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艷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文物的保護
——以浙江為個案的考察
錢文艷
自甲骨、青銅問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種類文化遺址、遺存極其豐饒。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文物保護事業(yè)進入起步階段。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先后頒布一系列文物保護政令條例,文物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規(guī)范化軌道。新中國60多年的文物保護史有極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需要認真總結。以浙江省為例,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文物保護事業(yè)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更好地保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文物保護;浙江省
錢文艷,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18)
新中國成立初期①,國家文物保護事業(yè)進入起步階段。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先后頒布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物保護政令條例,從而有效地制止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大量珍貴文物外流的現(xiàn)象。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開始設置負責文物保護管理的專門機構,先后由鄭振鐸、王冶秋、梁思永、夏鼐等人主持。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物保護新局面。
60多年來,學界就文物保護這一課題進行了全方位探索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②但總體看,鮮有涉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文物進行保護這方面研究的,以浙江省為個案的研究也成果甚少。③本文擬以浙江省為典型個案,進一步論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
自甲骨、青銅問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分布于中華大地,作為古老文明實物印證的各種類文化遺址和文化遺存,如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一片燦爛恢弘。新中國建立后,文物保護開始作為國家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政府統(tǒng)籌進行管理。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有效遏制全國各地出現(xiàn)的文物走私倒賣、散失損毀事件的發(fā)生,自1950—1965年,國家相繼頒布了十數(shù)項重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并貫徹執(zhí)行,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局面為之一新。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稱:“我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文物圖書,在過去反動統(tǒng)治時代,往往官商勾結,盜運出口,致使我國文化遺產(chǎn)蒙受莫大損失。今反動政權業(yè)已推翻,海陸運輸均已暢通,為防止此項文物圖書繼續(xù)散佚起見,特制定 《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薄掇k法》共10條,其中第二條具體列出11種類的文物圖書禁止出口,以遏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的嚴重現(xiàn)象。同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的還有《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群之調查發(fā)掘暫行辦法》,共21條。
1950年7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達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稱:“近查各地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文物建筑,常有棄置、拆毀、破壞情事,如察哈爾省大同縣遼代所建下華嚴寺的海會殿為借用之下寺坡小學拆毀;甘肅省山丹縣唐、宋所建之廟宇及其中唐、宋佛像亦多為借用廟宇者所棄置損毀;湖南南岳祝融峰之上封寺近亦被全部燒毀,似此對國家保護古代文化之政策極相違背。”并提出四點保護措施。
1951年5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內(nèi)務部頒布《關于管理名勝古跡職權分工的規(guī)定》和《關于地方文物名勝古跡的保護管理辦法》。其中《規(guī)定》明確了文化部、內(nèi)務部管理名勝古跡的職權分工,而《辦法》則指示:在“文物古跡較多的省、市設立‘文物管理委員會’,直屬該省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以調查、保護并管理該地區(qū)的古建筑、古文化遺址、革命遺跡為主要任務”。
