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對中國黃牛資源認知及持續(xù)利用問題的冷思考
張英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黃牛資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國牛肉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母本資源,對其正確認知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指導性。依據(jù)相關動物育種學基本原理和養(yǎng)牛學基本知識,說明前輩科學家對黃牛資源的經濟類型界定——為“地方品種”——的科學性,并依據(jù)數(shù)量指標——牛肉用指數(shù)(BPI)和牛品種科技含量(K值)指數(shù)證明其客觀真實性。這已成為業(yè)界共識。然而,近年來卻出現(xiàn)了一些異?,F(xiàn)象,如:將各種牛(Cattle)統(tǒng)稱為“肉?!保挥腥苏f本地黃牛品種已成為“優(yōu)秀的肉牛品種”;還有人不顧國內牛數(shù)劇減的事實而極力夸大品種內數(shù)量。這些在學術上均屬學術不端行為(非科學或偽科學作法)。背離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識,客觀上表現(xiàn)出四方面危害:擾亂國際糧農組織(FAO)通用規(guī)則(FAO統(tǒng)計無有“肉?!表棧噥y業(yè)界內外人心(損害對“肉?!笨茖W概念的學習與理解)、抹煞本地黃牛的種質資源價值(冠以“肉?!倍摶Y源意義)、閹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種的種質創(chuàng)新價值(“假似真時真亦假”)。對此種種異象應予以厘清,還發(fā)展中的中國養(yǎng)??茖W以尊嚴。本文對黃牛資源保護利用提出了建議,并對農業(yè)部發(fā)布的“2011~2025:肉牛遺傳改良計劃”中存有的不周之處也提出了修補意見,以利對黃牛資源的正確認知和持續(xù)利用,促進牛肉產業(yè)中牛源基礎的穩(wěn)定發(fā)展。
黃牛地方品種;肉牛(品種);肉用指數(shù)(BPI);學術不端
中國黃牛是發(fā)展我國牛肉產業(yè)的種質資源基礎,對此能否正確認知,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科學意義。黃牛概念(說法)出現(xiàn)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迄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廣義指除了水牛和牦牛之外,中國土地上的所有家牛(普通牛,cattle);狹義,則僅指中國本地黃牛品種(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s),而未包括像中國荷斯坦牛、中國西門塔爾牛、夏南牛等培育品種及其雜交牛[1]。本文即是按其狹義作一討論的;這樣以來,近年本地黃牛的總存欄數(shù)約占家牛的1/4~1/5。
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科技人員對本地黃牛種質資源特性作了多方面研究。這為科學認知黃牛及對其有效保護和持續(xù)利用提供了大量科學資料,也對其由役用向肉用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持[1-4]。
然而,近年來在國內養(yǎng)??萍冀?,卻出現(xiàn)了一些異?,F(xiàn)象:如將全國總牛數(shù)(普通牛)叫“肉牛存欄”;將本地黃牛冠以“肉牛”的名稱,甚至將省內“牛存欄數(shù)”也冠以“肉牛存欄數(shù)”,這包括了中國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草原紅牛及本地黃牛品種和雜種群體;更有人提出,“中國黃?!币殉蔀椤皟?yōu)秀的肉牛品種”。還有面對全國地方牛的存欄數(shù)明顯下降,特別是本地黃牛品種內頭數(shù)急劇減縮的事實于不顧,而極力夸大地方牛品種內的存欄數(shù)量。這些明顯背離專業(yè)原理、罔顧事實的現(xiàn)象其作法在“概念”上可稱之為“非科學”或“偽科學”,極不專業(yè),但卻往往以“科技文章”的形式發(fā)表于本刊中。這都會擾亂決策、誤導讀者、消蝕牛源、敗壞企業(yè),雖然"文責自負",但不可避免也影響了原作者本人及本刊聲譽!
