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
(文山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應對風格是指在各種應激情境中都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帶有個人特點的應對方式的組合形式。一個人的應對風格是其人格特征在應對活動中的表現(xiàn),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1]應對風格是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調節(jié)變量。面對同樣的應激源,不同個體可以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和心理后果,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應對方式。[2](P106)在以往關于應對風格的研究中,研究對象主要針對中原地區(qū)青少年,文山處在祖國的西南邊陲,苗族是文山地區(qū)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為深入研究文山地區(qū)苗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必要對苗族青少年的應對風格進行調查研究。
采取分層抽樣法,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比例較高的文山市、廣南縣隨機抽取460名小學五年級到大學的苗族青少年學生進行問卷測試,收回有效問卷378份。其中,小五、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學分別為:55人、59人、56人、52人、39人、37人、38人、42人;男生201人,女生177人;獨生子女56人,非獨生子女322人。
1.應對風格測量問卷 采用梁寶勇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風格分量表》。該量表由8個因子構成,分別為: 1)注重問題(11個項目):得分越高說明受測者更可能采取解決問題的行為或者遠離問題情景;2)注重情緒表達(7個項目):得分越高意味著受測者面臨問題的時候更多地采用情緒發(fā)泄和壓制等方式調節(jié)情緒;3)理智合理化(6個項目):得分越高意味著受測者面臨問題時更傾向于采用理智的和合理化的行為方式;4)行為生理(4個項目):得分高意味受測者更可能采用身體活動的行為方式緩解問題情景帶來的壓力;5)否認壓抑(2個項目):得分越高意味受測者面對問題時更多地采用否認、壓抑的方式;6)躲避求助(3個項目):得分越高意味著受測者面對問題時更容易采用躲避、求助的行為方式;7)宣泄忍耐順從(3個項目):得分越高意味著受測者面對問題時更多地采用獨自宣泄、忍耐和順從等行為方式;8)情緒行為(4個項目):由4種較成熟的防御機制組成,是個體處理心理應激的“無意識的”心理手段。[3]該量表全部采用正向計分方法,即:取各因子所屬條目得分之和,除因子條目數(shù)即為該項因子得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53,重測信度為0.75。[4]
2.施測過程 由筆者擔任主試, 以學校為單位,根據(jù)統(tǒng)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施測。
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采用SPSS12.0軟件對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F檢驗等。
苗族青少年年級因素在注重問題因子(F(7,370)=3.561,P=.009) 上 主 效 應 顯 著, 苗 族青少年得分隨年級增加而提高;在情緒表達因子(F(7,370)=14.352,P=.000)上主效應極其顯著,苗族青少年從小五—高二得分隨年級增加而降低,高三得分比高二有所上升,大學時最低;在理智合理因子(F(7,370)=3.217,P=.010)主效應非常顯著,得分呈倒“V”字形,初三得分最低,大學得分最高;在行為生理因子(F(7,370)=2.879,P=.011)主效應顯著,小五、初一得分顯著高于初二、高一、大學年級;在否認壓抑因子(F(7,370)=3.789,P=.002)主效應非常顯著,大學得分最低,且大學、高二顯著低于除初三、高三的其他年級;在躲避和求助策略因子(F(7,370)=6.124,P=.000)主效應極其顯著,小五得分最低,而且顯著低于所有的年級,小五后平穩(wěn)發(fā)展。在獨自宣泄因子(F(7,370)=3.854,P=.003)主效應非常顯著,高二、高三年級顯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年級,高三年級得分最高;在情緒行為因子(F(7,370)=6.341,P=.000)主效應極其顯著,大學得分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小五、初一顯著高于除大學外其他年級。
苗族青少年男性女性在注重問題(T=1.426,P=.050)因子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男性得分顯著高于女性;苗族青少年男性女性在否認壓抑(T=3.137,P=.005)因子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男性顯著高于女性。在情緒表達(T=.327,P=.652)、理智合理(T=.235,P=.841)、行為生理(T=-.527,P=.321)、躲避求助(T=-.259,P=.718)、獨自宣泄(T=-.498,P=.689)、情緒行為(T=.268,P=.731)因子上差異均不顯著。
