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軍 ,于建江
(1.鹽城師范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鹽城 224002;2.南京大學 軟件學院,南京 210093)
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成熟的定位系統(tǒng)。GPS通過衛(wèi)星授時和測距對用戶進行定位,具有定位精度高、實時性好、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點。但是GPS只適用于無遮擋的室外環(huán)境,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存在較大的誤差。近年來,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gòu)對室內(nèi)定位技術(shù)進行了研究,提出了 TOA[1]、TDOA[2]、AOA[3]、WI-FI RSSI指紋[4]等算法。
基于WI-FI信號強度(RSSI)的指紋識別(Fingerprinting)定位是目前室內(nèi)和室外城市密集區(qū)的重要定位算法之一[5,6]。與其它定位算法相比,WI-FI RSS指紋定位存在很多優(yōu)點。首先,WI-FI指紋定位成本低廉。它利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存在的WI-FI接入點實現(xiàn)定位,而AOA等算法需要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部署特殊的硬件設備。其次,WI-FI RSSI指紋定位可以使用大眾化的智能手機實現(xiàn)無所不在的定位。最后,WI-FI指紋定位原理以及計算過程都非常簡單。但是由于室內(nèi)環(huán)境比較復雜,無線信號在室內(nèi)環(huán)境極不穩(wěn)定,WI-FI RSSI指紋定位存在較大的誤差,這已成為RSSI指紋定位技術(shù)商業(yè)化的瓶頸,當前,國內(nèi)外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如何提高RSSI指紋定位的精度[7]。
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如商場、電影院),人們總是喜歡結(jié)伴而行,形成一個群組。群組成員之間的物理距離通常較近,但是通過WI-FI RSSI指紋定位計算出來的位置可能相差較遠,與現(xiàn)實的情況不符?;谝陨嫌^察,本文提出了基于群組的WI-FI RSSI指紋定位算法,利用群組成員相互之間的物理距離來提高WI-FI RSSI指紋定位精度。
WI-FI RSSI指紋定位分為離線訓練和在線定位兩個階段。如圖1所示,假設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存在{AP1,AP2,AP3…APN}N 個 WI-FI無線接入點。離線訓練階段,首先在室內(nèi)均勻地選取P={P1,P2,P3…PM}M個點(如圖1中的訓練點所示),其坐標分別為{( x1,y1),(x2,y2),(x3,y3)…(xM,yM)} ;然后,分別在每個點Pi(1≤i≤M)處采集各個AP的信號強度作為該點的指紋,記為RSSi=(RSSi1,RSSi2…RSSij…RSSiN),其中RSSij是點 Pi處接收到APj的信號強度值;最后,將每個點的坐標和指紋{(xi,yi),(RSSi1,RSSi2…RSSij…RSSiN),1≤i≤M }存入數(shù)據(jù)庫。在線定位階段,首先在待定位的地方獲取每個AP的信號強度值(S1,S2,S3…Si…SM),其中Si為接收到APi的信號強度值;然后采用公式(1)計算待定位處RSS向量與數(shù)據(jù)庫中各點RSS向量之間的距離。
其中1≤i≤M,w取大于0的整數(shù)。最后根據(jù)上面的結(jié)果估計待測位置的坐標,通常的做法是采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最近鄰法(NN,Nearest Neighborhood)、K最近鄰算法[8,9](KNN,K Nearest Neighbor)等。比較為業(yè)界所認可的是采用K最近鄰算法,即選取K個距待測位置最近的點,按式(2)計算待測位置的坐標。
雖然存在很多優(yōu)點,但是室內(nèi)環(huán)境比較復雜,受室內(nèi)物理以及來往行人的影響,信號傳播會發(fā)生反射、衍射和散射,因此信號強度RSSI值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信號強度值的波動導致WI-FI指紋定位的誤差較大,約為6~8m。近年來,大量工作都在探索如何減小WI-FI RSSI指紋定位的誤差。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喜歡結(jié)隊出行。比如在商場,男女朋友總是習慣手挽著手一起狂街。多個相互熟悉的人同時在室內(nèi)行走時,通常會形成一個小組,我們稱之為群組。在群組之內(nèi),人與人之間相隔很近,或者是前后相差一步,或者左右相差一步。本論文利用群組中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物理間隔來減小WI-FI指紋定位的誤差。
如圖1所示,A,B,C,D是四個一起行走的好友,前后左右相差0.5m(一步的距離)。他們形成了一個群組。由于WI-FI指紋定位存在較大的誤差,A、B、C、D通過定位算法計算出來的位置分別為A′、B′、C′、D′,不同程度地偏離了各自準確的位置。然而A′、B′、C′、D′四個點構(gòu)成的形狀不滿足A、B、C、D四個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我們可以利用A、B、C、D之間的物理距離來修正WI-FI指紋定位的誤差。
利用群組來提高WIFI指紋定位的精度分為兩步。首先是群組的識別,本文通過編輯距離識別不同的群組;然后利用群組之間的物理距離計算群組成員的實際位置。
圖2 多人定位誤差
最小編輯距離[6]是指兩個字符串之間,由一個轉(zhuǎn)成另一個所需要的最少編輯操作次數(shù),允許的編輯操作包括:將一個字符替換成另一個字符,插入一個字符或者刪除一個字符。最小編輯距離是一種衡量兩個序列相似性的度量方法。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感器設備已經(jīng)無處不在。普通的智能手機上存在8、9種傳感器,包括GPS、方向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溫度計、環(huán)境光傳感器等。本文利用智能手機上的加速度傳感器和方向傳感器發(fā)現(xiàn)群組。