現(xiàn)今的《中國牛業(yè)科學》雜志是老一輩科學家邱懷教授領導創(chuàng)刊的(1975年)。幾十年來,他帶領學生們以“雜志”為平臺,宏揚科學精神,宣傳實用科技,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年輕的養(yǎng)??萍既瞬牛瑸槠占敖涣骺萍己痛龠M產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近年來,上述“異象”不斷出現(xiàn),大有沖斷邱老等前輩科學家的科學傳統(tǒng)之勢。本文作者作為邱懷教授一位老學生、本刊一位老讀者,心有所系(本刊“副主編”),不得不有所作為,對上述“異象”作出回應。這也許可歸為養(yǎng)牛學術討論的范疇。
任何學術討論,必須基于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起點),否則,討論將毫無意義。下面簡述幾項必要的知識背景,供讀者鑒別。
“養(yǎng)牛學”,作為一門畜牧科學中的一個分支,一門“大學課程”,有其獨立的理論與實踐技術地位:這是“關于牛的學問”,是養(yǎng)牛、育牛、用牛的科技知識體系,是牛產業(yè)的直接科技支撐[4]。其中,關于牛種及牛品種、營養(yǎng)與管理、牛的繁殖等原理知識,都是本科生(畜牧、動科)應該掌握的(而有的本專業(yè)“博±”卻忘記了?。?。
牛,從根本上說是經濟動物,由其群體主要產品和培育方式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經濟類型,這已成為共識[1,5]。
國際上牛經濟類型包括典型的乳用(型)牛(dairy type)、肉用(型)牛(beef type)及役用(型)牛(draft type,地方品種),以及上述幾種的兼用型牛。在國內,乳用型牛有中國荷斯坦牛;肉用型牛有夏南牛、延黃牛等[4-6];役用(或役肉兼用)型牛地方品種有秦川牛、南陽牛等;而兼用型(在國際上主要指乳肉兼用牛)有三河牛、中國西門塔爾牛等。
在學術上,這些不同經濟類型牛在理論概念上是不容混淆的[1,2,4,5]。不同經濟類型牛在選種標準、營養(yǎng)需要、管理措施、繁殖方式、產品處理等方面都有不同,這構成了類型劃分的實踐基礎。
按牛品種培育的成熟程度不同,依照家畜育種學原理,將牛的品種劃分為下述不同培育層級[1,5]:
2.3.1 培育品種(國際上稱為 Specialized/Standardized breed)即育種成功并經國家級認可的品種,如國內引進的眾多國外專門化奶牛、專門化肉牛等品種;國內公布的乳用牛、乳肉兼用牛及肉用牛品種。
2.3.2 過渡品種(國際上稱為Industrial Strains)
即正在育種之中,還未滿足作為“品種”要求的群體,如國內的BMY牛、皮南牛及布萊凱特牛等。
2.3.3 原始品種 又分為原生態(tài)品種和地方品種(國 際 上 稱 為 Indigenous breed and/or Feral animals)[6],如我國地方黃牛品種。
這一層級狀況,已成為自老一輩科學家以來,養(yǎng)牛科技界的共識。就某一品種而言,其現(xiàn)有“層級”是可以“進化”的,特別是國外不少專門化肉用型牛,都是由原地方品種培育轉化而來;但就役牛轉化成為肉用型牛而言,這種轉化還必須具備如下條件[1,4,5,7]:
①長期常年持續(xù)工作且民間認可的育種組織(國外叫“協(xié)會”),有長期持續(xù)的方案措施;②定期且連續(xù)發(fā)布的種公牛后裔測驗結果報告;③所涉及的牛群內,每頭牛都按要求注冊登記;根據(jù)我們研究:母牛成年群體平均BPI必須達到3.9以上[2,14],這也是“肉?!逼贩N的“入門”要求。這些條件主要涉及選種制度,還應有相應的培育條件。不同國家還有相應的要求。
