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峰 侯樹鑒 陸專靈 李 青 盧智發(fā)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產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1)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俗稱河蟹,其營養(yǎng)豐富、口感鮮美,是我國傳統(tǒng)風味的名貴水產品之一,養(yǎng)殖市場前景廣闊。近年來,由于人工養(yǎng)殖中華絨螯蟹的快速發(fā)展,苗種投放的數量、密度不斷增加。在養(yǎng)殖數量上升的同時,養(yǎng)殖產品質量下降,造成口感不佳,影響銷售。本研究開展中華絨螯蟹仿生態(tài)養(yǎng)殖試驗,對中華絨螯蟹的日常投喂、水質分析、水溫測試等進行養(yǎng)殖試驗,探索仿生態(tài)、低污染的養(yǎng)殖模式,為中華絨螯蟹的可持續(xù)健康養(yǎng)殖提供理論依據。
來源于上海郊區(qū)蟹苗生產基地,挑選肢體健壯、無傷無病、爬行敏捷的蟹苗,放養(yǎng)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5分鐘。由于蟹苗經干法運輸,在投放前須經過“緩苗”處理,即在蟹苗投放時,先用池水噴淋2~3次,讓蟹苗鰓腔慢慢吸水,以增強活力,并減小蟹體與池水的溫差(以溫差不超過 3℃為宜),提高成活率。
養(yǎng)殖試驗池塘面積1500m2,池塘深度1.5m,進行池塘消毒。放養(yǎng)前用生石灰以常規(guī)用量對池塘進行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在池塘中移栽輪葉黑藻、菹草和苦草等水生植物,投放蟹苗后補充移植水葫蘆、水浮蓮等漂浮植物,以利遮蔭,水草應占池塘面積的30%。
試驗池塘同時搭配混養(yǎng)有羅氏沼蝦、細鱗斜頜鲴和鳙魚等魚蝦,以不與河蟹爭食為原則,充分利用食物鏈,發(fā)揮生態(tài)健康養(yǎng)殖功能。
從蟹苗開始,分階段投喂摻入魚靡的團狀配合料、螺螄、福壽螺、黃玉米、紫薯(紫色的紅薯)等餌料,投餌遵循“四定”原則,投喂時間為每天19:00~20:00時,投喂地點為淺水水草區(qū),根據河蟹的各個生長階段調整投喂量。
試驗期間對池塘的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濃度、亞硝酸鹽氮等水質因子進行測定分析,并根據結果予以調控。
定期向池塘內潑灑光合細菌、EM菌液和過磷酸鈣等微生物制劑,調節(jié)、凈化水質,促進水中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長,使水體發(fā)揮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提高中華絨螯蟹的抗病力。
在池塘四周用鋅鐵皮或塑料板做成 70cm高的圍攔防逃墻,加強巡塘觀察,防止河蟹因覓食或性成熟逃跑。
養(yǎng)殖試驗池塘有1500m2,環(huán)境安靜,將舊塘改造成前淺后深、塘底呈15°斜坡的試驗塘;投苗前用150kg生石灰化水對池塘進行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在池塘中移栽輪葉黑藻、菹草和苦草等水生植物,既能夠凈化水質、遮蔭降溫,還可以為中華絨螯蟹提供生物餌料、棲息場所和生長蛻殼所需的適宜環(huán)境;投放蟹苗后,根據蟹、螺蠶食水草情況,適時補充移植水葫蘆、水浮蓮等漂浮植物,始終保持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積的30%;蟹塘四周設置高度為70cm的鐵皮圍欄防逃墻,做好防逃工作。
中華絨螯蟹食性雜,本試驗池塘提供有充足的水草、鮮活螺螄等天然餌料,并根據河蟹的不同生產階段調整投喂餌料。餌料投喂,前期以魚靡與鱉料混合成的團狀配合飼料誘食;中期投喂經浸泡或煮軟的黃玉米、紫薯等為主的植物性餌料,輔以鮮活螺螄、福壽螺等動物性餌料;后期投喂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日投餌量為蟹體重的8%-12%,于每天19:00~20:00時在淺水水草區(qū)投喂1次(表1)。
表1 中華絨螯蟹日常投喂表
中華絨螯蟹對水質的要求較高,在蟹苗投放入塘后,每星期換水1次,換水量為整個池塘水體積的1/3左右,保持池塘水質呈鮮、活、爽,養(yǎng)殖池水 PH值在 7~8,溶氧大于5mg/L,氨氮濃度小于0.1mg/L,亞硝酸鹽氮小于0.05mg/L。夏季注意水溫調節(jié),及時加注新水,加蓋遮蔭網。使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定期使用生石灰調節(jié)水質,增加水中鈣含量,利于中華絨螯蟹蛻殼生長(表2)。
表2 池塘水質分析表
2013年3月2日投放平均體重5g的蟹種,每月抽檢1次其個體重分別是:4月5日20g、5月1日25g、6月1日75g、7月10日75g、8月3日75g、9月16日100g,到2013年10月15日安裝地籠網捕捉成蟹時,平均體重達100 g以上(表3);試驗池塘同時投放有羅氏沼蝦、細鱗斜頜鲴和鳙魚等苗種,收獲時體重分別達到35g/尾、300g/尾和2.5kg/尾。
表3 河蟹體重、池塘水溫變化情況表 單位:g/只、℃
中華絨螯蟹的最適蛻殼溫度為 25~28℃,若池塘水溫長期(連續(xù)7天以上)超過30℃以上,則會造成河蟹少蛻殼一次,其性成熟蛻殼提前到來,生長停滯。因此,蛻殼期間要保持溫度適宜,及時注入新水,改善水體環(huán)境。夏季要注意水溫不宜過高,及時加注適溫新水、選擇性地加蓋遮蔭網、適時開啟增氧機[1]以調控水溫。在池塘養(yǎng)殖試驗過程中,若投餌不足,種植的水草會被中華絨螯蟹鉗斷,會導致水草葉片浮起腐爛,若不及時撈出,易造成水質敗壞而破壞水體環(huán)境。運用微生物制劑能夠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氮的濃度,有利于凈化水質,促進中華絨螯蟹生長[2-3];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做好防逃工作,堅持檢查巡視。
本試驗對中華絨螯蟹進行池塘生態(tài)養(yǎng)殖,種植輪葉黑藻、菹草、苦草、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投放螺螄、福壽螺等天然生物餌料,科學地搭配混養(yǎng)羅氏沼蝦和細鱗斜頜鲴、鳙魚等魚類,應用微生物制劑調節(jié)水質,既為中華絨螯蟹提供了舒適的生長棲息環(huán)境和充足的天然餌料,又減少了因投喂商品飼料帶來的殘餌污染,取得了仿生態(tài)和低污染的雙重良好效果。
[1]李紅敏,孟凡峰,王鴻春. 大水面河蟹綜合養(yǎng)殖技術試驗[J].齊魯漁業(yè),2009,(26)1:17-19.
[2]閻斌倫,王興強,李士虎,等.微生物制劑在中華絨螯蟹工廠化育苗水質調控中的作用[J].中國農業(yè)學通報,2005,(21) 3:329-332.
[3]陳家長,胡庚東,吳偉,等.有益微生物在中華絨螯蟹養(yǎng)殖中應用的研究[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3,(12)3: 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