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存在很多地方能夠引起智能手機上傳感器讀數(shù)的強烈變化,我們將這些變化稱之為事件。在電梯中,加速度傳感器能夠監(jiān)測到電梯啟動和停止導致的超重和失重,如圖3所示。在室內(nèi)的轉(zhuǎn)角處,方向傳感器隨著人的身體發(fā)生轉(zhuǎn)動,其讀數(shù)也隨著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如圖4所示。
圖3 電梯中加速度傳感器的變化值
設智能手機能夠監(jiān)測出的事件集合為S,其中S={E1,E2,E3,E4}。E1,E2,E3,E4分別表示超重、失重、向左轉(zhuǎn)和向右轉(zhuǎn)。在室內(nèi)行走時,記錄下監(jiān)測到的事件。一段時間后,會形成由E1,E2,E3,E4組成的事件序列。如果兩個人屬于同一個群組,他們所監(jiān)測到的事件序列會有很高的相似度,同時,通過WI-FI指紋定位算出的結(jié)果應大致處于同一個區(qū)域。
圖4 方向傳感器在轉(zhuǎn)角處的讀數(shù)變化
設A,B兩人監(jiān)測到的事件序列分別為traceA和traceB,通過WI-FI指紋計算的位置分別為A′、B′。我們通過下式判斷A,B兩人是否屬于同一群組:
其中dis( A′,B′)為 A′和 B′的歐式距離,MED(traceA,traceB)為traceA和traceB之間的最小編輯距離,θ為閾值。當不等式成立時,A、B屬于同一個群組,否者不屬于一個群組。兩個事件序列最小編輯距離算法的偽代碼如下:
在識別群組后,我們通過群組成員之間的物理距離修正WI-FI指紋定位產(chǎn)生的誤差。為簡化說明,假設一個群組中成員為A、B、C。A、B、C監(jiān)測到的事件序列分別為 traceA,traceB和 traceC。traceABC為traceA、traceB、traceC的最大公共子序列。則A、B、C之間的距離可通過下面的式子估算。
其中L是traceABC最大公共子序列的長度,分別是A、B、C監(jiān)測到traceABC中第i個事件的時間,ρ為人的步行速度。
設A,B,C采集到的WI-FI信號強度M個AP的信號強度向量分別為:
為了驗證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在智能手機上實現(xiàn)了定位算法,并在如圖5所示的室內(nèi)環(huán)境中進行了測試。
圖5 實驗環(huán)境
實驗總共部署了15個AP,均勻分布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每平方米內(nèi),我們選取一個點進行WI-FI指紋訓練。在線定位階段,手持智能手機,分別組成2/3/4/5/6人群組,在室內(nèi)各進行100次測試。群組識別的準確性如表2所示。
表2 群組識別正確率
基于群組的WI-FI指紋定位和WI-FI指紋定位算法的誤差累計分布如圖6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基于群組的WI-FI指紋定位算法能夠明顯地減小WI-FI指紋定位的誤差。
圖6 定位誤差累計分布
室內(nèi)定位是位置感知計算和基于位置的服務的基礎。WI-FI指紋定位是最常用的室內(nèi)定位算法之一。但由于室內(nèi)環(huán)境較復雜,無線信號的傳播存在反射、衍射和散射,WI-FI指紋定位存在較大的誤差。本文設計和實現(xiàn)了一種基于群組的WI-FI指紋定位算法。該算法利用群組成員之間的物理距離減小WI-FI指紋定位的誤差。實驗表明,該算法能夠有效地提高WI-FI指紋定位的精度。
[1]Guvenc I,Chong C C.A survey on TOA based wireless localization and NLOS mitigation techniques[J].Communications Surveys&Tutorials,IEEE,2009,11(3):107-124.
[2]Musicki D,Kaune R,Koch W.Mobile emitter geolocation and tracking using TDOA and FDOA measurem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Signal Processing,2010,58(3):1863-1874.
[3]Chang A C,Chang J C.Robust Mobile Location Estimation Using Hybrid TOA/AOA Measurementsin CellularSystems[J].Wireless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12,65(1):1-13.
[4]Yang Q,Pan S J,Zheng V W.Estimating location using wi-fi[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8,23(1):8-13.
[5]孟磊,丁恩杰,馮啟言,等.基于Wi-Fi與WebGIS的井下移動目標定位與歷史軌跡提取[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28(3):109-110.
[6]劉曉文,張秀均,郝麗娜,等.基于WI-FI的井下定位算法研究[J].傳感技術(shù)學報,2012,25(6):854-858.
[7]Fang S H,Wang C H.A dynamic hybrid projection approach for improved Wi-Fi location fingerprinting[J].IEEE Transactions on,Vehicular Technology,2011,60(3):1037-1044.
[8]Weinberger K Q,Saul L K.Distance metric learning for large margin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J].The Journalof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9,10:207-244.
[9]Triguero I,Derrac J,Garcia S,et al.A taxonomy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ototype generation for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2012,42(1):8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