這里包括對中國黃牛品種經濟類型的“界定”和“研究”兩方面?!敖缍ā薄父鶕?jù)已有研究結果,面對黃牛品種這一種質資源特性——生物經濟學特性,依國際眼光,對黃牛所作的培育層級的劃分判斷(下文將述及)。而“研究”則是指對黃牛的種質資源特性——與經濟特性相應的生理學、解剖學、遺傳學等——的檢測、測試等。應指出的是,這諸多研究結果至今都遠不至于達到否定前人作出的已有“界定”的程度。
牛根本上說是經濟動物,其“經濟類型”是牛品種種質資源的“總特性”,這一總特性反映了一個牛品種的“內在”與“外在”諸多方面的特征特性,從而區(qū)別于其他類型品種(群體)。前人對中國黃牛品種總特性(經濟類型)的科學界定有如:
“中國黃牛多屬原始品種,傳統(tǒng)上以役用為主”(本刊1995,25(1):59)。
邱教授研究中國黃牛、特別是秦川牛一生,以養(yǎng)牛學及牛的遺傳育種學培養(yǎng)成千學生,其學術造詣和科學精神堪稱老一輩養(yǎng)??茖W家的代表。在他離世前還堅持嚴肅指出了黃牛的經濟類型歸屬(這里的“原始”即為“地方原種”)。這是以世界眼光審視我國黃牛的培育層級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的示范。我們后來人不應忘記。由他帶領學生們1979年就開始的對秦川牛肉用性能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我國本地黃牛肉用性研究揭示的先河。他指出:“在較好飼養(yǎng)條件下,秦川??梢陨a出與國外肉牛品種相媲美的牛肉產品”[7]。但僅這一點并不能構成否定他對黃牛的科學界定的根據(jù)。后來人應該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中國的牛都屬役牛”(指國內地方品種牛);“肉用牛指經過專門的繁育方法育成的牛”;“肉牛品種是經過選育和改良,在經濟和體型結構上最適于生產牛肉的專門化品種”[8]。這即是他定義的“肉牛”的科學概念。陳老師現(xiàn)年逾古稀,是我國養(yǎng)牛科技界健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一個代表。他熟悉國內外的牛育種理論和實踐,帶領并扶助年輕科技人才,實施育成了我國有特色的中國西門塔爾牛新品種。陳老師對我國黃牛和國際肉??茖W有深入的研究,他對中國黃牛經濟類型的界定與邱老一致,同樣是科學嚴謹精神的示范。
“由于長期以來未對中國黃牛進行系統(tǒng)的選育和專門化品種培育,致使中國黃牛大部分仍處在原始品種或地方品種狀態(tài)”[9]。
該《牛志》編寫組由我國著名育種學專家張沅教授任組長、許尚忠研究員任副組長,帶領國內多年從事養(yǎng)??茖W研究和教學的一批專家,反復研究定稿,又請權威專家陳幼春研究員等審稿付印,代表了國內養(yǎng)??萍碱I域對相關問題的共識,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
應指出的是,雖然因為編輯、組稿等方面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出版后也發(fā)現(xiàn)該《牛志》某些內容文字有不妥之點,有的數(shù)據(jù)存有錯訛,但都不構成否定如上“界定”的根據(jù)。
上述“界定”可以說都屬于理論上對中國黃牛的經濟類型“定性”界定或定性說明。對事物研究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由“定性”到“定量”卻標志著相關科學的深化與進步。
3.4.1 黃牛(品種)與肉牛(品種)區(qū)別之一 肉用指數(shù)(表1)[2-4]。前人對中國黃牛的類型界定,是依國際視域將肉用牛與役用牛(地方品種)區(qū)分的,而BPI的提出,則是對這種區(qū)分提出了量值依據(jù)(表1),并首次估測出具有高的遺傳力[3]。
表1 按成年母牛群平均值劃分的不同經濟類型牛的BPI值表[3]
