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朋利 夏麗娜 崔笛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成都 611137)
風藥配伍治療婦人不孕之機理初探
★ 唐朋利 夏麗娜 崔笛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成都 611137)
不孕癥是婦科常見疑難疾病,風藥以其疏肝、活血、祛濕等多種特殊功效,在治療不孕癥中起到了異常重要的作用。
風藥;不孕
“風藥”最早見于李東垣《脾胃論》,書中曰:“陽本根于陰,惟瀉陰中之火,味薄風藥,升發(fā)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陽氣生矣?!憋L藥多屬辛散輕宣之品, 為辛溫、辛涼解表藥。如羌活、防風、荊芥、升麻、柴胡、葛根等。臨床運用時不僅具有疏解肌表、 宣通肺衛(wèi)、發(fā)表透疹的作用, 而且還具有升發(fā)肝膽之氣、調理氣機、升舉中氣、 通利九竅、引血歸經、熄風止痙等功效。故在治療實踐中運用廣泛,涉及內外婦兒等各科,僅《脾胃論》所載62方中,有將近一半運用了風藥。本文僅論述其在婦科疾病不孕癥中的應用。
婦人不孕,其病機不外虛實兩端,實證臨床多責之肝郁、血瘀、水濕等有形實邪阻滯胞宮,虛證則以脾虛、腎虛等較為多見?!秲冉洝吩唬骸岸栔“l(fā)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毖αS曰:“婦人不孕亦有六淫七情之邪損傷沖任, 或宿痰淹留, 傳遺臟腑。”筆者常取風藥味辛、輕揚之性, 開發(fā)郁結、宣暢氣機, 從而有利于血脈流通, 即所謂“善治血者, 不治有形之血, 而求之無形之氣”的原則治療本病。筆者認為,其機理有以下幾點。
肝為木臟,體陰而用陽,主升發(fā),喜調達而惡抑郁。肝主疏泄,身之氣機全賴肝木之氣而疏通暢達,“若肝失疏泄,身之氣機必將因而不暢”。婦科疾病隱曲不得言,故婦人常易生郁。在《經欲來腹痛方論》中載:“病由氣滯,治以行氣和血,因怒者,肝氣郁結,方中伍用柴胡疏肝解郁,促使氣機條暢,則經調。且風藥柴胡稟輕靈之性,彰顯木氣升發(fā)之象,能暢達肝氣以順應肝木之曲直?!币蚱湓诜絼┲信湮橛梦渡偾覄┝恳噍p,不致有損氣之偏?!秲冉洝吩唬?“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憋L藥質輕味辛,藥性升浮、善行,順應木曰曲直,主升發(fā)的特性,入肝經疏風解郁,且作用輕而不耗散氣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帮L氣通于肝”、“郁者達之”。故可借風藥輕靈透散之性,彰顯肝木升發(fā)之象,暢達肝氣而順應肝木之曲直,配伍中用味少且劑量輕,不致有耗氣之虞,此為行氣疏肝之品所不及者[1]。隨著社會發(fā)展,女性的壓力與日劇增,七情所傷已成為婦科疾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因此,疏肝是臨床上治療不孕的重要法則之一。
瘀血阻滯乃婦人不孕的重要病因。瘀血形成,無外乎外感和內傷。外感六淫可致血瘀。內傷食滯,情志失調,亦可致血瘀。肝藏血,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婦人之病, 委婉隱曲之情,尤易生郁,氣郁又能致血瘀。葉天士認為“絡以辛為泄”,“攻堅壘,佐以辛香是絡病大旨”,“辛香可入絡通血[2]”。黃淑芬亦提倡“治血先治風,風去血自通”[3]。蓋風藥善行主散,氣輕味薄,開泄宣通,能暢達陽氣,流通血氣,使氣血周流,氣達則血行亦暢, 瘀血亦除。且風藥多入肝、肺經,不僅可以通過疏肝以活血,其本身亦能暢通血脈,引諸藥入肝經,加強行血之效。
濕阻胞宮亦可致婦人不孕。當代人們的飲食習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嗜食肥甘厚味,易釀濕生熱。故臨床治療當以化濕為大法,然芳香化濕之品多味淡,善利水,醒脾力強,助水行氣之力則不足。《內經》曰:“風勝濕?!薄镀⑽刚摗吩唬骸爸T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風藥味辛性輕靈,可升發(fā)陽氣,振奮氣機,氣機暢則水濕行。且風藥性溫燥,主升陽,善行走,暢達氣機,善于燥濕化痰,暢氣勝濕。淡滲藥與風藥合用,則水易行,濕易化,即是“風能勝濕”之用[4]。
此外,風藥與補益之品相伍,補中有通,一則補而不滯,二則暢氣機有助孕育。臨床上用于不孕之虛證也療效頗佳。
總之,風藥靈動不羈,性辛善行,根據藥物配伍的不同,能發(fā)揮不同的功效。其與行氣藥相配則疏肝郁而不耗氣,與活血藥相伍則暢氣血而防傷陰,合祛濕藥則升陽助濕化,如此則氣機暢,沖任調,陽氣動,氤氳之狀乃現。
[1]王中琳.風藥疏肝考釋[J].中醫(yī)藥學刊,2004, 22( 1) : 102.
[2]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668.
[3]黃淑芬.試論治血先治風[J].中醫(yī)雜志,1997, 37( 1) : 9.
[4]蔣軍林,李倩.風藥之功用淺談[J].中醫(yī)藥導報,2007,13( 3) : 79-80.
征稿啟事
《江西中醫(yī)藥》所設的重點欄目有《明醫(yī)心鑒》、《滕王閣醫(yī)話》等?!睹麽t(yī)心鑒》以介紹名老中醫(yī)經驗和中醫(yī)臨證心得為主,重點刊載中醫(yī)關于疑難病的診療經驗,要求觀點、方法新,經驗獨到?!峨蹰w醫(yī)話》主要反映中醫(yī)教學、科研、臨床的一得之見,要求以小見大,有感而文,語言生動流暢,可讀性強,富于知識性、趣味性。
R 271.1
A
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