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
當白居易喊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后,“為時代寫作”便成了許多藝術家當仁不讓的藝術選擇。然而,永恒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為時間的寫作”而非“為時代的寫作”。如果一件“為時代”的作品不能體現(xiàn)出其內(nèi)在的、久遠的時間性的話,那么,這件作品便會停留在某個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而非時間序列里。由此,我們面臨如此選擇:筆墨當隨時代還是當隨古代?
隨時代者,大有人在。但董揚選擇了筆墨當隨古代。
在這里,“古代”一詞不僅僅是時序、代際的劃分,也不僅僅是一種審美格調(diào),比如古雅、古色、古香等,而是審美經(jīng)驗、藝術經(jīng)驗的沉淀與升華。它具備化石般的標本意義卻不是標本,而是活體生命的當下形態(tài)?;诖耍P墨追隨古代,心性強調(diào)自身,便成了一些出色藝術家的主動選擇。
董揚的選擇是一目了然的。在吳昌碩與齊白石的大寫意框架內(nèi),董揚從自身心性出發(fā),筆墨求吳之金石、齊之真率。不過,一味如此,董揚很可能是吳昌碩或齊白石第二,而不具備形態(tài)學的意義?;蛟S,董揚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師法吳、齊筆墨的同時,中宮緊縮,把吳、齊張揚的氣場往雅致里收納,并在收納之中呈現(xiàn)自己的平和之美。
我們知道,吳昌碩與齊白石都強調(diào)生、老、拙、辣的審美意味。這樣的意味,董揚的作品里不是沒有,但是,其作品的主調(diào)已經(jīng)開始暗轉。也就是說,在生、老、拙、辣的底板上,董揚更加強調(diào)了筆墨的精細化、私我化。他使得大寫意花鳥追求的風云氣象轉化為了“私我化”的兒女情長。這份兒女情長也使得董揚轉向了“詩言志”、從“詩言志”到“詩言情”再到“詩言體”,是一個完整的形態(tài)學譜系。由“詩言情”到“詩言體”,對于董揚來說,還有一段較為長遠的路,但我看到了他由此作為藝術家存在的理由與意義。
就目前的創(chuàng)作來說,董揚更加強調(diào)文人畫的審美趣味。圖式之中,悄悄地藏了些現(xiàn)代構成的因素。這樣的構成形式,董揚是通過書法的疏密排布來完成的。他在這方面的藝術思考與藝術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董揚是個很不錯的書法家。他是陜西省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西泠印社成員之一。他的書法風追漢魏,大開大合。如果一任性情,他的題跋或許真得能在其畫面上畫龍點睛,使自己的繪畫更上層樓。于此,忽發(fā)奇想,董揚能否在自己的畫面之中,再弱化一些已有的設計感?當設計成為一門科學,無所不入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生活后,畫面中的設計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古代所說的計白當黑便是一種典型的設計語言。許多卓有成效的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多和設計有關。因此,問題不是是否需要設計,而是如何讓自己的設計更加詩意,更加的“若拙”卻絕不是“拙”。
董揚在多個藝術領域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建,他是個全能型的藝術家。這一點,很令我敬佩。所謂融會貫通、所謂集大成,缺少了董揚那樣在書法、篆刻、繪畫、詩詞等方面的密集修煉,是不可想象的。但我關注的不是他的全能,不是他會多少種功夫,而是他的藝術最終抵達的高度。為此,我矚目董揚,矚目他當下的藝術選擇及其藝術努力。
責任編輯:呂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