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守峰,胡永彪
(1.長安大學 工程機械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2.西安工程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目前測量織物速度的最通用的方法是接觸式測量,采用導輪與織物進行機械式接觸,導輪在織物摩擦力的作用下回轉(zhuǎn),導輪圓周表面的速度與織物的速度相同。這種測試方法的優(yōu)點是成本低且測量方便,因而在生產(chǎn)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導輪與織物之間的滑轉(zhuǎn)問題,導致導輪表面的圓周線速度與織物速度不一致,這與所測量織物的摩擦因數(shù)、織物在導輪上的包圍角及導輪運轉(zhuǎn)靈活性的影響[1-2]有關;此外,導輪與不同織物的長時間接觸可能會造成纖維在其圓周面上的纏結(jié),使導輪圓周設計直徑發(fā)生變化,導致測量誤差[3-4]。本文利用織物表面灰度圖像的隨機信息,通過圖像互相關算法,實現(xiàn)了織物速度的非接觸式測量,避免了滑轉(zhuǎn)的現(xiàn)象,提高測速精度。
在紡織生產(chǎn)過程中,織物表面由于紗線交織的重復性,使所采集的織物信號的灰度分布表現(xiàn)出周期性。圖1為測試系統(tǒng)原理圖。圖中線陣CCD相機固定在織物上方,相機中的CCD像元排列方向與織物運行方向平行,在1個織物表面紋理周期內(nèi)連續(xù)采集2幀一維灰度信號I(k)和I(k+1)(如圖2所示,由于線陣 CCD相機幀頻較高,2幀信號對應的織物表面部位大部分重合,只存在小的位移,所以這2幀信號相關性很好),可根據(jù)這2幀信號間小的位移來估計織物速度。
圖1 測試系統(tǒng)原理圖Fig.1 System diagram
圖2 連續(xù)2幀信號Fig.2 Two consecutive frame signals of fabric gray image
對圖2所示的連續(xù)2幀信號進行互相關運算,計算互相關函數(shù)最大值出現(xiàn)的位置[5-7],由此確定相鄰2個采樣時間內(nèi)織物移動的像素數(shù)S。如圖1所示,根據(jù)光學成像原理,織物的位移量△L=υ×△t,在像面上對應的位移量△L'=S×δ(S為移動位移的像素數(shù),δ為像素尺寸),三者關系為△L=α×△L',則有
式中α為光學系統(tǒng)放大倍數(shù)。
在光學放大倍數(shù)α不變的前提下,織物的運動速度與S呈線性關系,從而確定織物運動的速度。
由于織物紋理灰度圖像為各態(tài)歷經(jīng)的平穩(wěn)過程,根據(jù)隨機過程相關理論,則 x(t)和 y(t)的互相關函數(shù)為
對于1個各態(tài)經(jīng)歷的隨機過程,可以取1個相當長時間的樣本函數(shù),將樣本函數(shù)用時間間隔分割成一系列不連續(xù)的離散值,則式(2)的離散互相關函數(shù)為
由互相關函數(shù)的性質(zhì)可知,2個完全相同的信號相關度最大,互相關分析的核心是對2組空間信號的位移偏差進行統(tǒng)計[8]。線陣 CCD采集的織物紋理灰度圖像是2個離散的隨機過程,其互相關函數(shù)常用估計表達式(4)來計算。
式中:N為CCD的像素數(shù);m為最大位移所對應的像素數(shù);x(n)與y(n+m)為做互相關運算的2幀圖像信號。
為了實現(xiàn)實時速度的測量,需要采用高幀頻的CCD以盡量縮小2幀的時間間隔,同時為了保證測速精度,降低噪聲的影響,需要大量的樣本參與相關運算,利用互相關函數(shù)直接進行計算時運算量較大[9]。為提高運算速度通常采用快速傅里葉變換實現(xiàn)互相關函數(shù)的計算,利用傅里葉變換中的互相關定理進行處理,即互相關函數(shù)與功率譜構(gòu)成傅里葉變換對[10],如式(5)所示。
用FFT來計算相關函數(shù),要注意離散傅里葉變換固有的周期性,采用補零的方法來避免混疊,互相關函數(shù)計算步驟如下:
1)用 FFT分別計算出 f(x,y)和 g(x,y)的傅里葉變換F(u,v)和 G(u,v),它們都是頻域序列;
2)求出 F(u,v)的共軛 F*(u,v);
3)對 F(u,v)和 G(u,v)做卷積,得到2 個序列的能量譜 Z(u,v)=F*(u,v)G(u,v);
4)對頻域卷積進行傅里葉反變換得到2個序列的互相關函數(shù)Rxy=IFFT(Z(u,v));
5)求出互相關函數(shù) Rxy的峰值所在的位置,計算連續(xù)2幀圖像移動的像素數(shù)。
對連續(xù)2幀織物圖像信號進行相關分析,得到互相關函數(shù),如圖3所示?;ハ嚓P函數(shù)峰值所對應的數(shù)值26即為連續(xù)2幀圖像間的相關位移。
