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龍
情系兒童 心存大愛
——記中外童話畫刊雜志社總編輯、編審石振宇
黃義龍
石振宇作為編輯,不僅業(yè)有所專,而且著述豐厚;不僅愛心豐沛,而且恪守大義。他用時間和事實告訴我們,他是編輯中的楷模,向我們展示了編輯應有的情操與追求,對工作的無限熱情與對社會的無盡善意。——題記
對于生命的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有的人把奉獻、義務、創(chuàng)造當做生命的真正意義,有的人把索取、占有、享樂當做生命的全部。不同的認識必然有不同的結局:以奉獻為樂的人,常常在付出的體驗中快樂無比;以索取為樂的人,往往在不斷膨脹的欲望面前苦惱不已。
石振宇是一位把工作當成事業(yè)、把精力毫不吝嗇地投入到事業(yè)當中的人;同時又是一位真誠善良、熱衷于慈善和公益事業(yè)、樂于幫助他人的人。他的事業(yè)是用刊物與兒童交流,引導兒童健康成長的事業(yè);他的愛心則來自他的家庭、他的生活經歷、他所確定的人生目標和他對社會的感恩之心。
石振宇從事編輯工作31年,其中從事兒童刊物的編輯工作就達27年。從1997年擔任副總編開始,他一直主持《中外童話畫刊》的工作。作為法人代表,經營管理、編輯策劃、編審終校等等,石振宇樣樣都要管,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針對兒童特點,他制定了“塑造美好靈魂,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才能,構建希望大廈,開辟燦爛人生”的辦刊方針,堅持導向性,注重可讀性,努力辦好刊物。在經營管理上,他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略,借雞下蛋,借船出海,使一本瀕臨??目镛D危為安,并逐步擴大了影響,提高了知名度。近年來,他不斷創(chuàng)新,在抓特色抓品牌方面下大功夫,使刊物形成了以童話為核心、以生態(tài)和勵志為兩翼的格局,取得了可喜成績。
石振宇說過:“也許是人生的巧合,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我童少年時代的愛好與成年后的工作似乎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钡拇_,從小學到初中,他就對寫作有著特殊的興趣,一直擔任黑板報和墻報的制作人和主要撰稿人。回鄉(xiāng)后他刻苦自學,并且在村里辦起了黑板報和油印小報。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他正式走向了編輯工作崗位,1986年開始從事《中外童話畫刊》的編輯工作。從此,他與童話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事業(yè)上,石振宇有過一段不尋常的拼搏歷程。1997年主持《中外童話畫刊》的工作以后,石振宇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到這本刊物當中。文精于專,業(yè)成于勤?!巴昝乐髁x”是石振宇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每期雜志的編印,石振宇力求完美。他愛童話,愛小讀者,他的愛發(fā)自靈魂,讓生命熾熱而燦爛地燃燒著。這既是他莫大的幸福,也是他厚重的責任和辛勞。當時母親年邁,孩子尚小,家里和單位都需要他格外操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沒有停止筆耕和鉆研業(yè)務。
多年來,他創(chuàng)作了以童話為主的大量文學作品,撰寫了一系列業(yè)務論文。1988年,他撰寫的論文《童話·幻想·創(chuàng)造力》,在全國少兒報刊年會上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著名評論家徐惟誠對他的論文進行了講析,使他深受鼓舞。此后他不斷發(fā)表學術論文并多次獲獎。2002年,他整理出版了《生命如歌·編海中泛舟》論文集。2013年,他以夢幻的手法為兒童安全教育創(chuàng)作的《平安童年?童話詩廊》(共五冊)出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的作品超過百萬字,獲得各種獎項百余項。
在工作和事業(yè)中,石振宇靠著拼搏和奮斗以及真誠,贏得了和他人一樣的榮耀,他的才能、他的智慧、他的自立、他的風采在他的事業(yè)歷程中,顯露無疑,他用實力說話,用人格魅力說話,也因此獲得了令人心悅誠服的肯定。近年來,石振宇被授予“中國改革創(chuàng)新人物”“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優(yōu)秀個人”“中國時代人物”等榮譽稱號。
石振宇見多識廣,走的地方多,經歷的事情多,能夠處亂不驚,能夠洞察入微,能夠包容萬變。走到他身旁,立刻會被他的精神狀態(tài)和看問題的角度所感染,立刻有一種信任和激情充溢心中。多年來,他用頑強不屈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坦蕩的胸襟和無私的奉獻詮釋了艱苦拼搏、超越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生命真諦。他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創(chuàng)新與拼搏的寫照。
