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憲文 李憲武
“三十年后,大學校園將成為遺跡。大學將不能幸存?!盵1]“(教育的)未來在黌宮之外,在學堂之外。 ”[2]這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1997年接受 《福布斯》雜志采訪時所說的。此言一出,可謂驚世駭俗,震動了學術界。在這位學者看來,作為中世紀產物的大學,在未來的網絡世界中顯得龐大、笨重而不合時宜,物理意義、空間實體結構上的大學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則是虛擬空間的大學。比爾·蓋茨在2010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論壇(Techonomy Conference)上也說:“年輕人為了接受教育必須讀大學的觀念正在過時……五年后,你可以從網絡上免費獲取世界上最好的課程,它比任何一所大學的都要好?!?/p>
毫無疑問,他們做出斷言的依據在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正在牽引著世界前進,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了哲人們預言的實現。那么到底什么是云計算?它會給教育帶來什么影響?我們該做哪些準備來應對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未雨綢繆,緊跟形勢發(fā)展,加緊研判,做出前瞻性的應對。
(一)什么是云計算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zhí)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搜索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此前,在各種網絡拓撲圖中人們通常采用一種類似“云”的圖形來表示互聯網,因此把這種基于互聯網的新一代計算方式命名為“云計算”。云計算雖然萬口爭傳,但見仁見智,要給云計算下一個準確的、完整的定義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的概念。維基百科認為,云計算是一種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動態(tài)可伸縮的虛擬化資源的計算模式。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則把云計算定義成一種信息服務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提供泛在、便捷、按需的網絡訪問,獲取可配置計算資源共享池(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與服務)中的資源,這些資源能被快速提供,無需繁瑣的管理和供求交互工作。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云計算實際上是一種經過不斷積累、完善和發(fā)展的巨型綜合性信息系統,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和相關服務,具有低成本、綠色節(jié)能、輕松快捷、資源豐富、管理效率高等特點。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水、電、氣,云服務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成為取用方便、費用低廉的必備生活資料和資源利用方式,是一種新的人類文明。
概言之,云計算本質上是一種利用大規(guī)模低成本運算單元通過網絡連接實現資源共享,能夠動態(tài)分配、平滑擴展,提供各種計算服務的新一代IT技術。這種技術衍生了各種服務,將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云計算是這種技術及其服務的集合。
(二)云計算的特性、優(yōu)點與不足
云計算之所以被稱為“云”,還由于它的某些特征與自然界中的云相似,“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云可大可小,動態(tài)伸縮,邊界模糊,飄忽不定?!霸朴嬎恪敝械摹霸啤本褪谴嬖谟诨ヂ摼W的服務器集群上的軟硬件資源,用戶只要發(fā)出請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為用戶提供所需資源,用戶無需關心服務的來源和資源所處的位置。云計算的核心思想在于它將各種軟硬件資源都集中到一起,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資源池(Source Pooling),向用戶提供服務。與此對應的則是終端功能的弱化和終端最小化,終端可以是臺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就可以使用“云端”的資源,實現所需要的一切功能。相比于傳統的計算方式,云計算的特點主要有:按需自助服務;廣泛的網絡訪問;資源池化;快速、彈性的資源供給能力;服務可計量等。
