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行政判決中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

        2013-03-01 07:00:04田勇軍
        政治與法律 2013年10期
        關鍵詞:效力

        田勇軍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浙江杭州310008)

        論行政判決中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

        田勇軍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浙江杭州310008)

        行政判決中的主要爭議事實在后訴中具有預決力,預決力不屬于既判力,與既判力平行,但是效力程度不及既判力;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也不同于爭點效、司法認知和事實推論;在后訴中預決力須由當事人主張,并且在對方當事人提出明確的反駁證據(jù)時,該主要事實的預決力將會被抵消,法院需對其重新進行認定;主要爭議事實使用的條件是其須經(jīng)過充分的程序保障,且必須是“主要”爭議事實,前后兩訴所論該事實須為“同一”;行政裁判中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適用主體包括同一被訴行政行為中的其他相對人。

        既判力;爭點效;預決力;司法認知

        在行政審判中,整個判決效力體系通常包括拘束力、形式上的確定力、既判力、形成力和執(zhí)行力等各個具體的效力。本文所論行政訴訟主要爭議事實在后訴中具有的預決力并不屬于上述效力體系,盡管在理論上有學者將其歸類為既判力,但二者并不相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8條,對于前訴判決所認定的事實在后訴中的效力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對其效力的強度、范圍和適用條件等具體操作方面,尚無明確規(guī)定,學界對此的認識也并不一致,而這又是法院在后訴審理中所無法回避的問題?;诖?,本文對這個難點問題做一探討,以期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行政判決主要爭議事實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

        行政判決主要爭議事實,就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所認定的對案件具有重要影響的事實。法院對于案件的判決毫無疑問具有既判力以遮斷后訴,而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判決的既判力僅限于判決主文的內(nèi)容,主文之外的內(nèi)容不具有拘束后訴的效力,而主要爭議事實基本上都是出現(xiàn)于判決主文之外的判決書理由部分,若要對其效力有準確、清晰的認識和定位,則很有必要與相關概念做一辨析。

        (一)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與既判力

        行政判決既判力就是確定的行政判決對當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強制性通用力,它包括積極效果與消極效果,前者就是“禁止反覆”,即當事人對于已決事件不得再行爭執(zhí);后者就是“防止矛盾”,要求法院在處理后訴時,應受前訴判決羈束。從功能上來說,預決力與既判力一樣,也具有對后訴法院的積極效果和對當事人的消極效果。但是,二者還是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首先,最明顯的區(qū)別是二者的效力強度不同,既判力具有較強的遮斷效果,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只有相對效力,其拘束力要弱于既判力。二者在效力形式上的區(qū)別就是,既判力屬于法院職權探知事項,而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屬于當事人主動向法院主張的事項。其次,在傳統(tǒng)認識上,既判力僅限于判決主文部分,而主要爭議事實基本上只出現(xiàn)于判決理由之中。最后,從性質(zhì)上來說,既判力屬于訴訟方面的效力,是國家基于法律安定性的制度性需要而設計的結果,而主要爭議事實屬于事實問題,是對經(jīng)過司法程序所檢驗和認定的生活事實的固定,并不屬于訴訟上的結果。

        (二)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與爭點效

        主要爭議事實與爭點效是最為接近的兩個概念。爭點效系指法院就訴訟標的以外之各爭點所為之判斷所生之效力,1也就是說,爭點效只存在于判決理由之中。同時,爭點效的對象無疑是經(jīng)過雙方充分的爭執(zhí)之程序,而這些也是主要爭議事實的特征所在。因此,主要爭議事實和爭點效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還是存在著差別的。首先,爭點效屬于與既判力平行的效力,盡管其存在于判決理由中,但是,其效力并不比既判力弱。依據(jù)日本學者新堂幸司教授的觀點,爭點效一旦產(chǎn)生,就被賦予了如同既判力一樣的效力,當事人不能舉證推翻,法院須做同一認定。2而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是一種相對性的效力,也就是說,其效力強度不如爭點效,不但在后訴中需要當事人主動向法院提出,而且可因對方當事人提出的相反事實而被推翻。其次,盡管二者都多出現(xiàn)于判決理由之中,但是,爭點效的范圍要寬泛于主要爭議事實,因為爭點效可能包括法律上的爭點,而主要爭議事實只是針對案件中主要的爭執(zhí)事項,不包括法律上的爭議。之所以沒有把法律上的爭議納入主要爭議事實范疇,這是因為當事人對爭議事項所適用法律內(nèi)容之理解上的不一致,而訴訟雙方當事人對于案件具體適用的法律僅具有建議權,最后做出適用與否以及適用哪些法律的決定者毫無疑問是法官,畢竟法官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且這也是其基本職能,如果后訴當事人對于法律適用有爭議則只能提起上訴或再審而不能另行起訴,這些在我國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中均有規(guī)定。最后,爭點效更多的屬于理論上的探討,而主要爭議事實在很多國家的立法實踐中已經(jīng)有所規(guī)定,例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的若干問題規(guī)定》第68條就已做出明確規(guī)定。