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yè)部通報禁用舊版書做紙漿原料》稱,“近來發(fā)現(xiàn)有些紙廠收買舊書做紙漿原料,很珍貴的宋版書亦有在內(nèi)銷毀的”,此舉“直接違背了政府保護歷史文物的政策”,應予以糾正。
1953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達 《關于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保護歷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稱:“我國文化悠久,歷代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文物、建筑遍布全國,其中并有很大部分埋藏地下,尚未發(fā)掘。這些文物與建筑,不但是研究我國歷史與文化的最可靠的實物例證,也是對廣大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具體的材料,一旦被毀,即為不可彌補的損失?!薄吨甘尽诽岢觥捌唿c意見”對文物進行保護。
1954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下發(fā) 《關于保護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金銀器物的通知》,提出三點規(guī)定:“凡群眾攜帶之出土古金銀器物,收兌時如認為有可能是出土的文物時,應即通知當?shù)匚奈锕芾砦瘑T會或文化主管機關鑒別?!薄霸谑諆豆沤疸y時,詳細詢明其來源及出土地點。”“如有出土之金銀器錢幣,或雖非出土但經(jīng)文物機關鑒定認為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者,經(jīng)文物機關開具正式證明函件,也可按銀行收兌牌價售予保管并報總行核備?!?/p>
1956年4月2日,國務院發(fā)布 《關于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具體提出六點意見。主要有:“加強領導和宣傳,使保護文物成為廣泛的群眾性工作?!痹谌珖秶鷥?nèi)進行普查工作,“提出保護單位名單,報?。ㄊ校┤嗣裎瘑T會批準先行公布,加以保護”。各地匯總后,“分批分期地由文化部報告國務院批準,置于國家保護之列”?!暗叵绿N藏的文物,都是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為全民所共有。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中,如果有所發(fā)現(xiàn),應該立即報告當?shù)匚幕块T并且把出土文物移交文化部門保管?!?/p>
1956年9月3日,文化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fā)布 《加強保護文物工作的聯(lián)合通知》,提出 “七點意見”,要求務必“使摻雜在廢舊物資、‘藥用龍骨’中的重要文物、古生物化石,得到應有的保護”。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 《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共18條?!稐l例》開宗明義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nèi),一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都由國家保護,不得破壞和擅自運往國外。各級人民委員會對于所轄境內(nèi)的文物負有保護責任。一切現(xiàn)在地下遺存的文物,都屬于國家所有。”該條例幾乎涵蓋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所頒布的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全部內(nèi)容,并延續(xù)使用至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定。因此,它的頒布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日,國務院還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80處。
1963年4月17日,文化部頒布《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共10條,指出:“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經(jīng)常組織力量,對本地區(qū)的文物進行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作出鑒定和科學記錄。對于其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而必須就原地保護的文物如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要進行分類排隊,并根據(jù)它們價值和意義的大小,按照條例規(guī)定的標準程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薄掇k法》并就以上問題做了具體說明。
1963年8月27日,文化部頒發(fā)《革命紀念建筑、歷史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繕暫行管理辦法》,共12條。就革命紀念建筑等的保養(yǎng)維護、搶救加固和修理修復作出詳細規(guī)定。
1964年8月29日,國務院下達《古遺址、古墓葬調查、發(fā)掘暫行管理辦法》。規(guī)定古遺址、古墓葬的發(fā)掘必須具備的兩個必要條件,并“必須經(jīng)發(fā)掘地區(qū)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許可,征得發(fā)掘地點的土地使用單位或個人的同意,報請文化部會同中國科學院審核批準并發(fā)給考古發(fā)掘執(zhí)照后,始得進行發(fā)掘。私人或私人組織的團體,不得進行考古調查、發(fā)掘工作”。
