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字自誠,明萬歷年間人,生卒年及籍貫不詳。據(jù)林家驪《洪應明與〈菜根譚〉》一文考證,洪應明是四川新都人,后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洪氏與袁黃、馮夢楨、于孔兼都有交往,并且袁黃、馮夢楨二人是洪氏的前輩,而于孔兼則與洪氏年齡相仿。
這些信息非常有價值,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洪應明和他的《菜根譚》。
袁黃,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了凡,是一位奇才,也是一位智者,他的《了凡四訓》啟迪無數(shù)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馮夢楨、于孔兼也都是明朝的進士,且仕途坎坷。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從與洪應明交往的這些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洪應明的影子,他們都應該有著相類似的經(jīng)歷和思想。
他們生活在明朝萬歷年間,那是明朝很特殊的一個年代。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從公元1573年到1620年,這個年號一共使用了48年。這是一個繁榮的時期,但繁榮之中也埋下了衰敗的種子。明神宗是一個荒唐的皇帝,他曾經(jīng)連續(xù)28年不上朝,導致朝政廢弛,官場腐敗,社會亂象叢生,明朝由此開始走向衰亡?!睹魇贰ど褡诒炯o》說:“明之亡實亡于神宗?!壁w翼《廿二史札記》也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痹谶@樣一個表面繁榮而內部而危機四伏的年代,人們在渾渾噩噩中生存,免不了隨波逐流,逃不脫爾虞我詐,往往一天忙到晚也走不出現(xiàn)實的怪圈,生活沒有安全感,心靈沒有歸屬感,而現(xiàn)實的各種挫折、打擊、災難,說來就來。
“到底應該如何生存呢?”相信那個年代,人人都在心里這樣問。
這樣的環(huán)境,會迫使人們更深入、冷靜地思考人生,思考如何為人處世。只不過,有的人思考是錯誤的,結果使自己在痛苦之中越陷越深,當然,這樣的思考,這些言論,都很快被歷史淹沒;有的人思考則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這些正確的思考被保存下來,啟迪著人們的智慧,《了凡四訓》就是其中之一,《菜根譚》也是其中之一。
當然,要悟出這些為人處世之道,光靠聰明才智還不行,還需要生活的磨礪。馮夢楨在洪應明的另一部著作《仙佛奇蹤》中說:“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洪應明生來就知道這些道理,他本是四川人,少年時,也和其他人一樣,為求功名,來到南京這個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晚年卻棲于禪寂,這么大的轉變,也源于他人生中經(jīng)歷的各種歷練、各種波折。只不過,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稽考了。就像南宋蔣捷的一首詞中說的: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的輕狂,中年的奔波,老年的寂寞。這就是人生!
不過,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雞蛋好吃,沒必要非得知道下蛋的老母雞是什么樣子。既然洪應明留下來的個人信息很少,我們也就不要因為《菜根譚》寫得好而苦苦追索了,好好品讀他留給我們的著作才是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