        (三)主要爭議事實與已確定事實(或已決事實)

        簡單說來,已確定事實是指已為法院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3也有學者稱其為已決事實。4已確定事實包括判決主文和判決理由之中的所有事實,無論該事實在案件中的主要程度如何,均被包括。而主要爭議事實很顯然是僅限于已確定事實中“主要”之事實,所謂主要,就是對前訴案件起到重要的定性或者定量的作用。而且,既然已確定事實包括所有的已在案件中出現(xiàn)的事實,那么,無論是否經(jīng)過充分的訴訟程序,只要被做出判定即可,即使是缺席判決做出的裁判。而本文所論主要爭議事實,則應該必須經(jīng)過主要的訴訟程序加以判定。

        (四)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與司法認知

        對于司法認知的概念,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在布萊克法律詞典中,司法認知被定義為:法庭為了便利起見,接受眾所周知且不存在爭議的事實而不要求當事人對其予以證明,如法官對水在低于攝氏零度會結冰這一事實予以司法認知。當前,我國學界對司法認知的普遍觀點是:司法認知(或稱審判上的認知、審判上知悉),是指對于應當適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認定事實,法官依申請或依職權初步認定其為真實的一種訴訟證明方式。5

        盡管司法認知和已判決的主要爭議事實均屬于免證事實范疇,但是,二者是有區(qū)別的。首先,對爭議事實的認定必然與訴訟兩造在訴訟程序中的主觀舉證能力和努力程度有關,但是,司法認知不融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它是法官內(nèi)心確信的結果。其次,具有預決力的爭議事實完全有可能再被其他訴訟程序所推翻,但是,被司法認知所認定的事實在任何情況下都無需證明,也不可能為后來的裁判所推翻。當然,司法認知的事實可能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所改變而被排除于司法認知的范疇之外,例如今天不可能改變昨天已發(fā)生的事情屬于常識,但說不定隨著時空穿梭機的發(fā)明而改變。但是,司法認知即使今后發(fā)生了改變,對前面已采用司法認知的案件并沒有溯及力。再次,司法認知可以出現(xiàn)在各種訴訟中,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只能出現(xiàn)在后訴中,也就是必須以具有前訴裁決為前提。最后,司法認知的主體只有法院一方,雙方當事人對此幾乎無能為力,不能對此結果產(chǎn)生影響,但是,對于主要爭議事實的判定,則融入了當事人的許多主觀意志因素。因此,從性質(zhì)上來說,司法認知是一種判斷,不是證明,而對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主張則是一種證明責任。從內(nèi)容上來說,司法認知包括事實和法律兩方面,而爭議事實很顯然不包括法律方面的認定。

        二、主要爭議事實的范疇

        首先,應當把具有預決力的主體定位于“事實”,即已經(jīng)發(fā)生的具體的事件性事實,而不包括法律事實。在美國,爭點排除效中具有把前訴中的法律爭點也納入具有預決力的主體范疇,筆者認為,適用法律是法院的特權,當事人只能申辯、上訴和申請再審,決定權在法院。而且,在前訴中適用某項法律于某案件,在后訴中僅屬“同種情況同種適用”,是判例適用的情況,并不是前訴中具體爭議事項預決力的表現(xiàn)。

