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輝 馮志海 王慶紅 馮小艷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鄭州450000)
3種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比較
李明輝 馮志海*王慶紅 馮小艷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鄭州450000)
目的 分析3種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作用的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90例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使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30例(CSII組),采用三速一長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30例(MDI組),采用1天2次皮下注射預混胰島素的患者30例(Mix組)。觀察各組患者的血糖達標時間,達標時所用胰島素總量,達標時所花費用,血糖達標后波動幅度以及低血糖發(fā)生率,并對所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達標后3組患者8個時間點的血糖比較,僅早餐前及晚餐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CSII組和MDI組均低于Mix組(P<0.05),CSII組和MDI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總量CSII組和MDI組優(yōu)于Mix組(P<0.05),CSII組和MDI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費用CSII組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達標后血糖波動及低血糖發(fā)生率3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3種方案短期療效和安全性相當。
2型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血糖
胰島素強化治療是WHO于1993年6月公布的北美“糖尿病控制與并發(fā)癥試驗”的臨床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目前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較多,本文旨在分析門冬胰島素30(餐前)、門冬胰島素(餐前)+地特胰島素(睡前)及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這3種方案的短期療效和安全性。
1.1 對象 2012年1~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新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90例。
1.2 診斷標準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WHO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30~70歲,治療前無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及嚴重的器官功能不全,無任何應激情況,入院前3個月未曾使用降糖藥物。
1.4 排除標準 I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精神類疾病患者。
1.5 藥物和器材 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諾和銳30,丹麥諾和諾德公司)、門冬胰島素注射液(諾和銳,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諾和平,丹麥諾和諾德公司)。血糖儀采用美國強生穩(wěn)豪型血糖儀,胰島素泵使用美國美敦力MiniMed公司生產的508胰島素泵。
1.6 治療方案 根據體重指數(BMI)制定胰島素初始劑量[1]:BMI>25kg/m2,1天總量為0.6 U/kg;BMI≤25kg/m2,1天總量為0.4 U/kg。Mix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預混胰島素諾和銳30,早晚餐前各占50%。MDI組:三餐前使用速效胰島素諾和銳聯合睡前(22∶00)皮下注射長效胰島素諾和平,速效胰島素和長效胰島素用量各占50%,三餐前速效胰島素按1∶1∶1分配。CSII組:基礎量和三餐前追加的總量按1∶1分配,三餐前追加量再按1∶1∶1分配。之后根據所測指尖血糖調整各自胰島素用量直至達到血糖控制目標。
1.7 控制目標 指尖血糖空腹控制在4.0~7.0mmol/L之間,餐后2h指尖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之間視為達標。指尖血糖≤3.9mmol/L為低血糖,包括癥狀性低血糖和無癥狀性低血糖。
1.8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的空腹血清葡萄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②達標后凌晨3點+三餐前后+睡前血糖;③觀察各組患者血糖達到目標值所需要的胰島素總量、時間及費用;④血糖波動幅度(MAGE)和低血糖的發(fā)生情況。
2.1 三組患者治療前一般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性別、年齡、體重指數、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經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男/女)年齡(歲)BMI(Kg/m2)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Hb A1c(%)9±1.52 MDI 30(15/15)52.7±7.68 23.55±2.14 12.6±2.56 18.7±3.91 9.6±1.76 CSII 30(14/16)55.3±7.31 24.14±2.36 12.3±2.81 18.4±4.62 10 Mix 30(14/16)53.6±7.47 22.92±2.51 12.7±2.94 18.3±4.26 9. .2±1.30
2.2 三組患者達標后毛細血管全血血糖水平比較 達標后三組患者8個時間點的血糖比較,僅早餐前及晚餐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CSII組和MDI組均低于Mix組(P<0.05),CSII組和MDI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患者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及費用的比較 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總量CSII組和MDI組優(yōu)于Mix組(P<0.05),CSII組和MDI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費用CSII組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3。
表2 達標后毛細血管全血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表2 達標后毛細血管全血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組別3am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10pm 2.81 6.6±2.32 8.7±2.55 6.8±2.11 MDI 5.9±1.68 5.2±1.93 9.5±2.91 6.8±1.85 7.6±2.34 6.4±1.91 7.1±1.72 6.5±1.71 CSII 5.6±1.97 5.1±1.24 9.7±2.42 6.3±1.81 7.4 Mix 6.1±1.73 6.7±0.94 8.7±1.99 8.1±2.31 9.2± ±2.12 6.1±1.69 6.9±1.53 6.4±1.52
表3 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及費用的比較±S)
表3 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及費用的比較±S)
組別達標時間(d)胰島素總量(IU)費用(元)Mix 5.1±2.14 205.8±76.53 99.8±38.76 MDI 3.6±1.21 156.1±73.59 121.6±44.36 CSII 2.9±1.41 144.9±54.05 439.4±83.31
2.4 三組患者達標后血糖波動幅度及低血糖發(fā)生率的比較 三種方案治療達標后各組血糖波動、人均低血糖發(fā)生次數及低血糖發(fā)生率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達標后血糖波動幅度(MAGE)及低血糖發(fā)生率(±S)
表4 達標后血糖波動幅度(MAGE)及低血糖發(fā)生率(±S)
組別例數人均低血糖發(fā)生次數低血糖發(fā)生率(%)血糖波動幅度(mmol/L)Mix 30 1.59±1.12 40.0 6.9±5.22 MDI 30 1.72±1.22 36.7 6.5±3.47 CSII 30 1.85±1.27 46.7 6.3±2.72
從上述結果可知,無論采取哪一種強化治療方案,都可使患者血糖最終達標。雖然UKPDS有研究證實,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的功能終究都會走向衰竭,但經胰島素強化治療后胰島素I相分泌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且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得以改善。UKPDS在進行了為期30年的隨訪研究后所提出的“記憶效應”表明,盡早地進行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有效改善胰島β細胞的功能,提高患者遠期預后[2],因此,對于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對血糖的干預越早越好。
從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及治療費用上比較可以看出,CSII組優(yōu)勢并不明顯,且治療費用較高。MDI組雖然在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上和CSII組無明顯差異,且治療費用相對較低,但1天4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增加了患者的不便,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在療效相似的情況下使用1天2次(或3次)皮下注射預混胰島素治療顯得比較方便和實用,也更易為患者所接受。因此,臨床上一般在患者住院初期給以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或1天4次皮下注射胰島素)以迅速使血糖達標,之后根據胰島素泵所使用的胰島素劑量來確定,改為1天2次皮下注射,預混胰島素時所需的胰島素劑量,以方便患者出院后繼續(xù)使用胰島素。
各方案在血糖波動幅度及低血糖發(fā)生率上無明顯差異,安全性相當。UKPDS研究發(fā)現,胰島素強化治療會導致低血糖發(fā)生率的增加[3]。低血糖是胰島素治療中最為突出的安全隱患,不僅會阻礙血糖控制達標,而且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假象可能造成臨床誤判。一次嚴重的醫(yī)源性低血糖并由此誘發(fā)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所帶來的益處[4]。因此,胰島素治療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低血糖問題。
綜上所訴,三種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療效和安全性相當,且各具優(yōu)劣。
[1]蔡明江,古米娜,成杰.胰島素強化治療初始劑量的計算[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2,7(3):47-49.
[2]Weng J,Li Y,Xu W,et al.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beta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J].Lancet,2008,371:1753-1760.
[3]UK Proseoes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33)[J].Lancet,1998,352:837-853.
[4]Cryer PE,Davis SN,Shamoon H.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6):1902-191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31
1672-2779(2013)-05-0048-02
蘇 玲
2013-02-10)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