云計算的優(yōu)點在于:(1)計算能力無限。云系統是若干IT系統的集群,規(guī)模超大,計算能力幾乎無限,為用戶通過云遷移,實現內部資源的外部化,減少IT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可能。(2)虛擬化。云計算將分散在網絡各處的資源整合、管理、調配,以虛擬、抽象的形式形成資源池,動態(tài)分配、部署不同的服務和應用,滿足用戶需求。(3)高可靠性。云計算采用了數據多副本備份容錯、計算節(jié)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提高了計算與存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4)兼容性。云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能有效克服不同操作系統和文檔的兼容性問題。(5)伸縮彈性。云計算通過自動地快速擴展與快速釋放收縮,提高資源能力和響應速度,滿足應用增長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云計算也不例外,一項新的技術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弊端。云計算必須提供存儲服務,存儲在云中的數據,對所有者以外的用戶是保密的,但對云計算服務商卻是公開的,這種潛在的風險是用戶選擇云計算時必須考慮的,尤其是政府機構和商業(yè)機構用戶。云計算的不足之處主要有:(1)數據安全問題。(2)數據隱私問題。需要云法律來規(guī)范商業(yè)行為,保護個人隱私。(3)網絡傳輸問題。云計算需要持續(xù)、高質量的寬帶網絡連接。(4)病毒和黑客問題。有矛就有盾,病毒、黑客這些網絡世界的毒瘤不會因為信息技術的升級而消亡,反而有可能變本加厲,帶來巨大危害。Gartner Group公司在其《云計算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中指出云計算存在七大風險,即特權用戶的接入、可審查性、數據位置、數據隔離、數據恢復、調查支持和長期的生存性等。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在發(fā)展、利用云計算技術的同時,我們要趨利避害,規(guī)避風險,正確認識、看待云計算給社會發(fā)展、工作生活和教育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
云計算的本質是IT資源的集約化配置與共享,核心是服務,它可以說是一種在無需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或新版本軟件授權的情況下提高計算能力和資源配置性能的有效途徑。所以云計算甫一出現,即受青睞,銳推著工作方式和商業(yè)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比如,云計算將改變現在以Office為主的辦公模式,形成“云辦公”;將改變目前的部門或單位數據中心模式,形成“云存儲”,等等。
云計算首先在商業(yè)層面獲得廣泛的應用。比如Google的云平臺,亞馬遜的彈性云,IBM的藍云計劃,微軟的云端操作系統等。在教育領域,2007年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的一些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推廣云計算。2008年Google在臺灣啟動“云計算學術計劃”,進一步推動云計算進大學校園。
云計算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除了一些商業(yè)公司采取應對措施,推出各種各樣的公司云之外,云計算在電信、金融、醫(yī)療、交通等領域的應用獲得了快速發(fā)展。通過云計算技術架構金融云、電信云、醫(yī)療云、交通云等行業(yè)云,共享行業(yè)或者產業(yè)鏈中的各種信息資源,能夠降低企業(yè)的信息化成本,增強競爭能力。
一些地方和城市,乘著云計算的東風推出了各自的云計劃。比如北京的“祥云計劃”、上海的“云海計劃”、廣州的“天云計劃”、深圳“鯤云計劃”、重慶的“云端計劃”,還有寧波的星云、蘇州的彩云、惠州的惠云,等等。中華大地,祥云朵朵。
以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我國許多城市開始打造智慧城市。比如南京市的 “智慧南京”項目,通過建設政務數據中心打造云計算服務平臺,形成集“技術服務、資源服務、管理服務”為一體的電子政務運行和管理模式,構建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第四屆中國云計算大會特別推出了云計算與智慧城市市長論壇,邀請多個城市到會交流。
企業(yè)有企業(yè)云,行業(yè)有行業(yè)云,地方有地方云。筆者認為,作為國家戰(zhàn)略,中央政府應當做好頂層設計,謀劃國家層面的云計劃,可以命名為“龍云計劃”,推出“龍云戰(zhàn)略”。將各種各樣的公司云、地方云和行業(yè)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云計算的巨龍,承載著中華民族實現騰飛的夢想,排空馭氣,遨游八極。
云計算使企業(yè)徹底改變了生產、經營和服務模式,同樣,云計算對教育也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它不但會改變教育的物理結構,而且不斷刷新著人們的教育和學習理念,促使教育教學模式發(fā)生深刻的變革。
(一)云計算無限擴大了教育資源。通過共享和資源開發(fā),云端可以匯集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比如南京的海峽城教育云,依托南京海峽城 “中國云谷”,引入“國際開放課件聯盟”的教育資源,能提供多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上萬門課程。再如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教育部正在利用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共享系統,面向高校師生和社會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網絡共享服務。云計算能加快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擴散,有利于減小地區(qū)差異,促進教育均衡,擴大教育公平。