        其次,應當把爭議事實限定于“主要的”事實,很明顯就是排除那些瑣碎的、與案件關系不很密切的事實。因為,爭議事實通常是一系列重要程度不同的事實群組,也通常出現(xiàn)在判決理由部分,目的是為了推導和證明最后判決主文中的判定結果,所有這些爭議事實最終都是為了裁判結果服務。一方面,那些“主要”事實對于案件的裁判結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只要這些事實查證清楚了,裁判的結果基本上毫無懸念,水到渠成。所以,對于這種事實的爭執(zhí),兩造當事人必定投入大量的精力,搜集證據(jù),充分利用程序權利據(jù)理力爭。法院也會在此過程中指導雙方進行充分的、有序的論證和質(zhì)證。對于這種訴訟各方投入大量精力、法院也融入了大量司法資源加以認定的主要事實,如果不賦予其一定的效力,很顯然與其重要性不對稱。另一方面,既然判決理由只是為判決主文服務,那么為了保障審判的效率以及節(jié)省當事人的精力和有限的司法資源,對于那些不重要的、瑣碎的事實如果都賦予對后訴的預決力,則無疑會使得訴訟兩造當事人每一步都謹小慎微、寸步不讓,法官也會糾結于細微事件的判斷之中,從而會使得整個審判偏離主題,所以,不能賦予那些不重要的、細微的事件以預決力。

        對于“主要的”程度之把握,主要決定權在于后訴法院法官。從理論上說,主要性的判斷標準主要是該爭點必須經(jīng)過雙方當事人充分的質(zhì)證,因此,沒有經(jīng)過開庭審理并經(jīng)過法庭質(zhì)證的、自認的、缺席判決中的爭點均不具有預決力。該爭點的“主要性”還體現(xiàn)為,它必須是對判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論據(jù)和論證。6瑣碎的、細小的次級爭議事實不具有預決力。在形式上,“主要”爭點只限于在判決書中法院對事實的認定部分,即“本院通過對以上證據(jù)的質(zhì)證、認證,查明以下事實……”對于出現(xiàn)在判決書其他部位的內(nèi)容,如當事人陳述或主張部分則不屬于主要爭點范疇。

        最后,所謂的“爭議的”事實,是指該事實的認定必須經(jīng)過行政審判所規(guī)定的、完整的訴訟過程,在該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對于該爭執(zhí)事項進行了充分的舉證、質(zhì)證等程序。因此,對于有些特殊程序下認定的事實,則不能賦予其預決力。

        其一,缺席判決中認定的事實。缺席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案件開庭審理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僅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進行詢問,核對證據(jù),聽取意見,在審查核實未到庭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有關法律文書以及證據(jù)后,依法做出的判決。7之所以把缺席審判中所確認的事實排除于預決力范圍之外,是因為缺席一方?jīng)]有行使充分的程序權利,故應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訴訟結果——可能的不利判決。但是,本次的放棄并不代表其在后訴中也會放棄,本次的放棄可能是基于訴訟成本的考慮,這也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處分權、節(jié)省司法資源和提高訴訟效率。然而,如果賦予缺席判決形式下的確定事實以預決力,則必然使得訴訟程序變得僵化,也使得當事人處分程序權利與所帶來的預期后果不對等。當事人在本訴中權利的放棄不應該影響到下一個訴訟。因此,缺席判決中確定的事實只在本訴中有效,不能賦予其在后訴中的預決力。

