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朝陽市圖書館,遼寧 朝陽 122000)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首先要在大眾之間普及好科普知識??破帐腔A,是前提,能提高大眾科學文化素養(yǎng),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目前,圖書館界的科普宣傳方式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何改進科普宣傳方式,真正做到科普惠民,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多年來,圖書館界開展科學知識普及采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6種:站街式、趕集式、上課式、板報式、電視講座式、報紙專題刊發(fā)式。實事求是地講,這些方式方法在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科學知識新成果、新成就方面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①站街式。把科普知識的宣傳陣地前移到鬧市區(qū),增添了宣傳的聲勢及親和力,讓過往百姓更加直接地、面對面地接受科普知識。②趕集式。把科普宣傳觸角進一步下移、延伸,由城市轉向村、屯,轉向群眾集聚地,把科普傳單、圖片送到人民群眾的手中、眼前,起到了就地教育和宣傳的“馬上”效果。③上課式。是采取集中人力、時間、內(nèi)容、專業(yè)向部分人群系統(tǒng)地、全面地宣傳科普知識的有效方法。多年來,這種方法一直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④板報式。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集體或部分地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當下最需要掌握的科普知識和相關信息,讓更多的百姓在茶余飯后或閑暇時間駐足學習和閱讀,不受時間的限制,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生活。⑤電視講座式。充分利用聲光電技術,不用組織觀眾、聽眾,在合適的時間段里集中、系統(tǒng)地向人民群眾宣傳科普知識,實現(xiàn)了受教育面廣,節(jié)省時間、人力和物力,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⑥報紙專題刊發(fā)式。對于求實、求真的科普知識宣傳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將讓群眾實際操作使用的數(shù)據(jù)要求、重點介紹要求、注意事項或者需要反復學習才能掌握的內(nèi)容,登載在報紙專題上,一目了然,方便群眾反復查閱,甚至可以當作永久資料保存下來,效果理想。
以上這些做法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宣傳內(nèi)容和要求,我們有必要分析和把握其各自優(yōu)勢,總結經(jīng)驗,進一步為科普知識的宣傳所利用。
科普知識是讓人民群眾集體掌握的最新、最有用的、與其生活、生產(chǎn)、社會活動息息相關的必備知識。如防火知識、用電知識、藥物使用知識等等。最大的特點是讓大家都掌握,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要不斷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提出新要求,讓人民群眾再掌握。事實上,科普知識的宣傳就是直接為政治服務、為經(jīng)濟添力、為文化普及、為社會營造和諧而存在的。所以,圖書館開展科普工作對人民群眾健康、有序、文明、科學、穩(wěn)定、安全方方面面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保障作用。在改革開放、推進市場經(jīng)濟,我國經(jīng)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的大背景下,人民群眾對科普知識有著更強烈的需求,這對圖書館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嚴謹、科學的知識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幸福,相反則會帶來危害。我們僅就前面6種服務方式分析其存在的問題。
第一,站街式宣傳帶有隨意性和偶然性,針對全體教育存在著明顯不足。我們在主要街路擺攤設點、打條幅,向過往的群眾發(fā)放宣傳單或當面答疑解惑,但是能夠接受宣傳的群眾或駐足停留觀看的人群不到過往群眾的30%,而在其他路段行走的人,根本沒有獲取信息的機會。這種在局部營造氛圍式的宣傳弊端在于隨意性較大,不嚴謹,服務面看似很大實則很小,往往讓活動流于形式,不實在、不深入。
第二,趕集式宣傳只能滿足區(qū)域人群的需要,百姓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沒有人組織,對于擺放的圖片觀看得不系統(tǒng),有的看了前言就走了,有的看看畫板就離開了,對活動的意義和內(nèi)容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與我們要表達的東西及投入的人力、物力不相適應、不對稱。同樣存在著來趕集的人有機會學習,不來趕集的人沒有看見,無法接受教育的問題。
第三,上課式宣傳受時間、空間和財力的限制。許多科普知識要經(jīng)過記錄教學才能真正使人民群眾掌握,但是這種方式受教育的群眾人數(shù)有限,尤其是在農(nóng)村,百姓的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意識十分薄弱,開展科普課堂式培訓,人員召集十分困難,我們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使更多群眾受益。
