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晉
“西化”的彼得大帝
唐晉
1613年2月27日,經全俄縉紳會議選舉
產生的俄羅斯沙皇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克里姆林宮圣母升天大教堂正式加冕。從此,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羅曼諾夫王朝統(tǒng)治。1689年,米哈伊爾沙皇的孫子年僅17歲的彼得,依靠禁衛(wèi)軍的幫助發(fā)動政變,軟禁了與他發(fā)生權力之爭的姐姐和兄長,宣布親政,稱為彼得一世(1689年~1725年)。
當時的俄羅斯領土面積已達1400萬平方公里,雖擁有巨人的身軀,卻少了往日大國的榮光。由于世襲貴族弄權,教會勢力干政,封建思想嚴重,階級矛盾加劇,致使國家內亂不斷。而此時的歐洲列強正滿載著航海大發(fā)現(xiàn)的豐厚收益,步入經濟和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相比之下,俄國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軍事、文化方面都已遠遠落在后面,還經常遭到波蘭、土耳其等強鄰的襲擾。真可謂:內憂不少,外患不斷。面對這樣一幅景象,年輕的彼得一世下定決心,要改變俄國的面貌。
經過反復研究和思考,彼得一世決定選擇一條學習西方、西化興國的道路。在彼得看來,內陸國家的現(xiàn)實是制約俄國崛起的根本因素,因為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導致經濟的落后。要改變這種現(xiàn)實,就必須首先打通出???;建立強大的軍隊,還要尋求更多的歐洲盟友以減小阻力;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接觸西方、學習西方。
對于俄國來說,通往出海口的道路有兩種選擇:一條是向北打敗瑞典,奪取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另一條是向南戰(zhàn)勝土耳其,強占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亞半島,控制通往黑海的通道。在彼得眼里,這兩種選擇同樣重要,都是必須實現(xiàn)的戰(zhàn)略目標。1695、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親自率軍遠征亞速要塞,發(fā)動對土耳其的進攻,希望率先打開黑海的通道,但未能如愿。經歷了失敗的彼得,親眼目睹了俄國陸軍的腐敗和落后,認識到:“俄國軍事組織狀況同俄國面臨的任務不相適應。必須清除軍隊中一切過時的制度,把它變成正規(guī)的常備軍隊?!蓖瑫r,他也強烈地感受到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必要。
為了向西方學習,1697年3月,彼得一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出使團,開始了周游歐洲列國的旅程。這支出使團成員人數(shù)多達250人,包括了大使、牧師、醫(yī)生、留學生、廚師等若干職業(yè),甚至還有4名侏儒。在出使的人流中,一名身著陸軍下士軍裝的普通軍人并未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他正是喬裝改扮的年輕沙皇彼得一世。臨出發(fā)前,他為出使團確定了多重使命:第一是游說歐洲宮廷,建立廣泛的聯(lián)盟,共同對付俄國南部的主要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二是廣納賢士,為己所用;第三是購買新式武器和造船、航海設備,依照西方創(chuàng)辦新式的海軍和陸軍;第四是派留學生學習各國的先進技術和軍事科學。他還特意讓工匠制作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刻著這樣一句話:我是尋師問道的小學生。由此不難看出他對歐洲之行的認真態(tài)度和重視程度。
1697年8月,出使團來到荷蘭。很快,贊丹造船廠里出現(xiàn)了一位俄國留學生——陸軍下士彼得勤奮工作的身影。一個月的學徒期滿,彼得憑借優(yōu)異的表現(xiàn)被荷蘭師傅和工友們評選為“優(yōu)秀工匠”。后來當?shù)厝瞬诺弥?,這位優(yōu)秀工匠竟然是俄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俄國出使團的訪歐之旅整整持續(xù)了18個月,行程達數(shù)千公里,先后到達了瑞典、普魯士、荷蘭、英國、神圣羅馬帝國、波蘭等國,基本完成了事先制定的任務。在與歐洲先進國家的接觸中,彼得一世真正看到了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就在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發(fā)達的工農業(yè)生產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因此,更加堅定了通過效法西方,推行改革,來改變俄國落后面貌的設想和決心。這次出訪還加強了彼得與歐洲各國上層人物的交往,從而對歐洲的形勢有了新的了解。他敏銳地感到,波羅的海的周邊局勢對俄國非常有利,奪取波羅的海出??诘臅r機正在到來。于是,他果斷地確定了俄國新的對外方針,開始著手建立反對瑞典的同盟,把一直指向黑海的箭頭迅速轉向了波羅的海。