        其二,行政主體怠于舉證的事實。在行政訴訟中,審理的對象主要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所以,被告承擔著主要的舉證責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條明確規(guī)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nèi),提供據(jù)以做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jù)和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jù)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jù)?!痹诋斚拢捎谛姓鄡?yōu)位的慣性思維依然存在,有些行政主體一方面不愿“屈尊”到法院去主動提供證據(jù),而是采取對訴訟漠然不理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主體的法制觀念不強,認識不到在規(guī)定的舉證時限內(nèi)提出證據(jù)的重要性從而怠于舉證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舉證。這樣,法院在隨后的審理中會依法對行政主體沒有及時提供證據(jù)的行政行為“視為”違法。很顯然,這種在法律上判定的違法并不是客觀上真正的違法,法律做出此種規(guī)定的目的在于督促行政主體及時舉證和保障訴訟程序的及時進行以便有效地結束本訴。如果賦予這種并非客觀真實反映的擬制事實以拘束后訴的預決力,則后訴可能就是建立在對事實認定錯誤的基礎上的裁判,必然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決。對于后訴來說,應該就該被視為違法的事實重新舉證、質(zhì)證、辯論,并且極有可能改變前訴認定的結果,但是這種認定對前訴并不具有溯及力,因為在前后兩個訴訟中對該事實做出不同認定所追求的目的不同,前訴是敦促行政主體依法、及時舉證,對于被“視為”違法的事實在客觀上是否合法則在所不問,此時行政主體實際上所承擔的是訴訟程序上不作為的后果。而后訴中,各方追求的則是該事實的客觀真實。

        其三,訴訟協(xié)調(diào)(和解、調(diào)解)中認定的事實?;凇肮珯嗔Φ牟坏米杂商幏帧敝瓌t,從理論上說在行政訴訟中不應有調(diào)解。而和解則是訴訟兩造在訴訟程序之外,不經(jīng)過法院的參與而自行達成的解決糾紛之協(xié)議,其引起的后果常常是撤訴,案件并不以裁判的形式結案,所以也就談不上判決所認定事實的效力。協(xié)調(diào)是指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的過程中主動運用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規(guī)定,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以及其他相關各方之間進行的協(xié)商、調(diào)停、溝通,探索案件處理辦法的活動。8行政訴訟中之所以有協(xié)調(diào)存在的必要,是由于行政機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跟不上時代發(fā)展,或者有些案件事實、證明標準確定困難、行政法制不健全等,法院難以做出確定的裁判。9

        以協(xié)調(diào)結案的行政訴訟判決所確定的事實不應該具有預決力,因為協(xié)調(diào)案件中法院主要是作為居間協(xié)調(diào)人角色出現(xiàn),旨在使糾紛得以妥善的、徹底的解決,雙方當事人在法院的斡旋之下,經(jīng)過自愿協(xié)商、互諒互讓,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讓步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折中的息訴協(xié)議。并不意味著當事人某方承認對方所主張的事實是真實的、不可爭執(zhí)的,更不意味著當事人就此放棄了在其他訴訟中進行爭執(zhí)、質(zhì)證的權利。如果賦予該種情況下確認的事實以預決力,無疑會使得當事人在協(xié)調(diào)中顧慮重重,不利于糾紛的解決。

        其四,推論事實。推定是一個立法或司法上的法律規(guī)則,是依法從已知事實或訴訟中確定的事實出發(fā)所做出的假定。10從性質(zhì)上講,訴訟中的推定可以分為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法律推定的事實應予以免證,而事實推定的事實不應免證。

        法律推定是指立法者按照特定的立法意圖依據(jù)立法程序在成文法條文中所設置的推定規(guī)范,規(guī)定以某一事實的存在為基礎,據(jù)以認定另一事實或權利的存在,11是司法者在具體的訴訟過程中在自由心證范圍內(nèi)根據(jù)有關證據(jù)和經(jīng)驗法則對有關證明對象所做出的一種推論。12

        同為訴訟上的推定,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具有共同的推定形式,都是以經(jīng)驗法則為推定之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事實推定是法律推定的自然狀態(tài),而法律推定則是事實推定的規(guī)范狀態(tài)。但是,二者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由于法律推定屬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之對案件事實(證明對象)的預設假定機制,屬于法律規(guī)則范疇,而事實推定屬于酌定之對案件事實(證明對象)的推論認定機制,屬于證明方法(自由心證)范疇。因此,法律推定免除了推定方的證明責任,對方如果不能提出有效的否定該推定事實的證據(jù),必將承擔不利的結果責任;而事實推定只是證明過程中的證明義務的轉移,如果對方當事人不能提出有效的否定該事實的證據(jù),并不必然產(chǎn)生不利后果,即事實推定只是產(chǎn)生證明之必要。《法國民法典》第1352條規(guī)定:“法律上的推定免除享有此利益的當事人的一切舉證責任。”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281條亦規(guī)定:“法律上推定之事實無反證者毋庸舉證。”而事實推定由于缺乏法律規(guī)制,實際上是“人為的推定”,13“事實上之推定均為假推定,并無確切推定,得由對造提出反證以推翻之,此項事實上之推定,乃法院得以職權而為之行為,并非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14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推定的事實是具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作支撐的,屬于免證事實。免證事實必須是任何一方當事人都不用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也無須通過變通的辦法加以證明的事項,也即一方當事人無需對其予以證真,另一方當事人也無須對其證偽。15而事實推定是法官為了在規(guī)定的訴訟期限內(nèi)解決糾紛,而依據(jù)經(jīng)驗法則,在自由心證基礎上做出的判斷,具有高度蓋然性,對于該待證事實并不具有足以讓人無可懷疑的信服,只是為了解決本案糾紛,不應讓該種判斷所產(chǎn)生的后果及于后訴,所以事實推定的事實在后訴中不應具有預決力。

