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法治評論的產生背景與演變歷程 (二)"/>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現代評論:穿梭法制的背影
        ——當代中國法治評論的產生背景與演變歷程 (二)

        2013-03-06 06:50:37王松苗
        法治新聞傳播 2013年5期

        ■王松苗

        近現代評論:穿梭法制的背影
        ——當代中國法治評論的產生背景與演變歷程 (二)

        ■王松苗

        作為世界上最先有印刷技術和最先有印刷報紙的國家,我國自近代以降“有100多年外國人在中國辦報的歷史,有100多年資產階級辦報的歷史,有大半個世紀無產階級辦報的歷史”。①但新聞評論真正在報紙上確立地位,是在1870年代我國民間報紙勃興之后。因為19世紀下半葉外國侵略者在我國開始辦報時,報刊上雖開始出現言論的形式,但還只是混沌的樣式,并沒有扎根中國社會。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和改良派從他們的外國 “先生”那里學會了辦報,學會了用報刊言論呼吁變法維新以后,那些洋人 “先生”們從此就漸漸退出了中國報刊論壇。

        尖銳的民族矛盾,深重的民族危機,喚醒了民族精英分子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探索,從而決定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交織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倒退、奮進與沉淪的斗爭,也直接孕育、發(fā)展了含有法制內容的新聞評論。

        以政論為主 (1874—1893):散見法制的星光

        為反對英法帝國主義等對我國的侵略,我國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知識分子覺醒之后逐漸提出了一些改良政治的主張。思慮之后,他們把辦報作為宣傳政治主張、擴大政治影響和推動改良運動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從1874年起開始的20年里,這些資產階級改良派先后創(chuàng)辦了 《昭文新報》、 《循環(huán)日報》和《述報》等我國最早的一批現代報紙,大部分 “始終以政論為主要內容”。②

        新思想需要新手段來呈現。于是,報紙的新聞文體隨之發(fā)生了一定的變革。拿報紙言論來說,不僅從形式上已開始擺脫 “八股文”、 “桐城派” 的束縛, 逃離了 “代圣人立言”、 “托古證今”的程式桎梏,努力轉向新聞評論,而且在內容上也由回避尖銳的政治問題,不敢觸及時弊,到逐步和政治經濟法制問題相聯系,并漸漸向政論方向發(fā)展,在政治上明確提出勵精圖治的要求。這一時期,王韜和他的密友鄭觀應的論說,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放異彩。其中尤以王韜于 1874年1月5日在香港創(chuàng)刊的《循環(huán)日報》影響最大,③也有人如王興華等認為是2月4日。這是公開宣傳變法的第一家報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張以政論為主的報紙。

        王韜是我國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之一,因與太平天國有染,被清廷緝拿,于1862年逃亡香港。通過兩次周游列國,他開闊了眼界,堅定了 “變法圖強”的政治主張。他撰寫的100多篇政論,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力主變法的政治觀點,反映了我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發(fā)展的愿望。這些政治論文,雖然還說不上是真正的新聞評論,但在我國報紙評論的沿革中,卻起了可貴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一些帶有法制內容的政治性評論,不僅突破了當時 “桐城時文”、八股程式的局限,而且成為 “載道之器”,有力地引導了當時的社會輿論。

        比如,面對 “知法度之美,而不知奉公守法,行之維力,不至視作具文”的狀況,王韜在 《變法 (中)》中提出的變法,不是簡單的法律、制度的移植,而是由表及里、由本及末、由內及外、由大及小,移風易俗,無形無覺的 “全面變革”。他對癥下藥地指出,中國亟須完成以下 “四變”: “其一曰:取士之法宜變也”, “其一曰:練兵之法宜變也”,“其一曰: 學校之虛文宜變也”, “其一曰:律例之繁文宜變也”。這 “四變”可謂切中時弊,而且論證充分。比如,在論述繁律宜簡時,他說——

