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芒
評《數字藝術哲學》
張光芒
馬立新博士在《數字藝術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中,借助于從當代現象哲學家胡塞爾那里獲得的啟示,構建了一條“懸置概念,回到表象,直觀本質”的嶄新的審美向度,以此作為考察當下的數字藝術景觀和全面審視人類藝術系統(tǒng)的基本策略。沿著這一策略,在對歷史與現實、傳統(tǒng)與現代、藝術與和技術諸對美學能指所表征的審美表象深切而審慎地進行自我體驗式的描述的基礎上,他為我們重建了一個超越性的領略藝術風光解讀藝術魅力的理論框架。在我看來,這一理論的超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人類紛繁復雜的藝術活動和藝術現象的系統(tǒng)的歷史的邏輯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見了一條最基本的藝術成長規(guī)律——從原子型到比特型。原子型是數字技術革命之前一切藝術系統(tǒng)的基本形態(tài),作者將其稱為“原子藝術”?!霸铀囆g不僅是摹寫和表現原子世界的藝術,而且是基于原子技術和原子媒介并以原子符號形式呈現美學元素的藝術?!薄霸铀囆g所使用的各種媒介技術設備或大或小或先進或落后都是一些原子構成的物質實體,而且構成藝術本體的各種藝術符號也都是呈現為具體的固定形態(tài)的原子形式?!?比特,是數字技術的精靈,是一個絕然不同于原子性質的人性化的人類創(chuàng)造物(novice),正是比特的這種新特性賦予了藝術新的美質,這就是作者所稱的“數字藝術”。這樣,人類審美經驗和智慧的兩大結晶——原子藝術和數字藝術就歷史地和現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二,如果說從原子型到比特型是人類藝術系統(tǒng)演化的形式邏輯,那么這一理論還進一步揭示出了人類藝術系統(tǒng)演化的精神邏輯——從原子美學到數字美學。原子藝術的一個共同的美學特征,即其創(chuàng)造和欣賞路向都是“單向度的、線性的”;而數字藝術的美學特征則是“多向度的、互動性的、開放性的、民主性的”。作者并沒有忽略從形式邏輯到精神邏輯的內在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原子藝術創(chuàng)造和欣賞的單向度性是由原子藝術符號本身的原子呈現形態(tài)所造成的。這也是人類長期以來所養(yǎng)成的原子思維方式在藝術上的具體表現?!庇纱?,我們不僅深化了對原子藝術和數字藝術兩種藝術形態(tài)的理解,而且洞悉了人類藝術史上諸多論爭的認識論根源。
第三,理論自始至終保持著對“邏格斯中心主義”的清醒批判意識,但沒有誤入“懷疑一切”的迷途,而是回歸到問題的原點去發(fā)現問題,從這里以體驗的視角而不是以先驗的理性邏輯令人信服地歸納出藝術審美的情感本原,并進而向我們揭示出原子藝術的審美訴求在于虛擬情感,而數字藝術的審美訴求在于自由情感。虛擬情感和自由情感的發(fā)現、界定和劃分是這一理論體系中又一個重要的學術創(chuàng)新,不僅對于闡明數字藝術的本質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于全面認識和反思人類藝術史上的各種理論紛爭,重建當代藝術系統(tǒng)公正合理的美學秩序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參考價值。
第四,整個理論體系的建設牢牢地根植于當下迅猛發(fā)展著的藝術實踐。一方面,作者從數字電影、數字動畫、數字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游戲這些看似很不相同的數字藝術形態(tài)中高屋建瓴地萃取出了普遍性的共同的美學內質,構成了整套理論的核心和基石; 另一方面又獨具匠心地開掘出各種數字藝術形態(tài)的特殊美學元素——雙重互動不確定性機制,這一重大發(fā)現首次讓中國學者的聲音絕唱于國際數字藝術研究領域。
當下中國學界正在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觀念、方法和體系而努力。馬立新博士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就率先開始專注于數字藝術這一新興藝術領域并持續(xù)跟蹤、探索的這一系列研究,經過連續(xù)十余年的長期積累,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數字藝術理論體系。這些重要學術成果預示著他的學術團隊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觀念、方法和體系實踐中領先了一大步。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