        三、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具體適用情形

        從理論上來說,主要爭議事實的預決力就是前訴已決的主要事實,在后訴中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免于證明之效力。之所以賦予前訴事實以預決力,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矛盾判決、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負擔和節(jié)約司法資源,所以,從目的方面來說,預決力和既判力具有近似的功能,所不同的只是理論基礎和效力的程度等。對于已確定事實的預決力,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主要分歧在于預決的效力程度方面,包括“絕對效力說”和“相對效力說”。絕對效力說認為,預決力是前案所認定的事實對于后訴案件中的待證事實具有確定的免證效力,即后案可以直接適用前案對事實所認定的結論,當事人免證,法院可以直接認定。因此,當事人只要提出記載某一事實的前案判決文件,即完成對所主張事實的舉證,并且該種舉證不可被推翻。16相對效力說認為,前訴所認定的事實對于后訴待證事實只具有表見證明的效力,即前訴事實在一般情況下應在后訴中做出一致的認定,但是允許另一方當事人舉證反駁,并在反駁證據(jù)構成優(yōu)勢證明的情況下可對事實做出不一致的認定。此處的“預決”含義是指(后案事實被前案)預備確定。17

        預決力絕對效力說的價值追求是維護司法判決權威,該說認為,后訴只是對前訴程序的重復,并非比前訴程序更為嚴密,所以,為了維護司法裁判的權威和節(jié)省司法資源,沒有必要對該前訴所認定事實重開審查程序。相對效力說認為,司法追求的首先是公正,因此,探究客觀真實很有必要,盡管后訴并不比前訴的程序嚴密,但是也不比前訴程序弱,而且對事實多一次審查程序,從概率的角度來說總是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尤其是前后訴訟間隔的時間較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司法技術的進步,后訴判斷事實的手段可能更有助于查清事實真相。同時,為了尊重前訴的裁判,僅賦予前訴已決事實以相對預決力。

        我國在司法實踐中采用的是相對效力說?!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8條第4項規(guī)定:“已經(jīng)依法證明的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當事人有相反證據(jù)足以推翻的除外?!痹诿袷略V訟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意見》第75條第4項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9條第1款也都做出了相似的規(guī)定。從這些規(guī)定可以看出,前訴所確認之事實,可以起到相對的免證作用,只要當事人提出來,即可作為定案依據(jù),而不需要經(jīng)過法定的質(zhì)證、辯論等程序,但是,如果對方當事人提出了相反的證據(jù),則該預決力即行消失,法院必須像對待其他事實一樣重新審查,這符合相對預決力說。

