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西平 王偉群
(1蘇州市立達中學江蘇蘇州215003;2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1)
初中化學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反思與對策*
嚴西平1王偉群2
(1蘇州市立達中學江蘇蘇州215003;2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1)
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及教學效果還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文章在分析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或措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初中化學;反思;對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確立是新課改的最重要的亮點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實施十年了。由于這一維度的教育(以下簡稱“情意教育”)本質上屬于“隱形教育”,課標中沒有相應的明確的內容標準,教師的理論水平有限、施教經驗不足,加上評價的缺失和中考的制約等,造成這一維度的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發(fā)展的總體水平仍然落后“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三維”教育面臨失衡趨勢。在近些年的實踐和觀摩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有些老師習慣性把三維目標等同于三類目標或三個目標,例如在學習滬教版第9章第一節(jié)化學與能源內容時,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情意目標定義為“關注能源轉化問題,贊賞化學電源對社會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沒有了知識與技能的支撐、離開了過程與方法的主線,顯得機械、僵硬,把情意教育與其他“二維”目標機械割裂,缺少融合;有些老師沒有真正理解行為動詞的使用水平,往往把“經歷”層次上升為“認同”或“內化”層次,以為行為程度越高效果越好,例如提到“侯氏制堿”,就要“樹立愛國主義情感”,提到“酸堿中和”,就要“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沒有顧及行為主體的接受程度,目標水平把握欠妥,空泛教條。
有些老師利用現(xiàn)成資料多,挖掘隱形素材少。例如只學侯德榜的“愛國情懷”,殊不知他沒有申請專利,放棄了成為富翁的機會,讓“侯氏制堿法”以《純堿制造》專著光耀世界,澤被眾生。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魅力呀!有些老師情感態(tài)度教育多,價值觀教育少。例如實驗室還原氧化鐵時尾氣要燒掉,而高爐煉鐵時尾氣要回收利用,這種不同就不屬于“對不對”的追究,而應劃歸“值不值”的討論。有些老師負面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從“毒奶粉”到“毒膠囊”,從福島核事故到南盤江河水鉻超標,這種抹黑化學的情意教育很容易誤導初中生:化學等于毒害,化學就是污染。其結果就是間接詆毀了“化學是造福人類的科學”這樣的正面形象。
有些老師要么倚重講授,輕視體驗,要么側重宣教,忽視熏陶,要么看重單向傳遞,缺少雙向互動。例如只講課本上的一兩個驗證實驗,怎么能讓學生感悟到“無數實驗證明”質量守恒定律之艱辛與不易呢?怎么能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歸納法的作用與意義呢?例如認識啟普發(fā)生器,基本上只提是為了紀念啟普的發(fā)明,但是他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要發(fā)明這樣的氣體發(fā)生器等生動的史料卻被割舍了,他的鉆研精神、他的節(jié)約意識等都與學生擦肩而過了。再例如稀有氣體的發(fā)現(xiàn)只講瑞利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可惜都不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談談自己在做實驗的表現(xiàn),在對待異?,F(xiàn)象時有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呢?
表現(xiàn)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在公開課上多,常態(tài)課上少;新授課上多,復習課上少;應用課上多,理論課上少。情意教育本應是常態(tài)教育,但是有些教師視作可有可無的累贅,只要不是公開課,不需要展示三維的全過程,就可以馬虎一些、應付了事。在復習階段課時緊、壓力大,加上有炒冷飯之嫌,有些老師不愿再“浪費”時間了,干脆“忽略不計”了。理論課上,知識傳授無疑是重中之重,于是“過程”可以讓路,“情意”可以退避。例如某些老師在教授原子結構內容時,只愿用“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做開場白,而對道爾頓最早提出原子的實心學說、湯普森發(fā)現(xiàn)原子中有電子、盧瑟福建立新型原子模型等重要史料一帶而過,怎么能讓學生感受到一代代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怎能讓學生理解人類不懈追求真理的價值呢?
