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杰, 相炳哲, 張源清, 楊 諄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三維CAD軟件因其強大功能所具備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正在取代二維CAD手段而廣泛應用于機械等領域工業(yè)化產(chǎn)品設計。其功能不僅包括從三維建模入手進而可以轉化為二維工程圖,而且,也包括了先進的系列化設計理念和方法。而目前進行的中國古代建筑復建、修繕、仿古建筑等設計工作,通常仍主要采用二維CAD(AutoCAD等)輔以三維效果圖的方法。
筆者認為,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先進設計手段之間存在著很多可利用的“設計信息接口”,很適于利用三維CAD方法表達古代建筑。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尤其是梁架結構,包含著許多與機械產(chǎn)品類似的結構特征,甚至蘊含著大量類似于現(xiàn)代工業(yè)產(chǎn)品先進的系列化成組設計特征。如果采用三維CAD先進手段,可望與以往方法相比,既具有優(yōu)越性,又具有實用性。這既對于國家大力支持的古代文物建筑保護、復建、修繕和仿古建筑設計具有積極意義,又對在圖學教育中拓展知識面和專業(yè)深度有益。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中包含的類似工業(yè)產(chǎn)品特征包括:零件—裝配體特征,模數(shù)化設計特征,以及蘊含著類似先進的系列化成組設計特征。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以下簡稱古代建筑或古建)梁架結構具有類似于機械裝置的零件—裝配體特征。首先由木料制作成各種柱、梁、檁、枋等構件(零件),然后以特有的榫卯結構“裝配”在一起,形成整體梁架結構(裝配體),如圖1、圖2所示。
圖1 硬山建筑木構架三維模型裝配體及構件名稱
圖2 梁架構件及榫卯裝配局部
其中各類榫卯結構兼有連接件、“配合面”、“定位銷”等不同的功能特性。
所以,可使用三維CAD軟件,采用機械設計的零件—裝配體建模方法建立古建模型(包括榫卯結構),然后可再轉化為工程圖(見圖3與圖4[1]、圖5[2](單位:1/10斗口))。
圖3 斗拱構件
圖4 斗拱裝配體
圖5 斗拱立面圖與仰視平面圖
中國古代建筑經(jīng)歷幾千年發(fā)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包括大量建筑物,而且也給后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獻,包括宋代《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3]等。后經(jīng)梁思成大師等幾代人的不斷研究整理,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文獻給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古代建筑模數(shù)化設計思想和方法[4]。這與后來從國外傳入的機械模數(shù)化設計(例如齒輪設計)方法既有類似之處,又有更大的使用范圍。
即古建模數(shù)設計不僅體現(xiàn)于構件(零件)設計,而且還體現(xiàn)于房屋整體結構(裝配體)設計中。不僅一個構件的尺寸是基本模數(shù)的函數(shù),而且整個梁架結構也是基本模數(shù)的函數(shù)。古代建筑物構件和整體各部分之間形成的和諧比例(美學功能及使用功能方面)、合理的力學結構(即使強烈地震也只是墻倒屋不塌,震后可自動復原)既源于榫卯結構,又與模數(shù)化設計密切相關。
這種規(guī)范成為設計和施工的固定法則,被古代建筑師們千百年來嚴格遵循。如梁思成大師所說:“清代于雍正12年欽定公布《工程做法則例》,凡在北平的一切公私建筑,在京師以外的‘敕建’建筑,都崇奉則例,不敢稍異?!盵5]
這種古建設計模數(shù)關系稱為“權衡”。其中大式建筑以“斗口”為基本模數(shù),見圖6[6];小式建筑以“檐柱徑”為基本模數(shù),見表1[6]。
