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玉,張國偉
(1.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2.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自從古登堡發(fā)明活字印刷機以來,大眾傳媒的技術革新層出不窮。時至今日,大眾傳媒的隊伍已經不再局限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范疇,擴編至來勢洶洶的各類新媒體。大眾傳播的繁榮景象令人陶醉,學界、業(yè)界甚至受眾自身都為其所帶來的信息環(huán)境改良而歡欣鼓舞。從宏觀的人類傳播歷史來看,大眾傳媒在改良人類信息環(huán)境方面確實取得了飛躍式的成功;從微觀的媒介使用來看,受眾在信息使用方面的差距正在拉大而不是縮小??紤]到信息時代的核心資源乃為“信息”的前提,受眾在信息方面的差距將會轉變?yōu)槲镔|財富上的差距,并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0世紀70年代,蒂奇洛等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信息鴻溝的假說。信息鴻溝理論認為,經濟狀況好的人比經濟狀況差的人在信息獲得、理解和使用方面更有優(yōu)勢,而信息優(yōu)勢將進一步拉開人們在經濟狀況上的差距。
圖1 信息鴻溝中的惡性循環(huán)
信息鴻溝指向的是在人類整體信息環(huán)境大幅度改善的同時,個體信息環(huán)境相對惡化的情況。對于那些信息環(huán)境相對惡化的個體而言,他正處于馬太效應的怪圈中?!妒ソ洝ゑR太福音》中有一個關于優(yōu)劣積累、劣勢累積的故事。需要外出的主人,將家中貨幣三等分給三個仆人,讓他們分別保管。一個仆人對這份錢分文未動,另外兩人則分別投資,投資的結果是一盈一虧。主人回來后對投資成功的仆人獎賞,讓他擁有更多;對投資失敗的仆人懲罰,讓他失去更多;對不盈不虧的仆人,則不賞亦不罰。后世的人們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用于描述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傳播學等活動中,優(yōu)勢不斷加強而劣勢不斷被強化的現象。馬太效應發(fā)生在大眾傳播的受眾信息接觸領域時,我們便稱其為信息鴻溝。信息鴻溝是新時代中貧富差距的重要表征和形成原因。從現實的視閾來看,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和“弱勢群體”問題在我國現實生活中的日益凸顯,分配正義不但已成為上至黨和政府,下至廣大群眾經常談論的話題,而且還成為眾多理論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1]
信息鴻溝中的經濟差距和信息差距的循環(huán)往復是如何形成的呢?經濟差距引發(fā)的信息差距更容易獲得人們理解:富有的人可以購買更好的信息、使用更好的媒介、擁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去解讀信息,進而獲得信息優(yōu)勢;貧窮的人無力或不愿購買好的信息、不能使用好的媒介、常常在解讀信息方面遜色幾分,進而處于信息劣勢地位。信息差距向經濟差距的運行是如何展開的呢?信息社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會的特質,在于其核心資源——信息。核心資源在社會資源交換中處于中心地位,它可以與其他經濟資源進行直接交換。這就意味著,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可以與貨幣、權利、物資、勞動力進行直接交換等等。
信息鴻溝源于受眾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差異,所以新媒體在滅失信息鴻溝方面沒有直接功效。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僅將手機、網絡等大眾媒介普及至“眾生”,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生產、傳播效率。受惠于數字技術,人們擁有便捷的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信息海洋。信息已經豐富到了需要人們研究“信息爆炸”、“注意力經濟”的程度。數字技術帶來的便捷渠道、豐富信息與信息鴻溝的消弭并不相關,反而可能會加劇信息鴻溝。數字技術背景下的信息鴻溝被研究者稱為數字鴻溝。數字鴻溝是由不同主體在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上存在的差距所造成的信息貧富分化問題,從本質上講則是信息資源獲取和利用的不平等。[2]公平是對現實分配關系與他們自身利益關系的一種評價。[3]數字技術應當為人們帶來普遍的福祉,而不是加劇貧富差距,加劇不公平。
