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嵐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機電工程系,江蘇蘇州215104)
奧地利車銑技術公司生產(chǎn)的WFL M35 能實現(xiàn)四軸聯(lián)動車削、五軸聯(lián)動銑削,可在多面體、任意斜面上銑削、鉆孔等,圖1 是M35 車銑加工中心工作區(qū)。WFL M35 采用西門子840D 數(shù)控系統(tǒng),從結構運動圖看(如圖2),機床具有X1、Y1、Z1、B1、C1、Z2、Z4、S1、S39 個運動軸,S1既是車削模式下的車削主軸,又是銑削模式下的C1軸;S3是銑削模式下的銑削主軸;Z2是中心架;Z4是尾座。
圖1 M35 車銑加工中心工作區(qū)
圖2 機床結構運動圖
為實現(xiàn)WFL M35 多面定位加工功能及主要車銑復合指令的后處理輸出,后置處理開發(fā)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
(1)實現(xiàn)WFL 與西門子系統(tǒng)共同開發(fā)的常用車銑加工指令。M35 主要車銑指令見表1。
(2)實現(xiàn)機床多軸聯(lián)動,包括銑削模式下X1、Y1、Z1、B1、C1五軸聯(lián)動、車削模式下X1、Y1、Z1、B1四軸聯(lián)動。
表1 M35 主要車銑指令
(3)完成后置處理中的關鍵問題:實現(xiàn)復合加工中心多軸定位加工;坐標平移與變換;五軸加工指令輸出等功能。
(1)新建UG NX Post Builder 后處理:WFL_M35_5AXIS,單位:mm;啟用UDE 編輯器;機床類型:5 軸帶一擺頭一轉臺。
(2)機床參數(shù)配置:根據(jù)機床實際參數(shù)設置行程X =600、Y =250、Z =2 150;Traversal Feed Rate為12 000;B 軸擺角為-110° ~110°;Initial Spindle Axis 為Z 軸。
(3)通過Post Link 連接車削后置處理:五軸銑削后處理文件與兩軸車削后處理文件可以完成M35大部分的應用需求。Post Link 圖見圖3。
圖3 Post Link 圖
(4)在Program & Tool Path 的用戶自定義命令中添加PB_CMD_set_csys 命令,完成刀位點從UG 幾何坐標系到MSYS 的坐標平移與變換以及WFL 車銑指令的實現(xiàn)與輸出。
部分代碼如下:
這段程序指定了 MITRANON、MILL5AON、TLCH1 等指令的輸出。其中,PB_CMD_tlch1 用來指定B1軸、C1軸換刀后的角度,實現(xiàn)機床的多軸定位加工,旋轉軸換刀后角度計算如下:
B1軸換刀后的角度計算代碼:
C1軸換刀后的角度計算代碼:
(5)在Program & Tool Path 的用戶自定義命令中添加PB_CMD_recalculate 命令,用來實現(xiàn)五軸加工時的程序格式輸出,旋轉坐標系下刀軌坐標點的換算程序代碼如下:
(6)將PB_CMD_recalculate 添加至Tool Path-Motion,設置直線運行與圓弧運動,見圖4。
圖4 刀軌運動設置
(7)修改PB_CMD_end_of_path,在操作尾寫入MITTRANOF,MILL5AOF 等命令,修改PB_CMD_end_of_program,寫入程序結束時的標準代碼“GOHOME;M3 =5;M66;TLEND;M30”。
(8)將后置處理程序添加入template_post.dat 文件,加工程序后置輸出測試。
XZC+XZ 模式樣例程序:
五軸模式樣例程序:
上述后置處理程序基本能實現(xiàn)WFL M35 機床的多軸定位加工、多軸聯(lián)動加工等功能。鑒于篇幅,復合機床的配置、程序指令地址符、輸出格式等基本步驟修改,以及車削的后處理開發(fā)等內(nèi)容文中沒有贅述。M35 的多軸定位鉆孔與B 軸聯(lián)動車削的實現(xiàn)擬另起篇幅。
【1】蔣思寶,張宇,劉爽.基于UG6_0 的DMU125FD 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后置處理的開發(fā)[J].中國制造業(yè)信息化:學術版,2011,40(5):37-40.
【2】劉隕雙.淺談WFL 車銑復合機床測量循環(huán)的后置處理[J].CAD/CAM 與制造業(yè)信息化,2011(9):73-75.
【3】劉鴻雁,黃玉美,高峰,等.基于UG 的混聯(lián)機床后置處理方法[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8,39(5):160-164.
【4】夏愛宏,戈迎喜.基于NX 的復合機床后處理器開發(fā)與應用[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0(8):69-70.
【5】王中勝,張磊,劉萬普,等.基于VERICUT 的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虛擬仿真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11(1/2):106-101.
【6】張磊.UG NX6 后處理技術培訓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