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第一”視角聚焦黨報黨刊
■鄧 濤
黨報黨刊是政黨組織出版的,并宣傳其政治主張、路線、方針、政策,以影響輿論的機關報紙和刊物。本文主要關注中共黨報黨刊史上的 “第一”。
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 “第一”的釋義有二:一是排列在最前面的,二是最重要。 “第一”也是創(chuàng)新的標志,一部人類發(fā)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斷創(chuàng)造第一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報是 《新青年》雜志和 《共產黨》月刊。在建黨時期,這兩份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1.《新青年》
1914年秋,陳獨秀自日本返國。次年, “從皖來滬,擬辦一雜志,自稱可以轟動一時”。這份雜志,就是 《青年雜志》 (第二卷起改名 《新青年》), 經(jīng)安徽同鄉(xiāng)汪孟鄒介紹,交上海群益書社印行,于1915年9月15日創(chuàng)刊,陳獨秀主編。
陳獨秀把創(chuàng)辦的雜志定名為 “青年”,其用意有兩點:一是要通過思想啟蒙運動來改變國人的思想精神面貌,重塑國民為 “青年”這一新形象;二是希望中國青年能夠走向自覺,擔負起改造中國社會的責任。在發(fā)刊詞 《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寫下一組排句,將新文化與舊文化加以對舉: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組對舉傳神地彰顯了兩種文化及其特質:一曰傳統(tǒng)的,一曰現(xiàn)代的;一貶一褒!
《新青年》吹響了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號角。1921年1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以宣傳 “過激”為名,抄走付排的《新青年》第八卷第六號文稿, “不準在上海印刷”,并查封了編輯部。為此,該期雜志改在廣州出版。
《新青年》成為許多青年人汲取營養(yǎng)的陣地。在湖南, 《新青年》 是青年毛澤東的必讀書,當時他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 毛澤東曾回憶: “《新青年》上我很欣賞陳獨秀和胡適的文章,他們一度取代了梁啟超和康有為,成為我效仿的榜樣?!痹谒拇ǎ瑫r任靖國軍旅長的朱德,在朋友處讀到思想激進的《新青年》。不久,他毅然拋棄月薪 2000大洋的優(yōu)裕生活,決定出國尋求真理。
毛澤東在延安的 《“七大” 工作方針》中指出: “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干部。那時候有 《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后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p>
2.《共產黨》
1920年11月7日, 《共產黨》月刊在上海出版,李達任主編。起名 “共產黨”以及選擇 “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創(chuàng)刊,當然不是沒有用意的?;I辦者們規(guī)定 《共產黨》的任務是,為在中國建立一個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黨而宣傳、奮斗。
這是一份半秘密半公開的刊物,不標明編輯、印刷、發(fā)行的地點,作者全用化名,但卻在 《新青年》逐期刊出廣告啟事和要目。廣告上說 “代售所廣州雙門底共和書局”,其實編輯部就設在上海法租界輔德里 625號, 《新青年》編輯部供稿,作者多為中共上海發(fā)起組成員。
《共產黨》在中國第一次樹起 “共產黨”的大旗,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主張。指出:共產黨在中國有兩大使命,一是經(jīng)濟的使命,二是政治的使命。要想把我們的同胞從奴隸境遇中完全救出,就要使生產勞動者全體結合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國外國一切資本階級,從他們手中搶奪來政權,并且用勞動專政的制度,擁護勞動者的政權,建設勞動者的國家以至于無國家,使資本階級永遠不至發(fā)生。
《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喊出“共產黨萬歲”、 “社會主義萬歲” 的口號。它介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jīng)驗,特別是俄國共產黨的經(jīng)驗和列寧的著作。理論刊物 《共產黨》最高發(fā)行量 5000份,月刊為統(tǒng)一中國各地早期共產主義組織的建黨思想,加強這些組織的聯(lián)系,促進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
1922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會議決定創(chuàng)辦一種公開發(fā)行的黨中央機關報,以便更好地宣傳黨的綱領和路線,并指定蔡和森負責籌備。所謂機關報,指由國家機關、政黨或者社會團體主辦,用以宣傳其政治主張和方針、政策的報刊,其通常具有明顯的政治性質。同年 9月13日, 《向導》周報 (我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張公開發(fā)行的中央機關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蔡和森任主編。蔡和森從組稿、發(fā)排、校對,到聯(lián)系印刷,都親自過問。
《向導》 系時事政治評論性周報,1927年5月遷至武漢,7月??豢傆嫵霭?01期,載文1474篇。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擔任主編,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羅章龍、趙世炎等為主要撰稿人。
