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耕美術館主辦的“龍門氣象”中國山水畫展于2012年12月9日在北京宋莊一耕美術館開幕,參展畫家有龍瑞、范揚(以下以年齡為序)、彭國昌、韓浪、周逢俊、管苠棡、熊紅鋼、曹建華、劉罡、王愛宗、唐輝、張桐瑀、陳一耕、袁學軍、李曉松、石峰。參展畫家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單位和地域,作品風貌也不盡相同,但在山水畫藝術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上,都有著嚴肅的學術探索態(tài)度和為中國山水畫時代發(fā)展“添磚加瓦”的文化擔當。也就是這樣的探索態(tài)度和文化擔當,大家才匯聚一堂,把自己的新作張掛壁間,以便向師長們請益,同道間互為探討,共同尋繹中國畫時代轉捩的路徑,思考中國畫筆墨本體的時代走向。
對于中國畫筆墨本體的認識,有許多或難或易的問題值得我們當代畫家去深入思考。這是因為近現代以來,隨著“歐風美雨”的東漸和社會經世致用的雙重作用,中國畫被迫用單一化現實性與寫實性的權宜之計來緩解社會性生存壓力,以應對來自外部與內部的全面瓦解。在此種創(chuàng)作語境中,美術作品中景物的真實性、造型的準確性、以及“惟妙惟肖”的品評標準,成了現實性、寫實性的注腳,中國畫筆墨本體受到了遮蔽。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畫什么”而忽視了“怎么畫”,習慣了用題材發(fā)現來代替筆墨表現,從根本上誤解了中國畫的本意,忽視了筆墨語言本身的重要性。
在參展畫家們看來,筆墨是中國畫外在形態(tài)和內在價值的集中體現,正如黃賓虹所言:“畫中三昧,舍筆墨無由參悟。明慧之人,得其偏紕,已可稱尊作佛?!睆哪撤N意義上說,筆墨觀念與筆墨實踐應該是貫穿中國畫家平生繪畫藝術始終的主題。
參展畫家們在藝術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中國畫家,知曉中國畫的筆墨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抽空了“意味”的形式花樣。此種“意味”十分重要,它是構成中國畫筆墨韻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國畫圍繞筆墨這個因子,會生化出和繪畫相關的其它構成因素,從用筆的抑揚頓挫、用墨的干濕濃淡,到筆墨的黑白、虛實、疏密,再到畫面意境與境界的營造,變化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微妙,最終幻化出一幅既合乎規(guī)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筆墨圖畫。
當代中國畫的“正本清源,貼近文脈”,就是從認識中國畫筆墨要義著眼,從中國畫本體著手,梳理出中國畫筆墨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尋找中國畫當代發(fā)展的可能,創(chuàng)作出不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來。
就當今中國畫壇而言,探索民族文化源頭、梳理傳統文脈、尋找中國畫形而上文化精神已是當務之急。因為中國畫一旦失去了道技一體、以道御藝的藝術特性,筆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撐,退化成了一般性繪畫材料,這對包涵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中國畫而言是致命的。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參展畫家們開始從傳統內源、筆墨語匯面向自然中探究中國畫發(fā)展的可能性,重視傳統經典的重新闡釋,注重“外師造化”的現實感悟,并努力將其轉化為自我創(chuàng)新的動力,轉化為建設中國畫當代形態(tài)的能力。
參展畫家一致認為,此次展覽只是一個開始,以后每年都將根據中國畫某一個課題和某一個學術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實踐,創(chuàng)作出有學術深度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積極推動中國畫的當代發(fā)展,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新時代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創(chuàng)造中。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