希望能少來幾次理發(fā)店,所以我的標準就是要盡量剪短一些。或者說,我允許理完的頭發(fā),在經(jīng)過十天半月的“不標準”后,長成小張所認定的“標準”。
也許,我們的標準相差還不到一厘米吧。
聽完我的“分析”,小張會心地笑了。這一次,當我把錢遞給他時,他沒有再拒絕——那是因為我們都懂得了對方吧。
而我心中有些愧疚:我不應(yīng)該責備小張,他是一位負責任的合格的理發(fā)師!
其實,人生中有著多少遠比理發(fā)更重要更復雜的事,這些事似乎經(jīng)常讓我們陷入與他人意見不一甚至對立的境地。可是,只要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角度和標準上考慮問題,人與人之間那些看似很大很重很長的誤會、分歧、距離,也許不及一厘米頭發(fā)那么小那么輕那么短吧!
史志鵬摘自 《牛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