圖3 互相關函數(shù)曲線Fig.3 Close function curve to each other
織物紋理灰度圖像的采集是量化過的,所獲得的位移均為整數(shù)值,對小于1個像素的位移不響應,因此,檢測的位移動態(tài)范圍限制在1個像素的范圍內(nèi),測量誤差增大。考慮到織物紋理灰度分布為高斯分布,因此為了減小誤差、提高精度,本文采用基于高斯曲線擬合原理的亞像素定位算法。對于離散的相關函數(shù),本文關注的是相關函數(shù)最大峰值附近的函數(shù)取值情況,由于遠離最大峰值的函數(shù)取值對速度測量不產(chǎn)生影響,因此利用相關函數(shù)峰值點附近若干點,在局部范圍內(nèi)采用高斯曲線擬合相關曲線[11],結(jié)果如圖4所示。
圖4 互相關函數(shù)峰值插值原理Fig.4 Each other off peak interpolation function principle
設互相關函數(shù)在n0點處具有峰值,取峰值附近的3個像素點 n0-1,n0,n0+1分別對應的相關函數(shù)值為 R0-1、R0、R0+1。則有
由式(6)可知,經(jīng)過對互相關函數(shù)進行高斯曲線擬合可確定相關峰值的準確位置。
本文的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采用掃描頻率為20kHz的線陣 CCD相機,相機標定后確定 α=24.0,像素尺寸為5.2μm,傳送裝置導輪直徑 D=120mm,測試織物采用白坯布,為了保證織物傳送過程中不發(fā)生偏斜導致的測量誤差,在織物兩側(cè)采用導向架來減小其運動中的偏斜。
圖5 實驗裝置Fig.5 Experiment device
當張緊傳送裝置的導輪,使織物與導輪之間呈現(xiàn)純滾動時,轉(zhuǎn)速儀測得導輪的轉(zhuǎn)速為500r/min,則通過導輪直徑計算的織物的傳輸速度為3.1 m/s。利用本文的圖像測速方法所得到的速度曲線如圖6所示。速度的平均值為3.03 m/s,與通過導輪計算的速度平均誤差為0.14 m/s,表明在純滾動的情況下可由導輪的轉(zhuǎn)速推導出的線速度作為織物傳送速度。由圖可知,織物的瞬時速度在不斷變化,織物的傳送狀態(tài)不平穩(wěn),存在振動。
圖6 純滾動時速度曲線Fig.6 Speed curve while only rolling
當張緊裝置松馳后,導輪與織物間存在滑轉(zhuǎn),導輪依然以轉(zhuǎn)速為500r/min轉(zhuǎn)動,利用本文的圖像測速方法得到的速度曲線如圖7所示。平均速度為1.25 m/s,與導輪計算速度存在較大的誤差。
由圖7瞬時速度可知,滑轉(zhuǎn)時瞬時速度不平穩(wěn),速度變化幅度較大,織物傳送出現(xiàn)爬行狀態(tài),并且通過導輪轉(zhuǎn)速計算的速度值不能反映織物運轉(zhuǎn)的真實狀態(tài)。
圖7 滑轉(zhuǎn)時速度曲線Fig.7 Speed curve when slipping
本文采用的織物是白坯布,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純色織物的紋理周期性是造成實驗結(jié)果誤差的主要因素。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改善光源照度,提高設備分辨率及幀頻,可控制在紋理周期內(nèi)采集信號,減小周期性引起的誤差。
本文采用線陣CCD相機像元排列與織物運動方向平行的安裝方式,采集織物表面一維灰度信號,利用相鄰幀信號的相似性特點估計出其圖像位移,結(jié)合幀頻及標定參數(shù)得到織物運動速度,通過實驗實現(xiàn)了對織物速度非接觸式測量,并且對比了純滾動與滑轉(zhuǎn)2種狀態(tài)下計算的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值,利用該方法避免了滑轉(zhuǎn)產(chǎn)生的測量誤差。此外為黏性及易拉伸變形織物運動速度的測量提供參考。
[1]BERNHARD Longerich.Non-contact length,speed and shrinkage measurement of fabrics during processing[J].Melliand English,1999(12):59-64.
[2]沙憲軍,陳躍華,孟憲鴻.紗線/織物速度非接觸式測定方法的研究與進展[J].上海紡織科技,2002,30(12):60-61.SHA Xianjun, CHEN Yuehua, MENG Xianhong.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on non-contact speed measurement of yarn &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30(12):60-61.