可以說,石振宇是近30年中國兒童刊物發(fā)展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而他也一直為兒童刊物的發(fā)展完善,思考著,行動著。
為了實現(xiàn)刊物新的突破,石振宇在工作中不斷進行探索。2005年,他的老師、生態(tài)道德教育專家陳壽朋教授主編的《生態(tài)道德教育讀本》首發(fā)式在呼和浩特舉行,他應邀參加。當陳老師提出“生態(tài)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時,他深受啟發(fā)。他認識到自己所辦的兒童刊物正是實踐這一理念的最好平臺,而實踐這一理念又可以突顯刊物特色,于是他策劃了由上級主管部門和陳老師擔任主席的內蒙古沙塵暴研究治理促進會聯(lián)合主辦、中外童話畫刊雜志社承辦的“生態(tài)道德與兒童文學論壇”,國內外專家學者應邀參加。論壇期間和論壇后,他主持出版了論文集和《生態(tài)童話專輯》。
此后,石振宇在辦好刊物的同時,以刊物為平臺,策劃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態(tài)道德活動。2006年,內蒙古五好小公民生態(tài)道德活動在涼城縣蠻漢山二龍什臺舉行,“中外童話畫刊雜志社生態(tài)童話園”開園。2007年,在內蒙古第二屆草原兒童藝術節(jié)期間開展的城鄉(xiāng)兒童手拉手生態(tài)教育實踐活動在在涼城縣蠻漢鎮(zhèn)中心學校主會場和二龍什臺分會場舉行,《情童綠草地·草原生態(tài)童話六十篇》一書的首發(fā)式在呼和浩特舉行。2008年開展了“情童綠草地——草原兒童迎奧運·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征文征畫大賽,出版了獲獎作品集叢書,并舉行了表彰和發(fā)行儀式。2009年在內蒙古第三屆草原兒童藝術節(jié)期間開展了“情童綠草地——神舟家園夢·生態(tài)童話情”征文大賽,出版了征文專輯。2010年,“情童綠草地·生態(tài)道德宣教活動”分別在托克托縣新營子第二小學和內蒙古地礦局幼兒園舉行,石振宇作了《生態(tài)文明的希望在孩子》等演講。
近年來,石振宇在所辦刊物中也盡量體現(xiàn)生態(tài)道德的理念。為了使刊物的內容更具特色,他還帶領員工開展生態(tài)童話校園行活動,與小讀者進行互動。同時在刊物上開辦了“生態(tài)畫廊”等專欄,開創(chuàng)了生態(tài)童話的新體裁,“情童綠草地”也成為了刊物的一個知名品牌。生態(tài)道德教育作為他工作的重要內容,無形中加大了他的工作量。大量的文字工作和協(xié)調工作,使他沒有了節(jié)假日,沒有了休息天。雖然十分勞累,但他卻從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他從征文中看到,他所做的工作見到了成效,草原兒童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不斷提高。為此,他在演講中反復強調:“希望在未來,希望在孩子們?!边M而在詩歌中寫道:“人人生活重環(huán)保,何愁生態(tài)不文明!”
“情童綠草地”系列活動開展8年來,內蒙古自治區(qū)共有1萬多名兒童少年參與了競賽。在面向社會普及生態(tài)道德和生態(tài)知識方面,該活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努力。不但使兒童少年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和素質大為提高,也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這一主題鮮明、意義深遠、知行合一的活動,豐富和延伸著兒童少年的精神世界,維護和拓展著良性的童年文化生態(tài)。
《中外童話畫刊》內容及活動的影響力,無論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還是全國的少兒期刊行業(yè),無疑是成功的典范。《中外童話畫刊》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最有影響的漢文少兒期刊,也是全國的優(yōu)秀少兒期刊。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09年,《中外童話畫刊》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優(yōu)秀少兒刊物,同年還榮獲北方優(yōu)秀期刊獎。
石振宇不僅在事業(yè)上取得了成就,在社會服務上,展現(xiàn)出來的依舊是那善良、真誠的一面,他的身上是果敢堅毅和無私愛心的完美結合。
在工作中,石振宇的認真負責是出了名的;而在生活中,他的樂于助人也影響了周圍很多人。作為個人,他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愛需要愛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他做人的準則,更是他的一貫作風。他并沒有多少積蓄,可他總覺得,現(xiàn)在比過去強得多。盡管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盡力而為、樂于助人的精神卻為人所稱道。單位職工遇到了困難,他想方設法去幫助解決;區(qū)內和區(qū)外發(fā)生了災情,他每次都積極捐款。
石振宇樂于助人的品行,有著歷史的淵源。他從小就受到愛講故事而又樂善好施的母親影響,形成了最初的是非觀念、正義感和同情心。長大以后,巴金先生的影響使他的信念更趨堅定,思想更加成熟。他在困難時也曾接受過別人的幫助,而當別人困難時,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幫助別人。他認為幫助別人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