甫一創(chuàng)刊,就集中宣傳黨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同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宣傳工具進行激烈的輿論斗爭;批駁各種錯誤思想、主張。五卅運動期間,為了報道的真實性和能對現(xiàn)實的革命斗爭有所指導,蔡和森指派鄭超麟對在租界馬路進行愛國演講的學生進行采訪,獲得寶貴第一手材料。后鄭超麟寫成 《帝國主義鐵蹄下之中國》,發(fā)表在 《向導》上。文章材料翔實準確,說理透徹,使帝國主義的罪行無可辯駁,極大地激發(fā)了民眾的反帝愛國熱情。
《向導》的發(fā)行量最高曾逾 10萬份,被讀者贊為 “黑暗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中共四大稱它已在全國取得“輿論的指導地位”。在 《向導》出版的近5年中,被帝國主義和軍閥當局封閉了數(shù)十次。為了應付突發(fā)事件和擴大影響,曾在上海、北京、廣州、湖南和河南五個地方分別出版。
清華大學教授李彬說,論早期的革命報業(yè),應該說勢單力薄,雖然也辦有一些報刊,但真正有影響力的、可以數(shù)得著的大概就那么幾份機關報, 《向導》乃是其中之一;其由總書記陳獨秀領導,并題寫刊名、撰寫發(fā)刊詞、制定辦刊方針;真正打出政治機關報旗號的還是《向導》。
三
1925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6月4日,中共中央創(chuàng)辦 《熱血日報》,由瞿秋白任主編,以便及時傳達黨指導五卅運動的方針、政策。 《熱血日報》系我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日報。日報一般指每天出版發(fā)行的綜合性報紙,或每周出版 5期以上;其新聞信息快、數(shù)量多、影響大,報道領域寬。
《熱血日報》的發(fā)刊詞是陳獨秀撰寫的,文中呼號: “現(xiàn)在全上海市民的熱血,已被外人的槍彈燒得沸騰到頂點了!” “民族自由的爭斗是一個普遍的長期的爭斗,不但上海市民的熱血要持續(xù)的沸騰著,并且空間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熱血,引起全國人的熱血?!?/p>
“看報, 看報, 《熱血日報》!” 報童尖聲叫賣,引起路人注意。6月4日,眾市民看到了 《熱血日報》的創(chuàng)刊號;報頭由瞿秋白題寫,魏碑風格,柔中有剛;除社論外,有本埠要聞、國內要聞、緊要消息、國際要聞等欄,稿件大多來自廣大讀者。
瞿秋白既是主編,又是主要撰稿人。《熱血日報》總共出版了 24期,他寫了大部分社論,大量的專論、短論,多的幾千字,少則幾十字,每期均有他的文章。這是瞿秋白從事新聞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也是他在新聞事業(yè)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6月11日,滬上工商學聯(lián)合會在西門公共體育場召開市民大會,有五百多團體、近十萬民眾參加這次反帝集會。瞿秋白經(jīng)過一番化裝,爾后擠進會場;次日的 《熱血日報》上, 現(xiàn)身瞿秋白用 “熱”、 “血”、 “沸”、 “騰”、“了”五個筆名揮灑的系列雜文,憤怒揭露敵人仿造證據(jù),顛倒黑白,百般狡辯,為屠殺中國人找借口等伎倆。中共領導的五卅運動,席卷全國,勢不可擋。瞿秋白主編的 《熱血日報》在運動期間,起到良好宣傳鼓動作用,以其戰(zhàn)斗性、鼓動性、通俗性和題材的多樣性,受到群眾的熱烈支持,銷數(shù)達 3萬份。 “投稿來信與親來接洽者,日以百計。”
四
1941年,抗戰(zhàn)已經(jīng)過去4年。從重慶回延安的博古 (本名秦邦憲)想要在這里辦一張日報和一個強有力的通訊社,“以便毫無保留的將我黨主張傳播到全國全世界去,揭露獨裁者的陰謀勾當,幫助全國人民,使他們的眼睛更加明亮起來,他們的力量更加團結和壯大起來”。于是博古找到毛澤東和張聞天,談起自己的想法。 中央決定, 將 《新中華報》和 《今日新聞》 合并為 《解放日報》(延安),博古出任社長,楊松任總編輯。
5月14日,博古找到楊松、曹若茗、丁玲、張映吾等人,召集創(chuàng)刊會議。16日,四開中張兩版的 《解放日報》 (延安)新鮮出爐,其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jù)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機關報。中央書記處起草的通知中明確: “一切黨的政策,將經(jīng)過 《解放日報》 (延安)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p>
毛澤東題寫報頭并撰寫發(fā)刊詞,指出: “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始終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團結,團結,團結,這就是我們的武器,也就是我們的口號?!泵珴蓶|經(jīng)常為該報撰稿和改稿,他的很多重要著作都曾在 《解放日報》(延安) 上發(fā)表。
在整風運動中, 《解放日報》 于1942年4月1日改版,改版后第一版為主要刊登各解放區(qū)消息的要聞版,第二版為陜甘寧邊區(qū)版,第三版是國際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種專論。此項改革有效地加強了報紙的黨性、群眾性和戰(zhàn)斗性,為其他黨報的改革樹立了榜樣。同時也加強了無產階級辦報思想的宣傳,發(fā)表不少有關社論和文章,對新聞定義、新聞本源、新聞真實、新聞工作者等新聞學之核心問題作出開拓性的探索?!督夥湃請蟆?(延安)建有龐大的通訊員網(wǎng),辦有專供通訊員閱讀的 《新聞通訊》。
1947年3月,隨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延安后, 《解放日報》 (延安)出至3月27日???,共出版2130期。
(作者系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