上述一系列文物保護政令條例④經(jīng)全國各地貫徹實施,初見成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新中國建立兩年之內(nèi),全國共收集文物7.l萬件、圖書20萬冊。其中,華東區(qū)于1950年即征集書畫5287件,銅、瓷、玉器16 072件,甲骨1558件,革命文物6357件。上海博物館從冶煉廠揀選銅器1100件,涵蓋了從西周到明清的歷代器物。西南區(qū)私人捐獻文物18 362件,沒收文物604件、圖書32 009冊。[1]1950年,“河北省政府送了保存得很久的古物一大批,還將景縣出土的六朝古物也都送了來,平原省政府送了古銅器、陶器二十多件,東北文化部送了六十多件遼瓷”[2]。東北區(qū)文管會收到捐贈文物1700余件。1951—1954年,天津市人民捐獻文物達8000余件。1954年5月間,國家文物局借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午門大殿舉辦《全國基本建設工程出土文物展覽》。至1954年,“根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全國出土文物在十四萬件以上,這里陳列出來的,只是千百中之一,只不過是經(jīng)過初步選擇認為較精的三千七百六十件”[3]??傊?,經(jīng)過全國上下一致努力,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物保護形勢呈現(xiàn)出良好勢頭。
自良渚與河姆渡文化初現(xiàn),浙江的文明曙光深入鴻蒙,直追遠古。從戰(zhàn)國時期的越,到東晉南遷,經(jīng)唐末吳越錢氏,再到南宋定都臨安,幾次自成體系的文明類型的自生自長和幾次大規(guī)模的文明遷徙,為浙江這片富足的土地帶來了極其豐厚的文化因子。
早在1950年5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即發(fā)布“關于保護歷代文物的決定”,稱:“軍隊、機關、人民對于所在地具有歷史意義之文物,均需盡力保護,不得加以破壞或任其損毀。”“各地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等不得移動,應原地保管,并責成當?shù)卣撠煴Wo。”[4]1951年12月11日,浙江省文教廳下文稱:本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為 “避免歷史文物遭受不必要之損失。建議各建設機關轉飭各該所屬主辦采石、開鑿、造林、溶河、筑路及建筑部門,因進行工程而發(fā)現(xiàn)古物或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時,應即報當?shù)厝嗣裾D知該會,一方面按照原狀合理保管,如有已出土可以移動之古物,應即移交該會保存”[5]。1957年11月11日,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沙文漢再次發(fā)布保護文物命令。[6]1961年4月和1963年3月浙江省人委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00處,其中包括一些著名文物古跡,如:寧波天一閣,杭州靈隱寺、岳飛廟(墓)、孔廟南宋石經(jīng)、文瀾閣,紹興蘭亭、禹陵,等等。浙江省的文物保護工作開始走上規(guī)范化的軌道。
紹興蘭亭、禹陵和杭州孔廟南宋石經(jīng)的維修保護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文物保護的典型案例。
(一)紹興蘭亭、禹陵的維修保護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的蘭渚山麓。據(jù)傳,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東晉時,王羲之在此書有《蘭亭序》,更使其名聞遐邇。禹陵位于紹興城東南的會稽山麓,坐東朝西,兩側青山似龍顧形,左右環(huán)拱,盡得地象。
1952年10月28日,紹興有熱心人士投訴 《解放日報》,反映禹陵古跡荒廢毀壞情況,建議地方政府采取保護措施。然新中國成立初年百廢待興,國家無法撥款進行修繕。
隨著“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國民經(jīng)濟有了很大改善。1957年4月16日和7月2日,浙江省文化局就請求省人委撥??钚藿ńB興蘭亭、禹陵事提出申請報告及補充報告。報告稱:“今年2月,紹興縣人委對全縣文物名勝古跡的修建作了規(guī)劃,并書面寄送我局。經(jīng)與省文管會研究后,對此規(guī)劃提出如下意見:(一)對蘭亭修建的意見:⒈蘭亭進口處有屋三間,中為走道,南北二間為民家居住,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及宿舍即可利用此屋。⒉‘蘭亭’二大字碑及碑亭,系蘭亭古跡的重要標志,現(xiàn)已拆成二塊埋沒在野草中,碑額、碑座均在,應予修理恢復,須列入‘修復蘭亭設計圖’中。⒊流觴曲水池前之流觴亭,為蘭亭建筑群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蘭亭他處修理后均煥然一新,則此亭也應加粉刷。⒋園中右上角所列之‘方亭’當是墨華亭。據(jù)說亭下池水中沉有鐵羅漢,在修建時應注意打撈。⒌碑亭中之‘蘭亭序’碑額,安放時應加小心,勿使損壞。⒍進口處的小橋也應加修理。以上修建費需26109.92元。(二)對修建禹陵、禹王殿的意見:⒈中軸線建筑可重點修建,兩旁建筑除存有古碑的東西朝房、朝儀房等予以修建外,其余已倒塌的房屋可拆去。⒉禹王殿原為鋼骨水泥結構,建筑堅固,可將大殿及其他房屋略加修理,用本色油漆涂抹 (不宜彩化),以便原建筑更加牢固。除對漏處及大殿方磚應予修補外,并配齊門窗。⒊東西朝房及東西儀門屋頂均應修理,除內(nèi)午門—碑房、大殿須配齊門窗外,其他房屋之門窗可暫緩配。⒋臺階兩旁已坍毀的部分邊屋,可考慮拆毀,不予重建。⒌窆石亭去年臺災時倒塌,應加恢復。此項修建費須77574.00元。 ”[7]“據(jù)初步估計, 該二項共須款103683.92元。如同意修建則請撥給專款,由紹興縣人委再編造具體預算報請你委審查。”[8]
(1)泵車質量控制:進行泵送管道設置時,應當將管道水平段控制在15m以上,然后將軟管設置在澆筑點,且在轉彎處,需要盡量減少90°彎管的設置,以確保接頭的嚴密性。對于鋼筋與觸摸板等結構設置,不能將泵送管道與其進行緊密接觸,以防止出現(xiàn)碰撞情況。泵車運送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泵送的速度,盡量將壓力控制在18MPa以內(nèi)。