針對上述弊端,我們提出以下改進方法或措施:
首先,三個維度目標應該有機結合,融合一體[1]。例如關于“化學能轉變?yōu)殡娔堋钡那橐饽繕耍涂梢栽O計為“在認識能量相互轉化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或實驗,意識到化學能在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大氣污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應細化情意目標的內涵,找準定位。例如我國古代化學成就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門捷列夫在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可以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居里夫人則是愛國主義、獻身科學、奉獻人類的楷模。第三,應注意行為動詞的選擇及其水平層次,情意目標的表述一般使用體驗性學習的行為動詞,在行為力度上也要注意分寸,不要動輒就戴上“樹立”、“形成”等高帽子。
情意教育的素材實際是相當豐富的,教材上僅僅提供了少量經典的橋段。教師應該開拓視野,與時俱進,養(yǎng)成及時收集鮮活的化學時事的好習慣,將其融合到相應的教學內容之中,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以增強教育的時效性。例如學習第9章第二節(jié)化學與材料時,可以結合今年“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會合的事例,贊揚劉洋等三位宇航員穿的都是國產的高科技的“飛天”宇航服,對比2008年“神舟七號”(當時尚有一名宇航員身著俄制“海鷹”宇航服)時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僅展示了我國新材料的高端水平,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化學、立志成才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教材上現(xiàn)成的內容也可以進行深加工,使其負載的教育功能更全面。例如鐵生銹看似一無是處,學生對此的情感是負面的。但是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自熱式的“暖寶貼”和有雙吸功效的“食品保鮮劑”都運用了鐵生銹的機理,了解到這些神奇的應用后,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看問題的態(tài)度和準確認識物質的使用價值等原本無法獲取的熏陶都會呈現(xiàn)出來。
情意教育的隱形屬性意味著浸潤式或體驗式教學是主要的教法。也就是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說教來實現(xiàn),而是伴隨著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進程,通過實踐活動中的切實體驗、感受、思考而潛移默化地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2]。具體就是指情境教學和活動教學。當然在講授法中適當增加討論與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讓師生在交流中傳遞情意信息,也能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情意水平。例如“稀有氣體的發(fā)現(xiàn)”可以這樣設計:閱讀28頁的《拓展視野》,然后交流討論。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引導總結出該段材料蘊含的情意價值: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科學態(tài)度;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等。
課堂教學時空有限,學生接受的刺激很難在大腦中“烙”下深刻印象,為了使情意教育有較強的長時記憶效果,可以適當地利用課前、課后的時空,增加實踐活動或撰寫讀后感、體會等,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情意的增長。例如“鐵釘銹蝕”的實驗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讓學生分組準備,每天派人記錄實驗現(xiàn)象,到時請每組代表課堂發(fā)言,談談觀察的心情和體會;再例如“市場上燃料的種類和性價比”可以布置課后調查,在單元復習課上請各組代表發(fā)言,談談對不同燃料使用的看法;還可以布置家庭小實驗或小文章,例如“請用塑料瓶制作可替代的實驗儀器”、“假如你是侯德榜,你有一項重大發(fā)明會怎么做”等。
在新一輪的教改實踐中,教師應認真學習新版課標,深刻領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新要求;在目標設計時要考慮初中生的既有的情意程度和體驗水平,體現(xiàn)“三維”融合;在素材選擇上要考慮適切性,適當挖掘教材外資源,體現(xiàn)教學內容的渲染功效;在教法的運用上要盡量采用體驗式,讓化學情意啟蒙教育在情景熏陶和活動體驗中得到充分的內化,體現(xiàn)“教為學服務”的理念。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2
[2]劉敬華,張颯.化學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的融合統(tǒng)一[J].化學教育,2006,27(6):30-31,42
1008-0546(2013)06-000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6.001
*江蘇省重點課題“教師心理工作坊的探索與實踐”(B-b/2006/02/034)課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