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紅 馮志海 李明輝 馮小艷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鄭州450000)
足浴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
王慶紅 馮志海*李明輝 馮小艷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鄭州450000)
目的 對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觀察自擬足浴方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從中選取符合診斷標準的病例60例,其中對照組30例使用甲鈷胺,治療組30例使用自擬足浴方聯(lián)合甲鈷胺,療程為8周。治療結束后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及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并做出療效判斷。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及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且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經檢驗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自擬足浴方聯(lián)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足浴方;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西醫(yī)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多從病因及對癥治療兩個方面考慮,但單用西藥效果不佳。在中醫(yī)內病外治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xiàn)代人的保健意識,我科自擬了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中藥為主的足浴方,聯(lián)合西藥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0例(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WHO標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采用國內標準[1]),年齡40~70歲;四肢皮膚無潰破感染,無肝腎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病變,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嚴重急性并發(fā)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感覺障礙,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入院前2周未接受其他周圍神經病變藥物治療。兩組患者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經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藥物 甲鈷胺片(商品名:彌可保,衛(wèi)材蘇州制藥有限公司,0.5mg/片)。足浴方(紅花30g,黃芪60g,樟木60g,艾葉30g,赤芍30g,絡石藤30g,桂枝30g,川牛膝30g,細辛30g,當歸30g,雞血藤30g)。
1.3 方法 入院后即分為兩組,均予以控制血糖等基礎治療。對照組30例,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以甲鈷胺0.5mg tid po。治療組30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給以中藥足浴治療。將上述中藥加水2000ml,濃煎取500ml加入足浴治療儀中,使水溫保持在40℃,浸泡患肢,每日1次,每次40min。兩組患者療程均為8周。觀察指標: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采用國際公認的由密歇根大學提出的標準密歇根神經病變篩查評分系統(tǒng)(MNSI)[2])、神經傳導速度。
2.1 療效標準 結合臨床情況及其他學者采用的標準,擬定本文所使用的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下降≥30%,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提高≥10%;有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下降10%~29%,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提高≥5%;無效:未達到以上指標者。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均有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2.4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均有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比較(±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30 18.3±2.96 11.4±2.32組別n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積分*▲對照組30 17.6±2.29 15.1±3.98**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組別運動傳導速度(MNCV)感覺傳導速度(SNCV)正中神經腓總神經治療組治療前正中神經腓總神經41.2±3.58 36.7±3.31 37.4±3.43 33.1±2.97治療后47.2±4.01*▲42.9±3.73*▲43.4±3.58*▲39.7±3.38*▲對照組治療前41.4±3.90 36.4±3.83 37.6±3.15 33.5±3.03治療后43.6±4.15**39.0±4.08**39.9±3.34**36.1±3.18**
良好的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基礎。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機制學說主要有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缺血缺氧[3],以及糖尿病統(tǒng)一機制學說提出的線粒體產生過多的超氧化物所引起的組織氧化代謝增加致神經組織損害[4]。中醫(yī)上雖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一詞,但對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早有認識,如“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冷如冰”(《王旭高醫(yī)案》)。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將該病歸于中醫(yī)的“消渴”和“痹證”范疇。消渴病的主要病機在于陰虛燥熱,且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則生內熱,日久耗氣傷陰?!皻鉃檠畮洝?,氣虛不足以行血則致瘀血內停;陰虛燥熱耗傷津液則脈道艱澀,血行不利亦可致瘀血內生。久病入絡,脈絡痹阻,氣血不能運行至四末,肌肉筋脈失去濡養(yǎng)則見手足麻木、四肢不溫。瘀血阻滯,陽氣不能敷布則致寒凝,寒凝血行不利又加重了血瘀。故治療上應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為主,輔以益氣通陽、溫經通絡。方中黃芪“善達表益衛(wèi),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圣藥,以營衛(wèi)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桂枝能利關節(jié),溫經通脈,定經絡而達榮郁。紅花、樟木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當歸、赤芍、雞血藤補血活血,主通利;絡石藤功能通經絡、活血。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細辛、艾葉性溫、可溫經通絡。上藥合用作用協(xié)同,相得益彰。此外,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黃芪中所含的黃酮、皂甙類成分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當歸、赤芍、雞血藤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作用,從而改善受損神經的血液供應和營養(yǎng)狀況。
綜上所述,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礎上,使用甲鈷胺聯(lián)合足浴方能有效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且本方選用足浴的方式進行給藥亦符合現(xiàn)代人的時尚保健意識,相比口服給藥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易于推廣。
[1]錢肇仁,鐘學禮.糖尿病神經病變[J].上海醫(yī)學,1984,7(7):426.
[2]Feldman EL,Stevens MJ,Thomas PK,et al.A practical two step quantitative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1994,17:1281-1289.
[3]Kashyap AS,Anand KP,Kashyap S,et al.Peripheral nevropathy[J].Lancet,2004,364(46):1664-1665.
[4]Brownlee M.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Nature,2001,414:813-82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24
1672-2779(2013)-05-0038-02
蘇 玲
2013-02-10)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