值得注意的是,BPI的遺傳力相當高(h2=0.4)[3,10]。由此,在黃牛選育轉型方面,肉用指數(shù)具有特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黃牛中有5%~10%的成年母牛,其BPI≥3.9,這是轉型的群體遺傳基礎。
3.4.2 黃牛(品種)與肉牛(品種)區(qū)別之二 品種科技含量[11]。黃牛品種“科技含量不高”的思想,首先是由邱懷教授離世前提出的。在他離世(1999-07)之后,本文作者探索提出了計算公式(K值)(見表2)[11]。
表2 地方黃牛品種與肉牛品種區(qū)別之二——科技含量(K)表[11]
原科技含量(K值)公式中,對于堅持執(zhí)行的選育制度(C測定項目、L群體統(tǒng)計分析)和培育方式(G飼管水平)給予了較大加權比重,這方面正是本地黃牛選育轉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其與國外先進國家養(yǎng)牛科學與實踐的重大差距所在。
前人對于中國黃牛經濟類型的“界定”,是集于他們幾十年的研究、觀察與經驗,也依國際視域的研究成果為參照而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真假!后來者應仔細學習與思考,而不是相反,遺忘或抹煞。前人的“界定”也是對后來者應承擔的歷史責任的召示,由地方品種向專門化品 種的 轉 型 提 升 ,并 不 是 高 不 可 攀[1,2,4,5]。 要 重 于實踐,有所作為,而不是醉心于文字游戲(換字),把“黃?!苯y(tǒng)稱為“肉?!保瑯O力作秀。然而,近年在養(yǎng)??萍冀?,卻不斷出現(xiàn)與前輩“界定”和科學精神相反的現(xiàn)象,這是令人憂心的。
異象1:在論文中出現(xiàn)我國2009年“肉牛存欄1.1億頭”(2011;中國當年實有奶牛、肉牛、黃牛等共1.07億頭——國家統(tǒng)計年鑒2011年)、“陜西肉?!钡鹊慕蟹?;在“畜牧產業(yè)技術體系”的若干報告中,還有“吉林肉牛存欄”(即該省牛存欄數(shù))的文字;“陜西肉?!背霈F(xiàn)于本刊2011,都指該省“牛存欄數(shù)”。
異象2:有人發(fā)文說:“我國地方良種肉牛品種包括秦川牛、魯西牛……、蒙古牛、渤海黑牛等等。這些古老品種經過多年選育,已經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成為優(yōu)秀的肉牛品種。”(本刊2013年2期)。
異象3:有人發(fā)文中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秦川牛全國飼養(yǎng)量約450萬頭左右,陜西肉牛飼養(yǎng)總量約270萬頭左右,其中秦川牛約107萬頭,占全省肉牛存欄的39%。西鎮(zhèn)牛目前存欄約15萬頭左右"(見本刊2011年5期)。
1)對異象1:所謂“中國肉牛存欄1.1億頭(2009)”包括了中國荷斯坦奶牛,西門塔爾牛、三河牛等奶肉兼用培育品種、夏南牛等肉用品種、廣大黃牛品種及雜種群等總牛數(shù)(Cattle)。這違背了FAO要求的統(tǒng)一規(guī)則,這在專業(yè)意義上則是荒謬的;又以“吉林肉?!睘槔?,實際上不存在這個東西。在該省牛中,除了奶用牛中國荷斯坦牛而外,尚有草原紅牛品種、延黃肉牛品種、延邊牛地方品種及有關雜交種群。這些牛中,只有延黃牛為肉牛品種,專業(yè)上才有資格稱為“肉?!?。原作者們將那么多品種牛攪和在一起,這是不是在抹煞“延黃?!毙缕贩N的科學價值、閹割本地品種延邊牛的遺傳資源價值、攪混肉牛“企業(yè)概念”(即“菜牛”)和“科學概念”(即肉牛專用品種)的本質區(qū)別[11],從而制造思想混亂!——這猶如腐蝕劑——攪拌機?!瓣兾魅馀!苯蟹ㄒ惨粯踊闹?;一樣沒有這個東西。要知道,一百三十年以前,美國一位著名科學家就說過:“一個錯誤稱謂(叫法)并不能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享利·奧古斯訂·羅蘭,1883)。要知道“錯誤稱謂”也是科技造假的一種手段!
