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娟, 魏樂軍, 夏天嬌, 張改俠, 孫曉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100037
《地球學報》成為EI來源期刊的體會
閆立娟, 魏樂軍, 夏天嬌, 張改俠, 孫曉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100037
《地球學報》雖然沒有向EI機構提出過收錄申請, 但2013年成為了EI來源期刊。本文通過介紹EI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的原則和標準, 分析了《地球學報》成為EI來源期刊的優(yōu)勢和必備條件: ①注重期刊特色, 有獨特的封面設計理念及“封面故事”特色。②展示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 其中包括礦業(yè)、煤炭、石油等研究領域的論文; ③執(zhí)行國際標準, 重視國際化和標準化; ④重視英文, 重要信息中英文對照; ⑤注重論文學術質量和原始創(chuàng)新性, 積極約稿和組稿; ⑥已被多家國外著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 ⑦美國ISI Web of Knowledge引文期刊; ⑧編委國際化; ⑨注重編輯質量和服務意識; ⑩關注出版行業(yè)動態(tài)和期刊發(fā)展狀況。
地球學報; EI; 國際標準; 數(shù)據(jù)庫; 創(chuàng)新; 期刊
2013年4月8日, EI美國總部網站公布了2013年EI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名單, 《地球學報》被收錄其中,成為EI來源期刊(Engineering Information, 2013)。自2013年第1期開始收錄。全球范圍內EI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共有3713種, 其中中國大陸205種、香港6種、臺灣28種。在205種中國大陸期刊中, 新增來源期刊32種、繼續(xù)收錄期刊173種、不再收錄期刊30種。
美國《工程索引》(Eingineering Index, 簡稱EI),在1884年由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創(chuàng)辦, 是一個主要收錄工程技術期刊文獻和會議文獻的大型檢索系統(tǒng), 被稱作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tǒng)。EI以收錄工程技術領域的文獻全面且水平高為特點。EI收錄5000多種工程類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和科技報告。收錄范圍包括核技術、生物工程、運輸、化學和工藝、光學、農業(yè)和食品、計算機和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物理、電子和通信、材料、石油、航空和汽車工程等學科領域(百度百科, 2013)。
2009年以前, EI收錄包括三種類型: 被EI核心收錄、非核心收錄(Pageone收錄)、會議論文。EI Compendex標引文摘(也稱核心數(shù)據(jù)), 它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 并以主題詞、分類號進行標引深加工。有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是判斷論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錄的唯一標志。EI Page One題錄(也稱非核心數(shù)據(jù)), 主要以題錄形式報到。有的也帶有摘要,但未進行深加工, 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所以Page One帶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進入EI。
EI Compendex數(shù)據(jù)庫從2009年1月起, 所收錄的期刊數(shù)據(jù)不再分核心數(shù)據(jù)和非核心數(shù)據(jù)。但是還分為期刊檢索和會議檢索。也就是源刊JA類型, 會議CA類型。
EI廣泛收錄中國工程文獻始于90年代初期。1992年, EI收錄了中國期刊大約4000條文摘; 到2000年, 這個數(shù)字已翻了三倍。每年大約12000條(Katz等, 2001)。就收錄的中文期刊而言, 每隔幾年會發(fā)生一次變化。2009年, 核心庫與非核心庫的合并使得收錄的中文期刊大大減少。2013年再次更新了期刊源列表, 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刪。
2.1 原則
學科范圍是EI收錄期刊的首要原則。EI重點收錄下列主要工程學科: 化學、土木建筑、電工電子、機械、冶金、礦業(yè)、煤炭、石油、計算機和軟件工程; 其次還有: 農業(yè)工程、工業(yè)工程、紡織工程、應用工程、應用數(shù)學、大氣科學、紙化學和技術。
文章質量是EI收錄期刊的又一重要原則。要求文章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好的英文摘要。
2.2 標準
①英文刊物優(yōu)先收錄; ②按國際標準編排; ③編委國際化; ④在ISI影響因子的表單內(它可以衡量一個期刊出版的文章被其它期刊引用的次數(shù)); ⑤被重要的數(shù)據(jù)庫收錄; ⑥一流期刊出版過程; ⑦國際發(fā)行; ⑧了解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 ⑨有國際作者群;⑩期刊信息齊全(呂萍, 2013)。
3.1 注重期刊特色, 有獨特的封面設計理念及“封面故事”特色
期刊封面給予讀者第一感官印象, 封面設計對提高科技學術期刊的質量、樹立期刊品牌形象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球學報》每期都選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成果或著名科研團隊的突出性創(chuàng)新成果作為封面照片。并在封四中刊載與之相對應的封面故事。為了增強我刊封面的生命力, 封面年年呈現(xiàn)有規(guī)律的變化, 且是細微的, 即年號和卷期欄顏色的改變。其配置依據(jù)是我國傳統(tǒng)歷法、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魏樂軍等, 2012)。
3.2 展示包括工程地質在內的地球科學各分支學
科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