此權衡關系非常適合利用三維CAD的零件系列化設計功能進行模數(shù)化建模設計,并在古建領域具有深遠的推廣意義。本文插圖(圖6除外)所示模型,均按清式權衡制作[6]。
圖6 清式斗口的等級節(jié)選(基本模數(shù))
表1 清代小式(或無斗拱大式)建筑木構件權衡表(節(jié)選)(單位:柱徑D)
工業(yè)系列化產(chǎn)品的外部特征是,既具有鮮明而統(tǒng)一的風格,又具有形態(tài)各異的品種個體形態(tài),例如許多著名品牌汽車。
古代的建筑匠師們嚴格遵循上述法則建造了無數(shù)風格鮮明統(tǒng)一、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例如在統(tǒng)一的風格下,古建筑的“大屋頂”(屋面)包含了廡殿式(如太和殿)、歇山式(如天安門)、攢尖式(如中和殿)、懸山式(屋面挑出山墻外)、硬山式(如北京四合院民居),以及單檐、重檐等許許多多的式樣。從系列的風格統(tǒng)一性和其中不同個體的差異性(包括建筑物大小不同的體量)綜合觀察,非常符合系列化整體設計特征。
較早的機械系列化設計方法是,根據(jù)已有的基本機型派生設計后續(xù)的第二、第三……機型。由于設計前一機型時未能考慮后一機型的需要,故此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同系列中的不同品種數(shù)量很少。
更先進的系列化設計可見于20世紀80~90年代,國家引進技術項目中包含的“設計、工藝一體化的成組設計”技術[7]。其主要特點是“同時設計系列中的多種產(chǎn)品(幾十種機型)”。由于不再是“派生”設計新品種,因而沒有“基本機型”,各機型彼此“平等”。
此方法是將系列中多種機型的同名零件,按“功能相似、形狀相似”分組,同時進行同組設計,盡量采用統(tǒng)一結構甚至統(tǒng)一尺寸。其目的是為采用統(tǒng)一專業(yè)化加工設備(例如昂貴的沖壓模具)、提高成組加工程度創(chuàng)造條件,以提高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程度。其效果是在大幅度增加系列中機型數(shù)量的同時,顯著節(jié)省加工設備成本、顯著節(jié)省生產(chǎn)時間與空間。
為此,大量采用“多件同圖”作法,即多種相似零件共用相同圖形,為統(tǒng)一設計專用加工設備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依據(jù)。此法可謂設計與工藝一體化的橋梁。
三維CAD軟件已經(jīng)吸收了上述先進的“同時進行同組設計”的方法[8],包括建模功能和工程圖功能。例如,用同一模型文件可同時設計形狀相似的多種(多配置)零件,多配置零件亦可表達于同一個工程圖文件中。
我國古代建筑中蘊含著類似于“同時設計全系列多種產(chǎn)品”的“設計、工藝一體化”的系列化設計方法,而且是經(jīng)千百年考驗的成熟思想和方法。這為我們今天利用現(xiàn)代三維CAD手段進行古代建筑設計提供了“信息接口”。
1)上述古建模數(shù)化設計亦可歸為系列化設計方法。因為,古建模數(shù)化設計不僅用于構件(零件),而且用于建筑整體(裝配體),單體建筑使用同一基本模數(shù);同時,此法還用于建筑群,建筑群采用多種基本模數(shù)(見表1)。這樣,因模數(shù)(權衡)設計的更廣泛應用,使古代建筑群具有了系列化特征。
2)在單體建筑和建筑群中,大量存在著“功能相似、形狀相似”且有權衡關系的構件(見圖3)。這就為古人提高施工專業(yè)化、提高施工質(zhì)量和進度創(chuàng)造了方便條件(故宮這樣的超大建筑群,其建造速度非??靃9]),也為我們今天采用三維CAD軟件的系列化設計功能提供了條件,進而為大幅度提高設計效率和減少差錯提供了條件。
3)由古建技術的高度模數(shù)化和構件的形狀相似性,誕生了“丈桿”這種設計、施工一體化的特殊工具。“丈桿”是根據(jù)基本模數(shù)、“權衡”制作的具有度量功能且不易變形的長木桿。在木構件制作之前,先將建筑物的柱高、面闊、進深、出檐尺寸、榫卯位置等參數(shù)刻畫標記在一組丈桿上,然后以丈桿尺度為根據(jù),既用來指導木構件制作,又用來校核大木安裝(梁架裝配)[6]。在施工現(xiàn)場,可用丈桿取代圖紙,這不但可謂古代的“無紙化施工”,而且丈桿亦成為古建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的“橋梁”,傳承至今。
