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麗,宋應華,屈金亭 ,蘇 靜,魏柳青
Hen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Zhengzhou 450044,China.
當今,社會和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壓力,潛移默化中使人們形成了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體育鍛煉減少、靜態(tài)活動增加、不吃早餐、熬夜、壓力導致的心理疾病等等。生活方式影響了人們的體質狀況,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健康水平,而健康問題與肥胖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超重和肥胖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群發(fā)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最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肥胖人口已達3.2億,增幅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而超重和肥胖人群在我國一些城市呈現(xiàn)上升趨勢。因此,調(diào)查研究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體質狀況對我國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是必要的。
本研究旨在做好第三次國民體質監(jiān)測工作的基礎上,調(diào)查研究河南省20~69歲人群肥胖狀況及生活方式等問題,分析探索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對指導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jù)。結合本次調(diào)查結果,擬對河南省國民體質監(jiān)測工作提出部分改進意見,豐富和完善河南省國民體質監(jiān)測體系。
本研究以隨機整群抽樣的原則,選取河南省3個城市(鄭州、三門峽、商丘)20~69歲人群為研究對象,共5 770人,其中男性2 868人,女性2 902人,以5歲為一個年齡組,分別為20~24歲、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45~49歲、50~54歲、55~59歲、60~64歲、65~69歲,共10組。
研究方法包括檢測法、問卷調(diào)查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按照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工作手冊的規(guī)定,監(jiān)測內(nèi)容包括體質監(jiān)測和問卷調(diào)查兩部分。直接監(jiān)測指標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間接指標有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肥胖評價、體質評價等。調(diào)查問卷為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登陸書,問卷的發(fā)放和回收在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期間完成。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3.0,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P<0.01為極其顯著性差異。
按照《國民體質測定標準》,體質評價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優(yōu)秀等。河南省20~69歲人群體質評定等級為優(yōu)秀占10.1%,良好占22.4%,合格占49.6%,不合格占17.9%,其中男性達到合格以上標準的人群占81.2%,女性占83.1%,均低于國家水平(男,88.3%,女89.4%),但女性達標率好于男性,且男女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體質達標率偏低人群出現(xiàn)在男性30~34歲及50~54歲,女性40~44歲及55~59歲人群。
圖1 河南省20~69歲人群體質達標率變化趨勢曲線圖Figure 1. Trend of Compliance Rate of Physical Fitness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2.2.1 各年齡組超重、肥胖的現(xiàn)狀
BMI由Keys等人1972年為研究40~59歲人群在5年內(nèi)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而提出的,計算公式為體重/身高2(kg/m2),因具備一定的“標準”和“平均值”,且不受時間和人的變化而變化等優(yōu)點[15]。圖2顯示,2005年和2010年BMI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且20~50歲人群,男性BMI大于女性,50~59歲人群男女BMI基本相等,而60~69歲人群,女性略大于男性,2010年男女各年齡組BMI均高于2005年。
研究表明,BMI是最有效的測定體脂肪率的方法,其與體密度測定的體脂肪率相關性為0.75~0.8,且不受身材和性別的影響。1997年國際衛(wèi)生組織(WHO)使用BMI作為評價肥胖的標準[13]。根據(jù)我國體質監(jiān)測的肥胖評價標準:BMI<18.5為“體重過輕”,18.5≤BMI<24.0為“體重正?!保?4.0≤BMI<28.0為“超重”,BMI≥28.0為“肥胖”,將河南省20~69歲人群分為4組,分別為體重過輕、體重正常、超重及肥胖。數(shù)據(jù)顯示,河南省20~69歲人群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41.3%和14.4%,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0.14和0.35個百分點。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率分別為44.1%和16.2%,女性為38.6%和12.7%,男性高于女性,且男女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圖3、圖4分析顯示,2010年肥胖人數(shù)只有男性65~69歲,女性40~44歲、45~49歲3個年齡組稍低于2005年,其他年齡組均高于2005年,且各年齡組兩個年度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圖2 河南省20~69歲人群BMI變化趨勢曲線圖Figure 2. Trend of BMI among People Aged 20~69of Henan Province
圖3 2005年與2010年河南省男性20~69歲人群肥胖率圖Figure 3. Male Obesity Rates of Aged 20~69 between 2005and 2010in Henan Province
2.2.2 超重、肥胖人群的體質狀況
數(shù)據(jù)顯示,河南省20~69歲人群體重過輕和肥胖人群體質不合格率高于體重正常和超重人群。其中,男性體重過輕及體重正常人群體質不合格率分別為41.9%和14.3%,超重及肥胖人群體質不合格率分別為14.7%和39.2%;女性體重過輕和正常人群體質不合格率分別占34.1%和11.9%,而超重和肥胖人群分別占15.6%和41.4%(圖5)。可見,肥胖人群體質達標率明顯低于超重人群。
圖4 2005年與2010年河南省女性20~69歲人群肥胖率圖Figure 4. Female Obesity Rates of Aged 20~69 between 2005and 2010in Henan Province
圖5 河南省20~69歲人群不同BMI人群體質達標率的狀況圖Figure 5. Physical Compliance Rate of Different BMI among People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根據(jù)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調(diào)查問卷顯示,生活習慣主要包括每周吃早餐的次數(shù)、每周外出就餐的天數(shù)、是否食用以下食品(油炸食品、甜食、方便面、碳酸飲料、洋快餐、膨化食品等)、每周幾天會吃到以上食品、每天睡眠時間、熬夜情況、壓力感等內(nèi)容。
