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良
在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中,有幾位杰出的國民黨左派人士。其中,在起義成功后擔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姜濟寰,以令人敬佩的勇氣和行動,自始至終與中國共產黨人站在一起,參與起義,主持新成立的省政府,并隨軍南下,在南昌起義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與徐特立、林伯渠、毛澤東等相知,堅決支持中共行動,積極參加南昌起義,為起義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姜濟寰(1879—1935),號詠洪,湖南長沙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擔任長沙首任知事,與徐特立共同創(chuàng)辦長沙師范學校。姜、徐同為長沙人,早年同學于寧鄉(xiāng)速成師范學校,成為莫逆之交。五四運動時,姜濟寰參與發(fā)起俄羅斯研究會,當選為俄羅斯研究會總干事,資助毛澤東等建立文化書社等革命活動。先后擔任國民黨湖南支部評議員、湖南省議會議員、湖南省財政廳廳長、湘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等職,與湖南另一名人林伯渠時相往來(這在林伯渠日記中多有記載)。1926年北伐戰(zhàn)爭時,隨軍進入江西,初任江西財政處處長,江西省政務委員會副主任、代主任,該委員會受命在省政府未成立前“辦理江西全省一切政務”。1927年2月江西省政府成立,任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同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改組江西省政府時,他仍任原職。6、7月間,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離開南昌,遂委托姜濟寰代理其職。
姜濟寰代理江西省政府主席之時,正是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叛變革命、實行分共和中國共產黨決定舉行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時局重大變化時期。中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已經相繼集中到南昌,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等一大批領導人也匯聚南昌,前委分析南昌的敵情和政情,根據姜濟寰屬于國民黨元老和左派的情況,作出爭取姜濟寰的重大決策。為此,周恩來特派這時也來到南昌、與姜濟寰相知的徐特立、林伯渠兩人,去做爭取姜濟寰的工作。
據《林伯渠傳》記載,在江西處在暴風雨前夕,朱培德曾派親信專程來南昌,企圖拉攏姜濟寰跟他走。而“林伯渠和徐特立為了爭取姜濟寰,住進姜公館,數次與他長談,說明國民黨右派背叛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不得人心,必然失敗,只有跟共產黨走,才能救國家民族。他們推心置腹要姜濟寰審時度勢,前進而不倒退。姜濟寰毅然聽從了他們的意見,表示‘堅決跟共產黨走”。(見《林伯渠傳》編寫組:《林伯渠傳》,紅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頁)姜濟寰的堅定態(tài)度和積極支持,進一步改變了南昌城內敵我對比的態(tài)勢,致使起義前夕國民黨江西省政府首腦機關群龍無首,無力防備,從而為南昌起義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共前委的這一決策,也是當時執(zhí)行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治策略的成功典范。
起義后受命主持江西省政府,發(fā)布文告,宣傳中共的政治主張
在南昌起義后成立的革命委員會中,列名有一批國民黨人士。但真正參加了起義的,則只有彭澤民、姜濟寰、蕭炳璋等少數幾位。而姜濟寰,更是父子兩人一同參加(其子姜治芳當時為共青團員,參加南昌起義后也分在江西省政府中工作)。
起義成功后,姜濟寰立即參加了新政權的組建工作,并受命擔任重要職務。這就是新成立的臨時革命政權——革命委員會,決定組建江西省革命政府,即由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重新組建江西省政府。革命委員會下令免去原省政府主席朱培德、財政廳廳長黃實的職務,任命姜濟寰代理江西省政府主席、沈壽楨代理江西省財政廳廳長,另有中共黨員孫石候等一批人為工作人員。據姜治芳回憶:“我父親從廣州帶出來的秘書和行政、財務人員,一個都沒有再跟我們,我父子也沒有邀請他們參加新政府?!保ㄒ娊畏迹骸陡赣H姜濟寰與我參加南昌起義的回憶》,1977年11月,載南昌八一紀念館編《南昌起義》,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頁)
8月2日,姜濟寰宣誓就職,組建政府,并啟用新的“江西省政府”木質印信。3日,姜濟寰以江西省政府代理主席身份發(fā)出布告,全文如下:
改造始自江西,原以攘除黨賊。實行三民主義,遵行三大政策。武漢之與南京,背叛已同一轍。仗我中央委員,以及革命賢哲,并得二方面軍,將士同心同德。毅然決然改圖,守我總理遺則。贛省首承其庥,人民欣有喜色。凡屬商學農工,務求各有安宅。中央代發(fā)江鈔,毋得拒收短折。物價必求其平,以期軍民相得。其他一切事宜,政府概當負責。力謀民眾利益,實行應興應革。貫徹本黨主張,不與民眾相隔。用特掬誠相告,其各努力團結。(見《江西省政府代理主席姜濟寰布告》,1927年8月3日,載南昌八一紀念館編《南昌起義》,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
這篇布告,內容豐富,用詞簡潔,清楚地說明了南昌起義的原因、目的,起義與江西的關系以及江西人民對起義的反應,要求江西人民遵守革命委員會的新政策。特別是,布告還表明了新政府的政策,及其“力謀民眾利益”“不與民眾相隔”的鮮明立場和態(tài)度。這是南昌起義中發(fā)布的眾多文告中僅見的一篇以江西省政府名義發(fā)布的布告,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它明確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鮮明地反映了姜濟寰當時的基本立場,證之以蔣介石、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的血腥時局,足見這一基本立場的難能可貴。
帶領江西省政府隨軍南下,為組織地方力量供應起義部隊需要作出重要貢獻
8月5日,姜濟寰率江西省政府隨革命委員會各機關一同撤出南昌,隨軍南下。姜濟寰與譚平山、彭澤民、林伯渠、方維夏、徐特立、高語罕、廖乾五等8人,年紀較大,被人稱之為“八仙”,說“此8人年雖老而不服老,翻山越水,每日步行數十里,不以為苦,老當益壯”。當時也有報刊記載:“隨行之人,什九共黨,惟彭澤民及姜濟寰,則道地之國民黨也。彭、姜年事均高,彭且與夫人偕行,一對老夫婦,跋涉萬里,艱苦可知?!贝_實,夏日炎炎,溽暑遠征,對于年歲較大的姜濟寰等人,是一件很艱難、也是很考驗意志的事情。事實證明,姜濟寰以其頑強的毅力與意志,經受了這一考驗。
南下途中,江西省政府主要承擔協(xié)助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在贛東各縣籌款以及組織各縣新政府的任務。途中,省政府還增加了隨軍南下的中共江西省委委員羅石冰任財政廳廳長,蕭炳章任教育廳廳長,委任中共黨員孫石候為宜黃縣縣長、傅惠中任瑞金縣縣長等。由姜濟寰任代理主席的江西省政府,無論是為維持南昌市的社會秩序,還是為保障南下部隊的軍需供應,都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
起義部隊離開江西進入福建后,江西省政府這個機構已無存在的必要。由于姜濟寰本就是革命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的委員,遂被安排到財務委員會協(xié)助林伯渠工作,任財務委員會主任秘書。省政府的其他工作人員也相繼改任他職。起義隊伍在潮汕失敗后,前委安排領導人員撤退。
1927年10月3日中午,起義軍領導人在廣東普寧縣流沙教堂召開最后一次會議。姜濟寰等參加了這次會議?;紣盒辕懠驳闹芏鱽肀惶碇鞒謺h,周恩來轉達了張?zhí)椎狡鹆x部隊傳達的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宣布今后不再使用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打出蘇維埃的旗幟,實行土地革命。他還總結了起義的經驗教訓,提出今后的行動方針:武裝人員盡可能收集整頓,開往海陸豐作長期斗爭;非武裝人員愿意留的留,不愿留的就地分開,由當地農會會員帶路向海邊疏散,然后走水路撤往香港或上海。會后,他先安排國民黨左派人士姜濟寰等疏散,隨即又安排張國燾、李立三撤離。
隨后,姜濟寰父子與譚平山、吳玉章、蔡鴻干、許一真幾人,從惠來城附近小村莊步行一夜,到了甲子港,由會講廣東話的蔡鴻干出面,找了一條小漁船開往香港,經過海上十幾小時顛簸,于10月10日抵達香港。(參見姜治芳:《父親姜濟寰與我參加南昌起義的回憶》,1977年11月;元邦建:《譚平山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頁)抵港后,姜濟寰估量國內政治局勢,決定流亡日本(1929年回國,后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1935年病逝)。
參加南昌起義,是姜濟寰政治生涯中的一件意義重大的大事。他在起義和南下過程中,以自己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和剛正人格,接受了國共分裂和革命戰(zhàn)爭的嚴峻考驗。盡管在起義失敗后,被迫與中共分離,但他是大革命時期形成的國共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到最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參與南昌起義的歷史及其表現(xiàn),有力地證明,姜濟寰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國民黨左派人士,一位在重大時局面前有著自己堅定主見和政治選擇的優(yōu)秀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