1957年9月11日,浙江省人委就撥款修建蘭亭、禹陵事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稱:“前周恩來總理來杭時,曾口示我省應將紹興蘭亭、禹陵等古跡予以修建,并責成我省對該古跡損壞情況提出修建方案。現(xiàn)修建方案已研究就緒,惟經(jīng)費一事按周總理示請你部調撥解決,現(xiàn)將修建方案隨函附上,請審閱。”[9]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下文浙江省人委,稱:“關于蘭亭等古建筑我局同意修理,并補助經(jīng)費五萬元,作為恢復原有古建筑之用?!盵10]10月19日,省文化局在獲悉文化部補助五萬元一事后,報告省人委:“關于蘭亭、禹陵二處古建筑的修建問題,按原來之估算,共需款103683.92元,按文化部文物局所撥給之五萬元補助經(jīng)費,若用于修理蘭亭,則有余;如修建禹陵,款又不足。為此,我局意見請人委在地方經(jīng)費中再撥給53683.92元,以使蘭亭、禹陵二處的修繕工作能全部進行。”[11]11月2日,紹興縣人委就蘭亭、禹陵修建資金的預算問題報告省文化局。稱業(yè)已成立了禹陵、蘭亭修建籌備委員會,并會同市修建工程處造好了修復預算,共需79628.71元。[12]12月3日,省財政廳、文化局就核批蘭亭、禹陵二處修建經(jīng)費問題聯(lián)合下文給紹興縣人委:“關于蘭亭、禹陵二處的修建經(jīng)費問題,經(jīng)研究后同意按你縣預算核定76000元,除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所撥之50000元已下?lián)苣憧h外,差26000元。1958年由省另行解決?!盵13]
1958年3月10日,浙江省文管會參考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教授意見,就禹陵東西轅門、蘭亭右軍祠及兩處的建筑形式提出具體意見并報告省文化局。6月11日,省文化局以書面形式將省文管會的意見下達紹興縣人委。[14]1959年,紹興蘭亭、禹陵修復完畢。
(二)杭州孔廟南宋石經(jīng)的維修保護
杭州孔廟位于西湖東南側的吳山腳下。南宋石經(jīng)又稱“南宋太學石經(jīng)”。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正月,以岳飛故宅為太學。淳熙四年(1177),建光堯之閣,陳列高宗趙構和皇后吳氏手書的 《周易》、《尚書》、《毛詩》、《中庸》、《春秋》、《論語》、《孟子》等刻石,作為太學課讀范本。南宋石經(jīng)在我國漢唐以來的石經(jīng)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整理石經(jīng),共得86石,存于杭州市勞動路孔廟內(nèi)。計《周易》2石、《尚書》7石、《毛詩》10石、《中庸》1石、《春秋左傳》48石、《論語》7石、《孟子》11石。另有明人吳訥《石經(jīng)歌》1石。
1956年,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許欽文在省第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發(fā)言,提出對南宋石經(jīng)“必須建立碑林,好好加以保護”。1957年1月6日,《浙江日報》刊登于龍的文章 《關于南宋石經(jīng)》,稱:“我國歷史上所有的石經(jīng),一共只有六部,其中唯唐開成石經(jīng)據(jù)說還完好地保存在西安。其余東漢熹平、曹魏正始、五代西蜀孟昶、北宋嘉祐四部早已淪亡?,F(xiàn)在杭州殘存的四十四塊,無疑地是稀有之物。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妥善地處理這些文物?!?/p>
1957年3月4日,杭州市人委文化處致函杭州市人委:“南宋石經(jīng)已有八百年的歷史,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經(jīng)之一,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傳統(tǒng)的重要文物。由于長期以來對這些石經(jīng)沒有引起重視,缺乏保管,有的斷裂,有的殘缺,還有一些碑面已經(jīng)脫落或碑文字跡模糊。省市人大代表會議均曾有提案,要求政府對這些石經(jīng)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和保護。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來杭視察文物工作時,也曾建議以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南宋石經(jīng)作基礎,把其他有價值的石碑也集中起來,在孔廟原址建立一座碑林,使這些珍貴的碑褐能夠長期保存下來。”“目前可先把留在孔廟內(nèi)的碑石加以整理,在大成殿后修建東西兩碑廊,以免風雨的侵蝕,并加強保管工作,防止損壞。今后具備條件時,再以此為基礎,集中其他有價值的碑石,擴建為碑林。”“茲報送石碑修建及整理計劃一份,請予審核。并核撥給修建經(jīng)費,以便動工修建。 ”[15]
1957年3月26日,杭州市文化局致函省文化局:“本市勞動路孔廟南宋石刻十三經(jīng),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由于長期缺乏重視和保管,已經(jīng)遭受很大的損失。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這些石經(jīng)得以長期保存下來。由于本市今年無此項經(jīng)費,無處開支,而孔廟石經(jīng)的保護工作已經(jīng)不容延緩。關于修建孔廟碑廊的經(jīng)費 (約舊幣3萬余元)須請省設法解決。特此報告,請迅即核撥經(jīng)費,以便早日動工修建。 ”[16]