        “其一曰:律例之繁文宜變也。昔高祖入關,其與民約,不過約法三章耳。近世之吏,上下其手,律例愈密而愈紊,不過供其舞文弄法已耳。拘牽文義,厥弊日滋。動曰成例難違,舊法當守,而一切之事,都為其所束縛馳驟矣。是朝廷有行法之名,而無奉法之實也。是不如減條教,省號令,開誠布公,而與民相見以天也?!雹?/p>

        其實,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魏源等人亦曾表達過很好的新聞主張,撰寫過出色的政論,但彪炳于論壇尤其是法制論壇的最早一人卻是王韜——其原因就在于王韜的文章更適合于報紙刊登,論題具有廣泛的意義。說王韜是我國第一個報刊政論家 (也是法制政論家),除了時間上的優(yōu)勢以外,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他的論說直指時弊,褒貶得失,倡言改革,這是過去的中國報紙上從未有過的,令人耳目一新,給當時渴望中國社會變動的士大夫以極大的鼓舞。二是王韜的文體被認為是當時那種文無不言的桐城文體向現代文體變更的轉折點。

        向評論轉型 (1894—1914):滲透法制思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清軍慘敗告終。被國難警醒的士大夫特別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首領們感到有必要組織政治團體,并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來宣傳主張,號召大眾,以圖變革國家命運。1894年8月17日,第一個改良主義團體——強學會,在北京創(chuàng)刊了機關報 《中外紀聞》(剛開辦的四個月報名叫 《萬國公報》);1896年12月1日,強學會的上海分會創(chuàng)辦了 《強學報》;強學會被迫解散以后,改良派首領之一、著名報刊政論家梁啟超于 1896年 8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 《時務報》。

        梁啟超的大量政論如 《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不僅思想新穎,有力地抨擊了以練兵購械為主的洋務新政,直接為變法運動服務,字里行間滲透的救亡圖存、改造中國的豪情和“以言易天下”的抱負,被認為教育了包括青年毛澤東、鄒韜奮和胡適在內的整整一代人。⑤“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 “縱筆所至,略不檢束”, “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的特點,使梁啟超的評論 “草野為之歆動”。由于文筆犀利,不拘一格,感情噴涌而出,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煽動性,使政論文體更加通脫。其鮮明的觀點、恣肆的個性、瑰麗 (甚至過顯華麗)的文風享譽報壇, “被譽之為 ‘時務文體’,群起效仿,風行各地”,⑥將報刊政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梁也因這種“報章體” 和 “新文體”, 被視為奠定進步報刊政論傳統(tǒng)基礎的第一人。⑦

        比如,在 《變法通議·自序》中,他論證變法的必要性步步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一,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其二,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其三,自然之變,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代興者審其敝而變之,斯為新王矣。茍其子孫達于此義,自審其敝而自變之,斯號中興矣。漢唐中興,斯固然矣;其四,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治舊國必用新法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彼砸?“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最后,作者還特地聲明“言之無罪, 聞者足興”。⑧

        這一時期,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不少報紙,比較有名的有 《蘇報》 (1897年)、 《中外日報》 (1898年)、 《中國日報》(1899年)以及首倡時事短評 (簡稱 “時評”)的 《時報》 (1904年)等。 以上諸報以論政為主,在新聞文體上也發(fā)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變革,其中 《時報》首倡的 “時評”為新聞評論孕育了新的生機,是新聞評論演進為獨立新聞體裁的重要標志。 該報主辦人狄平子 (楚青) 說:“吾之辦此報,非為革新輿論,而欲革新代表輿論之報界爾?!碑敃r的 “時評”大體相當于現在報臺中的 “短評”或 “編后”,它抓住當天報上的一則新聞,題目具體,一事一議,針對性強,使報紙找到了一個新聞和評論相互配合的形式,為各報開辟時評或類似時評的言論專欄起到了示范作用。梁啟超、章太炎和嚴復都是這一時期我國報刊政論的開山鼻祖。⑨