[3]王偉.基于相關測速法的熱軋材速度測量[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04,30(6):79-81.WANG Wei.Measurement of hot-rolling velocity by using correlation method of velocity measurement[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30(6):79-81.
[4]吳成進,陳躍華.紗線速度的非接觸式測量方法的研究[J].紡織學報,2001,22(2):15-17.WU Chengjin,CHEN Yuehua.Study on 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the speed of yarn[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1,22(2):15-17.
[5]周瑛,魏平.基于FPGA并行處理的實時圖像相關速度儀[J].光學技術,2006,32(1):108-110.ZHOU Ying,WEI Ping.A real-time image correlating speedometer based on FPGA parallel processing[J].Optial Technique,2006,32(1):108-110.
[6]陳敏,何俊華,陳良益.互相關測速的誤差綜合分析[J].光子學報,2007,36(10):1914-1919.CHEN Min,HE Junhua,CHEN Liangyi.Comprehensive error analysis of the velocimetry based on cross-correlation[J].Acta Photonica Sinica,2007,36(10):1914-1919.
[7]陳敏,何俊華,紀延俊.基于互相關的氣泡速度的測量方法研究[J].光子學報,2005,34(8):1253-1256.CHEN Min,HE Junhua,JI Yanjun.Research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bubble velocity based on cross-correlation[J].Acta Photonica Sinica,2005,34(8):1253-1256.
[8]應堅剛,金蒙偉.隨機過程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YING Jiangang, JIN Mengwei. Stochastic Processes[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6.
[9]謝維達,周宇恒,寇若嵐.一種改進的快速歸一化互相關算法[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8):1233-1237.XIE Weida,ZHOU Yuheng,KOU Ruolan.An improved fast 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algorithm[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9(8):1233-1237.
[10]吳偉亮,陳漢平,吳志鋒.提高相關測速中亞時間采樣間隔精度的數(shù)學處理方法[J].計算機仿真,2002,19(3):93-95.WU Weiliang,CHEN Hanping,WU Zhifeng.Mathematic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velocity measurement precision in sub-sample interval by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J].Computer Simulation,2002,19(3):93-95.
[11]LORENZO Sorgi,KOSTAS Daniilidis.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 for spherical images[J].Berlin Springer-Verlag,2004,43(12):54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