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新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zhèn)新風村 131311
野狍俗稱狍子,學名矮鹿,屬雙蹄目鹿科動物,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因其全身無肥膘,肉質純瘦而享有“瘦肉王”之美稱。野狍的肉質細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為高級野味佳肴,同時也是高效創(chuàng)匯產品。因此,掌握野狍的飼養(yǎng)及繁殖技術,不僅有利于保護野生資源,也為我國廣大養(yǎng)殖戶探索出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狍圈一般建在庭院內的向陽、通風處,做到冬暖夏涼。圈舍由運動場和圈舍組成。運動場為敞棚結構,外圍墻高2m 以上,為防逃跑,墻頭可壓蓋柴草。每對狍子的圈舍面積不低于5m2,圈內設喂食槽和飲水槽。野狍冬季不怕冷但夏季怕熱,因此夏季要有遮陽設施。
成年狍的日糧配方為:草粉400g,麩子、玉米面各150g,豆餅50g,7~10天飼喂一次食鹽,拌入飼料中即可。夏季適當補喂一些青飼料,草粉由樹葉、谷草和豆秸等組成,要求品種多、不霉變。
野狍飲水不定時,飲水槽內應保持有水,且一天一換。飼喂野狍要定時,通常情況下夏季每天喂飲4 次,冬季每天喂飲3 次,喂飲量以不再飲為準。
盡管狍子的抗病力強于其他家畜,但是也不能輕視疾病的預防。平時應禁喂不潔和霉變飼料,水槽和食槽天天清洗;每天清掃圈舍,夏季多用干土或石灰鋪墊地面,保持干燥;每月用火堿或生石灰20%加水80%全面噴灑一次圈舍,并謝絕外人入內參觀。
繁殖公母狍的飼養(yǎng)按1∶4 的比例最適宜。母狍難產時異常溫馴,人可近前順勢勻力拉羔腿助產。野狍的母性特別強,產羔后立即舌舔羔毛并自行喂乳。約1~2 小時胎盤脫落,母狍自行吃掉以補其身,這是由野狍的特性決定的。
從哺乳期開始每天給母狍增加150g 精飼料,7天后增加到200g。同時添加些奶粉、骨粉等動物蛋白,另外再添加些青綠多汁飼料。
狍羔7天后有吃土的習性,要選擇半蔭地干凈土約1 筐堆放在圈內墻角處供其自行采食。狍羔約15天開始采食飼料,60天脫離母乳。當年可長到25kg 以上,第2 年即可配種,到2 周歲以上時產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