        嗣后,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各個革命團體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聯合組成了中國同盟會,并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機關報——《民報》,這被稱為革命的言論總機關,宣傳民主革命主張,反對君主立憲。為了肅清已成為革命障礙的改良主義影響, 《民報》同梁啟超主辦的改良派機關報 《新民叢報》,圍繞著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土地制度等問題,開展過激烈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前后持續(xù)了兩年之久。

        1905年 11月 26日,孫文在 《〈民報〉發(fā)刊詞》中就 “三民主義” 這個又政治又法制的問題進行了精辟論述: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是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 遞嬗變易”……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彼?,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法,適應于吾群,吾群之進步,適應于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 《民報》所為作也。”⑩

        在此期間,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國外各地的機關報全部投入了論戰(zhàn)。經過這場論戰(zhàn),革命派取得了思想領導權,在理論戰(zhàn)線上擊潰了改良派。不少原來受改良主義思想影響的青年,在論戰(zhàn)中受到教育,轉向革命。在這場論戰(zhàn)中,形式邏輯作為論證的方法進入報界,從此成為以后政論文寫作的重要手段。這一時期, 《中國日報》、 《新民叢報》 在倡導編者按這個更短小、活潑的評論手段上所作的貢獻,也是不容抹殺的。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同盟會系統(tǒng)政黨辦的 “三民報” (這里有“豎三民”、 “橫三民” 之分, “豎三民”是指辛亥革命前于右任等創(chuàng)立出版的《民呼日報》、 《民吁日報》、 《民立報》;“橫三民”是指辛亥革命后孫中山領導籌辦的 《國民新聞》、 《民權報》、 《中華民報》),在精心而快速寫作社論,使社論具有強烈的時間性和新聞性方面,大大前進了一步。

        總之,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前后,順應社會政治形勢的需要,一時報紙勃興,議論激昂,撰稿人大多為當時政壇上的活躍人物,他們往往以撰寫政論作為參加斗爭的重要手段,像孫中山、 宋教仁、 陳天華、 鄒容、 秋瑾等。當時政論一般占到整個報刊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政論的好壞和影響的大小,成為衡量報刊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報刊在群眾中的口碑,主要是通過它所發(fā)表的膾炙人口、動人心弦的杰出的政論文章建立起來的。?這時期報紙言論的內容,不僅涉及政治 (法制)、外交,而且涉及軍事、經濟等問題,是我國報刊言論從政論向新聞評論演變的黃金時代。從此,新聞評論已正式成為報紙的四大件 (新聞、 言論、 副刊、 廣告) 之一,文字風格也從文言變?yōu)榘胛陌氚祝瑹o論是社論、 專論、 釋論、 短評、 編者按,均逐步成形,奠定了我國新聞評論發(fā)展的新紀元。

        辛亥革命之后,勝利的果實很快被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搶奪,繼而社會又進入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袁世凱為了實行獨裁統(tǒng)治,對革命報刊和報人大肆摧殘,報刊出版事業(yè)受到了比清朝末年還要嚴重的破壞。在袁世凱的反動統(tǒng)治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明顯暴露。有些報刊經不起考驗,喪失鮮明的政治立場, 把政論放到可有可無的地位,“往往日撰二三百字時評,敷衍塞責而已”;另有一些報刊則錢欲熏心,時時待價而沽,不惜使自己淪為任何一個肯出錢的軍閥或政客集團的附庸;個別報刊完全墮落成了維護反動統(tǒng)治的工具,幾乎沒有真正的政論可言。一句話,袁世凱篡位后,我國的報刊出版事業(yè)受到了嚴重摧殘。?

        即便如此,仍有人鐵骨錚錚,寫下了精彩的法制評論。1912年5月20日,23歲的上海 《民權報》記者戴天仇,發(fā)表了一篇精彩的時評短論 《殺》。文章只有 24個字,卻一連用了4個 “殺”字,端的是殺氣騰騰,表現了這位愛國青年的極大義憤!

        “熊希齡賣國, 殺! 唐紹儀愚民,殺! 袁世凱專橫, 殺! 章太炎阿權,殺!”?