如表1所示,各年齡組超過50%的人每天吃早餐,并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吃早餐人數(shù)的百分比逐漸增大,女性高于同齡組男性。除每天睡眠時間隨年齡增長沒有明顯的趨勢變化外,上述其他生活習慣如食用油炸食品、熬夜、壓力感等均隨年齡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壓力感男女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習慣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且男性高于女性(圖6)。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河南省20~69歲人群在閑暇時間體力活動中,靜態(tài)活動占70.9%,而大、中、小強度體育鍛煉共占7.5%,散步為9.4% 且體力活動情況隨年齡增長無明顯趨勢變化。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在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是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物質基礎[6]。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結果顯示,河南省20~69歲人群體質達標率82.1%,低于全國總體水平87.47%[4],體質達標率偏低人群出現(xiàn)在男性30~34歲及50~54歲,女性40~44歲及55~59歲人群。
表1 本研究各年齡組每周吃早餐和每周外出就餐的人數(shù)百分比一覽表Table 1 Percentage of Eating Breakfast and Eating Out Each Week (%)
圖6 河南省20~69歲人群用油炸食品、熬夜和壓力感人數(shù)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圖Figure 6. Trend of Percentage of Using Fried Foods,Staying up and Sense of Pressure among People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問卷調(diào)查顯示,60.6%人居住的小區(qū)(村)和56.3%工作場所附近有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包括健身路徑等),說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15年來,河南省各級地方政府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了體育鍛煉場地缺乏的問題。對于部分年齡組人群出現(xiàn)較低的體質達標率,分析可能與該年齡段人們所承擔的家庭角色和社會功能有關。男性30~34歲及50~54歲年齡段,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雙面責任和壓力,可能會導致這部分人群缺少適當?shù)捏w育鍛煉,以至于體育達標率偏低。對于女性55~59歲人群,體質達標率偏低可能因大部分人群退休后幫著子女帶孩子、收拾家務有關,希望政府加強宣傳教育,使他們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河南省20~69歲的肥胖和體重過輕人群體質不合格率明顯增高。據(jù)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雖肥胖評價和體質評價有顯著性(P=0.000),但從心理統(tǒng)計學的角度分析,肥胖和體質狀況只存在弱負相關(r=-0.202),不存在因果關系。
目前,肥胖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健康問題之一,控制持續(xù)增長的肥胖率是健康和體質領域中的研究重點。而且肥胖不僅使人早死亡,易患病,還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8]。按照我國頒布的BMI各等級劃分標準進行篩查顯示,2010年全國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別為9.9%和13.0%[5],相 比 之 下,河 南 省 20~69 歲 人 群 超 重 率(38.1%)與全國持平,而肥胖率(13.2%)偏高。在與2005年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河南省20~69歲人群肥胖人數(shù)明顯增加,特別是35~54歲之間4個年齡組男性肥胖率分別為19.4%、19.7%、21.5%和18.3%,遠遠高于全國水平,而女性超重和肥胖人群隨年齡增加而呈現(xiàn)上升趨勢,與武陽豐(2002)[9]、杜亞雯(2005)[1]等人研究結果一致。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中年人超重現(xiàn)象相當普遍。按人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40~50歲人群體脂肪%比青年人高,其原因可能與糖皮質激素、絕經(jīng)后性腺激素分泌的改變以及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失常有關[5]。同時,江崇民等人[7]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體脂含量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并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其中男性分為3~6歲、7~29歲和30~69歲3個階段;女性分為3~6歲、7~12歲、13~39歲和40~69歲4個階段。進入成年后,我國城鎮(zhèn)居民體重還在繼續(xù)增長,但絕大部分是脂肪,而肌肉含量和礦物質保持平穩(wěn)并略有下降。調(diào)查的同時發(fā)現(xiàn),此年齡組人群還存在以下特點:
1.對體質健康不夠重視,缺乏鍛煉時間。此年齡組人群大學(大專)以上學歷占30%以上,單位負責人、專業(yè)技術人員占35%以上,所以此年齡組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重要擔當者,被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家庭重擔,可能不能合理安排鍛煉時間;另一方面,對自身健康狀況不夠重視,存在自認為身體健康,無需鍛煉的錯誤思想。
2.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改變。轎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走進普通居民的家中,成為主要的出行工具。數(shù)據(jù)顯示,選擇乘車和自駕車為出行方式占52%以上,以靜坐伏案為主和工作中靜坐并伴有上肢活動,或者以站為主占56%以上,再加上外出就餐增加導致的不良生活習慣等等,這些因素勢必會影響此年齡組肥胖人數(shù)的增加。
另外,河南省20~69歲人群BMI男性(24.80)高于女性(23.80),與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研究結果(女高男低)相悖[12],但 與 杜 忠 林 (2005)[1]、肖 國 良 (2008)[10]、張 薇(2005)[11]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與體質分布的區(qū)域差異有關,既沿海地區(qū)的人BMI高于內(nèi)陸,東部高于西部,相鄰省市的體質水平相近趨勢明顯[2]。
