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許 麗 王文梅 洪藝珊 夏志琦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目前,由于人們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加之食物中膽固醇攝入量過高,使得血清膽固醇含量過高(郭東起,2007),導致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心腦血管疾病已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雖然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但食品中膽固醇含量仍是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直接因素,故降低食品中膽固醇含量便是近些年科學研究的工作熱點之一(楊筧春,2006;齊智,2006)。國外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乳酸菌具有降低食品和人體血清膽固醇的作用(Jungae,2009;Wang,2009),其降膽固醇效果已得到國外眾多學者的認同。本試驗以肉雞作為目標動物,針對乳酸菌的降膽固醇功能進行深入研究,以玉米-豆粕型日糧為基礎日糧,測定飼喂不同劑量戊糖片球菌及其不同飼喂時間段對AA肉雞生產(chǎn)性能、屠體性狀及血清膽固醇含量的影響,明確戊糖片球菌在AA肉雞飼養(yǎng)上的應用效果,確定較適宜的飼喂劑量及飼喂時間。
選用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營養(yǎng)所動物代謝調控研究室提供的鵝源戊糖片球菌,將該菌制成所需數(shù)量級的液體菌制劑,使每日每只雞的飼喂活菌數(shù)量級分別為109、1010、1011cfu。
選用210只健康的1日齡AA肉雞公雛。參照中國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NY/T 33 2004)和美國NRC(1994)肉雞營養(yǎng)需要配制玉米-豆粕型基礎飼糧,其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分組試驗設計,將1日齡健康AA肉雞公雛210只,隨機分成7個處理組,每個處理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雞,各重復初始體重無顯著差異(P>0.05),每日每只雞飼喂不同劑量的戊糖片球菌,試驗設計見表2。
1.4.1 生長性能測定
于試驗第1、42 d早晨以重復為單位空腹稱重,記錄耗料量,計算整個試驗期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
1.4.2 屠宰性能測定
于試驗第42 d稱重,每個重復中選擇接近平均體重的2只雞。頸靜脈放血處死,取全胸肌、全腿肌、腹脂稱重。計算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
胸肌率(%)=胸肌重/活體重×100;
腿肌率(%)=腿肌重/活體重×100;
腹脂率(%)=腹脂重/活體重×100。
1.4.3 血清膽固醇測定
試驗第42 d,頸靜脈采血,3 000 r/min、10 min離心,得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采用意大利FULLY-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試劑盒購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表2 試驗設計
采用 SPSS 17.0軟件中的One-way ANOVA過程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法進行各組間多重比較,以P<0.05為差異顯著性判斷標準。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由表3可知,在整個試驗期內,不同劑量的戊糖片球菌使AA肉雞的平均日增重與對照組相比有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P>0.05),且各處理組間平均日增重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Ⅵ組、Ⅶ組下降幅度最大;整個試驗期內一直飼喂戊糖片球菌的處理組(Ⅴ組、Ⅵ組、Ⅶ組)肉雞平均日采食量顯著低于其它處理組(P<0.05),其中Ⅴ組的平均日采食量最低;就料重比而言,Ⅵ組的料重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梢钥闯觯鼋M的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平均日增重無顯著差異。
表3 戊糖片球菌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表4 戊糖片球菌對肉雞屠宰性能的影響(%)
由表4可知,Ⅴ組和Ⅵ組肉雞的胸肌率與Ⅰ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分別提高了1.97百分點和1.36百分點,其他處理組與Ⅰ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Ⅶ組肉雞腿肌率顯著低于Ⅰ組(P<0.05),其他處理組與Ⅰ組相比,腿肌率則有增加趨勢,但差異不顯著(P>0.05);Ⅱ組的腹脂率顯著低于Ⅰ組(P<0.05),Ⅶ組肉雞的腹脂率顯著高于Ⅰ組(P<0.05),其它組肉雞的腹脂率與Ⅰ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表5 戊糖片球菌對肉雞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mmol/l)
由表5可知,試驗組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呈現(xiàn)一定的增加趨勢(個別處理組除外),Ⅵ組的HDL-C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增加幅度最大,但差異不顯著(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有下降趨勢,且Ⅴ組的LDL-C含量顯著降低(P<0.05);對于總膽固醇(CHOL)含量而言,與對照組相比,試驗期內一直飼喂戊糖片球菌的處理組呈現(xiàn)下降趨勢,Ⅴ組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Ⅲ組、Ⅵ組肉雞血清的甘油三酯(TG)含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
關于益生菌對肉仔雞生長性能影響的研究較多,而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是反映益生菌益生作用的重要指標。Safalaoh等(2006)研究發(fā)現(xiàn),含干酪乳桿菌的益生菌制劑可改善飼料轉化率,但差異不顯著。徐基利(2011)的試驗結果表明,試驗全期添加1.0%乳酸菌組料重比顯著低于對照組和0.2%乳酸菌組(P<0.05)。Timmerman等(2005)研究顯示,雞源乳酸菌飲水添加到肉雞料中能明顯改善飼料轉化率。而益生素的最佳添加劑量與菌株有關,高劑量添加益生菌未必會有好的效果(Huang,2004)。益生菌對肉雞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效果與試驗所選的菌種、添加的劑量、飼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及動物自身生理狀態(tài)等相關,由本試驗的研究結果也可看出,Ⅵ組(1010cfu)在降低AA肉雞料重比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這可能是由于戊糖片球菌在動物機體內產(chǎn)生降膽固醇作用時,使膽固醇分解成為膽汁酸,進入消化系統(tǒng),進而提高動物飼料轉化率的結果。
目前,評價優(yōu)質肉雞有很多標準,屠宰性能是評價優(yōu)質雞肉質性狀的一個基礎性指標。宋青龍等(2006)發(fā)現(xiàn),合生素能降低腹脂,表明合生素能改善胴體品質。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Ⅴ組和Ⅵ組能顯著提高胸肌率,腿肌率亦有增加趨勢,但對腹脂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本試驗中的戊糖片球菌并不能完全通過其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方式來達到降低肉雞腹脂沉積的效果,具體機制需要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益生菌制劑對機體的脂代謝有一定影響,這一影響可從血清膽固醇含量來反映。Safalaoh等(2006)研究發(fā)現(xiàn),含干酪乳桿菌的微生態(tài)制劑可降低肉雞血清中膽固醇的含量,但差異不顯著。胡蘭等(2004)研究表明,添加有效微生物(EM)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含量。王巍(2009)研究顯示,乳酸菌對肉雞血清膽固醇含量具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以上研究結果均與本試驗得到結論類似。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具有降低膽固醇效果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在試驗期內一直飼喂1010cfu劑量可提高HDL-C含量,降低LDL-L、CHOL以及TG含量。其中,HDL-C可將膽固醇從外周組織運回肝臟,再轉化為膽汁酸或直接通過膽汁從腸道排出,從而達到清除游離膽固醇的作用(王浩等,2012);而LDL-C的減少也會減少LDL-受體協(xié)助細胞對膽固醇的內吞效果。
AA肉雞生長全期,每日每只雞飼喂1010cfu戊糖片球菌,可降低料重比,提高胸肌率,同時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
(參考文獻13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