受眾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能力、素質和修養(yǎng)稱為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用的能力。[4]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養(yǎng)理論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受眾在媒介使用方面是需要學習的,因而個體在媒介使用中便擁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素質和修養(yǎng)。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答另外一個問題:清朝人穿越到今天能不能看懂電視。這個問題有點難以驗證,我們可以將時間從清朝拉近至現代:偏僻山區(qū)里的老爺爺、老奶奶看得懂電視嗎。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偏僻山區(qū)的老年人尚且看不懂電視,穿越回來的清朝人便更加難以看懂。這說明:看電視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學習的。環(huán)顧我們的社會,并不存在培養(yǎng)電視收看技能的專業(yè)機構,但是包括小朋友在內的人們仍然看得懂電視,這又是為何呢?這是因為人在成年累月的電視收看行為中學會了“看電視”。
目前,電視是所有大眾傳媒中接觸門檻教低的一種: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觀看,不認字也可以看得懂電視。電視的接觸門檻高于廣播,低于報紙、雜志、手機(智能手機)、網絡等等大眾傳媒。
如果媒介使用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能力、素質和修養(yǎng),即如果人們在媒介素養(yǎng)方面存在著差異,那么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了信息鴻溝呢?
媒介素養(yǎng)影響受眾對高質信息的接觸。傳統(tǒng)媒介受眾、新媒介受眾的分野,在數字技術普及的社會背景下,變得模糊不清。個體常常既使用傳統(tǒng)媒介,又使用新媒介。繁忙的受眾面對海量的信息能夠進行有效處理嗎?百年來,人們生產、傳播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卻并沒有顯著提高,這是受制于個體信息處理機——大腦,并未相應大幅度進化的影響所致。這是信息冗余的本質原因: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能力提高了,而信息理解的能力并未顯著提高。當人們被海量信息淹沒的時候,媒介素養(yǎng)是將人們渡至高質信息彼岸的小船。
媒介素養(yǎng)影響受眾對信息的理解能力。文字和圖像都是符號而已,這些符號背后的意義才是人們所要傳遞的內核,而符號和意義共同構成了信息。這就是說,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符號,這些符號所能在人腦中引發(fā)的聯想物才是意義。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意義是信息的內在核心。作者將所要傳遞的信息用符號表達出來,這是編碼;讀者通過閱讀將一堆符號解讀為意義,這是解碼。當意義從傳播者那里經過編碼、解碼程序,最終抵達受眾那里時,受眾的個體差異滲透到了意義的解讀中。每個受眾的解讀都略有差異,這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這種略有差異的解讀在很多時候將影響受眾對關鍵信息的捕捉。同樣是看新聞,某位觀眾卻有可能從 A地旱災的報道中看到豬肉即將上漲的信息。
圖2 編解碼中的意義變形
媒介素養(yǎng)影響受眾對信息的偏好,而經濟利益誘使媒介更加注重為優(yōu)質人群服務,而受眾偏好為媒介提供了目標受眾篩選的契機。媒介素養(yǎng)的形成伴隨著受眾媒介使用實踐的過程。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受眾的信息偏好逐漸形成并與媒介素養(yǎng)形成互動。這里,我們主要從媒介素養(yǎng)對受眾信息偏好影響的角度,來看經濟利益在信息鴻溝形成中的作用。在宏觀經濟不景氣與廣告主縮減廣告預算的情況下,強勢衛(wèi)視頻道將成為廣告主首選的廣告發(fā)布平臺,廣告收入將繼續(xù)保持穩(wěn)健增長,最終在新一輪的衛(wèi)視競爭中勝出。[5]
信息鴻溝是受眾的信息差距和經濟差距不斷拉開,并且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的一個運動發(fā)展著的過程。數字技術所帶來的信息繁榮并沒有像它表面看起來那樣,消弭受眾經濟差距在信息使用中形成的不平等。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6]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大眾傳媒終端缺乏所導致的信息鴻溝正在得到大幅度的緩解,而媒介素養(yǎng)對信息差異的影響則仍有加劇之勢。