        當然,在司法實踐中,預決力的適用情況并非一種,所以,要結合不同的情況做出分析。以通常的訴訟狀況來說,前訴有兩方當事人A、B,如果法院對于原告A提出的事實,經(jīng)過審理之后,做出支持的認定,那么在后訴中,原、被告均可將前訴對該事實的認定結果作為利己證據(jù),此謂確定事實的相對預決力,因為對方當事人完全可以提出相反的證據(jù)來否定之;當然,如果原告A在前訴中提出的事實得到法院的肯定性認定,而在后訴中該相對人又欲提出與該確定事實相反的主張,則基于誠信原則,法院應該對此不予認可,此謂前訴確定事實的絕對預決力,這說明,同樣的事實,由于訴訟雙方當事人身份的不同,對于該前案認定事實享有不同的訴訟效力主張權利。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推演,現(xiàn)實中否定前案利己證據(jù)之現(xiàn)象并不多見,但也并非沒有。例如,前訴中原告A請求行政機關認定自己不屬于殘疾人,具有依法取得駕駛證的事實認定,法院據(jù)此做出支持該事實的認定;而在后訴中該相對人又主張自己屬于殘疾人從而想取得殘疾保障金,那么,行政主體B完全可以提出前訴認定的事實作為抗辯。比較常態(tài)的是相對的預決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前訴中被告B提出事實并獲得法院的肯定性認定,原告A在后訴中直接提出該事實不正確的主張與相應的新證據(jù),此時,前訴所認定的事實就有了被重新審理的理由,法院就要對該事實重新進行審理,則這個前訴事實的預決力基本就沒有起到“預決”效果。因為原告新的證據(jù)已經(jīng)將其抵消。但是,由于無論前訴或者后訴,行政機關都沒有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的權利,因此,它只能被動防御,不可能在提起訴訟時一并提起新的證據(jù)來否定前訴事實的預決力(參見圖1)。

        圖1 法院對不同情況下案件事實的認定所對應的預決效力程度

        四、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適用條件與主體

        (一)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適用條件

        總的來說,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屬于相對性的效力,其適用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限制。第一,該爭議事實經(jīng)過充分的程序保障。訴訟就是在合理的程序保障下,當事人通過理性的辯論從而明辨糾紛緣由并進而解決糾紛。所以,充分合理的程序保障是當事人接受裁判結果的前提,裁判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事人辯論的結果。只有在前訴中當事人對那些主要爭議事實進行了充分的攻擊防御,法院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出認定。如果在當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保障情況下而做出認定的事實,在本訴中就已產(chǎn)生不公正,18更遑論在后訴中具有預決力了。這也是為什么在缺席判決、調(diào)解、和解等情況下不能賦予已確定事實以預決力的緣由。第二,該爭議事實屬“主要”爭議事實。之所以把預決力僅僅賦予“主要”爭議事實,是因為一方面主要爭議事實能夠對判決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有些主要事實甚至是決定案件判決結果的唯一依據(jù),其“主要性”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如果不分主次的所有事實都被賦予在后訴中的預決力,則不但會激勵當事人對于大小事均睚眥必爭,處處用力,分散精力,而且也使得當事人擔心在后訴中被作為“自縛”的把柄而在訴訟中不敢輕易讓步,訴訟的調(diào)解也不易達成,這樣審判的效率也必然受到影響。所以,對于那些輔助性的、間接性的事實不宜賦予其預決力。第三,后訴所提出之爭議事實須與前訴確定事實為“同一”。賦予前訴確定事實以預決力的目的就是為了節(jié)省司法資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舉證、質(zhì)證、辯論等程序;其前提是一定要限于前后訴訟所爭議的事實完全相同,如果后訴所爭議之事實與前訴不相同,則后訴事實必須經(jīng)過必要的訴訟程序的重新檢驗,即雙方當事人充分的質(zhì)證和辯論。第四,需經(jīng)過當事人的主張,而不屬于法院職權調(diào)查的事項。從預決力的性質(zhì)來說,其僅具有相對的免證效力,這一點與既判力形成鮮明對比。既判力通常限于判決主文中,案件對外產(chǎn)生效果的也主要是判決主文所載內(nèi)容。一個案件通常只有一個判決從而只有一項主文,但是一個案件往往包含有多件事實,如果讓法院主動去探求所有與案件有關的事實是否在前訴中已做出裁判,恐怕不太現(xiàn)實,而且法院的調(diào)查也難免有遺漏。因此,對于已確認之主要爭議事實,須當事人主動提出,應不屬于法院職權調(diào)查范疇的事項。