        這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短的時評——這個第一篇政治時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第一篇法制時評,盡管他只是表達了激憤而沒有講出多少法理,但一切都在民心中,一切都在不言中。

        從1874年到 1914年,政論逐步向評論靠攏,法制評論雖然尚未成為一種正式的體裁,但諸多評論中,都不難尋覓其蹤影。當然,也有人把1870年代至1920年代之間的評論,稱之為發(fā)育中的新聞評論,意即處于傳統(tǒng)政論與當代新聞評論之間那些呈現過渡特征的評論文章。?當代新聞評論的某些特征,同傳統(tǒng)政論是一脈相承的,但在論據類型、讀者適應性等方面顯示的特征,又使它有別于傳統(tǒng)政論而自成一格。二者之間的遞變現象起始于 19世紀70年代初,完成于20世紀20年代初。若以作品來界定具體時期,可以劃定在王韜的《循環(huán)日報》論說與張季鸞的 《大公報》社評之間。

        考察整個過渡時期,可以說今天的新聞評論文體是多位作者共同創(chuàng)立起來的。 其中, 又以梁啟超在 《時務報》、《新民叢報》時期和后人在五四時期的兩次文體改革最有代表意義。?

        向新聞靠攏 (1915—1949):傳播法制精神

        “革命成功極快的方法,宣傳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孫中山先生經過多年斗爭,總結出的這個道理,對進步青年影響很大。以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為代表的一批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高舉起 “民主”、 “科學” 和文學革命的旗幟,向形形色色的封建教條展開了有力的討伐和沖擊。

        1915年,陳獨秀改組 《新青年》,倡揚思想解放,追求民主和科學,發(fā)表了大量批判孔孟之道,反對帝制和封建禮教的言論文章,使思想界開始活躍起來。其中,尤其以他 1919年 1月 15日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的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最為著名。這既是一篇政論,也是一篇呼喚民主與科學的不折不扣的法制評論:

        這幾條罪案,本志同人當然直認不諱。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賽因斯 (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抗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要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

        心平氣和地奉勸當局之后,陳獨秀表明了他不屈不撓的堅決態(tài)度: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導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與此同時,李大釗在1918年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中,力主恢復我國報刊政論傳統(tǒng)。他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寫作評論,積極倡導新文化運動,勇敢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熱情地歌頌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無產階級報刊評論開始在中國嶄露頭角。1919年 7月,毛澤東創(chuàng)辦 《湘江評論》。1922年 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 《向導》在上海創(chuàng)刊,這是時事政治評論性周報。1931年12月,中國共產黨終于創(chuàng)辦了一張能夠正常出版的、公開發(fā)行的機關報——《紅色中華》。?1938年 1月11日,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漢口 (后遷重慶)創(chuàng)辦了 《新華日報》。?1941年 5月16日, 《解放日報》在延安創(chuàng)刊,這是第一張在革命根據地出版的大型中共中央機關報。該報十分重視評論,把按照黨的意志指導實際工作列為評論的首要任務,強調要當好黨的喉舌。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活動家、宣傳家如毛澤東 (國共合作時期曾任國民黨中央 《政治周報》 的首任主編)、 蔡和森、瞿秋白、惲代英、周恩來、蕭楚女、鄧中夏等,開始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分析的方法來從事言論寫作,我國報刊評論從此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尤其是政論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均與舊民主主義時期的報刊政論有很大不同。除社論以外,由政論與新聞報道結合而成的 “述評”體得到了普遍應用。由 《新青年》開創(chuàng)的 “隨感錄”成為報界廣泛采用的一種形式。

        無產階級新聞評論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南來分析問題;堅持黨性原則和階級性原則,做黨的喉舌;積極發(fā)動人民群眾,指導現實革命和建設,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現實針對性;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同時,這一段的評論堅持以理服人,講政治,講公理,講辯證,滲透法制精神。