給牛再換“馬甲”,牛還是那個牛??梢姡话俣嗄昵?,美國也出現(xiàn)了有搞科學的人熱衷文字(換字)游戲借以造假的情況。顯然,當今熱衷給牛換“帽”、搞文字游戲的手段,把役牛叫“肉?!辈⒉幌冗M,手法上至少比美國落后了一百多年!
2)對異象2:這里,原作者以含糊不明的“多年選育”偷換了專業(yè)上嚴格的“系統(tǒng)選育”概念!這段文字可說是近年國內養(yǎng)??萍冀缫鹚枷牖靵y、攪亂役用(或役肉兼用)地方品種與培育品種(肉用牛)的重大區(qū)別,且以自已的煽情輕狂文字,來否定前人、撕裂科學共識之最?。≡谝粋€科學文化、科技普及相當薄弱的國度,人們很容易上假科技、偽科學的當;什么牛都成了“肉?!边@簡直成為業(yè)界一大公害。異象2猶如“毒品興奮劑”,傷害中國的養(yǎng)??茖W。
按育種學、養(yǎng)牛學常識:肉(用)牛在國際上指的就是肉牛品種(專門化品種)——本文作者與前輩以及張沅、許尚忠、王中華教授等觀點是一致的。之所以將黃(役)牛稱作“肉?!保彩恰坝捎趯τN學常識的無知或誤解”——邱懷語(1999)。此外還存有“四大危害”:擾亂國際業(yè)界規(guī)則、攪亂國內上下人心、抹煞中國黃牛資源作用、閹割肉用新品種價值。是不是這樣呢!
3)對異象3:本文所抄出的短短文字中,除了“陜西肉?!边@一莫須有的東西而外,還有三點錯誤:原作者攪混了“牛飼養(yǎng)量”與“牛存欄量”的概念區(qū)別,將兩者混用;再者關于秦川牛的數(shù)量“全國450萬頭”!按原作者這一段數(shù)字,算出全國養(yǎng)牛的27個省區(qū)(除陜西外),每省應有12.7萬頭秦川牛(比實際夸大了百倍以上)。這次在全國牛業(yè)第八屆發(fā)展大會上(2013.8.8-9;呼圖壁),本文作者當場問詢來自各省的專家、企業(yè)家代表。結果,沒有一位認可。根本沒有在他們省養(yǎng)有外省的地方黃牛品種(如秦川牛)那么多。這不是揭穿了夸大數(shù)字(以此捏造事實)的不端行為嗎?!三者,2007年陜西省牛166萬頭,到2011年降為150.1萬頭(國家統(tǒng)計年鑒)。試問:2011年陜西全省“270萬頭?!睆暮味鴣??從業(yè)多年的幾個企業(yè)家與本文作者談及,現(xiàn)存秦川牛不足20萬頭!
極力夸大頭數(shù)以顯示業(yè)績,猶如“麻醉劑”,掩蓋牛數(shù)急劇減少的事實,對企業(yè)家喊“?;摹钡默F(xiàn)實充耳不聞;以虛假數(shù)字,麻痹各方警覺!
對養(yǎng)?!貏e值得警覺的是,上述異象(文字)可都是出自于我們本專業(yè)個別的“博士”、正高級研究員”、“教授”、“博導”之手,且以“科技論文”形式公開發(fā)表!難道這些都是在考驗廣大讀者的辨識、抗假能力嗎!