數字鴻溝是信息鴻溝的一種,特指數字信息技術方面的鴻溝。美國最先提出并著手解決數字鴻溝問題,1995年,美國商業(yè)部電信與信息局(NTIA)發(fā)布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一項有關美國城鄉(xiāng)信息窮人的調查報告,報告中對數字鴻溝現象進行了具體描述,詳細揭示了當時美國社會不同階層人群采納和使用互聯網的差別?;蛟S,信息鴻溝根植于經濟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運行中的一些規(guī)律,難以完全消弭。但是,通過對媒介素養(yǎng)方面的有意識的提高,可以幫助經濟弱勢群體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斷或減弱經濟基礎對信息使用的影響力。
首先,培養(yǎng)經濟弱勢群體對切合生活利益的嚴肅信息的興趣。對密切關聯生活實際的嚴肅信息的關注,是經濟弱勢群體借助信息提高經濟能力的開始。在圖1中,經濟差距和信息差距的關聯包含兩個方面:經濟優(yōu)勢與信息優(yōu)勢的關聯;經濟劣勢與信息劣勢的關聯。從中可以看到,經濟能力和信息能力之間的高度關聯性。經濟弱勢群體的媒介使用常常是為了緩解生活、工作壓力,通過娛樂獲得身心放松。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從培養(yǎng)經濟弱勢群體對切合生活利益的嚴肅信息的興趣開始,利用信息能力和經濟能力的關聯度,實現對經濟能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其次,提高經濟弱勢群體的閱讀能力。相對于圖像,文字是嚴肅的,它更加擅長說理和分析,能夠更深刻地詮釋現象和問題。搭載著數字技術的春風,圖像傳播和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大眾傳播中的新時尚,受到受眾的廣為追捧。圖像和碎片化的信息,從冷熱媒介的角度來看,都是熱媒介的產物,即:信息的使用過程,較少需要受眾加工,是一種高度“易消化”的信息。從媒介使用的愉悅度來看,圖像和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因此更受追捧,但其中的理性成分較之文字遜色不少。對于文字閱讀能力的系統(tǒng)掌握,可以提高受眾信息的解讀和理性思維能力。
再次,增強經濟弱勢群體的傳播互動行為。大眾傳播媒介對于互動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樱沟么蟊妭髅娇梢愿玫匾?guī)劃其傳播行為,以便獲取目標傳播效果。但是,這不是互動作用的全部。對于受眾而言,互動可以成為其影響傳播者行為,進而影響整個傳播模式鏈條的重要工具。應當鼓勵經濟弱勢群體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反饋行為,積極參與到大眾傳播中去,將自己的信息需求反映到傳播者那里去。經濟弱勢群體甚至可以通過自媒體傳播模式干預大眾傳播,形成新的信息傳播鏈條,并進而爭取更加有利的信息使用氛圍。
上述三種提高經濟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的方法,都沒有涉及到行為主體的問題:誰來負責提高經濟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這里的建議是——設立專門項目,用于提高經濟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目前,在致力于提高經濟劣勢人群的信息使用能力方面,知識河流項目比較系統(tǒng)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知識河流(Know ledge River,縮寫為KR)項目于2003年發(fā)起,是為了改變西裔美人與印裔美人的信息弱勢現狀,倡導人是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帕特里夏·塔林(Patricia A.Tar in)??梢詫W習知識河流項目,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公益性優(yōu)勢,將經濟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培訓視為重要的受眾培養(yǎng)課題。
[1]段忠橋.馬克思主義研究應關注分配正義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5-23.
[2]陳艷紅.我國數字鴻溝問題的理論分析與應對策略[J].檔案學通訊,2005,(6).
[3]段忠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J].哲學研究,2000,(8).
[4]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yǎng)——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
[5]杜澤壯.2009年傳媒廣告馬太效應凸顯[J].傳媒:MEDIA,2009,(3).
[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互聯網統(tǒng)計信息[EB/OL].http://www.cnnic.net.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