        魯迅被認為是 “五四”以來最有影響力的雜文家。小小的雜文,常常撼動著偌大的中國專制體制和專制文化的根基。朱自清先生贊揚說: “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了將詩和評論凝結于一起的 ‘雜感’,這尖銳的政論性的文藝形式。這是匕首,這是投槍,然而又是獨特形式的詩……”?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范榮康認為,魯迅那些直接取材于報紙新聞的雜文, “是十足的新聞評論”,?只是寫法上并不拘泥于新聞事實,往往由此說開去,因而與時評有所不同。但非常講究說理藝術,既 “短而有骨力”, 又 “生動、 潑剌、 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特別是他 “論時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類型”的手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文風,為現代報刊雜文奠定了基礎,并使雜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社會論文”。

        與此同時,一部分改良派的報紙,政論也大為加強,有時占報紙主要地位半版以上。 “專論”、 “代論”、 “事論”等形式名目繁多,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批進步的新聞工作者都很重視報刊言論,其中以鄒韜奮最為突出。

        從 1926年接辦 《生活周刊》起到1944年逝世,前后十幾年,鄒韜奮主辦了 《生活周刊》、 《大眾生活》等 7種報刊,并親自主持報刊的言論工作。他的《小言論》 (以后為 “社評”) 和 《讀者信箱》,影響十分深遠。鄒韜奮小言論的特點是善于抓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說群眾想說的話,往往從一件具體事生發(fā),采取談家常的方式,評它三五百字,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簡單干脆,明白曉暢,既生動活潑又有戰(zhàn)斗性——“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如刀”,很適合群眾閱讀,被廣大讀者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

        在實踐的基礎上,鄒韜奮非常重視報刊言論的理論升華。他提出報刊的基本任務 “一方面在領導社會,一方面在能反映社會大眾的公意”。對于報刊評論的性質,他認為言論應該 “代表輿論”,“反映最大多數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站在真正大眾的立場上,提出真正有利于國家民族進步的事情和主張”; “撰述評論的人最重要的品性是要能秉承自己的良知說話,不受任何私人或團體的指使威嚇利誘,或遷就私人和情面做違心的言論”。?

        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報刊也積極運用評論,傳播它的思想觀點。其突出代表是 《大公報》。該報于 1902年 6月由英斂之創(chuàng)刊, 以論說之 “敢言” 著稱,所謂 “以大公之心,發(fā)折中之論”。論起《大公報》的靈魂人物,自然非張季鸞莫屬。他 1926年接辦 《大公報》,擔任總編輯,主持筆政 15年,寫的政論不下3000篇,被譽為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國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政論家。他才思敏捷,出手很快, “看完大樣寫社論”,倏忽而就,文采斐然。比如他的代表作 《蔣介石之人生觀》,一上來就切中要害氣度不凡:

        “離妻再娶,棄妾新婚,皆社會中所偶見,獨蔣介石事,詬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然蔣氏猶不謹,前日特發(fā)表一文,一則謂深信人生若無美滿姻緣,一切皆無意味。再則謂確信自今日結婚后,革命工作必有進步。反翹其淺陋無識之言以眩社會。吾人至此,為國民道德計,誠不能不加以相當之批評,俾天下青年知蔣氏人生觀之謬誤?!?/p>

        張季鸞提出過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理念,傾力打造 《大公報》“文人辦報”的風格,雖然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做到,但當時的報紙還是吸引了一批著名人士。比如,郭沫若在此發(fā)表了著名的 《甲申三百年祭》。胡適 1931年5月曾撰文總結 《大公報》成功的兩條經驗——“登載確實的消息”, “發(fā)表負責任的評論”。

        1919年11月15日, 《大公報》報道長沙女子趙五貞被迫嫁給比她大20多歲的古董商,在花轎中自刎身亡。身為該報 “館外撰述員”的毛澤東立即在16日的 《大公報》上發(fā)表了 《對于趙女士自殺的批評》一文。在分析趙女士面臨的三面鐵網無法沖破之后,毛澤東在文章中指出:

        “昨日的事件,是一個很大的事件。這種事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獨立,戀愛不能自由。吾們討論各種學理,應該傍著活事件來討論。” “希望有討論熱心的人,對于這一個殉自由殉戀愛的女青年,從各種論點出發(fā),替她呼一聲 ‘冤枉’?!?