《地球學報》作為綜合類地球科學學術期刊,力求及時快捷地反映地球科學領域內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發(fā)現(xiàn)、新方法、新進展, 刊登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及邊緣學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學術論文。其中包括與工程地質有關的礦業(yè)、煤炭、石油等研究領域的論文。
3.3 執(zhí)行國際標準
《地球學報》一直很重視國際化和標準化, 嚴格執(zhí)行有關編輯出版的國家標準, 使用國際單位制(SI)、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不使用廢棄的量和單位。
3.4 重視英文
《地球學報》雖為中文期刊, 但非常注重國際化和英文。為了使國際讀者更多的了解我刊刊登文章的內容, 我刊文章在將標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翻譯成英文的同時, 圖名、表名、圖例和參考文獻均中英文對照。英文摘要可較中文摘要適當加長。
3.5 注重文章質量與創(chuàng)新性
《地球學報》創(chuàng)刊于1979年, 作為一個已有30多年歷史的地球科學類學術期刊, 長期以來對文章的質量和創(chuàng)新性嚴格把關。除接收日常的投稿外, 我刊還積極組稿和約稿。每年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公布后, 我刊即向獲得十大科技進展和特別進展的團隊約稿并及時刊發(fā)。另外, 我刊每年還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重大項目(如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等)研究團隊成果專輯或國內外專業(yè)領域會議專輯。
我刊對文章摘要的內容和字數(shù)有嚴格的要求。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要素, 尤其要突出其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中文摘要以200~400字為宜。鑒于我刊被多家國外數(shù)據(jù)庫收錄, 為方便非中文讀者, 英文摘要可增加到600~1200字。
3.6 被多家國內外著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
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 除2013年被EI收錄外,《地球學報》還被以下9家國外數(shù)據(jù)庫收錄: 美國GeoRef評論數(shù)據(jù)庫(GeoRef)、波蘭哥白尼索引(IC)、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網站(CSA)、美國ISI Web of Knowledge引文、日本科學技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JST)、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和英國動物學記錄(ZR)。
2012年, 《地球學報》被評為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2008年, 被評為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另外,《地球學報》還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核心庫來源期刊。
3.7 美國ISI Web of Knowledge引文期刊
《地球學報》為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核心庫來源期刊和美國ISI Web of Knowledge引文期刊。于2008年8月出版的《2008年版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sh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 2008)一書, 統(tǒng)計了2002—2006年期刊論文在2007年被引用的各項指標。在2007年SCI總被引頻次100次以上中國期刊排行中,《地球學報》總被引頻次為152次, 名列第133位。
3.8 編委國際化
《地球學報》有常務編委8人和委員45人。委員中有35人來自中國大陸, 其中院士14人, 3人來自香港和臺灣, 4人來自美國, 1人來自日本, 1人來自加拿大, 1人來自澳大利亞。
3.9 注重編輯質量和服務意識
《地球學報》在保證文章學術質量的同時, 也非常重視文章的編輯質量和服務意識。我們對文章的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符號、單位的格式都有固定的要求; 圖件要求信息齊全, 圖例和圖中圖案一一對應, 線條粗細和字體字號均由編輯按統(tǒng)一規(guī)定進行修改; 我們對每篇文章的參考文獻均一一校對, 保證格式和內容正確無誤, 文獻查出率100%。另外, 為了方便作者, 我刊為每位作者贈送樣刊1~3冊和單行本30份。
3.10 關注出版行業(yè)動態(tài)和期刊發(fā)展狀況
《地球學報》編輯部同志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期刊會議和培訓, 了解期刊的發(fā)展動態(tài)、國際化和網絡化。如隨著網絡化的發(fā)展, 2008年我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和投稿系統(tǒng), 將所有過刊掃描上網并OA發(fā)布, 所有用戶都可以免費瀏覽和下載。2011年我刊文章開始使用DOI碼, 使每篇文章都有唯一的標識, 通過DOI可以直接鏈接到該文章, DOI鏈接指向《地球學報》編輯部網站。
《地球學報》雖然沒有向EI機構提出過收錄申請,但2013年成為EI來源期刊。表明《地球學報》長期堅持的辦刊理念, 以及近年來關注國際期刊發(fā)展動態(tài)并因勢作出的調整,在客觀上了達到EI的評估標準, 進而被EI收錄。中國的期刊, 只要重視提高文章質量和英文、執(zhí)行國際標準、堅持自己的專業(yè)特色、跟得上期刊發(fā)展的步伐, 就一定能得到國內外作者和同行的認可。
百度百科. 2013. EI[OL/EB]. [2013-08-28]. 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MC2kUUDYsbw pootko Atjo35cC0rHzULvnrvZs8a wpt45w1uhjuMkCKbkkcWUkTmt.
KATZ P C, BERGER M C. 2001. Ei Compendex收錄期刊標準[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 33(6): 872-874.
呂萍. 2013. Ei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的原則和標準[OL/EB]. [2013-08-28]. http://www.doc88.com/ p-561167920227.html.