第四,板報式宣傳需要及時且多處設立才能達到讓更多的群眾受教育的目的。而圖書館在設立板報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數(shù)是在圖書館有固定的板報欄,在活動中展出一些宣傳板。板報的內(nèi)容更新不及時,宣傳的內(nèi)容有限。
第五,電視式宣傳的問題是交流性、互動性較差,對于群眾有疑問的內(nèi)容無法解答。同時,全面性地、普遍式的宣傳,對于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工作的人群需求無法兼顧和滿足。另外,時間性較強,一些人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按時觀看就會受到教育,否則就失去了一次培訓或接受教育的機會,對于有多少人沒有接受到科普教育,如何彌補,由誰來管,就只能順其自然。
第六,報刊專題式宣傳局限于特定的人群,對于訂閱報紙的單位和個人能夠讓其及時接受到科普知識,否則就沒有這樣一個可利用的平臺。而專題資料也是針對特定的人群發(fā)放,很難普及。
綜上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思考,只有了解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才能研究和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科普宣傳出路和途徑,從而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任何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應該隨著時間和空間以及工作對象的變化而做出調整和創(chuàng)新。圖書館開展科普工作同樣面臨著拓寬與延伸兩大新問題。所謂拓寬,其實就是要在群眾受教育面上有大的作為。站街式的、趕集式的方式方法無法實現(xiàn)提升擴面的要求。延伸就是要向最基層、最需要的人群開展科普,提高針對性、有效性,達到實際、實用、實惠的科普效果。通過走訪部分鄉(xiāng)鎮(zhèn)和社區(qū),以及學習、借鑒外市、外省成功經(jīng)驗,筆者認為,在當今形勢下要在以下5個方面拓寬、延伸科普工作的宣傳渠道。
圖書館在開展科普工作時要先搞調研,如百姓需要怎樣的科普知識?哪些地方必須集中進行一次科普宣傳?我們自己能夠提供什么?何時送科普下鄉(xiāng)人最多?何種方式最有效等等。同時一個村屯、一個社區(qū)民風上有哪些新變化,民俗上有哪些新動向,百姓價值觀、人生觀有哪些新趨勢,甚至大家在茶余飯后都從事哪些文化活動,都應該一一調查清楚。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我們的工作計劃,進而安排新內(nèi)容,盡力做到有的放矢,對題、對癥、對路。
科普宣傳要想解決“宣者有余,傳者不足”的問題,就必須發(fā)展和擴大宣傳工作隊伍,力求達到:專業(yè)者指導、兼職者輔導、各行各業(yè)引導。光靠專業(yè)工作者來完成一個縣幾十萬、一個市幾百萬人的科學普及工作是杯水車薪的,圖書館正是對專業(yè)科普宣傳工作的補充。圖書館應利用自身優(yōu)勢,建立一個有效的科普工作網(wǎng)絡,形成普照城鄉(xiāng)各個角落的燎原之勢。以縣級圖書館為例:縣級圖書館以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為站點,在社區(qū)建立對口服務點,每季度或定期深入基層對村或屯設立的宣傳信息員進行輔導,組織系列活動。由此,可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工作網(wǎng)絡,對有效開展科普宣傳打下堅實基礎。
圖書館的經(jīng)費有限,所以開展大型科普活動,必須要研究其針對性,特別要珍惜僅有的資源,不可浪費。如用鹽知識的宣傳,采取課堂式的、報紙式的、板報式的方式會收到一定的效果,如果我們能與鹽業(yè)部門聯(lián)系,在鹽袋顯著位置上張貼應該攝入的鹽量,就會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人人都會看到和應用。同時,一項宣傳必須要刨根問底,做追蹤調查,我們的科普是否達到了“普”,是否按我們宣傳的方式要求做到了“懂”,我們應該心中有數(shù),切不可宣后不問,必須要擲地有聲,有去聲,有來聲,有回聲。
科普宣傳沒有大活動做開場,沒有小活動做火種就形不成大氣候,帶不來轟動效應。為此,要研究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點面結合,實虛同步。在各個地區(qū)或部門有計劃地培養(yǎng)一兩個典型,定期召開現(xiàn)場會,推廣其工作經(jīng)驗,在面上推廣;實虛同步,就是要研究開展實實在在的工作與營造氛圍同步進行,二者都有其宣傳作用。實的做實,虛的不過,相得益彰為內(nèi)容服務。兩項工作貴在堅持,長期開展下去,反復多次,就會形成群眾的心理定勢,達到同情、同心、同意、同為。
科普的市場在大眾,科普的媒介在宣傳,科普的生命在惠民,讓我們廣開思路,不拘一格拓展宣傳渠道,讓圖書館的科普工作走向繁榮。
[1] 馮俊榮.關于公共圖書館科普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3):100-102.
[2]劉振雨.在科普宣傳中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主陣地作用[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4(12):109-112.
[3] 徐立綱.圖書館開展科普教育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1(1):19-20.