首先,最基本的“驅動尺寸”參數(shù)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模數(shù)化、系列化設計的必要條件。當改變尺寸參數(shù)時即驅動模型尺寸改變。此外包括以下3個方面:
1)一個模型文件中可同時設計多個形狀相似的多“配置”零件。例如不同位置的單步梁形狀相似但不相同,可在同一文件中設計成多“配置”單步梁,改變配置選項,即可改變?yōu)榱硪环N構件,如圖7所示。
圖7 多配置單步梁(節(jié)選)
2)零件“方程式”功能。由于古建構件各部尺寸存在模數(shù)(函數(shù))關系,其中一個尺寸可作為其他多尺寸的自變量,故可用此功能同時進行形狀相似的多種規(guī)格的構件設計。
在設計一組(同名或不同名)構件時,既可單獨應用上述一個功能,又可綜合應用。
例如斗拱中的“單才萬栱”與“廂栱”屬于雖不同名(不同裝配位置)但形狀相似的構件??稍谕荒P臀募芯C合利用“多配置”和“方程式”功能同時設計不同名、不同基本模數(shù)的構件,模型完成后,只需改變基本模數(shù),其他尺寸即隨之按需改變;改變配置選項,即可改變?yōu)榱硪环N構件,見圖8(單位1/10斗口)。
圖8 單才萬栱(1斗口)與廂栱(1.5斗口)
3)除上述功能外,須在系列化設計思想的前提下,從繪制草圖時,即開始合理運用細節(jié)技巧,隨時考慮系列因素,為方便實現(xiàn)多種“配置”和多種基本模數(shù)創(chuàng)造條件。
除直觀性明顯提高以外,與繪制二維工程圖方法相比,還有如下5方面優(yōu)點:
1)有利于更完整地傳承古建技術。例如構件的三維模型包括榫卯結構,并以榫卯表面作為裝配配合面,使得裝配關系更準確。否則,易造成信息缺失,削弱傳承性。
2)既可表達整體又可表達單一構件,亦可演示大木安裝(梁架裝配)過程。尤其榫卯結構的裝配關系對施工(包括修繕)有更直觀指導意義。
3)裝配體的“干涉檢查”功能可檢查構件的建模錯誤或裝配錯誤。
4)工程圖文件中多視圖來自同一模型,可減少二維繪圖易出現(xiàn)的多視圖各部關系的差錯。
5)工程圖文件可保存為與二維CAD兼容格式,故可與二維CAD軟件配合使用。此可作為從目前常用的二維表達向三維表達的過渡做法。例如脊獸等復雜造型,實際設計時常采用示意表達,后由匠師按專業(yè)方法或特定復原依據(jù)(照片或實物)準確完成。
我們的祖先在古代農(nóng)耕社會創(chuàng)造出類似工業(yè)產(chǎn)品,意味著成熟技術規(guī)范和至今仍屬先進的系列化整體設計理念和方法,且存在著古代技術與現(xiàn)代手段之間非常吻合的“信息接口”。我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既為學習、教授現(xiàn)代設計手段,也為更好地保護祖國文化遺產(chǎn)。
[1]臧爾忠. 清式斗拱分件圖集[M]. 北京建工學院古建研究室, 1994: 1-16.
[2]潘德華. 斗拱(第2版)[M]. 福州: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420.
[3]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 26-32.
[4]梁思成. 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11.
[5]梁思成. 清式營造則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
[6]馬炳堅. 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第2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M]. 2003: 1-183.
[7]張士杰. 三維CAD軟件的系列化設計功能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1: 102-104,110.
[8]何煜琛, 陳 涉, 陸利鋒. Solidworks2005基礎及應用教程[M]. 北京: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06: 291-299.
[9]陳連營. 未開放的紫禁城[M]. 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