上述種種“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實在不該!“異象”(為非科學或偽科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有社會的、歷史的和個人思想上的原因互作。如社會上造假亂象、道德滑坡;歷史上國內外一直都有科技方面的吹牛做假現(xiàn)象;而個人主觀方面專業(yè)常識的薄弱缺欠是一個限制,發(fā)表時又缺乏必要的謹慎態(tài)度。又如果自已知道還要去制造“異象”,那就屬故意所為,那也就是所謂的“人品”或“科學道德”方面的問題了:此種故意所為,并以種種漂亮文字和種種頭銜包裝的作法就更有害,更傷害聲譽,值得警惕了。是不是?對于本文如有異見也請原作者講一講道理,予以澄清。
對黃牛種質資源持續(xù)利用問題涉及一大系統(tǒng)工程。持續(xù)利用,先要有多的牛;持續(xù)利用,更在于行動,而正確的行動來自于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決策在于正確的認知,正確的認知基于對本專業(yè)基本原理的遵循與知識的全面把握,還要對國內外養(yǎng)牛、育牛、用牛經驗作理性借鑒。下面試提出幾個影響廣泛的問題,供同行參考:
在經濟興起、工業(yè)發(fā)展、農民打工進城的時代,國家養(yǎng)牛頭數(shù)明顯下降是一國際現(xiàn)象。但國外沒有“數(shù)字政績”一說。國內養(yǎng)牛大勢呈現(xiàn)“三多三少”:虛報多實增少,殺的多生的少,山丘多農區(qū)少。二十年前,邱懷教授已看出國內牛數(shù)下降的趨勢,到1990年代,數(shù)字顯增而實數(shù)下降愈演愈烈;2000年前幾年,安徽一個縣號稱“百萬頭??h”;可近年有報導,實測估計不足3萬頭。本文作者在東北、廣東、陜西等地問詢當?shù)貜氖吗B(yǎng)牛與規(guī)模育肥多年的企業(yè)家,他們都說,同十年前比,現(xiàn)今(2008~2012)實有牛數(shù)不足以前的20%~30%?!為此,筆者兩年前提出對當?shù)嘏?shù)應持“對析原則”[12]。在全國,按1億頭牛報告,則靠近實際的牛(Cattle)數(shù)則為5千萬頭左右。陜西省在2006年,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有牛還是“311萬頭”;到2007年,該報告公布陜西省牛則為“166萬頭”,減少近一半?實際頭數(shù)還在減少,到2011年底總牛數(shù)僅為150.1萬頭。參照國際經驗教訓,這種情勢,已不是個別省區(qū)可以忽略的問題了。
1)設立“優(yōu)良黃牛母牛補助計劃”,這是我國牛業(yè)在國內的資源根基,在國際上屬“特有品牌”,應大力扶持微小養(yǎng)牛農戶(1~5頭),養(yǎng)黃母牛,可從“五大良種黃?!眳^(qū)開始。
2)發(fā)布全國性“菜牛定點屠宰規(guī)定”——仿照國務院發(fā)布的從2008年8月1日起執(zhí)行的“生豬定點屠宰規(guī)定”,以遏制亂宰母牛的現(xiàn)象,統(tǒng)一規(guī)范化多個省已設立的“菜牛定點屠宰”相關規(guī)定。
3)對農業(yè)部發(fā)布的“全國肉牛遺傳改良計劃(2011~2025)”(農牧辦[2011]46號)(這是一專業(yè)性文件,值得贊賞):但其中還有值得考慮的幾點:
1)該計劃包括水牛,而我國水牛改良應重在奶用!