        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報社的支持。報社就此事組織了專欄討論,共發(fā)表文章三四十篇,其中有 9篇是毛澤東的,其中就事說理的很多提法,于今日之法制精神依然不悖。

        但 1923年改組后的 《大公報》,自1927年向蔣介石靠攏以后,對當時政治事件也散布了一些不負責任甚至是反動的意見,這些言論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有很大的煽惑作用。為了揭露這些評論的實質,指明事件的真相,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慶 《新華日報》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運用巧妙的斗爭藝術,與它進行過激烈的論戰(zhàn),深刻揭露了國民黨挑動內戰(zhàn)的陰謀,回擊了對共產黨的誹謗。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里的 《新華日報》,在國統(tǒng)區(qū)人民的心中成為一盞光芒四射的明燈。

        在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大潮中,中國評論界可謂群星閃耀:梁啟超、黃遠生、 邵飄萍、 李大釗、 陳獨秀、 毛澤東、陳布雷、邵力子、張季鸞、鄒韜奮以及后來的范長江、胡適、張友漁等等。當年新聞評論的繁榮也一度盛況空前。不僅專業(yè)報人寫評論,一些知名人士、作家也加入到了報刊評論的行列。這種各界名流紛紛主撰新聞評論的景觀,在 20世紀上半葉十分引人矚目,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評論財富。他們以自己的寫作實踐推進了我國新聞評論走向成熟的進程,為促進新聞評論文體趨于完備和法制評論的逐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向導師學習:無產階級評論的法制啟蒙

        追根溯源,無產階級評論在中國的勃興,深受革命導師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過程中,都有親自參與辦報、創(chuàng)作言論的歷史。他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自己所主辦的 《新萊茵報》、 《火星報》、 《明星報》 等報刊上所發(fā)表的大量評論,都及時地對當時發(fā)生的重要歷史事件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對革命運動中提出的新問題作了卓有遠見、深刻透辟的解答。1842年,馬克思寫下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一文,這可以算作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開端,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無產階級法制評論的開端。1848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馬克思任 《新萊茵報》總編輯,使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公開發(fā)表評論的陣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新萊茵報》上發(fā)表了大量述評、社論,表現了堅定的革命立場和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如1851年馬克思與瓊斯合寫的一篇文章中說:“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自由的基礎?!?后該報被迫???,馬克思和恩格斯轉而又在美國進步報紙 《紐約每日論壇報》等報紙上繼續(xù)筆戰(zhàn)。據統(tǒng)計,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為美國 《紐約每日論壇報》寫評論,共寫了500余篇,幾乎占他們一生撰稿1600余篇的三分之一。

        列寧的辦報活動是與他的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在1900年12月,他就在德國萊比錫創(chuàng)辦了全俄第一份馬克思主義的報紙——《火星報》。后來,又陸續(xù)在日內瓦創(chuàng)辦了 《前進報》、 《無產者報》,在彼得堡創(chuàng)辦了俄國第一份公開出版的布爾什維克 《新生活報》,并發(fā)表了大量政論。1912年5月5日, 《真理報》創(chuàng)刊,這是俄國第一份公開出版的工人報紙,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機關報。從 1912年至 1923年,列寧在 《真理報》上發(fā)表論文 852篇,其中絕大部分是評論和署名評論。斯大林在準備和實現十月革命的短短幾個月里,就為 《真理報》撰寫了70多篇評論。革命導師的這些光輝評論,高瞻遠矚,生動潑辣,富有熾烈的戰(zhàn)斗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激勵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投身斗爭的號角和旗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黨的主要領導人,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是把黨報評論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就報刊評論工作發(fā)表過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同時還親自為報紙刊物寫下了許多閃耀著馬列主義理論光輝,充滿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精神,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的社論、評論、按語等。這些光輝篇章,不僅給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以有力的指導,而且在由黨的主要負責同志關心并寫作報紙評論方面,為全黨作出了榜樣,提供了范例。