從歐洲歸來的彼得馬不停蹄地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思索的收獲統(tǒng)統(tǒng)付諸到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中。彼得一世的改革重點首推軍事。他從改革兵役制度入手,廢除了傳統(tǒng)的封建貴族服軍役制,不是盲目采用西歐通行的雇傭兵制,而是根據(jù)俄國具體情況實行了征兵制,將征召的主要對象面向了廣大農民,從而保證了俄軍擁有充沛的兵源。據(jù)統(tǒng)計,從1699年下達第一份征召新兵的敕令至1725年間,俄國共征兵53次,有近30萬人應征入伍,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農民。
當軍隊的數(shù)量得到保證之后,質量問題就成為彼得一世關注的重點。為此,他一方面采取興辦軍事學校、聘請外國軍事顧問、選派軍官出國留學等措施,大力提升軍官素質;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視提高士兵的訓練水平,明確要求每個新兵在分配到軍隊之前必須經過外國軍事教練的培訓。他親自起草了《陸軍條例》,對士兵的訓練和作戰(zhàn)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這一條例也是俄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科學成型的軍事法規(guī)。
在加強陸軍建設的同時,彼得一世仍念念不忘對大海的癡迷以及遠征亞速失敗的遺憾。他憑著執(zhí)著的信念和從西方學來的經驗,創(chuàng)建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從1706年4月,俄國第一艘軍艦下水,到1725年成為擁有戰(zhàn)列艦40艘、其他各型艦只近千艘、作戰(zhàn)人員28000余人的龐大海上力量,彼得用不到20年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他把俄羅斯從一個“跛足巨人”變成了“雙手俱全的君主”。他的努力不僅使俄國迅速縮小了同西歐強國的軍事差距,而且也為自己贏得了“俄國海軍之父”的美譽。
為了適應發(fā)展軍事力量的強烈要求,彼得一世對俄國的工業(yè)尤其是軍事工業(yè)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在他統(tǒng)治期間,俄國的工業(y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工場的規(guī)模、數(shù)量和生產能力都發(fā)展較快,特別是金屬冶煉、造船等行業(yè)更得到重點發(fā)展。這無疑對軍事力量的加強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彼得一世還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借此加強了對國家權力的掌控。1708年,他在全俄設立8個省,各省設總督,負責統(tǒng)治地方軍事、政治和稅收大權。這一措施有效打擊了地方大貴族的割據(jù)勢力。1711年,彼得下令設立政務院,取代原有的大貴族杜馬。政務院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受沙皇委任的監(jiān)察官領導,既是國家立法機關,又享有行政監(jiān)察權,因而事實上削弱了貴族勢力對沙皇權力的影響。與此同時,彼得一世還通過推行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東正教勢力,結束了持續(xù)多年的教權與皇權之爭,將教權置于了皇權之下,從而加強了世俗政權對東正教會的控制,使教會成為服務于沙皇統(tǒng)治的工具。經過了這一系列改革之后,俄國完成了由等級代表君主制向專制君主制的過渡,沙皇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有利于消除割據(jù)勢力的不良影響,整合國家力量,以統(tǒng)一的意志推動國家內外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
在國家硬實力大為增強的同時,彼得一世在社會習俗、教育文化和政治宗教等領域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西化”改革,有力地強化了俄國的軟實力。為了盡快改變俄國社會愚昧陳腐的社會狀況,彼得采取了標本兼治的措施。他首先從鏟除俄國社會長期流行的陳規(guī)陋習入手,先后頒布數(shù)條法令,要求所有俄羅斯男子必須刮掉長胡須,對保持胡須者征收所謂“胡須稅”,甚至派專人到大街上、居民家強迫百姓剪掉胡子;要求上至貴族,下至普通農民的所有俄國人,一律穿著歐式服裝,違令者將受到處罰;命令貴族大臣及他們的隨從攜妻女參加宮廷舞會等交際活動,規(guī)定他們必須“習法式之宮廷禮儀,行歐洲流行之風尚”。這些措施盡管從表面看來僅僅是對人們外表和細節(jié)的改變,似乎有些吹毛求疵、小題大做的味道,但事實上它卻是對人們頭腦中最頑固的保守意識和腐朽思想的挑戰(zhàn),是同落后觀念的一次徹底的決裂。