近年來,國內(nèi)外有關生活方式和體力活動的研究明顯增多,不僅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在群眾體育的研究更是如此。因此,在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登錄書中,對居民生活方式和體力活動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問詢,其內(nèi)容與國際體力 活 動 量 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和全球體力活動量表(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基本相同,只是信度和效度需進一步驗證。
對河南省20~69歲人群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每周外出就餐的天數(shù)、食用油炸食品等、熬夜等情況,隨年齡增加逐漸減少,而隨年齡增長,每天吃早餐人數(shù)的百分比逐漸增加,這與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結果一致[2]。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責任的減少,人們漸漸褪去社會屬性的“包裹”而回歸家庭。在體力活動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每天平均7天進行靜態(tài)活動的人數(shù)百分比最高。靜態(tài)活動的增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世界衛(wèi)生日”的報告中指出,靜態(tài)活動的增加和體力活動的減少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前10項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足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各種意外死亡[14]。而河南省成、老年人靜態(tài)活動占70.9%,大、中、小強度鍛煉只占7.5%,靜態(tài)活動增加而體力活動減少也是影響河南省成、老年人群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需非常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因此對河南省成、老年人群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應減少靜態(tài)活動時間,多參加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或者選擇適合自身的體育鍛煉。
1.河南省20~69歲人群男性30~34歲及50~54歲,女性40~44歲及55~59歲人群體質達標率偏低,為此,相關部門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這部分人群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2.河南省20~69歲人群超重、肥胖人數(shù)比2005年明顯增加,肥胖率高于全國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35歲以上人群,因此對于此類人群,無論男、女,應加強體育鍛煉防止超重和肥胖,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3.河南省20~69歲人群部分不良生活方式隨年齡增加而有所改善,而靜態(tài)活動的增加和體力活動的減少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需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
1.河南省作為中原經(jīng)濟區(qū)建設的主體,在促進西部大開發(fā)、中部崛起中有承東啟西、連貫南北的“腹地效應”。目前,河南省擁有一億人,占全國的1/13,人口基數(shù)較大,但在國民體質監(jiān)測對象中,河南省獲取的有效樣本量只有幾千人,這對于一億人的農(nóng)業(yè)大省來說,少之又少,建議相關部門做好國民體質監(jiān)測的準備工作,做好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以便更準確研究河南省國民的體質狀況。
2.根據(jù)國民體質監(jiān)測工作方案,河南省“二類”抽樣地市為三門峽,代表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一般地市;“三類”抽樣地市為商丘,代表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較差地市。從2000年以來,一直依此原則進行抽樣測試。但近10年來,各地市發(fā)展水平不一,2010年河南省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三 門 峽 人 均 國 內(nèi) 生 產(chǎn) 總 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39 142元,遠遠高于河南省人均 GDP 21 073元,建議在遵循抽樣原則的前提下,對河南省“二類”地市進行微調(diào)或者增補,以保證統(tǒng)計樣本的準確性。
[1]杜亞雯,范家成,杜忠林.湖北成、老年人體育鍛煉與BMI及體質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6):107-110.
[2]國家體育總局.200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88-89.
[3]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60-63.
[4]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Z].北京:國家體育總局,2011.
[5]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指導叢書編委會.中年人健康與健身[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6]黃叔懷,鄭隆榆.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江崇民,張一民,張彥峰,等.中國城鎮(zhèn)居民身體脂肪分布及增齡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8,28(8):16-28.
[8]武陽豐.肥胖:必須引起國人重視的流行病[J].中華流行病雜志,2002,23(1):3-4.
[9]武陽豐,周北凡,陶壽淇,等,我國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11-15.
[10]肖國良,王冬梅.海南成年人(20~59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4):62-64.
[11]張薇,張鴿.甘肅省居民身體質量指數(shù)、腰圍、腰臀比特點及一般身體鍛煉效果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3):40-43.
[12]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 [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13]A MOLARIUS,J C SEIDELL,K KUULASMAA.Smoking and relative body weigh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WHO MONICA Project[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7,51:252-260.
[14]HASKELL W L.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es regarding does-response[J].Med Sci Sports Exe,1994,26(6):649-660.
[15]KEYS A,ARAVANIS C,BLACKBUM H,et al.Probability of middle-aged men develop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five years[J].Circulation,1972,45:8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