        毛澤東在每個革命歷史時期,特別是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新華社、 《解放日報》撰寫了許多重要評論、社論。如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 《質問國民黨》、 《游擊區(qū)也能進行生產》、 《將革命進行到底》、 《別了, 司徒雷登》、 《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 還是侵略?》、 《南京政府向何處去?》 等, 講政治, 講公理, 講法制,而且 “傍著活事件來討論”,顯得高屋建瓴,氣貫長虹,能道人所未道之理,言人所未言之勢。這些評論著述,不僅內容博大精深,在國內外產生過廣泛、深遠的影響,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真實而生動的歷史記錄,而且也是報紙評論的珍品,正如范榮康所評價的: “在文風上,毛澤東的新聞評論兼收并蓄,集中西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開一代先河,對當代新聞評論的影響至深且遠?!?這種影響同樣體現在逐步發(fā)展的法制評論之中。

        “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zhàn)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鑒?!边@是毛澤東對黃克功槍殺劉茜一案的批語。?這個評論性的批語,經過當時的媒介,在人民軍隊中廣為傳達后,其所體現出來的法制的嚴肅性、民主性和平等精神,深入人心,對建國后我國的法制建設和司法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民主戰(zhàn)士李公樸為此進行了一句精彩點評: “它為將來的新中國建立了一個好的法律榜樣?!?/p>

        (本文選自 《法治評論道與技》 一書;作者系原檢察日報社總編輯,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局局長)

        注釋:

        ①方漢奇主編: 《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 (第一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②轉引自方漢奇: 《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丁法章: 《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頁。

        ④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⑤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頁。

        ⑥甘惜分主編: 《新聞學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頁。

        ⑦楊新敏: 《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頁。

        ⑧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0頁。

        ⑨丁法章: 《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頁。

        ⑩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4頁。

        ?轉引自方漢奇: 《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丁法章: 《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頁。

        ?當時,熊希齡是財政總長,唐紹儀是國務總理,袁世凱是臨時大總統(tǒng),章太炎是社會名流。

        ?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頁。

        ?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頁。

        ?孫中山: 《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1頁。

        ?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8-59頁。

        ?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8-59頁。

        ?范榮康: 《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頁。

        ?楊新敏: 《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頁。

        ?楊新敏: 《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頁。

        ?朱自清: 《魯迅先生的雜感》,1948年版。

        ?范榮康: 《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頁。

        ?俞月亭: 《韜奮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頁。

        ?顧勇華、陳杰編著: 《中國新聞評論名篇賞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27-329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95頁。

        ?范榮康: 《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88-89頁。

        ?范榮康: 《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635頁。

        ?1937年10月5日,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隊長黃克功約女青年劉茜到延河邊散步,逼婚不成,遂槍殺了劉茜。案件驚動了毛澤東主席。1937年10月10日,毛澤東主席復信邊區(qū)法院院長雷經天,同意對黃克功處以死刑。

        觀點速遞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消減是事實,但并不等于必然消亡,傳統(tǒng)媒體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有完整且成熟的媒體基因、有廣闊的受眾市場,又擁有較為豐富的牌照資源,良好的媒體品牌以及常年沉淀的特定受眾群。時下大熱的自媒體,目前看來是對傳統(tǒng)媒體的一個補充,但只是一個細分市場。傳統(tǒng)媒體當下應變的對策是可以通過 “重構價值”獲得新生。即可以用信息的質對抗新媒體的量,專注于信息的質的提升。

        (李黎, 《新聞戰(zhàn)線》2013年第9期)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欧美极品jizzhd欧美|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 欧美xxxxx精品| 中国亚洲av第一精品|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偷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天天躁狠狠躁狠狠躁夜夜躁|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欧美| 一区二区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免费视频精品一区| 漂亮人妻被强了中文字幕| 麻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潮| 久久99国产伦精品免费 |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网址大全|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正在播放强揉爆乳女教师|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 亚洲 日韩 在线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蜜臀av|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李白姓白白又白类似的套路| 中国少妇×xxxx性裸交|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