(二)云計算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云計算解放了終端,網絡中心或將消失,笨重的硬件也將消亡。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云服務模式,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閑置,還可以消除學校各部門信息系統互不兼容及分散管理造成的“信息孤島”,免除無休止的軟件升級、安全防范和運行維護煩惱。
(三)云計算能夠提高學習生產力。只要有網絡和終端,云計算技術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獲取教育資源,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不必拘泥于傳統的物理意義上的課堂及其教學模式。學習者可以自主控制、管理學習行為,選擇學習資源,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工具的統一。非正式學習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學習可以做到個性化、碎片化、泛在化、移動化、微型化、協作化。
(四)云計算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為教師的“數字移民”和作為學生的“數字土著”之間的信息代溝加速擴大,以課堂、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不適合云時代的要求,需要向以學生、問題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轉變。教學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學生發(fā)現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師生共同發(fā)展知識?,F代的大學如果不能實現這種轉變,淘汰是必然的。生存還是毀滅,大學的存廢很快會成為現實問題。
“現代社會最能被預見到的特質就是它的不可預見性……大學必須要尋求保留它核心價值中最珍貴的部分,同時還要開拓新的道路來熱切回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世界所帶來的種種機遇。”[3]大學如何在保留高等教育核心價值的同時熱切回應澎湃洶涌的云計算?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國家層面,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提出“要建立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提供公共存儲、計算、共享帶寬、安全認證及各種支撐工具等通用基礎服務,支撐優(yōu)質資源全國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這是宏觀決策層面的一項重大應對措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見微知著,為之于其未萌,治之于其未亂,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在以下幾個層面積極做好應對工作。
(一)教育宏觀管理層面。教育主管部門要嘗試盡快建立云制度、制定云規(guī)范、倡導云道德、建設云文明;著力構建云體制、完善云機制、創(chuàng)新云模式、實行云治理;和行業(yè)部門共同合作,積極推行云認證、開展云監(jiān)管、推出云信用、評定云資質。
(二)學校決策層面。領導層要拓展云視野、強化云意識、樹立云觀念、善于云思維。在辦學思路上,要制定云戰(zhàn)略、做好云定位、提升云理念、打造云特色。在大學文化上,要鑄造云品格、構筑云價值、凝練云精神、建設云文化。
(三)學校職能部門層面。在日常辦公上,要加強云培訓、利用云會議、學會云辦公、公文云流轉。在教務教學管理上,要制定云規(guī)范、加強云管理、開展云評價、實施云督導。在規(guī)劃論證上,要加強云咨詢、利用云顧問、汲取云智慧、進行云決策。在科研管理上,要注重云學術、推廣云成果、保護云版權、實行云鑒定。在學生管理上,要開展云招生、注冊云學籍、建立云檔案、實施云獎懲。在學生就業(yè)上,要加強云指導、開展云營銷、鼓勵云創(chuàng)業(yè)、實現云就業(yè)。
(四)教師層面。要針對教學新模式,開發(fā)云課堂、編寫云教材、探索云教法、實行云測驗。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建設云團隊、優(yōu)化云梯隊、推出云導師、打造云名師。
(五)人才培養(yǎng)工作方面。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上,要建設云基地、開發(fā)云實驗、推行云實訓、組織云競賽。在學業(yè)評定上,實行云學分、評定云成績、頒發(fā)云證書、授予云學位。在人才評價上,注重云素質、突出云技能、考量云素養(yǎng)、完善云知識。在教育教學研究上,要基于云平臺、利用云資源、開展云研究、促進云創(chuàng)新。
總之,云計算把社會也把教育推進到了一個新時代,將深刻改變著教育的未來。在“虛虛復空空,瞬息天地中”的云里,我們要找準位置,把握方向,抓住機遇,積極應對云時代的挑戰(zhàn)。
[1]Robert Lenzner,Stephen S.Johnson.Peter Drucker-Still the Youngest of Minds:Seeing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J].Forbes,10 March 1997,159(5):122-128.
[2]Lisa Gubernick,Ashlea Ebeling.I Got My Degree Through E-Mail.[J].Forbes,16 June 1997,159(12):84-92.
[3][美]詹姆斯·杜德斯達著.劉彤,屈書杰,劉向榮譯.21世紀的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