苗族青少年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僅在躲避求助(T=-4.443,P=.001)因子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非獨生子女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注重問題(T=.698,P=.527)、 情 緒 表 達(T=.116,P=.903)、理智合理(T=1.238,P=.079)、行為生理(T=1.013,P=.216)、否認壓抑(T=-.981,P=.109)、獨自宣泄(T=.427,P=.672)、情緒行為(T=-.831,P=.562)因子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苗族青少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因素在注重問題(F(4,373)=3.769,P=.005)上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在理智合理因子上(F(4,373)=3.418,P=.009)上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1-400元區(qū)間的苗族青少年得分最高;在行為生理因子上(F(4,373)=2.658,P=.032)上存在顯著差異,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1元以上的苗族青少年得分最高。在情緒表達(F(4,373)=.806,P=.521)、否認壓抑(F(4,373)=1.496,P=.202)、 躲 避 求 助(F(4,373=1.740,P=.139)、 獨 自 宣 泄(F(4,373)=1.740,P=.139)、情緒行為(F(4,373)=1.526,P=.139)因子上均未見顯著差異。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苗族青少年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舍去情緒發(fā)泄、生理行為、否認或壓抑等消極應對行為,更多采用解決問題、把問題合理化、躲避問題情境、忍耐和順從來處理挫折情景。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苗族青少年隨著年級提高,閱歷越來越豐富,思維越來越成熟,當面對困境的時候就能夠理智地分析、解決問題,并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這是符合心理年齡發(fā)展特征的,是其他民族都具有的共性,并非民族特性。小學生天真、好玩,認知不成熟,很容易通過游戲來忘記不愉快的事,所以常常采用否認等方式來應對挫折,這與他們的年齡特征分不開。高年級的苗族青少年可能由于面子觀念以及自尊、虛榮等心理的存在,面臨問題情景時寧愿獨自宣泄,也不愿意向他人傾述,或者是情緒、情感體驗能力較低,導致他們在挫折或困難面前,很少采用與情緒相關的應付行為。
本研究結果表明,苗族青少年男性面臨應激源時傾向于解決問題,而女性則傾向于使用否認壓抑的方式逃避壓力,這可能是受家庭教育、社會角色期待影響導致的,苗族父母(特別是母親)為了女兒將來能建立美滿幸福的婚姻家庭,從小就培養(yǎng)女兒“仁愛”和“善良”的崇高品德,增強“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樹立接受“丈夫”調解,敬老、愛老、善老的家庭觀[5]。男性總被認為是“強者”,更注重“面子”,遇到問題時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逃避,否則會被人恥笑為“懦夫”;而女性則不同,總被認為是受保護對象,不能解決問題是可以諒解的,所以苗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采用否認壓抑的行為方式。
本研究也表明苗族非獨生子女更傾向于采用躲避或求助的應對策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本研究對獨生子女的取樣多來自城區(qū),從小受鼓勵較多,形成了遇事敢為的行為特征,而非獨生子女取樣多來自農(nóng)村,農(nóng)村家庭傳統(tǒng)觀念認為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是義務,接受別人的幫助也是自己的權力,所以這些從小在農(nóng)村生活的孩子離開家來鄉(xiāng)鎮(zhèn)讀書,在相對陌生的環(huán)境中面對引起壓力的應激源就不可避免地求助他人或者躲避。
本研究結果表明,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301-400元)的苗族青少年更容易采取解決問題、理智合理化等積極應對行為來緩解壓力。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可能是人均月收入較高的被試其父母大多數(shù)是公務員、教師、醫(yī)生,有相對固定的收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較多,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相對較科學與合理,這種家庭培養(yǎng)的孩子就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家庭經(jīng)濟情況較好(家庭人均月收入401元以上)的苗族青少年更容易采取逛街購物、吃零食、聽音樂等行為方式來處理挫折情景,因而家庭經(jīng)濟情況較好的苗族青少年可以通過“花錢”來緩解壓力,而其他經(jīng)濟情況較差的苗族青少年則不具備這種“經(jīng)濟實力”。
苗族青少年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舍去情緒發(fā)泄、生理行為、否認或壓抑等行為,更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把問題合理化、躲避問題情境、忍耐和順從的行為來處理挫折情景。苗族青少年男性面臨應激源時采用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而女性則更多地使用否認壓抑的方式逃避緩解壓力。苗族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傾向于采用躲避或求助的應對策略。人均月收入較高家庭的苗族青少年更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理智合理化、行為生理等積極的應對行為。
[1]Folkman S, Lazarus R S.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1986(3):571-579.
[2]梁寶勇,等.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郝志紅,梁寶勇.中國青少年心理素質——應對風格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4): 277-282.
[4]班啟艷,陶云,于暢.我國傣族青少年應對風格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3):376-377.
[5]吳桂鴻.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俗及其和諧婚姻家庭構建價值[J].懷化學院學報, 2010(31):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