石振宇所在的單位,曾經聘用過一名臨時工,后來這名臨時工的妻子得了胰腺炎,無錢做手術,只能硬拖著。石振宇聽說后,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多方籌集資金1萬元,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另有一名職工的孩子得了白血病,石振宇主動拿出2000元捐給了這名職工,又以單位的名義拿出2000元補助給這名職工。
2008年汶川地震后,石振宇拿出一個月的工資共2500多元捐給了災區(qū)。作為單位領導,他還以單位的名義捐款5000元。他還策劃了一次愛心傳遞活動,及時征集稿件,出版了《震魔無情·人間有愛》特刊,傳達了草原兒童對災區(qū)小朋友的關愛之情和對抗震救災英雄的敬意。這本特刊向災區(qū)及呼和浩特市有關學校贈送的總數達到1萬冊。
早在1989年,石振宇就曾把280多元的獎金捐給亞運會,這相當于他當時兩個半月的工資。2010年7月,他的家鄉(xiāng)舉辦廟會,他得到消息后親自回去,將1000元善款交到了村干部手中。多年來,在他的生活中,這樣的善舉屢見不鮮。
近年來,石振宇每年還以單位的名義組織開展公益活動,向當地的學校贈送刊物,總計超過10萬冊。他認為,這種精神食糧的贈送意義更大。
雖然石振宇對于社會樂于奉獻,但對于自己卻是嚴格要求的。
石振宇出生在托克托縣新營子鎮(zhèn)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是苦難的,上初中時又趕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少年時期的坎坷經歷,使石振宇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生活簡樸的習慣。大學4年,為了節(jié)省一點錢買書,他將每月19元的助學金只花12元吃飯,每天只吃土豆絲、葫蘆片等。他還利用假期和星期天勤工儉學,在毛紡廠做過工,在大街上賣過雜志。盡管身體有某種疾患,但他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好似有一盞希望的明燈在為他領路。
參加工作以后,石振宇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很少買衣服,一切生活用品都很簡單,一輛破舊的永久牌老式自行車,他一騎就是20多年。
在社會服務上努力的付出,換來的是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在事業(yè)上努力的付出,換回的則是每一個前進的步伐。這就是石振宇,一位樸實無華的、相當特別的、但又完全真實的石振宇。心胸坦蕩豁達的石振宇必將繼續(xù)回饋社會,為社會獻智獻力。他的人生畫卷上因為有愛、有情、有責任,而顯得如此絢麗,如此精彩。
石振宇性格內向,但他的內心充滿了激情和夢想,他總有超前的思路,卻又不失腳踏實地的行動,走上領導崗位以后就更是這樣。他所辦的刊物是兒童刊物,這就決定了他必須研究兒童心理,努力為兒童提供一個美好的精神游樂場。他經常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也經常用孫中山的一句話勉勵自己:“不是要做大官,而是要做大事。”他說:“做不了大事,小事也要做點?!彼冀K童心未泯,也找到了表達童心的途徑。
石振宇最大的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真誠”。他是一個真人。人要真正做到“真誠”,其實是很難的。但石振宇卻做到了,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任何一件事中,不帶任何虛假,不帶任何掩飾,在他身上都是與眾不同的。
他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不是振臂一呼,應之云集的英雄。他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低調、勤奮。但他活得自然、真實、真誠。他只是真實的做人,踏實的做事。
天道酬勤——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對石振宇人生的最好批注。從來萬事開頭難,石振宇從鄉(xiāng)村田間走過來,每邁出一步,都需要付出許多的努力,才能掙脫命運的枷鎖,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用童心和愛心譜寫人生;以激情和夢想成就事業(yè);與詩歌同行,與童話同行,與綠色同行。他在平凡中演繹生命的價值,他在樸實中攀登生活的巔峰。他的事跡仍然感人。他常說:人生,不只有煩惱悲傷,不只有消極頹唐,更有愉悅歡唱,更有進取向上;這樣,世界才有今天,我們才有明天,社會才有陽光,人類才有希望。
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的質量,在于生存的價值,在于生活的品位。石振宇對事業(yè)不懈的追求,對大眾不竭的愛心,詮釋著一名編輯、學者、出版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范,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拼搏進取的贊歌。
(作者單位:文苑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