        (二)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適用主體

        當前,無論是在行政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法中,均無對主要爭議事實預決力的適用主體做出明確規(guī)定,在民事訴訟理論中,已確定事實預決力的主體限于前訴當事人,“前訴當事人以外的人在涉及已確認事實的后訴中不能、也不應受預決力的拘束。前訴當事人以外的人在涉及已確認事實的后訴中,無論是作為原告還是作為被告,都可以對任何事實進行爭辯,不受前訴法院對事實認定的拘束。即使該事實已經(jīng)在前訴中進行了質(zhì)證,也不能產(chǎn)生預決力”。19在行政訴訟中,應該對原、被告范圍做出不同的限制,對于被告,預決力適用情況與民事主體并無不同。對原告來說,由于行政訴訟是公民保障自身權利對抗行政公權力的救濟工具,所以,通常情況下,前訴判決主要事實的預決力僅限于原訴當事人。但是,如果前訴被訴行政行為的相對人為多個,原告只是其中之一或者一部分,如果其他行政相對人提起后訴,則他們均可以就前訴確定事實主張預決力。因為在行政訴訟中所審理的對象主要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既然后訴原告和前訴原告屬于同一個行政行為的相對人,當然可以援用前訴確定事實預決力,因為從理論上說,一個行政行為合法與否只能存在一種情況。例如,前訴是關于某一行政相對人訴某稅務機關違法收稅案件,后訴如果是另外一個行政相對人,但被告是與前訴為同一個行政主體且就同一個違法收稅行為提起訴訟,那么,后訴被告既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訴訟,也可以直接主張援用前訴的某些主要事實的預決力,如果作為被告的稅務機關沒有提出充分的反駁證據(jù),則法院就可以直接適用該預決力對該事實做出認定。

        注:

        1駱永家:《既判力之研究》,臺大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1年版,第75頁。

        2、3、19江偉、常延彬:《論已確認事實的預決效力》,《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

        4參見翁曉斌:《論已決事實的預決力》,《中國法學》2006年第4期。還有學者將其稱為“預決的事實”,筆者認為這種稱謂不太科學,因為“預決”是該事實在法律上所引起的效力的性質(zhì),并不是事實固有的性質(zhì),因此,將該定語加于“事實”之前容易引起誤解。

        5卞建林主編:《證據(jù)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32頁。

        6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版,第551頁。

        7林莉紅:《行政訴訟法學》(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

        8、9林莉紅:《論行政訴訟中的協(xié)調(diào)——兼評訴訟調(diào)解》,《法學論壇》2010年第5期。

        10Henry Campbell Black.M. A. Black’s Law Dictionary.6th Edition[M].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1990:168.

        11、12雄飛:《論事實推定和法律推定》,《河北法學》2008年第6期。

        13常延彬:《預決事實若干問題研究》,《河北法學》2008年第5期。

        14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臺北廣益印書局1983年版,第382頁。

        15張衛(wèi)平主編:《民事證據(jù)制度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頁。

        16江偉:《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17參見葉自強:《司法認知論》,《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

        18此處所論的不公正是指實體法上的不公正,不是通常的訴訟法意義上的不公正。

        (責任編輯:姚魏)

        DF74

        A

        1005-9512(2013)10-0083-08

        田勇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博士后,中共貴州省委黨校法學部副教授。

        猜你喜歡
        效力
        債權讓與效力探究
        免責條款對第三人的限制效力——以貨運合同為中心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4
        日常降糖好方法,中醫(yī)食療效力彰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論違法建筑轉讓合同的效力
        論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論涉外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判定*——評最高法[2013]民四他字第13號復函案例
        仲裁研究(2015年4期)2015-04-17 02:56:34
        如何看待“準繼母”陪同下未成年人言詞證據(jù)的效力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論合意取得登記公示型動產(chǎn)擔保時的登記效力
        国产成人亚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AV成人午夜无码一区二区|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美女扒开内裤露黑毛无遮挡|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本大道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欧美一片二片午夜福利在线快| 久久国产精99精产国高潮| 日韩人妻系列在线视频| 男女深夜视频网站入口| 亚洲av精二区三区日韩|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黄色片子看曰逼大片| 国产免费精品一品二区三| av免费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女同啪啪免费网站www| 亚洲AV日韩Av无码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的黄片小视频|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 开心五月婷婷综合网站|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午夜福利|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在线一91区免费国产91| h动漫尤物视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