如果說彼得一世移風易俗的行動重在“治標”,那么他對文化教育的改革則具有“治本”的意義。出訪之旅使他不僅看到了歐洲發(fā)達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認識到了發(fā)展文化教育對于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于是,他充分借鑒并且推行西方的做法,在俄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上留下了眾多的開山之作:1703年,出版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新聞報》,并由彼得親自擔任了第一期稿件的選擇和編輯工作;1708年,下令以筆畫簡單方便、適于書籍印刷的世俗字體代替舊的教會斯拉夫字體;1714年,在全國各省建立初等算數(shù)學校,招收10~15歲的少年學習算數(shù)幾何,成為俄國歷史上第一批世俗學校;1718年,建立俄國最早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并且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1725年12月,正式建立俄羅斯科學院,下設數(shù)學、物理和人文三個學部,以優(yōu)厚的待遇聘請了大批外國學者和科學家,并授予他們俄國第一批科學院院士稱號;此外,他還建立了第一批公園、第一批公眾劇院等等。
彼得一世的改革前后持續(xù)了26年。盡管有的做法難免有些極端甚至滑稽,但也恰恰顯示了他實行改革的堅定決心。正如馬克思所評價的那樣:“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或許正是這樣的方法才是對俄國最為行之有效的。
總之,彼得一世以歐洲發(fā)達國家為師,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對俄國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俄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軍事力量和工業(yè)水平在短時間內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改革,不僅為俄國步入歐洲強國之列奠定了實力基礎,也為其繼續(xù)實施侵略擴張?zhí)峁┝吮匾谋U?。經歷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羅斯,“開始告別東方,走向西方;告別中古,走向近代;告別愚昧與落后,邁進現(xiàn)代化的門檻。”
1700年,當彼得一世改革剛剛起步之時,他就發(fā)動了對瑞典的侵略戰(zhàn)爭,目的就是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這場戰(zhàn)爭共持續(xù)了21年,史稱“北方大戰(zhàn)”。當時的瑞典是歐洲軍事強國之一。單憑俄國自身的實力,還不足以戰(zhàn)勝對手。為此,彼得一世在開戰(zhàn)之前進行了認真的外交準備,建立了陣容強大的反瑞集團——北方同盟,使瑞典陷入了孤軍作戰(zhàn)的境地。1714年夏,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在芬蘭海域全殲瑞典艦隊,獲得自建立以來的首次勝利。它表明俄國海軍已經具有了相當強的實力。1721年,北方大戰(zhàn)以俄國的勝利畫上了句號,彼得一世如愿以償?shù)孬@得了夢寐以求的出??凇T谒媲?,俄國通往世界的海上之門就此打開。北方戰(zhàn)爭的勝利,使俄國由一個內陸國家擴張成為一個瀕臨海洋的歐洲強國,也為俄國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俄國“如同一只新下水的船只,在斧子的敲擊和大炮的轟隆之中,駛向歐洲列強的大家庭?!?/p>
1703年,就在北方戰(zhàn)爭進行之時,彼得一世做出決定,將俄羅斯的首都從世代沿用的莫斯科城遷往波羅的海岸邊一座剛剛奪取的小島。經過10年的建設,新都城拔地而起,這就是著名的彼得堡。彼得一世這個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舉措,被后人評價為俄國歷史上富有決定意義的行動,標志著俄國的戰(zhàn)略重心開始轉向海洋。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有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外偏中心,以此表明,“一個圓周尚有待劃定”。這是一個“為進行世界性陰謀而精心選中的巢穴”。
今天,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扎亞奇島仍然保留著一座被稱為“彼得小屋”的木質建筑。離它不遠就是素有“北歐地中海”之稱的波羅的海,也是當時俄國通往西歐的最短的海上通道。
1721年10月22日,俄國政務院舉行隆重儀式,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羅斯大帝”的稱號。在大臣的賀詞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只是由于您夙夜匪解地操勞和領導,我們,您忠實的奴仆,才從愚昧無知的深淵登上世界光榮的舞臺,因而從空虛走向充實,歸入文明民族之林。”這些溢美之詞用在彼得一世身上卻并不為過。正是彼得大帝的開明思想和親力親為的改革作風,打破了長期制約俄國發(fā)展的落后觀念的束縛,成功地喚起了俄羅斯民族壓抑已久的民族自尊和自強意識,使俄羅斯走上了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