2)“以提高個體牛肉產量和牛肉品質為主攻方向”?!e!一味搞牛大型化雜交是一誤區(qū)。
3)文中:“南方黃牛體型普遍較小,適于濕熱氣候和近丘陵山地養(yǎng)殖,但肉用性能不高,體重小、生長速度慢、屠宰率低”?!绱嗽u價,錯?!在南方地區(qū),對發(fā)展小型肉牛的優(yōu)勢應特加重視,而不是相反[13]。
在“四、工作內容”中漏掉本地黃牛的育種組織工作為一大漏洞。
因為本地黃牛品種是最基本的母本資源;然而事實是近二十多年來,不論原品種數(shù)量還是品種內頭數(shù)都一直在縮減[9]。如何應對,如何以政府財政支持?回避現(xiàn)實,缺乏行政的和財政的保證,任何局部的或全局性的“計劃”,都不免淪為空談,再好的技術措施也是無法采用的[14]。
可見,一個重要的涉及全國各牛種的專業(yè)性文件,出現(xiàn)上述重大漏洞,是不該有的。而考慮當前情勢,卻是必然會出現(xiàn)的!甚至連“題目”中用“肉牛”詞語都值得反思。
[1]邱 懷主編.中國黃牛[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2,9.
[2]張英漢.論牛的肉用、役用經濟類型劃分的意義和方法(BPI指數(shù))[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1,27(2):1-5.
[3]胡林勇,南小紅,張金川,等.秦川牛部分體量性狀的遺傳參數(shù)估測[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6,32(4):3-6.
[4]張英漢.試析提出牛肉用指數(shù)(BPI)概念的理論意義[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1,37(2):1-5.
[5]邱 懷,張英漢.試論牛品種經濟類型的形成與劃分問題[J].黃牛雜志,1993,19(4):1-4,15.
[6]常洪主編.動物遺傳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
[7]邱 懷,蒿邁道,毛玉勝,等.秦川牛肉用性能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1983,(5):76-81.
[8]陳幼春.現(xiàn)代肉牛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10.
[9]張 沅,許尚忠,等.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牛志[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5.
[10]Riley D G,Coleman S W,Chase Jr,C C,et al.Genetic parameters for body weight,hip height,and the ratio of weight to hip height from random regression analyses of Brahman feedlot cattle[J].JAS,2007,85(1):42-45.
[11]張英漢.估測牛品種科技含量的初級公式[Z].第六屆中國牛業(yè)發(fā)展大會,重慶,2011,9:23-24.
[12]張英漢.試談開發(fā)中國牛肉產業(yè)鏈所系的憂患意識問題[Z].中國第7屆牛業(yè)發(fā)展大會報告,北京,2012.
[13]張英漢.國際肉牛育種的新方向——小型肉牛培育[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6,32(1):1-4.
[14]張英漢,陳 宏,馬 云,等.論中國的肉牛育種問題[J].黃牛雜志,2002,28(1):1-5.
Calmly Thinking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Indigenous Yellow Cattle Bree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ZHANG Ying-h(huán)a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The Chinese yellow cattle resource is the basis of matern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eef industry,so the cognition of these cherished bree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issue.According to the basic knowledge of animal breeding and cattle raising described by academic predecessors,it is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that the Chinese yellow cattle resources belong to"th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s-type"as well as beef purpose index(BPI)and cattle breed technology content(K index)is put up.However,recently some scholars(e.g.doctors from Agriculture Science)have wrong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attle resources,such as regarding the yellow cattle breeds as beef cattle or excellent beef breed.Moreover,some scholars did their utmost to exaggerate present number of inventory cattle.All these recognition will destroy the sustainable ut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yellow cattle.So,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some academic misconduct acts,and propounde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yellow cattle resources.
Chinese yellow cattle breeds;beef type breed(BPI);academic misconduct
S823
A
1001-9111(2013)06-0001-06
2013-05-12
2013-07-24
“十一五”優(yōu)質肉牛新品種選育及產業(yè)化(2008BADAB2B03A)
張英漢(1940-),男,陜西咸陽人,本刊副主編,教授,中國牧醫(yī)學會養(yǎng)牛學分會名譽理事長,主要從事畜牧科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