魏樂軍, 董樹文, 閆立娟, 張改俠. 2012. 《地球學報》封面設計理念及“封面故事”特色[J]. 地球學報, 33(1): 121-126.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萬方數(shù)據(jù)股份有限公司. 2008. 2008年版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shù)[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References:
Baidu Encyclopedia. 2013. [2013-08-28]. 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MC2kUUDYsbw pootko Atjo35cC0rHzULvnrvZs8a wpt45w1uhjuMkCKbkkcWUkTmt(in Chines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2013. Compendex & EI Backfile[OL/EB]. [2013-08-28]. http://www.ei.org/compendex.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Wanfang Data. 2008. highly quoted index of Chinese journals in 2008[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in Chinese).
KATZ P C, BERGER M C. 2001. The principles of EI Compendex collection of journals[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3(6): 872-874(in Chinese).
Lü Ping. 2013.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EI collection of journals[OL/EB]. [2013-08-28]. http://www. doc88.com/ p-561167920227.html(in Chinese).
WEI Le-jun, DONG Shu-wen, YAN Li-juan, ZHANG Gai-xia. 2012. The Idea of Cover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ver Story”of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3(1): 121-1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第三十四卷卷終 The end of Vol.34
Thoughts after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Became a Source Journal of EI
YAN Li-juan, WEI Le-jun, XIA Tian-jiao, ZHANG Gai-xia, SUN Xiao-hong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became one of the Source Journals of EI in 2013. This paper analyzs the advantages and prerequisites for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to become a source journal of EI based on a descrip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EI collection of journals: ①Laying stress on journal characteristic, having unique idea of cover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ver Story”; ②Publishing papers of subdisciplines of earth science, including such research fields as mining, coal and petroleum; ③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④Paying attention to English,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bilingual Chinese-English expression for important information; ⑤Laying stress o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of papers, asking and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actively; ⑥Being collected by several sorts of international famous journal database; ⑦Serving as one of the citation journals of ISI Web of Knowledge; ⑧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ts editorial committee; ⑨Paying attention to editorial qua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⑩Placing emphasis on dynamics of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s.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EI;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tabase; innovation; journal
G255.2
A
10.3975/cagsb.2013.06.15
本文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編號: YWF1311; YWF1006; YWF0809; YWF060701)資助。
2013-08-30; 改回日期: 2013-09-08。責任編輯: 魏樂軍。
閆立娟, 女, 1983年生。工程師, 在職博士研究生。通訊地址: 100037, 北京市西城區(qū)百萬莊大街26號。E-mail: yanlijuany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