20世紀50年代,整個國民經(jīng)濟尚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有鑒于此,1957年4月12日,浙江省文化局回復杭州市文化局:“關于修建孔廟南宋石經(jīng)十三經(jīng)碑廊所需經(jīng)費問題,我局意見:暫筑簡單的碑廊,將石經(jīng)集中保護。如市人委一時無法解決經(jīng)費,則可先把散失在雜草亂石中的石碑,及被工廠機器壓在地上的石碑進行搶救,可集中編號,劃出地區(qū),并在石碑上加蓋遮掩物件,以免石經(jīng)再遭破壞。 ”[17]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jīng)濟逐漸恢復。1963年4月24日,省文化局致函杭州市人委:“為保護南宋石經(jīng),省文管會曾于1953年進行過調查整理,此后又會同杭州市文化局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目前,石經(jīng)和有關碑刻共170塊,由于年久風化,裂紋斑斑,許多已經(jīng)斷裂,有部分表面已經(jīng)起殼,甚至殼層剝落,文字脫落。若要遠途搬運,勢必損毀極大。”“為及時搶救這部分文物,省文管會于去年底會同杭州市文化局實地調查,再三商量保護辦法。為了便于整理,椎拓工程目前已近結束,維修大殿和整理石經(jīng)碑刻已經(jīng)工程部門檢查估價編出預算,準備今年動工。”“南宋石經(jīng)及有關碑刻原地保護為好,孔廟大殿前面的空地是為繼續(xù)集中碑刻擴建碑林之用,系重點保護區(qū);大殿前面的明代牌樓亦屬保護范圍之內(nèi),不能拆除。 ”[18]
1963年6月14日,杭州市人委發(fā)文至杭州市文化局、建設局、園林管理局、房地產(chǎn)管理處、上城區(qū)人委,稱:為加強對南宋石經(jīng)的保護工作,“經(jīng)研究,劃定離大成殿北面十米南面二十米,西面至圍墻,東面至居住房屋,以及大成殿北側圍墻上有石經(jīng)部分,離墻劃出十米,共約五畝八分作為石經(jīng)保護范圍(詳見附圖)。在劃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各單位堆放的什物和臨時設施,應即遷讓。保護工作由市文化局負責。今后未經(jīng)市文化局同意,不得占用上述劃定范圍內(nèi)的場地和房屋”[19]。至此,關于孔廟南宋石經(jīng)的各項保護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紹興蘭亭、禹陵和杭州孔廟南宋石經(jīng)的維修保護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文物保護事業(yè)重視的佐證。
新中國60多年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舊中國無法比擬的巨大成就。具體表現(xiàn)在:截至2012年7月1日,我國有43項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列入 “世界遺產(chǎn)清單”,名列世界第二。在不可移動文物的搶救方面,經(jīng)過幾十年的文物普查、復查,共發(fā)現(xiàn)并采取保護的約40萬處。截至2011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4批共103個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06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6批共234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各種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已經(jīng)初步形成能夠從不同的側面系統(tǒng)地反映中華民族燦爛古代文化以及近現(xiàn)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文物史跡網(wǎng)。
不僅如此,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可移動文物的搶救方面也成果斐然。國家通過接受捐獻、收購、揀選等不同渠道對流散在民間的傳世文物進行了大量的收集工作,如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舉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即批準以重金從香港購回著名的王獻之 《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使兩帖免于流散國外。[20](P3)之后,又陸續(xù)從海外購回如唐韓滉 《五牛圖》、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宋司馬光 《通鑒》手稿等不少書畫珍品和善本圖書。許多著名愛國文物收藏家把他們畢生辛勤收集的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如劉肅曾捐獻 “虢季子白盤”,潘達于捐獻“大盂鼎”、“大克鼎”等著名西周重器;張伯駒捐獻晉唐名人手跡、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等十余件珍貴書畫。在善本圖書方面,有著名收藏家傅增湘捐獻其“雙鑒樓”收藏的宋刻本《資治通鑒》和宋抄本《洪范政鑒》。此外,還有“鐵琴銅劍樓”樓主瞿濟蒼兄弟、潘氏寶禮堂、翁之熹、劉少山、邢之襄、趙世暹、趙元方等捐贈的大批宋元精本名刊以及明清以來抄校題跋的善本,特別是周叔弢捐贈的畢生辛勤收集的名刻精抄數(shù)百種[1],均為國之重寶。傳世流散文物的收集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全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收藏的文物精華于1949年悉數(shù)運往臺灣,書法、繪畫僅存5000余件。截至2012年統(tǒng)計,故宮所藏書畫已近16萬件。其中展子虔《游春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等絕大多數(shù)珍品都是近幾十年收集的。[21]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文物的保護,為幾十年后的偉大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60多年的文物保護史有極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需要認真總結。懲前毖后,治“病”救“物”。以浙江省為例,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文物保護事業(yè)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更好地保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注釋:
①本文研究時,界定新中國成立初期為1949—1965年。
②代表性著作有:國家文物局編《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國家文物局編《鄭振鐸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李曉東《文物保護法概論》(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彭卿云《謝辰生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chǎn)保護》(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③代表性成果有:王士倫《三十五年來浙江文物考古事業(yè)的回顧》(《浙江學刊》1984年6期),王巨山《浙江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史》(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
④上述文物保護政令條例,參見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編《新中國文物法規(guī)選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劉建美.1949—1956年中國流散文物的保護[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2).
[2]鄭振鐸.一年來的文物工作[J].文物參考資料, 1950,(10).
[3]鄭振鐸.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保護地下文物的意義與作用[J].文物參考資料,1954,(9).
[4]浙江省人民政府命令:為保護我民族文化遺產(chǎn)特頒發(fā)“關于保護歷代文物的決定”仰各遵照此令(1950年5月20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039-03-04.
[5]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廳.函請轉知有關建設行政機構注意保管文物(1951年12月11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039-03-04.
[6]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布告[Z].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特藏資料,第02186號.
[7]浙江省文化局請撥??钚藿ńB興縣蘭亭、禹陵等古跡的公函(1957年4月16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01-08-195.
[8]浙江省文化局.關于修建紹興縣蘭亭、禹陵古跡的補充報告(1957年7月2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 J169-09-44.
[9]浙江省人民委員會關于請解決本省修建紹興縣蘭亭、禹陵等古跡的經(jīng)費的函(1957年9月11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01-08-19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就修建蘭亭等古建筑批復浙江省人民委員會(1957年10月5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69-09-44.
[11]浙江省文化局請求撥給??钚藿ńB興縣蘭亭等處古建筑的報告(1957年10月19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01-08-195.
[12]紹興縣人民委員會.關于報送修復禹陵、蘭亭預算的函(1957年11月2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 J169-09-44.
[13]浙江省財政廳,文化局.關于核批蘭亭、禹陵二處修建經(jīng)費的復函(1957年12月3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69-09-44.
[14]浙江省文化局轉告省文管會對修理禹陵蘭亭的意見(1958年6月11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 J169-09-44.
[15]杭州市人民委員會文化處.關于孔廟內(nèi)南宋石經(jīng)保護工作的報告(1957年3月4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69-09-42.
[16]杭州市文化局.關于請撥修建孔廟碑廊經(jīng)費的報告(1957年3月26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69-09-42.
[17]浙江省文化局復修建孔廟碑廊經(jīng)費問題的公函(1957年4月12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69-09-42.
[18]浙江省文化局致函杭州市人民委員會(1963年4月24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01-04-370.
[19]市人委關于孔廟南宋石經(jīng)文物保護范圍的通知(1963年6月14日)[Z].浙江省檔案館,檔號:J101-14-370.
[20]國家文物局理論組.緬懷周總理對文物考古工作的親切關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21]朱永安,續(xù)鴻明.故宮書畫的“藏”與“展”[N].中國文化報,2012-03-20(9).
【責任編輯:王立霞】
K871.7
A
1004-518X(2013)10-0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